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厘清中国西南典型丘陵山区的耕地非粮化态势和提供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等方法探究重庆市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并划分驱动类型。结果表明:2011—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由37.51%上升至42.87%,中度非粮化和高度非粮化区县共增加了14个;空间聚集程度加深,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各区县距中心城区距离是耕地“非粮化”主要的驱动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各区县距中心城区距离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两因子交互对非粮化空间格局的解释力最强。重庆市非粮化驱动类型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支持型、区位经济引导型、农业生产弱化型三类,且分区结果与重庆市“一区两群”规划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耕地非粮化分区管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山地、丘陵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厘清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态势,减少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本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非粮化地域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8年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面积为8.3×106hm2,非粮化率为38.3%;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非粮化面积则呈两边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土地流转面积是驱动干旱半干旱区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的最重要因子,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和乡村劳动力人数也影响了地域分异特征,但不同地域内各因素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非粮化受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影响大,今后应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调整惠农补贴并优化资源配套,加大监管的同时谨防“一刀切”,实现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三协同”。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4.
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摸清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总体状况,揭示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冗余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徐州市法定耕地内(LF,10.25%)、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BF,7.30%)、两区划定范围内(FF,2.67%)非粮化率呈依次递减态势,城区非粮化率高于远郊;非粮化面积超过500 hm2的乡镇为6个,分布于远郊南部和西北角,但非粮化率则从中心向远郊递减扩散。非粮化率在FF范围内存在2个高-高集聚区,不同于LF和BF,城区周边明显高于其他区域;RDA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变量解释了91.85%的非粮化面积特征向量的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包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农业收入、土地流转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非农业收入和农业机械劳动力分别是城区与远郊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率总体不高,以菜地占用为主,但不同范围、不同区位非粮化率差异明显,必须高度重视并谨慎对待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准确识别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并提出优化管控措施,对耕地“非粮化”精确管控具有积极意义。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为例,从地类构成、坡度、景观格局、空间邻接、居民点耕作距离和交通便利度等方面对右江区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引导耕地趋粮化为目的,针对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提出优化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右江区“非粮化”耕地总量达到308.38 km2,以旱地为主,其次为园地和林地。“非粮化”耕地坡度以大于6°为主,地形坡度低于25°时,“非粮化”面积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非粮化”耕地破碎,与园地和林地的空间邻近度较高,相互作用强度较大。距农村居民点(低于800 m)和道路(低于1 200 m)越近,“非粮化”耕地面积占比越大,“非粮化”耕地空间分布受耕作距离和交通便利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种粮经济收益和粮食战略功能矛盾冲突下,分析种粮比较收益和财政支农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对提出“非粮化”治理策略、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1年全国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1)2009—2021年我国耕地“非粮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高-高、低-低”聚集区两极分布;2)种粮比较收益能够抑制耕地“非粮化”,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财政支农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作用具有双重门槛特征,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对此,建议建立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生产端”保障种粮主体利益;结合区域种粮比较收益,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制度,促进种粮利益补偿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简要分析了丘陵地区耕地“非粮化”的一些主要现象;列举了当前一些应对耕地“非粮化”政策的态度;强调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阐明了在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下,构建丘陵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更新和具有的观念;指出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下,拓展特色农业的一些经营模式;提出了一些处置丘陵地区特色农业耕地“非粮化”的路径和办法;强调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下,保障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一些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5—2016年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由60.46%小幅升高至67.17%,2016—2018年耕地非粮化率由67.17%大幅上升至87.53%,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87.53%降低至86.91%,耕地非粮化问题严峻。(2)从区域来看,中心城区耕地非粮化水平普遍高于外围城区。2020年,北部从化区非粮化水平较低,耕地非粮化率为58%,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非粮化水平最高,耕地非粮化率均为100%。(3)广州市耕地非粮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影响因子间大多表现出双因子增强关系,少数表现出非线性增强关系。各单因子中城镇化率、人均消费水平、地均GDP平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0.9176、0.7059和0.6674,自然资源禀赋维度的因...  相似文献   

9.
