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不同染色体组倍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潜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染色体组倍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在单株穗数和每穗颖花数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然而,在千粒重和结实率上,不同染色体组倍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所表现出的差异特别明显。同源四倍体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在千粒重和结实率上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挖掘其产量潜力的性状基础。在二倍体水平籼粳杂种第一代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效应很难按照现有的技术程序得到应用,而在同源四倍体水平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杂种优势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相似文献   

2.
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时24个两系法籼粳亚种间组合、10个品种间组合杂种一代优势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亚种间杂种一代单株粒重优势明显大于品种间杂种一代;(2)品种间杂种一代主要靠穗数和粒数增加而增产,亚种间杂种一代主要靠粒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3)亚种间杂种一代株高优势明显大于品种间杂种一代,但株高在一定范围内(104.3±9.18)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4)亚种间杂种一代抽穗日数优势指数与品种间杂种一代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选择合适父母本,可配组出生育期适宜的亚种间组合;(5)亚种间杂种一代结实率和充实系数的平均数、优势指数均与品种间杂种一代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在广亲和基因参与下,父本充实系数正常时,亚种间杂种一代的结实率和充实度完全可达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搜集典型籼粳品种、广亲和品种、偏籼或偏粳品系及恢复系并进行杂交。选取25个籼粳亚种间杂种F1,将其划分为5类。以这5类25个组合的生物产量、茎叶重、秆高、出穗期、每穗颖花数、实粒数、结实率等性状为基本资料,分别计算其超亲优势与竞争优势。结果指出:籼粳亚种间杂种F1茎叶重与结实率存在负相关,杂种优势含可利用与非可利用两部分,典型籼粳F1杂种优势是难以利用的,利用广亲和系与偏籼或偏粳恢复系及其派生系或者偏籼广亲和系和偏粳广亲和系配组,实现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应作为当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战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亚种间杂种花粉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7个不同类型的籼、粳、爪哇型品种及其杂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温度变化对花粉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2~23℃时,亚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显著降低,不同组合花粉育性存在明显差异,而品种间杂种和常规品种的花粉育性受影响较小;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常规品种和品种间杂种的花粉发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品种与组合间存在差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日平均温度与花粉育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与花粉育性呈显著正相关,亚种间杂种与常规品种的相关系数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减数分裂期的花粉育性受温度影响,温度对亚种间杂种花粉育性的影响较常规品种大。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水稻穿梭育种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间穿梭育种各世代材料性状的表现和相关,明确了水稻穿梭育种的有效性。穿梭育种材料在中国杭州种植时, 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有效穗数较少。杂种上下代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中国杭州和菲律宾洛斯巴尼奥斯两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对水稻性状特别是直链淀粉含量、粒重. 株高、生育期和褐稻虱抗性等的选择是可靠的,对单株产量则应通过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进行间接选择, 应注重对大穗型或穗重与穗数兼顾型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籼粳稻之间的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现粳稻品种秀水117和籼稻品种IR58分别表现亚种间杂交的亲和性。秀水117与IR58、二九丰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别为85.9%和88.4%;IR58与T8340及粳型不育系双百A、农六209A和六千辛A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别为81.1%、76.5%、74.5%和67.0%”秀水117/IR58”的F_1在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和单株稻谷产量等性状上均存在很强的正向超亲优势。该组合的亲和性在F_2及回交世代中仍可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在籼、粳稻内各存在着亚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材料,但其亲和性的表现范围可以不同。讨论了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17个优质杂交水稻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负作用大于直接作用.提出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出籽率,其中穗长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高产组合间各性状变异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玉米突破性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穗长上。  相似文献   

9.
莆大麦系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0年来大麦代表性品种—莆大麦系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莆大麦系列品种的籽粒产量、有效穗、穗粒重、千粒重、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等7个性状,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也反映出品种类型的多样性;(2)主要性状演变规律:籽粒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有效穗、千粒重等6个性状呈不同形状波浪式变化;(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3个主要因素对产量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实粒数>有效穗,其余3个因素顺序为:生物产量>穗粒重>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0.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设想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l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提出 30年代日本加藤茂苞等为品种分类进行了籼粳杂交研究。50年代初杨守仁等为将籼稻中的有利基因导入粳稻开始了籼粳杂交育种研究。这些研究指出,籼粳杂种F;具有明显的植株高大、穗大粒多、苗期生长快、分蘖力强、茎粗抗倒、根系发达、再生力和抗逆性好等优势。但籼粳杂交F1的结实率低,长期成为杂种优势直接利用的最大障碍。由于广亲和基因与光敏核不育基因的发现,1986年袁隆平提出亚种间杂种优势直接利用的战略设想,接着全国掀起二系法、三系法亚种间杂交组合选育的热潮。2广亲和材料在籼粳亚种间杂交上的应用 冈…  相似文献   

