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周颖 《农业考古》2004,(2):112-115
茶作为中国人“开门七件事”中的一件,在我国各地的各个角落、各个层次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犹如米饭一样“不可一日无”,这本身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饮料的范畴,而包涵了深刻的文化意味。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它与咖啡、可可之不同,不仅仅是自然成分、品质、口味、来源等表面因素的差别,更重要的还是采制、引用方法乃至由此而积淀于各自民族人民心中特殊的生活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茶、咖啡、可可于是有了文化的界限。为了科学地考察茶之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茶文化的流变,对茶文化的概念作一解释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著名茶学家、我校已故教授庄晚芳先生(1908~1996年)倡导的“中国茶德”,在海内外茶学界、茶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产生在我国现实思想文化背景中,与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相较,具有鲜明的特色。兹从三方面讨论之:一、积极淑世的乐生倾向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文人雅士和僧人曾起重要作用。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他们往往倾向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因此,历史上的茶文化尽管有多种表现形态,但倾向隐逸、遁世的茶风始终为其主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隐逸行为的变化,与茶的大…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既有自己的精神原则,又有自己的实践之道。精神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仁为前提的“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而实践则主要体现在化民成俗之道上。儒家茶人及其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这在诸多的文化典籍如《尔雅》、《礼记》、《晏子春秋》、《华阳国志》、《桐君录》、《博物志》、《凡将篇》等内容中,都有所体现;而在《茶经》等茶文化专著…  相似文献   

5.
李娟 《农业考古》2006,(5):49-53
茶从日常生活的饮品,到成为“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精神享受,与古代文人直接参与茶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茶文化形成过程中,由于他们对茶情有独钟,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追求,对茶和饮茶过程进行艺术化打磨,使茶和饮茶习惯,从单纯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层面,提升到茶德,茶道  相似文献   

6.
茶理精于唐。婺绿飘香,早在陆羽《茶经》中就已有盛赞;茶事盛于宋,白茶黑瓷,我们已无从领略古时斗茶之风。然而,眼瞅着这侍立在古画屏旁边,一溜儿排开的青衫青巾青兜肚,青花古风扬悠悠的婺源茶姑,并和她们一起熏笼着仙气缭绕的柱柱高香,沉浸于迥然作声的古筝幽韵,陶然之际,不由得你不在这清凛凛的古域风俗之氤氲中,大发赋诗之雅兴,念古之幽情……炉火升矣,慰其客心。有多种“茶帖”,发乎众手,即见浓郁之民间文化气息扑面而临——帖上纷纭——婺源茶风,“清雅”为要——汤清、气清、心清,器雅、境雅、人雅; 婺源茶艺,掩映有“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客”之茶文化真魂,灼灼然跃于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茶文化的内在追求就是审美 ,而且是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性的审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就是中国文人从唐代以来不断审美的过程。因此 ,中国茶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文人审美的过程 ,这种审美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取向。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 ,以陆羽的《茶经》的写成并流传于世为标志。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中国品茶经验的总结和中国茶艺进行规范的专著。也许《茶经》中还看不出多少陆羽的审美取向 ,他在《茶经》…  相似文献   

