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杂交稻制种时,为了调节不育系的生长,促进异交结实,提高制种产量,喷施九二①是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九二①的单位面积施用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由此引发出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即大剂量(明显超过每667m’8~12g的正常用量)的施用九二①会不会引起F;代幼苗产生类似恶菌病的徒长苗?因为近些年来,有些地方的杂交稻中恶苗病徒长苗明显增多,甚至造成严重损失。然而对其产生的原因看法却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这与杂交稻制种时过量使用九二0有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制种田使用九IO后,种子中有赤霉素残留,但不会引…  相似文献   

2.
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不育系繁殖和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繁殖制种产量,九二○的单位面积用量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亩用量达到28克。九二○在提高繁殖制种产量上起什么作用,是否用得越多越好?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近两年来,笔者到过一些地方,听到别人介绍或看到杂交水稻不育系种子在催芽时出芽不长根,播下田后,出现少数徒长苗,特别在薄膜育秧、地膜育秧时表现更明显。有的徒长苗高达8.7%。这种徒长苗生长纤细、叶色淡、茎节长、不分蘖,一般在秧苗2叶期后开始出现,有些可以生长到抽穗,而大多数中途死亡。它与恶苗…  相似文献   

3.
与GA3单独处理相比.GA3与表面活性剂粤辅1号 (YF-1)混合使用,可降低GA3的表面张力及其受雨水冲刷程度,部分地溶解叶表面的硅质、蜡质和角质,使秧苗对GA3的吸附量增加2~4倍,吸收量增加1~3倍;且能增加水稻幼苗的株高,增加不育系秆长,降低包颈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外源赤霉素(GA_3)、气温条件、药剂处理种子等方面探讨了徒长苗的发生与消长情况.指出徒长苗的发生与制种上喷施赤霉素的多少无关,高温(35℃以上)不利徒长苗的发生,药剂处理种子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徒长苗的实质是恶苗病.  相似文献   

5.
生产上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较常规稻普遍偏低,这是当前杂交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稻农对此问题十分敏感,反应强烈,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减少用种量,扩大杂交稻种植面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种子生理、检验与贮藏等角度,就如何解决杂交稻种子发芽率偏低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培育选用柱头外露率、颖壳开张角度适当的不育系 为了提高异交结实率,当前生产上制种普遍采用柱头外露率高,颖亮开张角度大的不育系,结果造成柱头内外颖夹持,颖壳闭合不严,柱头夹持率一般在30—40%,裂壳率15%左右,因而杂交稻种子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耐贮性明显不如常规稻,如果遇到不良的温湿度条件,则种子易发芽,感病、霉变、遭虫蛀。因此可通过培育选用柱头外露率,颖壳开张角度适当的不育系,既不致于影响制种产量,又可以减低柱头夹持率和裂壳率,来达到提高种子耐藏性的目的。 二、选用不包颈或包颈程在轻的不育系,使用“九二O”增效剂,以减少“丸cO”的用量 当前杂交稻制种中均采用大量施用“九二。”的办法来促进抽穗,提高异交率,由于“九二o”的大量施用,导致种子中*AS诱导a一淀粉酶的产生,使种子中贮藏物质得以消耗分解,从而易诱发微生物、害虫的出现,降低种子播种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种子携带水稻恶苗病原菌的情况。【方法】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对江苏65个水稻主栽品种种子携带藤仓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usarium andiyazi等4种水稻恶苗病菌进行检测。【结果】65个品种中有54个品种的种子样本携带恶苗病菌,表明江苏省稻种携带水稻恶苗病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藤仓镰孢为优势种,检出率高达83.07%,其次是层出镰孢和Fusarium andiyazi,检出率分别为12.30%、6.15%,但供试的65个品种种子均未检测到携带有拟轮枝镰孢。【结论】该技术可用于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对扬花期穗部水分与“九二○”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Q2A种子裂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粉时穗部喷水将极显著提高种子裂颖率;而受粉2 h以后穗部喷水对种子裂颖率没有显著影响;“九二○”施用量以225 g/hm2为好,高于此用量种子裂颖率将随“九二○”用量增加而提高;“九二○”开始施用时期以抽穗25%以后为好,在这之前种子裂颖率随施用时期提前而提高。  相似文献   

8.
水稻种子含钾量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6份野生稻,53份粳稻,153份籼稻和28份杂交稻F1代种子的钾含量进行了分析。水稻种子含钾量的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籼稻和粳稻种子有着成倍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粳稻三系不育系10A开花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九二○"、花信灵、云大120、0.9%爱多收、尿素对杂交粳稻不育系10A抽穗期、开花期以及柱头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Ⅵ期末喷施"九二○"30g/hm2可以使不育系提前3d左右抽穗,并且开花率显著高于对照;在幼穗分化Ⅵ期末喷施花信灵也能显著提高开花率;始穗期喷施高剂量"九二○"(150g/hm2)、幼穗分化Ⅵ期末喷施云大120或花信灵均能延长10A的柱头活力;始穗期喷施高剂量"九二○"(150g/hm2)或爱多收能显著提高10A开花当天的结实率;穗分化Ⅳ期末施用尿素并在始穗期喷施高剂量"九二○"(150g/hm2)能够使10A的单穗及每日开花高峰前移。  相似文献   

10.
2009—2010年杂交稻新品种宜优673在江苏省泰州大面积制种,2 a平均产量达130 kg/667m2。介绍了宜优673亲本的特征特性,大面积高产主要制种技术:适时提早播种、合理安排播差期、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多蘖壮秧、适时早插父本培育高产苗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均衡生长、适时适量喷"九二○"、及时防治病虫害、严格去杂保纯。  相似文献   