吴文彪  王心良 《安徽农业科学》2023,(17):243-247+254
基于湖南省2005—2020年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情况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成因。结果表明:农户非农收入占比和农业补贴对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有正向影响作用;种粮比较收益和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对耕地“非粮化”有负向作用。为防范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应增加农户收入来源、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以及完善耕地保护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稳定粮食生产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在防止耕地“非粮化”方面进行了全面摸排清查,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乡镇行政层级在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基于对各乡镇街道进行的走访调研,搜集了乡镇在开展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中存在思想认识不高、部门协调不够、摸排底数不清、信息把握不全、整改落实不力等问题,从耕地“非粮化”的形成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推进不力2个维度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工作推进力度、彻底详实摸清底数、分类整改和分类施策、加强耕地常态监管、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加强财政支持力度等对策,以期为乡镇开展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非粮化现象,准确提取耕地非粮化信息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鹊岗村等村落为例,采用实地勘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实地调研回收的240份问卷及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的居民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分布特征、产生原因及管理对策。研究发现,不同研究区耕地非粮化程度稍有差异,同时样本的分布呈空间集聚态势。此外,农户为谋求经济发展主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导致研究区内的主要的土地覆盖变化过程为:耕地转变成菜地、果园等。获取更多实时、多维、典型的数据,更有利于监测和管控土地覆盖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研究青海省都兰县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影响因素为目的,根据都兰县自然禀赋和区位等特点,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确定为自然地理、距离、政策,并进一步细分为9类影响因子,例如海拔、耕地与各种要素的距离。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影响显著与否来判断各因子设立的合理程度。得出不同海拔、不同坡度、耕地面积的不同、是否位于基本农田以及高标准农田范围内,这些都会对耕地的“非粮化”产生较为明显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刘昊昕 《北京农业》2013,(21):202-203
湖北省崇阳县地处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基础设施薄弱,灌无水、行无路、地贫瘠极大地制约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资源匮乏,而耕地利用率明显不高,人均仅耕地0.07hm2,人地矛盾凸出。如何解决矛盾,发展崇阳农业经济,是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和分析河南省生境质量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和Moran's I指数,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驱动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1980—2018年平均生境质量由0.420 9下降为0.401 0,生境退化度从0.117 1上升至0.149 4,省域内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集中于省域西南部山地丘陵区,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生境退化热点区集中于中东部城镇建设用地。(3)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但空间聚集性逐年下降。(4)土地利用类型是驱动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解释力(q值)达96.87%。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均大于单因子的作用,土地利用与NDVI、高程、降水、坡度、气温和夜晚灯光强度的交互作用结果均大于0.97。  相似文献   

15.
GF-1卫星数据在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应用高分一号影像数据,通过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坑塘、苗木地等非粮化区域,总体分类精度为0.846,Kappa系数为0.875。结果表明,利用高分辨率国产卫星影像,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面积和分布,为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程度的快速监测和评估,合理管控和引导耕地用途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粮食作物种植比较效益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并且我国粮食产需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国内各地出现的耕地“非粮化”现象,本文以鲁西平原产粮大县阳谷县为例,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粮作比例角度出发分析影响耕地“非粮化”的因素,进而提出防控耕地“非粮化”的监管对策,以期为鲁西平原乃至我国广大平原地区防控耕地“非粮化”以及国家研究出台更为有效的惠农政策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影响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本文从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与用途管控的主要措施,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农业产业也随着革新。在我国农业体制逐步健全的同时,现代农业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质量层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不过,仅仅在工具上下工夫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四川低山丘陵区的农业面貌,如何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依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近10a的阶段性尝试和探索,现在四川低山丘陵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空间分异演变及驱动因子耦合性作用。以沿海资源城市——唐山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5年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在网格尺度下运用当量因子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讨ESV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看,唐山市ESV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近30年ESV共增加8.34亿元,城镇化是其波动的主要原因;耕地、林地和水域是ESV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期间水域ESV增加23.13亿元。从空间尺度来看,唐山市ESV呈现中部低、南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中部矿区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南部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提高; ESV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集性和相关性。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自然环境因子对ESV空间分异影响显著,土地利用程度解释力在30%以上,是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高程和坡度解释力在20%以上,也发挥重要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主要为双因子交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多因子交互作用相对单因子解释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沈蒙淅 《乡村科技》2022,(3):136-139
过去10年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而耕地"非粮化"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政府各部门对耕地保护工作职责不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自然资源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耕地管护职责、治理目标不协同,造成耕地保护管控不力.因此,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梳理耕地"非粮化"的逻辑形成,对耕地保护利用目标、管理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