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喹乙醇诱导的鲤鱼肝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采用200 mg/kg饲料的喹乙醇拌料连续饲喂实验鱼,分别于染毒后的第7、14、20、25和30 d剖杀4尾鱼取肝脏用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其细胞凋亡。结果:在组织切片中观察到了含棕色或棕黑色颗粒的凋亡细胞。结论:喹乙醇可诱导鲤鱼肝脏细胞凋亡。且检出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一个相对恒定很低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喹乙醇对小鼠生精细胞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乙醇具有一定的蓄积毒性、遗传毒性和诱变性等毒理作用。试验用2%吐温-80将喹乙醇配成悬浊液,对小鼠进行灌喂,分别于4 d,8 d,12 d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其睾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喹乙醇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而研究喹乙醇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Bax蛋白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呈显著变化,即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兽药添加剂喹乙醇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生生物斑马鱼(Daniorerio)、鲤鱼(Cyprinuscarpio)和土壤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作为生物材料,通过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斑马鱼胚胎发育试验、鲤鱼肾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蚯蚓急性毒性试验、蚯蚓生化毒性试验以及蚯蚓体腔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对兽药添加剂喹乙醇分别从生物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了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喹乙醇实验浓度范围内对斑马鱼和蚯蚓的急性毒性均不大。胚胎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喹乙醇对斑马鱼胚胎的72hEC50为221.20mg·L-1,具有明显致畸效应。蚯蚓生化毒性试验表明,喹乙醇能促进蚯蚓体内SOD酶活性,并呈现一定剂量-效应关系,但对纤维素酶影响不明显,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喹乙醇具有一定遗传毒性,能引起鲤鱼肾脏细胞和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与空白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并呈现出一定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喹乙醇在鲤鱼体内的残留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幼鲤鱼和成鲤鱼肝脏和肌肉中喹乙醇的残留量。[结果]鲤鱼肝脏中喹乙醇的残留量明显高于肌肉,而幼鲤鱼组织中喹乙醇的残留量要高于成鲤。饵料中菜籽粕不同用量对鲤鱼喹乙醇的残留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应禁止喹乙醇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喹乙醇在鲤鱼体内的积累与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8个不同喹乙醇剂量(0、50、100、200、400、800、1600、3200mg/kg)的饵料和6个不同喹乙醇剂量(0、200、400、800、1600、3200mg/kg)的饵料对鲤鱼Crprinus carpio L进行2批饲养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并分析了不同剂量和摄食时间(实验1)、不同剂量和停药时间(实验2)鲤鱼组织中药物的积累和残留。结果表明,各种组织中喹乙醇的蓄积量随时间的延长和给药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组织对会喹醇的蓄积能力不同。其中以肝脏为最大,肌肉为最小。组织喹乙醇的消除速度,以肌肉的为最慢。肾脏为最快。在所有给药组中,喹乙醇在组织中的残留水平可在停药6d后降低到检测限以下,说明其消除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6.
喹乙醇具有一定的蓄积毒性、遗传毒性和诱变性等毒理作用.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胰脏(Hepato-pancreas)为试验材料,通过原代细胞培养,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等实验方法,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SCM)等手段,观察三种不同浓度的喹乙醇(Olaquindox)对体外原代培养的草鱼肝细胞和胰腺外分泌部细胞的毒理影响.结果表明,高于0.3 μg·mL-1浓度的喹乙醇可显著导致草鱼肝细胞和胰腺外分泌部细胞的脂肪积累,抑制草鱼胰腺外分泌部细胞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的合成.当添加喹乙醇1.8 μg·mL-1时,可导致部分草鱼胰腺外分泌部细胞形态发生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喹乙醇对鲤鱼蓄积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剂量定期递增法 ,测定了喹乙醇对鲤鱼的蓄积毒性 ,结果表明喹乙醇在鲤鱼体内的蓄积系数为 1 4 5~1 9,根据蓄积作用的评价标准 ,喹乙醇在鲤鱼体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病鱼鳍条基部、嘴角和腹部充血、出血、发红 ,排出具有特征性的乳白色半透明黏液便 ,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 ,肝脂肪变性或水泡变性 ,肠呈卡他性肠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空泡变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鲤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通过对鲤鱼的肝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析不同培养基、温度、pH、胰蛋白酶浓度、生长时间对鲤鱼肝细胞生长状况的影响,并测定肝细胞活力。[结果]鲤鱼肝细胞培养的最佳条件为:温度在25℃左右,pH7.4,胰蛋白酶浓度0.250%,消化时间40 min,培养基为M199。分离肝细胞的平均存活率>85%,每克肝平均可获得3.8×106个分离细胞,在细胞活力及数量上达到最佳平衡。[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稳定的毒理学和药理学试验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苷(D-GalN)诱导人源HL-7702肝细胞发生凋亡,探索最佳的凋亡诱导参数,建立肝细胞凋亡模型,并运用建立的体外肝细胞凋亡模型,探讨氧化苦参碱的抗凋亡作用。