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影响苎麻嫩梢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讨论了苎麻嫩梢素质、剪取嫩梢的质量、嫩梢存放、嫩梢扦插质量、气候及天气状况、土壤条件及苗床管理等因素对苎麻嫩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影响苎麻嫩梢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讨论了苎麻嫩梢素质,剪取嫩梢的质量,嫩梢存放,嫩梢扦插质量,气候及天气状况,土壤条件及苗床管理等因素对苎麻嫩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影响苎麻嫩梢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苎麻嫩梢素质、剪取嫩梢质量、嫩梢扦插质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因素对苎麻梢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治扦插死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1983年苎麻嫩梢水培法问世后,全国各地对苎麻嫩梢扦插繁殖方法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改进。目前,嫩梢扦插已由水培发展为沙培、土培,扦插时间由春夏延至冬初,出圃时间由25—30天缩短至10—15天,成活率最高可达99.8%。近年来,湖南省用该法推广良种,建立优质苎麻基地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苎麻成活嫩梢苗的越冬观察发现:①嫩梢扦插时间越早、越冬前嫩梢苗的素质越好,同样防寒条件下成活率越高;②越冬前去除嫩梢生长点和对嫩梢苗进行假植都不利于嫩梢苗越冬;③九月以后扦插的嫩梢苗不宜移栽大田。  相似文献   

6.
生根是苎麻水生驯化与水培工厂化育苗的第一步。针对以往研究缺乏对不同基因型及不同取材来源苎麻嫩梢水培生根特性的探讨,且嫩梢扦插繁殖系数难以提高的问题,研究以96个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基因型苎麻嫩梢水培生根效果,进而分析不同来源扦插材料的生根特性差异,以期为苎麻水培工厂化育苗提供依据。研究发现,不同品种苎麻嫩梢在水生环境中生根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范围为26. 7%~100. 0%,其中生根率90%以上的品种占49. 0%,低于80%的品种占31. 2%;大田来源的苎麻侧枝与水培苎麻种苗主茎的水培生根率(93. 3%)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大田苎麻主茎(67. 7%)。研究认为不同基因型苎麻水培生根率变异丰富,具有较强的水培驯化和改良潜力,而水培种苗主茎做水培扦插新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研发苎麻水培工厂化育苗技术对实现苎麻育苗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缺少适于工厂化培育条件下苎麻水培技术参数体系的问题,系统分析了液流状态、营养液配方及添加方式、促根方法及扦插方法对水培苎麻扦插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提出了一整套水培技术参数体系。主要包括:采集嫩梢长10~15 cm,顶部留叶4~5片;800倍多菌灵浸泡嫩梢中下部30 s;采用循环液流培养;培养环境温度20~25℃;全光谱光源(日光灯)补光;扦插密度为160株/平方米,在扦插后第4天添加营养液,营养液NPK浓度分别为60、15、90 mg/L。  相似文献   

8.
麦饭石是一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侵入岩或次火山岩的风化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已有的研究表明,麦饭石能吸附病菌及有毒重金属,可溶出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还能调节水溶液pH,放出溶解氧,具有抗衰老,抗缺氧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在植物扦插繁殖中,由于嫩梢组织幼嫩,容易感染病菌,如覆盖薄膜,也常发生缺氧死苗现象,严重影响成活率,为了探讨苎麻嫩梢扦插繁殖的新方法,我们于1991年用麦饭石浸泡苎麻嫩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苎麻嫩枝(梢)扦插繁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繁殖方法,但尚停留在水培生根、营养钵育苗、再大田定植阶段,而将嫩枝(梢)直接扦插于苗床,成活后移栽大田未见有报道。我区苎麻科技人员在水培生根方法启发下,1983年进行了苎麻嫩枝(梢)  相似文献   

10.
陈祥雨 《中国麻作》1985,(4):30-30,44
苎麻嫩枝(梢)扦插繁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繁殖方法,但尚停留在水培生根、营养钵育苗、再大田定植阶段,而将嫩枝(梢)直接扦插于苗床,成活后移栽大田未见有报道。我区苎麻科技人员在水培生根方法启发下,1983年进行了苎麻嫩枝(梢)直接扦插于苗床的探索,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苎麻自然水面育苗繁殖技术简报彭芬根,廖晃,邓思忠,翟水金(江西省宜春市农业局336000)(江西省宜春市楠木乡农技站)苎麻嫩枝喷雾全光照扦插繁殖方法等较好地协调了苎麻茎梢扦插生根成活所需的光温水条件,提高了繁殖系数,降低了成本。但需要大量器皿,需要加...  相似文献   

