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罗亚坤  程燕 《山东饲料》2013,(14):15+22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培养的简便方法。方法以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灌洗小鼠腹腔,分离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含有10%成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计算存活率,瑞氏染色计算纯度。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分离巨噬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罗亚坤  程燕 《山东饲料》2013,(18):13+20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培养的简便方法。方法:以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灌洗小鼠腹腔,分离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含有10%成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计算存活率,瑞氏染色计算纯度。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分离巨噬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和DMEM培养液分别灌洗小鼠腹腔,10min后分别吸出灌洗液于100mL/L胎牛血清和DMEM培养液中培养.巨噬细胞吞噬试验检测其活性、台盼蓝测定体外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和成层率。结果表明.DMEM培养基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存活率和成层率高、吞噬能力强,与RP—MI-1640相比,DMEM可作为一种简单而实用的体外分离培养巨噬细胞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不同培养液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胸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离纯化小鼠胸腺上皮细胞(mTEC),以DMEM、DMEM/F12、RPMI 1640 3种基础培养液加10%胎牛血清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 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TEC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筛选出最适合mTEC生长的培养液。结果表明,DMEM培养的mTEC增殖快,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DMEM/F12、RPMI 1640培养液,表明DMEM是mTEC体外培养的最佳培养液。  相似文献   

5.
从健康奶牛乳房无菌采取乳腺组织,通过添加两种不同的培养液来分离、培养、纯化牛乳腺上皮细胞,研究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组织块接种可以得到大量细胞用于体外培养。在以DMEM/F12为基础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原代细胞生长较慢,细胞形态不典型。而添加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氢化可的松所组成的完全培养液中,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良好。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免疫细胞染色方法鉴定了培养的细胞表达上皮细胞特异的角蛋白K14,K15。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细胞是牛乳腺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胎龄、消化液、培养液对转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并对其生长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12.5~14.5d胎龄的GFP-MEF分离效果最好,0.25%胰蛋白酶+0.02%EDTA所用时间短,消化后培养细胞贴壁率高;GFP-MEF形态以小梭形为主,呈漩涡状、鱼群状生长;最佳培养液为DMEM添加10%胎牛血清。研究获得了实验室分离制备GFP-MEF的方法,为制作饲养层和进一步构建转基因动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优化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找到小鼠卵巢颗粒细胞更加合适的体外生长环境,本研究分别向分离的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加入无血清RMPI1640、含10%血清RMPI1640、无血清DMEM(高糖)、含10%血清DMEM(高糖)及含15%血清DMEM(高糖)的培养液对小鼠卵巢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经观察结果显示,DMEM(高糖)总体培养效果好于RMPI1640,且含15%血清的DMEM(高糖)是较理想的培养用液。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紫薯花色苷(PSPA)对小鼠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无菌分离小鼠脾,制备淋巴细胞,腹腔分离巨噬细胞,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刀豆蛋白A(Con A)或脂多糖(LPS)及1.5、3.0、6.0和12.0 mg/m L不同浓度的PSPA,经过不同时间培养后,采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2和IL-10的水平,MTT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结果表明:PSPA能够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够增强IL-2和IL-10的分泌;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因此,PSPA能增强小鼠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从牦牛血清中分离纯化的转铁蛋白和Sigma公司提供的牛转铁蛋白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进行研究.一氧化氮以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结果:脂多糖终浓度为20 μg/ml、培养时间12 h时,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量显著增加,且满足实验需要,当两种转铁蛋白的浓度在25 μg/ml时能显著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释放.这表明转铁蛋白对巨噬细胞的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其抑制一氧化氮的释放有关.抑制一氧化氮生成,可能是转铁蛋白抑制细菌及病毒生长等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5,(11):28-33
蒙古绵羊体外受精的胚胎干细胞(SESC)一直未能成功建系,确定一种适合的培养体系及传代方法对其成功建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获得的体外受精胚胎直接培养,以胎鼠成纤维细胞为饲养层,运用机械传代法传代,采用培养液Ⅰ和培养液Ⅱ两种不同的培养液培养绵羊胚胎干细胞。采用形态鉴定、碱性磷酸酶染色、类胚体形成,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获得的SESC进行干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培养液Ⅰ和培养液Ⅱ都可用于SESC的培养,而无血清的培养液Ⅱ更利于细胞的生长;机械传代法适合于SESC的传代培养;冷冻复苏之后经过形态鉴定、碱性磷酸酶染色、体外分化以及免疫荧光染色,均与胚胎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1.