[结果]D-GalN在60mmol/L浓度下与HL-7702肝细胞孵育8 h为最优建模条件,在此处理条件下经凝胶电泳可见细胞凋亡特征性的DNA ladder;且与对照组相比,HL-7702细胞处理后其ALT、AST、SOD、MDA、Caspases-3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D-GalN诱导的HL-7702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线粒体信号转导途径有关,而氧化苦参碱对D-GalN引起的肝细胞凋亡具有较强的干预作用,其抗凋亡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s-3、CytC、TNFα和TGF-β1等凋亡因子和诱导抗凋亡因子HO-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剂量喹乙醇对鲤鱼生长、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200,400,800,1 600和3 200 mg·kg-1),对鲤鱼进行84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取2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喹乙醇添加剂量在200~800 mg·kg-1可明显促进鲤鱼的生长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在3 200 mg·kg-1时则对其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降低饲料转化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 600,3 200 mg·kg-1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 600 mg·kg-1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在400 mg·kg-1时中肠菌群数开始下降较为明显,后肠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但这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鲤鱼肠道菌属中Aer属、Aci属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800 mg·kg-1(11.06%)、1 600 mg·kg-1(11.735%)和3 200 mg·kg-1(7.407%)组中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5%),而800mg·kg-1(37.502%)、1 600 mg·kg-1(36.52%)和3 200 mg·kg-1(41.357%)组中Aci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3%).提示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硅乙醇可明显影响鲤鱼的生长性能及其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和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剂量喹乙醇对鲤鱼生长、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 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 ,2 0 0 ,4 0 0 ,80 0 ,16 0 0和 32 0 0 m g· kg- 1 ) ,对鲤鱼进行 84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 ,各组随机取 2尾鱼 ,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喹乙醇添加剂量在 2 0 0~ 80 0 m g· kg- 1 可明显促进鲤鱼的生长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在 32 0 0 m g· kg- 1时则对其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降低饲料转化效率。与对照组相比 ,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 16 0 0 ,32 0 0 m g· kg- 1 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6 0 0 m g· kg- 1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 ,在 4 0 0 m g· kg- 1时中肠菌群数开始下降较为明显 ,后肠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 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 ,但这 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 ,其中鲤鱼肠道菌属中 Aer属、Aci属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 ,80 0 mg· kg- 1 (11.0 6 % )、16 0 0 mg· kg- 1(11.735 % )和 32 0 0 mg· kg- 1 (7.4 0 7% )组中 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2 6 .2 5 5 % ) ,而 80 0 m g· kg- 1(37.5 0 2 % )、16 0 0 m g· kg- 1 (36 .5 2 % )和 32 0 0 m g  相似文献   

12.
喹乙醇对鲤的消化酶活性及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组1龄鲤Cyprinus carpio L分别饲喂添加不同剂量的喹乙醇饲料(0、100、200、400、800、1600、3200mg/kg)。于试验的第3、6、9、12周末,从每组随机抽取4~5尾鱼采取血样,测定肝胰脏及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以及血液白细胞吞噬指数、吞噬率、头肾/体重等指标,评价喹乙醇对鲤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喹乙醇的添加剂量为100~800mg/kg时,鲤蛋白酶活性被诱导;剂量为1600~3200mg/kg时,鲤蛋白酶活性则被抑制。淀粉酶活性在不同喹乙醇剂量下被明显诱导。试验前期,中低剂量的喹乙醇可诱导脂肪酶活性,而较高剂量却抑制其活性;试验后期,喹乙醇对鲤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喹乙醇对鲤血液白细胞吞噬指数、吞噬率及头肾体重比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喹乙醇对鲤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较大,而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免疫器官的发育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鲤鱼喹乙醇亚急性中毒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添加6种不同浓度喹乙醇(0,200,500,900,1 200,1 500 mg.kg-1)的饲料,对健康的镜鲤进行了42 d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受试鱼心脏、肝脏、脾脏、中肾、肠道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除对照组和200mg.kg-1处理组外,其他各处理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肌出血、断裂和坏死,肝胰脏轻度充血、水肿和坏死,脾脏充血,肾小球肿大,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间质内充血,肠绒毛上皮下充血,固有层细胞坏死,肠绒毛融合等症状,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症状趋向明显。  相似文献   

14.
