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床土培肥质量的优劣 ,一方面制约着旱育秧的推广 ,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旱秧增产潜力的发挥。而水稻旱育壮秧对秧床培肥质量的要求很高 ,要经过冬前、冬季和春季多次培肥 ,才能达到秧床土壤厚、熟、肥的标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 ,通过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 ,总结出一套旱秧床的快速培肥技术 ,现简介如下 ,供各位同仁和广大稻农参考。一、增厚秧床熟土层旱育秧要求秧床熟土层达到20cm ,但通常水稻土耕层厚度只有15cm左右 (以东台地区为例 ) ,不能满足旱育壮秧的要求 ,故过去一直采取冬前和冬季深挖、床土冻晒 ,以增加秧床熟土厚度。但是 ,在…  相似文献   

2.
从安徽省利辛县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实践经验,对安徽省利辛县水稻旱育秧栽培模式进行探讨,包括选用优良品种、苗床选择与培肥、整理苗床、种子催芽、适时播种及秧田管理等方面,为安徽省利辛县水稻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水稻旱育秧技术上稍作改进,改基施复合肥为使用壮秧营养剂,改原先的“药剂浸种,加温催芽”为“活水浸种、自然催芽”,更有利于培育水稻壮苗。在秧田培肥过程中,一般农户很难掌握培肥技术,往往造成肥害伤苗。改用壮秧营养剂后,每66.7m2秧田用经过分解的粉末状壮秧营养剂1袋,在落谷前3d或者在落谷当天直接施用,混入秧床1cm厚的表土层内。这样,秧苗根系易吸收养分,秧苗期不发病,不黄秧,死苗少。在浸种催芽技术上,浸种前应晒种3~4h,选用浸种灵、恶苗灵或施保克(任选1种)浸种60h。到第4天早上7点钟,用绳子扎紧浸种袋,吊挂在河水水面下20~25cm…  相似文献   

4.
水稻“少省旱育壮秧法”是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摸索出来的一套一次性用水、用肥、施药、少放风、省工、省钱、省物资实现壮秋高产的新方法。此方法不仅比过水旱育秧苗粗壮、抗性强、发极多、缓苗快、分蘖成穗多,而且产量也明显增高。据1994年调查,比过水旱育秧亩增产73.7kg,增产率为12.3%。少省早育壮秧法的内容是:用水把20cm耕层土打碎,施底肥和调酸剂后大水泡床,搅拌成泥浆状,渗后如此重复三次,使苗床土壤充分饱和,水面做床.进行其它苗床作业,结合适当少放风控温防蒸发技术,使整个苗期只在揭膜和插秧前用水一次。施肥苗床…  相似文献   

5.
水稻育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前水稻育苗的实际情况,提出旱育苗中秧田地选择、床土配制、棚型选择、浸种、播种、苗床除草、病害防治、苗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结合当前水稻育苗的实际情况,提出旱育苗中秧田地选择、床土配制、棚型选择、浸种、播种、苗床除草、病害防治、苗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沼气建设深入开展,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开来.由于当前水稻施沼肥方法简单,影响了沼肥在水稻上的利用效果和沼肥使用技术的推广.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用沼液浸种、追肥以及用沼渣作基肥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兰 《中国稻米》2017,(6):101-103
以中早39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苗床不同培肥措施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复合肥进行床土培肥,不同育秧土类型处理的秧苗素质和产量有显著差异,采用本地黄泥土育秧,以12 g/盘(M4)底肥的处理秧苗素质最佳,产量高;采用本地田土育秧,以8 g/盘(N3)底肥的处理秧苗素质最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9.
水稻塑盘育秧因其增产、节本、高效在各地广泛推广 ,但有些农民在应用中对营养土的配制、摆盘以及田管仍嫌烦琐 ,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提出用营养泥代替营养土 ,改播种时旱床为泥床 ,在播种环节改旱播为湿播 ,田间管理采用旱管方式来进一步简化育秧操作程序。这种技术一经试用很受农民欢迎 ,并被广泛应用于较大面积的商品化育秧。一、特点湿播旱管简化育秧技术的关键是播种环节是湿 ,播后管理是旱。与塑盘营养土旱育秧相比较 ,其优点有 :苗床选择简便、整做简单 ;播种程序少、省工 ;播种速度快 ;秧田管理方便。在我地商品化育秧中每667m2…  相似文献   

10.
施倍得高效生物菌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浸种催芽后,用“施倍得”高效生物菌肥(粉剂)拌均阴干后播种;在水稻孕穗期,用100g/667m^2“施倍得”菌肥,配成1.5%浓度的肥液进行叶面喷肥。试验结果表明,处理较对照,平方米有效穗增加12穗,每穗粒数增加5粒,千粒重增加0.4g,增产稻谷68kg/667m^2。  相似文献   