11.
转溶菌酶基因水稻回交转育籼型杂交稻亲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抗稻瘟病的粳稻中花9号转溶菌酶基因材料D2 1 2与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及不育系培矮64S、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分别杂交和多代回交,进行外源溶菌酶基因的转育。对获得的转育回交后代B39311、B3MH63、B2PA64S和回交自交后代B2F29311、B2F2MH63、B1F2PA64S进行了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回交后代中呈1∶1分离,而在回交的自交后代中呈3∶1分离,证明外源溶菌酶基因是以单拷贝稳定传递给后代的。2003年和2004年对转育后代和测交组合进行了稻瘟病抗性调查,结果表明,转育后代抗性与轮回亲本相比、测交组合抗性与对应杂交稻组合相比都有了较大提高。随着转育回交世代的增加,抗性增强得越明显。研究表明通过回交转育方法将外源溶菌酶基因导入杂交稻亲本是选育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的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用水稻短根突变化RM1、RM2与原品种Ohchikara杂交配成两个组合的P1、 P2、 F1、 F2、 B11、B'11、B12、 B'12 以及F3世代,调查冠根长度,研究短根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RM1和RM2的短根性状均受单个位点稳性核基因(srt1srt1),并且RM1和RM2的短根基因是等位的。讨论了srt1基因在杂交稻和中子纯度快速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新动向(英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的水稻科学家在50和60年代改善了水稻的株型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70年代以来则利用_1杂种优势,兴起了杂交稻,两方面似乎都达到了每公顷8~9吨产量的平台倘要达到更高的单产,将在保持合理的谷草比率之下提高生长量,研究工作应该着重于:(1)增加叶面积;(2)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光合效率;和(3)改进耐肥抗倒性。这就需要理想株形与有利优热相组合籼粳稻杂交育种将有可能适应这一目的。籼稻叶片的高密度气孔有可能与粳稻的紧凑株型、较高的比叶重、较高的单位叶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和较高的含氮量及RUBPC含量结合,所有这些性状都有利于密植和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及生长量。籼粳稻杂交育种将可能育成理想株形并同时提高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4.
籼型杂交水稻杂种与亲本的稻米品质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7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63个组合为材料,对籼型杂交水稻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与亲本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全部杂交组合各品质性状相对优势而言,无论是超亲优势、完全显性还是部分显性,都表现为负向的几率远大于正向。 组合间杂种品质表现的差异因性状而异,无论是中亲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指数,还是超低亲优势指数,均以垩白大小、垩白粒率、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等性状组合间变异为大。全部性状杂种平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亲值。除精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杂种值极显著高于中亲值外,其余性状都与中亲值接近或极显著低于中亲值。除糙米率、精米率和胶稠度杂种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亲值。  相似文献   

15.
Effects on chilling on fructose 1,6-diphosphatase (FBPase) of flag leaves in five hybrids Shanyou 63, Shanyou 64, Weiyou 64, Qingyouzao and Xiuyou 57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loroplast FBPase activity of flag leaves in hybrid rice F1 and their parents at filling stage decreased after low temperature (1℃) treatment. The sensitivity of FBPase to chilling can reflect difference of cold tolerance among these hybrids. The order of cold tolerance was as follows: Japanica type Xiuyou 57, Indica type Qingyouzao, Shanyou 63, Shanyou 64. and Weiyou 64. The cold tolerance of F1hybrid rice was inherited toward to that of the maternal line. The possible role of FBPase during grain fill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BPase activity of flag leaves and cold tolerance in hybrid rice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以大田栽培的三套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青优早和秀优57为材料, 研究了低温(5℃)与光照(210 μmol m-2 s-1 PFD)对杂交水稻F1及其亲本剑叶77K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引起77K荧光参数F0、Fm、Fv下降,可变荧光Fv的变化能反映三套杂交水稻组合间的抗冷性的差异。F1的抗冷性居父母本之间。同时发现,在低光照下低温处理引起Fo,Fm,Fv上升,但未改变Fv/Fm,Fv/Fo的比值。证明在低温下,低于水稻生长光强210μmol m-2 s-1 PFD的光照对PSⅡ的最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光能传递速率影响不大, 即对光合作用的光化学过程未产生光抑制现象。由此可见,取样于田间强光照下的水稻剑叶,在5℃和210μmol m-2 s-1 PFD 处理下,210μmol m-2 s-1 PFD可能有利于水稻对低温的适应, 从而减轻叶片的光化学过程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F1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BC3F1。研究表明,F1及BC1F1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F1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 BC3F1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F1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F2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F2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18.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应用莫惠栋等新近提出的p+q+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粳型杂种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试验材料p=4, q=7。结果表明:(1)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和垩白率6个性状的遗传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间(着生在F1植株上)没有发生遗传分离,而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性状在F2米粒间有显著的遗传分离,因此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2)除直链淀粉含量外,其余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方差为主。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中,种子性状分离方差都占有较高比例,进一步证明了F2种子的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胚乳自身的基因型决定的。(3)正反交测验的结果表明,9个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但细胞质遗传方差仅占遗传总方差的2.49%(糊化温度)~29.3%(精米率),多数性状集中在2%与5%之间,所以品质性状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在总体上是不大的,但在性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转几丁质酶基因(RC24)水稻中大2号抗纹枯病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导入外源几丁质酶基因“RC24”的水稻中大2号接种纹枯病菌的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病斑扩展速率和田间病情指数小,表现为对水稻纹枯病高抗。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纹枯病菌能侵入中大2号,并引发纹枯病,入侵时间和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非转基因感病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但病菌菌丝体消解现象出现早于对照,其抗病性主要表现为限制病菌扩展。以中大2号与非转基因水稻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表明,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高于非转基因亲本,但其抗病性也会因母本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