11.
水稻的再生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再生率表现及其与头季和再生季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再生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恢复系198和986再生率较高,可作为选配高再生率杂交稻的亲本;杂交组合培两优500、陆18S/288和准两优198再生率较高,可在生产上进一步试种。水稻再生率与再生稻的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说明通过提高水稻再生率来增加再生稻产量是可行的;水稻再生率与头季稻的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故选择高再生率水稻品种(组合),要求头季稻结实率高;水稻再生力的指标以最终再生率(再生季有效穗数/头季有效穗数)或最高再生率(再生季最高苗数/头季有效穗数)表示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头季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力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这些品种的再生力、再生季产量及头季衰老强度等若干性状。结果表明,头季不同品种结实率与再生季再生力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0,头季千粒重、叶干质量下降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产量与再生季再生力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0.516、-0.637、-0.676。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芽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和-0.615。头季结实率、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再生季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再生力的重要因素。综合两季产量和再生力特性来看,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可以作为再生稻在江西中北部的三熟制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3.
岳优9113是由湖南省岳阳市农科所用岳4A×岳恢9113选育成的水稻新品种。2009年引进浦城县永兴镇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再生能力强,分蘖多,有效穗多,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简述了岳优9113在浦城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年两品种(组合)抛秧与常规手插的对比研究,阐述了抛秧再生稻的产量形成特点与成穗规律,得出抛秧再生稻能获得比手插再生稻相当或更高产量的结论.并对抛秧再生稻的高产机理及配套技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8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根据不同留桩高度下再生稻产量,将供试品种分为3种再生类型:高桩再生型、低桩再生型和中高桩再生型。留桩高度降低,再生稻有效穗数减少而每穗粒数增加,而低桩再生型品种每穗粒数增幅更大;高桩与中高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叶面积指数以高桩处理最大,而低桩再生型品种随留桩高度下降而增大;高桩再生型品种灌浆期光合速率以中、高桩处理较大,中高桩与低桩再生型品种齐穗期以高桩处理最大,齐穗后10 d和20 d以中低桩处理较大;高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作物生长率以高桩处理最高,而中高桩、低桩再生型品种以低桩或中桩处理最高;中高桩与低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留桩高度下降而增强,而高桩再生型品种表现相反;高桩再生型品种茎鞘碳水化合物转运率以高桩处理较高,而低桩再生型品种以中、低桩处理较高。可见,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与品种的再生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施氮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实验数据资料为基础,论述了施氮对杂交中稻再生稻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分析了促芽肥、壮苗肥与再生力及产量的关系,并对再生稻不同节位的成穗率和穗粒结构进行了比较,为再生稻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杂交稻头季与再生季镉积累分配特性差异,为再生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Y两优9918和甬优414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田试验,比较头季与再生季产量与镉积累分配特性。【结果】1)甬优4149再生季产量显著低于头季,而Y两优9918表现相反;两品种再生季有效穗数、结实率显著高于头季,而千粒重显著低于头季;2)两品种头季成熟期根、茎、叶、穗镉含量均显著低于再生季,再生季糙米镉含量为0.13~0.17 mg/kg,显著高于头季;3)再生季各器官镉含量、镉积累量、日均镉积累速率、镉转移系数与富集系数均大于头季,Y两优9918与甬优4149再生季镉总积累量分别是头季的4.28和2.67倍,再生季糙米镉含量分别是头季的1.63和1.42倍;4)头季穗部镉主要来自灌浆中期-成熟期,而再生季主要来自齐穗前,镉积累最快阶段存在品种间差异;5)两品种稻桩镉积累量在再生季全生育期内表现累积趋势,但各生育阶段的表现存在品种间差异,Y两优9918以灌浆中期为界先降后升,甬优4149表现先降后升再降趋势。6)本研究条件下,Y两优9918头季产量低于甬优4149,但再生季产量表现相反,两品种全年产量差异不大;甬优4149器官镉含量、积累量、日均积累速率及富集系数一般高于Y两优9918。【结论】再生季镉超标风险大于头季,在镉污染稻作区应慎重发展再生稻,同时再生季降镉措施的应用应以齐穗前为重点。  相似文献   

18.
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调查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产量4个构成因素中,再生稻头季以每穗粒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季则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穗粒数。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头季应主攻大穗,而再生季则应培育多穗,以形成巨大的库容量。  相似文献   

19.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筛选与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简约、高产经济的栽培模式,已在南方主要稻区形成较大规模。我国再生稻发展潜力大,生产方式正向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过渡,而生产应用品种由高节位再生型向低节位再生型转变。本文综述了水稻再生力特性遗传、评价指标构建和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再生稻品种选育的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龙岩市新罗区,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比较宜优673、天优673、内优航148、两优616、两优667、宜优115、川香优6号、金农2优3号、中浙优1号和中浙优8号共10个水稻品种的再生能力,并分析了各品种再生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宜优115、内优航148、宜优673不仅头季稻产量高,且再生能力强,可作为当地再生稻的圭推品种;头季稻有效穗与再生稻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有效穗与再生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