12.
苎麻高产高效种植是以多用途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有别于传统的苎麻以收获韧皮纤维为主的种植模式.通过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实施,提高单位面积苎麻纤维产量、苎麻嫩茎叶产量和麻骨产量,开发苎麻嫩茎梢叶青贮喂肉牛、麻骨麻屑栽培食用菌的用途,大幅度提高苎麻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茶树短穗扦插,一般采用红梗半木质化枝条,穗长约3.3cm并留叶1片。近年来有报道,利用梢头扦插也取得较好效果,故笔者就一年生茶苗取其嫩梢和嫩茎与成龄茶园红梗短穗作扦插比较试验,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1.试验材料与方法(1)供试品种为乌牛早嫩梢和嫩茎,取于湖北省果茶研究所乌牛早一年生扦插苗圃,原则上离地20cm平剪,剪下部分作插穗用;红梗短穗取于同处五年生成龄茶园。(2)试验设3个处理:A:一年生茶苗嫩梢(留叶3~4片)扦插;B:一年生苗嫩茎短穗扦插;C:成龄茶园红梗短穗扦插。3个处理分别扦插于…  相似文献   

14.
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此较了不同浓度和时间对苎麻不同器官或部位进行处理的诱导效果。种子处理,由于胚根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生活力差,成活率低,有效诱导率仅0.65%。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苎麻实生幼苗茎尖处理,平均诱导率达9.04%,为国内已报道最高诱导率的5倍。处理的直接效应多数形成嵌合体,采用嫩梢扦插等繁殖方法即可分离完全多倍体。根据苎麻多倍体主要特征特性,采取大田目测或结合成熟花粉粒镜检进行初选,最后以染色体计数为准的鉴定程序,既省时又可靠。  相似文献   

15.
苎麻嫩茎梢带叶土培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苎麻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如何迅速扩大苎麻生产面积,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国内着重研究了苎麻无性繁殖的几种方法,如1981年湖南农学院与上海农科院合作进行的“苎麻组织培养及其快速繁殖研究”,1983年华东师大与华中农学院研究成功“苎麻嫩梢带叶水培繁殖法”,  相似文献   

16.
唐守伟  严文淦 《中国麻作》1988,(2):15-17,F003
苎麻无性繁殖是保持良种特性的有效方法,但老法无性繁殖系数低,且影响老麻生产。我国许多学者先后研究,推广了利用地下茎细切繁殖,利用成熟地上茎离体压条繁殖和嫩枝茎梢扦插繁殖等,对生产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苎麻无性繁殖系数,减少对老麻园生产的影响,1985-1986年,我们成功地研究了苎麻叶(带芽原基)扦插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中苎2号嫩梢水培扦插苗为材料,在不同浓度氯化钠(NaCl)处理下测定其株高、根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和根的相对电导率,以研究苎麻在盐胁迫下的耐性。结果表明:试验材料在NaCl浓度高于2.0 g/L时全部死亡;在NaCl浓度低于0.8 g/L时,苎麻植株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植株(未加NaCl处理);在NaCl浓度处于1.2~2.0 g/L时,苎麻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株高、根长、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且处理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在NaCl浓度低于2.0 g/L时,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苎麻叶片和根系的相对电导率也随之增加,尤其在处理浓度为2.0 g/L时,其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研究表明,低盐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苎麻水培苗的生长;高盐处理致使苎麻株高、根长、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8.
关于苎麻营养繁殖技术,我国曾进行过许多研究,如细切种根法、组织培养法、嫩梢水插法等,随着我国苎麻生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繁殖系数更大、方法更为简便、成本较低、且不挖毁麻地的营养繁殖技术。因此,我们从1984年开始,在所内外进行了苎麻幼苗和幼芽繁殖试验,已获得成功,开始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苎麻花叶病是不能通过土壤、种子及机械播种传病,而可由昆虫、嫁接及种根、压条、嫩梢等无性繁殖材料传病的病毒性病害。鉴定了从国内外征集的943份苎麻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苎麻品种间具有明显抗病性差异,筛选出了圆叶青、黑皮蔸、红皮小麻等抗病良种20余份。并提出了建立良种基地、采用无病繁殖材料、推广抗病品种为主、治虫防病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苎麻嫩苗、侧枝、茎梢扦插繁殖的水分平衡、营养供应、发粮生长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掐条死亡的原因区别为素质不良型、旱害湿害型、病虫危害型、营养匮之型和机械损伤型共5种基本类型,提出了提高扦插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