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襄麦35是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复合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2015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全省各麦区种植。该品种集北方小麦的丰产性和南方小麦的多抗性于一体,并且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GB/T17320-1998),是湖北省小麦高产育种的成功尝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鄂恩6号     
鄂恩6号(原代号97-597),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红庙农科所用“89-289”为母本,“89-1012”为父本杂交,经连续多代系谱选择育成。2003年12月通过湖北省省恩施自治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审定编号:恩审麦001-2003。  相似文献   

3.
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6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麦168"(原名"镇麦02168")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以"苏麦6号/97G59"杂交选育而成的春性、中早熟、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02年育成,2007年8月和10月分别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苏审麦200701和国审麦2007004),并已申请新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品种鄂麦17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麦17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高产抗病广适品种济麦19为母本,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早熟优质抗病品种豫麦47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地点间穿梭育种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14年通过湖北省审定,表现综合抗病性、适应性和丰产性较强,在湖北省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堰玉18是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用"Z069"作母本,"齐205"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8003.  相似文献   

6.
杂交棉花新品种EK28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K288属转Bt基因棉花品种,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79049"作母本、"6068"作父本杂交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势强、丰产性好、纤维品质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等特点.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湖北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局、湖北中香米业有限公司用春江糯做母本.香粳9505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育成的常规晚粳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11。  相似文献   

8.
德棉206F1是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以G17和中302的杂交后代选系为父本,以55273和3517杂交后代选系为母本组配而成的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该品种2003年参加湖北省杂交棉预备区试,2004~2005年参加湖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2006年参加湖北省杂交棉花生产试验,2007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湖北农业科学》2008,47(4):411
品种来源: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R1130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品种.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6011。  相似文献   

10.
信息     
杂交中稻宜优29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宜陵1A”与恢复系“N29”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4003。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  相似文献   

11.
对湖北省小麦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小麦增产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技术措施;针对湖北省2009年的特殊情况,提出了湖北省小麦秋播的技术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结合襄阳市黑小麦生产的调研情况,分析了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及品质结构现状,提出了以专用小麦和特色功能小麦开发为抓手,加大湖北省小麦品种结构调整力度的基本思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糯麦1号是长江大学利以三亲本聚合杂交,经过多年多世代的改良系普法选择育成,于2020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多年大田试验表现出产量高、综合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主要品质指标达到糯性小麦品质标准,适于湖北省全省种植。本文介绍了长糯麦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天门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55-2015年天门市冬小麦播种期内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传统播种期内气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气候适宜冬小麦播种期逐渐推迟,传统播种期内降水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利用1981-2015年天门市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按照传统播期播种冬小麦存在的利弊,得出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冬小麦的播种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适当晚播,才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湖北省1995~2008年小麦区试的汇总资料,发现湖北省区试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经过10多年的徘徊终于有了较大的突破,平均公顷产量达6 000kg左右.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很大的作用.小麦蛋白质含量和容重接近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等反映蛋白质质量的各项性状值参差不齐.参试品种对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的抗性有所提高.但是对条锈病的抗性有降低的趋势.因此,今后湖北省小麦育种应在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同时,重视对蛋白质质量和条锈病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小麦“十二五”生产进展及“十三五”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小麦生产和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发展湖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麦后移栽棉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时湖北省有代表性的三市五县(市区)十乡镇18户农户麦后移栽棉生产情况的调查研究,摸清了麦后移栽棉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技术成因;针对麦后移栽棉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在近两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8.
鉴定了湖北省本省育成和外引的12个白皮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较了室内整穗发芽法和田间自然鉴定法的优劣,分析了系谱法经验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湖北省本省育成的白皮小麦品种具有一定的穗发芽耐性,而外引品种高感穗发芽;室内整穗发芽法和田间自然鉴定法均可提高穗发芽选择,以室内整穗发芽法效果较好,采用改良系谱法结合室内整穗发芽法鉴定是抗穗发芽育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钼肥对小麦体内氮,钼营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取湖北省主要麦产区土壤在两个施氮水平下进行小麦施钼盆钼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缺钼时小麦体内NO3-N转化NH4^+-N的过程受阻,植株缺少可利用态氯,而NO3^--N含量剧增。小麦放施钼可明显改善其体内的钼营养和氮营养,主要表现在:小麦各部位的钼的含量和吸钼量显著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平均增加6.58倍,促进NO3-N转化,以及茎叶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移和籽粒中游离态氮向蛋白态氮的转化。籽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