喹乙醇和分子氨对鲤幼鱼血清SOD和MD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研究喹乙醇和分子氨同时作用对鲤血清SOD和MDA的影响。喹乙醇在饲料中的添加水平为0,200,500,1500 mg.kg-1,水体中分子氨浓度为0.069,0.137,0.411 mg.L-1。结果显示,试验组鲤血清SOD活性在214.386~551.137 U.mL-1之间,较对照组(631.374 U.mL-1)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在2.427~5.572 nmol.L-1之间,较对照组(1.756 nmol.L-1)显著升高(P<0.05)。多重比较显示,喹乙醇添加量达到500 mg.kg-1、分子氨浓度达到0.137 mg.L-1时,SOD活性的下降并趋于稳定;当喹乙醇和分子氨浓度达到1 500 mg.kg-1,0.411 mg.L-1时,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喹乙醇与分子氨的交互作用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分子氨和喹乙醇可直接影响鲤幼鱼体内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且这种氧化损伤的程度与二者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PRRSV诱导Marc145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收集PRRSV SC1株感染Marc145细胞后0、24、48、72、96、120、144h和同一时间点未接毒的细胞样品,用DNALadder定性检测和ELISA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定性检测结果表明,PRRSV能诱导Marc145细胞发生凋亡,病毒感染后凋亡细胞DNA电泳呈典型“梯状”条带。定量检测结果表明,Marc145细胞在PRRSV感染后24h开始出现凋亡,48h凋亡更加明显,72h达到高峰,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乐果对大鼠肝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给大鼠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乐果(染毒终浓度分别为0、3、10、30、100和300 μmol·L-1),染毒12、24 h后,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分别用Fluo-2/AM、双氢-乙酰乙酸二氯荧光黄(DCFH-DA)和罗丹名123检测细胞内Ca2+浓度、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并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情况,研究乐果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肝细胞染毒12和24 h后,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除3 μmol·L-1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呈时间-剂量效应.3 μmol·L-1组细胞内Ca2+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随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内Ca2+度逐渐下降;细胞内ROS水平在3-100 μmol·L-1范围内随染毒剂量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在300 μmol·L-1组略有下降,除3 μmol·L-1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Ψm除24h 300 μmol·L-1组外均出现持续下降.表明低剂量乐果染毒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内Ca2+、ROS和△Ψm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魏娟  苗瑞东  王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44-4147
[目的]为从植物中提取和开发新药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含硒鬼臼衍生物4′-去甲基-4-脱羟基-4-硒代-对甲苯基-β-表鬼臼毒素(SEP)对SMMC-7721细胞凋亡的诱导,并分析SMMC-772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SEP可抑制SMMC-7721的增殖,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经SEP处理后,SMMC-7721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出现了皱缩、变小等疑似凋亡的特征。M30抗体检测表明SMMC-7721细胞凋亡率随SE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证实SEP可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低浓度SEP(10、20μmol/L)可使SMMC-7721细胞阻滞在G2/M期,而40μmol/LSEP则使阻滞在S期的细胞数明显升高,说明细胞DNA发生了损伤,这很可能引起线粒体凋亡途径的产生。不同浓度SEP处理均可使SMMC-772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结论]SMMC-7721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金梅  白雪  胡景慧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9):1379-1384
 以小鼠H22腹水型肝癌和L615白血病为实验模型,采用榄香烯或/和热休克等为应激原(stressor),对小鼠H22腹水型肝癌细胞和L615白血病细胞进行不同浓度榄香烯、不同时间热休克处理,用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百分率及对肿瘤细胞膜HSP70、HSP90表达的影响;进而分离纯化不同应激原(榄香烯、丝裂霉素-C)诱导的H22和L615肿瘤细胞的HSP70-肽复合物,并用之免疫Balb/c和615小鼠,进行体内抗瘤免疫效应的研究。透射电镜显示,榄香烯或热休克处理都能引起2种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坏死,L615白血病细胞较H22肝癌细胞更敏感,形态学变化更剧烈;流式细胞术检测进一步证明,榄香烯与热休克都能诱导2种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两者复合作用更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在一定范围内L615细胞凋亡与榄香烯的浓度和热休克的时间呈明显的依赖关系;用榄香烯或MMC诱导的2种肿瘤细胞分离纯化的HSP70-肽复合物给Balb/c和615小鼠进行主动免疫,免疫组小鼠在1个月内全部存活。而buffer D免疫对照组小鼠无一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