11.
沼液(沼气池内的液体物质)是一种溶肥性质的液体,沼液浸种是沼气残留物综合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探明水稻沼液浸种的增产效应,2006年在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渡潭村示范推广0.5hm^2,沼液浸种效果明显,具体表现如下:种子发芽率高,芽壮而齐;播种后,易扎根、长势旺,秧苗素质好,苗壮根粗,病虫害少;移栽后返青快,早生快长,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胜利模式在前进农场全面推广和应用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呈上升趋势。前进农场七队从 1 986年开始种植水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 2 0 0 0年已发展到 1 3 3万hm2 。 1 998年我队水稻亩产突破千斤大关。具体操作方法是 :1 实行高台育秧首先要做到“两秋、三常年” ,即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固定苗床地、常年培肥地力、常年培养床土制造有机肥。苗床地秋天做粗床 ,建高台比地面高出 3 0cm ,好处是翌年苗床不下沉。今年普通育苗的苗床地普遍出现返浆及水稻白尖现象。虽采取了补救的方法 ,把床全部打开 ,晴天晒 1~ 2d缓苗 ,但秧苗素质仍…  相似文献   

13.
根据黑龙江省呼兰区水稻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寒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育秧技术。从壮苗标准、育苗前准备、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和秧田管理五个大方面介绍了寒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育秧技术过程。其中,育苗前准备要做好秧田地选择、规范化建设、秋整地做高床、春清雪排水、扣棚增温、苗床施肥、床土配制与消毒等。秧田期需注重温度、水分的管理,做好秧田灭草、防病及追肥,移栽前蹲苗、壮根,插前带肥带药。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樱花牌生物有机肥料2016年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稻作区水稻育苗生产上的应用情况,从育苗大棚建设、苗床制作、床土配制、种子处理、播种覆土、苗床封闭除草、苗期病害防治和水分、温度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育苗操作规程,并阐述了樱花牌生物有机肥料培育秧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棉花沼液浸拌种处理与沼液提苗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亦军 《江西棉花》2001,23(3):31-34
试验主要针对临川部分棉农惯用毛棉种十沼液肥 磷肥十药剂播种、浸种处理的现象,用目前群众常用的几种浸种、拌种方式采用不同量的沼液肥与化肥进行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上进行分析,为充分合理地利用农村沼液资源应用于棉花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五省一增”(省秧田、省工、省种、省水、省肥、增产 )、低耗、高效的优势十分明显 ,自1997年作为重大科技骨干增产措施在全州组织推广应用以来 ,年推广面积稳定在5.3万hm2 左右 ,增产稻谷3000多万kg,为夺取水稻连年增产 ,实现1999年全州7万hm2 水稻平均单产481kg/667m2 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作为水稻主产区的大理、洱源、剑川、鹤庆四县市 ,由于海拔高 ,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位较高 ,再加上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 ,不重视苗床地选择和床土培肥 ,往往将苗床选在排水不…  相似文献   

17.
旱育秧耐寒耐旱,有利于防止烂种烂秧和培育壮秧。推广旱育秧要注意防避“四害”(即草害、肥害、病害和鼠害)。1 草害防治旱育条件下易发生草害,且杂草群落由水秧田的禾本科为主变为禾本科、莎草科以及阔叶草类同时发生,其主要防治办法:11 要做好苗床选择 选用杂草较少的秧田,结合苗床培育清除杂草,减少草籽草根。12 播前除草 播种前10~15d每6667m2用60%丁草胺100ml加12%恶草灵100ml,兑水60kg喷施;或每6667m2用60%丁草胺125ml加50%扑草净25g,兑水60kg…  相似文献   

18.
3%育苗灵水剂20-30ml/m~2在水稻旱育秧田进行床土消毒,对水稻立枯病防效达100%,且能提高秧苗素质,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9.
客土育苗在沿海棉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土育苗是用非棉花茬口较肥沃的表土育苗。具体做法是在冬前选择肥力水平较高的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茬口的表土作为来年育苗床土,就地或运到预定苗床,经过冬天施肥熟化培肥,第二年春天制钵育苗。1990~1991年进行了小区对比试验。研究方法小区试验分别安排在东台市海堰乡、射阳县新洋乡和市郊区青墩乡,它们分别有15  相似文献   

20.
水稻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品种选择、塑盘旱育秧、大田抛栽和大田管理几个方面阐述了淮北地区水稻旱育抛秧生产上的栽培技术经验,其中,从苗床地选择与处理、秧盘及营养土准备、种子处理、适期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塑盘旱育秧技术,从大田施肥、精细整地、合理抛秧及抛后水浆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大田抛栽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