山羊毛囊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2.4U/mL Dispase酶消化和机械切割法分离毛囊隆突部,经胰酶(0.5mg/mL胰酶+0.2mg/mL EDTA)消化从山羊耳部皮肤分离得到的毛囊干细胞,然后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对毛囊干细胞的基础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DMEM/F12是一种适合毛囊干细胞体外增殖培养的培养基;在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液的培养体系中细胞可传代至19代。  相似文献   

12.
黄芪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NOS基因表达及NO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黄芪多糖(APS)在体内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及产生一氧化氮(NO)的影响。分别按5、25、50、100、200mg/kg体重,连续1周以腹腔注射方式给予小鼠APS。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QRT-PCR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iNOS的基因表达量;培养细胞24h,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上清中的NO含量,培养的单层巨噬细胞做吞噬中性红试验。结果显示,APS(100mg/kg和200mg/kg)可显著地促进巨噬细胞iNOS基因的表达和NO的产生,并显著(50、100、200mg/kg)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APS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体内条件下APS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的机制之一可能是促进巨噬细胞iNOS基因的表达进而催化产生NO。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养基对小鼠黄体细胞体外培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未性成熟的雌性小鼠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适当的时间摘取小鼠卵巢进行卵巢黄体细胞的体外培养,培养用液为含10%血清的DMEM和含10%血清的RPMI 1640。结果发现,用前者培养的细胞在形态、规则程度和数量上都优于后者,为小鼠黄体细胞体外培养液的选择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筛选获取优质ICM集落的实验方法。以昆明系小鼠为实验动物,采集3.5、4 d和4.5 d的胚胎,分别移入DMEM培养液、DMEM+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观察比较内细胞团(ICM)从透明带中孵出的时间、孵化囊胚贴壁情况以及ICM集落形成情况。结果表明:妊娠3.5 d的胚胎61%为桑椹胚,需要经过4~5 d的体外培养才能形成ICM集落;妊娠4 d的扩张囊胚经过3~4 d的共培养后形成ICM集落;妊娠4.5 d的孵化囊胚经过1~2 d的共培养即可形成ICM集落;ICM形成率以妊娠4.5 d的胚胎最高,显著高于妊娠4 d和3.5 d的胚胎(P<0.01),但妊娠4.5 d冲出孵化囊胚数量显著降低(P<0.01);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体系优于DMEM和DMEM+LIF培养液。因此,采集妊娠4 d的昆明小鼠胚胎,选择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体系,在体外培养3~4 d,能够有效分离培养出可用于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优质ICM。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小分子化学物质pluripotin(SCl)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昆明小鼠ES细胞未分化状态的维持作用,并探讨了SC1在培养液中的最佳浓度.以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为饲养层,以含LIF的添加血清替代品(KSR)的培养基(ESC-SR)为对照,分别用SC1浓度为0.3、1、3μmol/L的ESC-SR培养液对昆明小鼠胚胎进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胚胎在添加3 μmol/L SC1的ESC-SR培养液中ICM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形成的ES集落与对照组形态差异不明显,最高传至第7代,并且在无饲养层条件下可以传至第6代而保持未分化状态.不同浓度SC1培养液中,胚胎在SC1浓度为0.3 μmol/L组的F2代形成率显著高于1 μmol/L组和3μmol/L组(P<0.05),所分离的细胞AKP染色呈阳性,Oct4、Nanog和Sox2的免疫荧光染色均显阳性,具有ES细胞的特点.