8.
今年三月间,我完完全全为了“茶事”而造访茶的故乡——中国。我先到福建的福安市出席“福安茶文化交流会”,过后继程往湖南常德市,参加“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聆听了中国及其他与会国家的茶艺专家和茶文化大师的精辟演讲,并且有幸当面向他们请教茶学和茶艺之后,深切领悟到“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我庆幸“爱”茶爱对了路,茶的天地竟然是那么辽阔、博大。我因此而矢言将为弘扬茶文化事业尽一份棉力。从神农尝百草,采茶而饮之开始,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喝茶的民族。新加坡开埠不到两百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喝。中国华南一带,尤其是福建、广东人下南洋谋生时,胼手胝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文化的内在追求就是审美,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本文结合问卷调查,了解了人们的饮茶消费习性和对茶文化、茶审美的认知现状,论述了当代茶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对影响茶文化和茶审美认知的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以期为茶文化及茶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绚丽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唐代已产生文化内涵丰富的“茶宴”,并且出现了专著——陆羽的《茶经》。至宋代,茶文化进入了新的繁盛期,浙江余杭径山寺的茶宴,就在这时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品之一传至日本,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茶道”。至明清,茶文化已达于化境。在民间,茶是民众文明生活之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文苑中,不但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而且在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均有繁富而生动的记述和考论,截至清代,专著已刊行二十余种,重要者有温庭筠的《采茶记》、蔡襄的《茶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一种对于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是。人类、茶事、文化之统一体。茶文化应涵盖“茶文化学”及“茶文化”两个层面。茶文化学必须是一J”l宏观哲学研究与微观科学研究相结合之边缘学科,既追求历史探索的深度,也追求现实眼界的广度,更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茶文化学应从整体上揭示茶文化的一般结构与功能,体现人类自我完善的一般法则与历史。茶文化之内核是“茶道”(另章专论),茶道之中心思想是“和”(另章专论)。为现实生活服务是茶文化学科的终极目标。茶文化之最重要的特性是“和”;此外尚有自然性、创造性、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历史久远,茶文化覆盖全国,传播全球。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培植、制作、品饮和茶文化的创造上,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灿烂的一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茶文化是一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体现主体精神的事业。单纯的茶叶生产经营和单一的品饮功能,不可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茶文化。只有赋予茶以审美上的意义,将茶饮从解渴疗疾的日常生活层面,上升到精神寄托的高度,体现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包含着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蕴,这样,茶文化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茶引自神农,发乎陆羽,延…  相似文献   

13.
朱若秋 《农业考古》2021,(2):167-170
杜育《荈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以茶为主体和核心的文学作品,它以诗体赋的形式,寥寥数句就完整描绘了从茶叶的栽种、摘取、炒制,到泡茶时所用茶器,以及饮茶时茶叶状态的一系列画面。辞赋艺术源孕于诗而兴,化变于诗而成,在赋独立成体后,杜育首用辞赋,一展茶风。于是,本文借助审美的视角,探求茶赋的开创者《荈赋》,对中国茶文化以及辞赋史均会有跨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爱茶咏茶由来已久,《诗经》即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周原朊朊,堇荼始饴”之吟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文人墨客的渲染演绎,使得“茶”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物质层面的属性而获得了文化层面的意义,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茶”不仅被赋予颇多文化内涵,也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茶”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使之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书写“物象”,伴随着文学的发展演进,“茶”的审美意义不断得到开掘、生发、丰富和提升,从而跻身于“松竹梅兰菊荷”等富于主观人格色彩和意趣的“类意象”群落,在文人的笔下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世界茶叶的故乡在中国”。早在唐代我国就有了较具规模的茶文化,并开始向国外传播(1)。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和发展茶文化,对加快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一、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溯源茶,古字为”、“茶”、“”。关于茶的起源,史载甚少,历来是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公案。先秦药书《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同于鲁周公。”由此,许多学者推断荣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茶道与唐宋茶文化法门寺博物馆张高举中国是茶叶之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在古代曾与中国丝绸、瓷器齐名,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明珠”。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茶、产茶,饮茶之风遍及全球,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中消费最多、消费面最广、最受人...  相似文献   

17.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藏族茶文化历史意蕴及形态唐朝,当饮茶之风盛行中原大地之时,随着文成公主进藏时,佛教也从尼泊尔传入吐蕃,从此,饮茶与藏传佛教更进一步结合。至今,西藏甘丹、扎什伦布、哲蚌、色拉等寺院在举行重大佛事活动上必布茶文化之内容。据《新唐书·物产类》中载:“西藏番民多食糌粑,牛羊肉、奶子、奶渣等。其性暴,而茶所急需,故不拘贵贱饮食,以茶为主。其茶熬极红,入酥油,盐揽之,饮茶食糌粑,或,肉米粥,名土巴汤。”清朝《西藏图考》中载:“按西藏天文,星之次井,鬼之分野,明号乌斯藏,唐之吐蕃地,其纵横连属者,南界云南怒江,北界西宁河源,西极后…  相似文献   

19.
唐代茶诗五百余首,数量虽然远不如宋朝,但是在诗人数量和茶著方面已经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茶与诗人,诗人与茶,相互影响并形成了唐代瑰丽的茶文化内蕴。茶诗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既传达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又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既扩大了诗人的题材,又丰富了唐诗的艺术特色。饮茶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媒介,诗人酬唱更是诞生茶诗的主要途径。茶文化在文学上的萌蘖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经过历史的演进,至唐代内蕴底定。  相似文献   

20.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