结果表明,ESC-SR培养液中SC1可以替代LIF用于小鼠ES细胞未分化状态的维持,并且可以在无饲养层条件下进行昆明小鼠ES细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某些因素对牛和小鼠类胚胎干细胞分离与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荷斯坦牛胚胎和小鼠胚胎为材料 ,研究了犊牛血清、饲养层、培养液、添加物和消化液对牛胚胎干细胞和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2 4h内使小鼠胚胎贴壁率达 86 %以上的犊牛血清可用于小鼠和牛胚胎干细胞的分离 ;在 ES细胞分离与克隆中 ,以 15 %~ 2 0 %犊牛血清为宜 ,在 DMEM(L)培养基中添加 0 .1μmol/LNa2 Se O3 0 .1mmol/Lβ-巯基乙醇 10 μg/L IGF 10 0 0 IU/m L L IF,能显著提高牛 ES细胞分离与克隆效率 ;在TCM199、DMEM(高糖 )和 DMEM(低糖 ) 3种培养基中 ,低糖 DMEM更适宜于牛 ES细胞的分离 ;优秀胚胎形成的团状 ICM更适宜于分离与克隆 ES细胞 ,在 37℃用低浓度消化液处理 ICM或 ES细胞集落 ,再以机械将其离散为细胞小块 ,ES细胞克隆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分离与培养小鼠、鸡不同等级卵泡颗粒细胞,比较其培养和形态差异,并对提取方法进行优化。试验选取3周龄雌性昆明系小鼠,200日龄的海蓝褐蛋鸡,分别采用优化的方法分离培养卵巢颗粒细胞,通过观察细胞形态、H.E.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对比不同种属颗粒细胞提取方法、培养条件及生长状态。结果表明,与采用机械法分离的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相比,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的鸡不同等级卵泡颗粒细胞贴壁较快、生长速度快、伪足较多。分析得出小鼠与鸡不同等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均有差异,且对已有提取方法进行优化,所培养的颗粒细胞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8.
探讨苦瓜提取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以及对在脂多糖(LPS)刺激下巨噬细胞分泌产生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的影响。将分离提取得到的苦瓜总提取物作用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结果表明其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功能,并显著抑制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分泌H2O2,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NO的作用不明显。苦瓜提取物发挥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水层。结果提示,苦瓜提取物能够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LPS刺激下巨噬细胞过量分泌H2O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MKK3对小鼠巨噬细胞炎性体活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无菌分离培养野生型与MKK3基因缺失小鼠原代腹腔来源巨噬细胞,以LPS联合ATP经典方法诱导炎性体活化,并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的方法分析检测Caspase-1的活化、ASC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小鼠巨噬细胞处理组比较,巨噬细胞缺失MKK3基因Caspase-1活化显著,ASC表达增加,IL-1β分泌也显著增加,而TNF-α分泌量差异不显著。即MKK3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炎性体活化,对小鼠巨噬细胞炎性体活化具有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为阐明水牛感染大片吸虫的免疫机理提供单核巨噬细胞材料。经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贴壁法培养水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以MTT法检测培养4、24、48、72、96、120、144、168、192 h时贴壁单核巨噬细胞的相对存活数量,结果显示贴壁细胞体外培养72、96、120 h时,细胞数量相对稳定,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贴壁72 h的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瑞氏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其具备单核巨噬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2.8±0.5)%和(84.6±0.4)%,显示其具备单核巨噬细胞酶化学特性;贴壁细胞表达单核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MHC Ⅱ;墨汁的吞噬率为(87.5±0.6)%,表明该细胞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表明贴壁法分离,5% BSA的DMEM培养水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培养72 h贴壁细胞具备单核巨噬细胞特征,在细胞数量相对稳定期(72、96、120 h)可以进行相应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