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叶传播史程,虽云主源自西南渐及东南,然于唐朝茶产始盛时期(618—907年),东南产茶已超西南。宋代(960—1279年)产茶集中于江(江苏、浙江))淮(安徽)一带,《宋史》载东南茶兴起快于川蜀。《宋史》(吕陶传)载:“川蜀产茶,视东南不及十一”。唐朝时,浙江产茶已及七州: 湖州,越州,杭州,睦州,婺州,台州,明州。  相似文献   

2.
天尊贡芽     
天尊贡芽是浙江历史名茶之一,早在南宋时期,就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该茶产于浙江省桐庐县歌舞乡,桐庐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产茶历史悠久,宋朝范仲淹的《鸠坑茶》诗中有“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茅”之名句,曾生动地描述了桐庐当时的产茶盛况和茶叶的品质。据《分水县志》和《桐庐县志》载:“…六研斋笔记载;  相似文献   

3.
临海产茶历史悠久,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据《临海县志》引抱朴子《园茗》记载:“盖竹山(今汛桥镇)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唐朝,临海产茶为浙江十州五十五县之一。明朝,临海茶叶广为栽种,品质优良,明洪武初年(1368)芽茶已列为贡品,弘治年问(1488~1505),已生产贡芽茶9斤。在《浙江通志》记载:嘉靖年间(1522~1566),云峰茶已成为浙江名茶。  相似文献   

4.
浙江淳安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即产茶,睦州所产鸠坑茶在唐代即为贡品,清代后,所产“遂绿”更是遐迩闻名。淳安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水秀天下”的千岛湖茶区湖水淼淼、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具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早,秋寒迟,无霜期长”的独特湖区小气候,“湖中千岛皆绿色,云雾山中产名茶”形象地描绘了千岛湖茶区的景象,可谓茶由湖而兴,湖因茶而更秀,茶湖合一,相得益彰。淳安还是“鸠坑种”的原产地。  相似文献   

5.
《茶叶》2006,32(2):F0004-F0004
桐庐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桐庐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茗崦不及桐庐。”宋朝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注:“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山,水茶。目前全县有茶园3800公顷,其中名茶“雪水云绿”生产基地2800公顷,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名茶基地有1600公顷,2005年产量达335吨,产业总产值19632万元。  相似文献   

6.
雪水雲绿     
《茶叶》2011,(3):201
庐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桐庐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宋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注:"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的山、水、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5.8万亩,其中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基地4.2万亩,2010年全县名茶产量达335吨,产业总产值突破3亿元。  相似文献   

7.
张乐尔  李佳讯 《茶叶》1999,25(3):132-136
浙江是全国重点产茶区,绿茶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是全国最大的绿茶口岸公司。本文从供应出口和自营出口丙个时期回顾浙江茶叶出口的50年历史,全面阐述了浙江茶叶外贸50年来的发展历程,肯定了浙江茶叶外贸地位及所取得的成绩,并就21世纪浙江茶叶外贸作了展望,认为浙江茶叶外贸大有希望机遇与挑战并存,提出了促进浙江茶叶外贸的具体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8.
诸暨茶叶     
《茶叶》2009,35(1):F0004-F0004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是浙江省主要的产茶县市,产茶历史十分悠久,追溯诸暨的产茶业.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唐代,诸暨就是全国著名的主产区。到清代,茶叶已销往国外。全市现有茶园12万亩,产茶6000吨,产值3.18亿元。  相似文献   

9.
黄婺  陆德彪 《中国茶叶》2002,24(2):10-12
浙江是产茶大省,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在浙江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茶业围绕茶类结构市场化、茶树品种良……  相似文献   

10.
浙江的贡茶始于南北朝的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年间,贡茶产于湖州的温山,史称“温山御养。山谦之撰(约454年前后)《吴兴记》:“乌程温山,县西北二十里,出御劳。”唐代的浙江贡条主事是长兴的紧繁荣和淳安的鸠坑条。《新唐书·地理志》:“湖州吴兴郡……土贡……紫笋茶。睦州  相似文献   

11.
温州早茶区域品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温州早茶起源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全市陆域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常驻人口900余万。温州茶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迄今1600余年。唐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援引《永嘉图经》,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唐书·食货志》亦载"浙产茶10州,55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永嘉县的茗岙,瓯海区的茶山就因茶而得名。宋代,温州已成为浙江主要的茶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茶叶产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有所扩大,各地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建炎杂记》)载:“至绍兴末年(1162年),东南十路六十州(细数为六十四州),二百四十二县,岁产茶一千五百九十余万斤。”又载,成都府路、利州路十一州,岁产茶二千一百○二万斤。夔州路忠、达二州,岁收茶以八万斤为额。总计产区为七十七州,岁产茶三千七百余万斤。这实际只是宋政府征榷  相似文献   

13.
安溪县茶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溪县地处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地带,全县面积3057.28km^.是我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产茶历史已有1000多年,尤其是公元1725年前后,名茶铁观音的发现和推广,更使安溪茶业大大向前迈进,成为乌龙茶突出代表,奠定了安溪成为名闻遐尔的名茶之乡。  相似文献   

14.
宜昌占称峡州,产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峡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充分利用峡州地带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品种资源,创制出一批又一批各有特色的名茶,据有关资料记载,共有二十多种茗目。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历史名茶已经失传。因  相似文献   

15.
有机茶1983年始于斯里兰卡,是我国第一个有机食品,1990年产自浙江临安东坑,由荷兰有机认证机构颁证,当年经浙江省茶叶公司出口。之后,浙江、江西、云南等产茶省先后启动了“有机茶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从而掀起了有机茶开发热潮。至今,有机茶生产已遍及全国各产茶省,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产业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统一,提升茶业产业化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萍州是安溪县产茶最多,也是全国产茶最负盛名的行政村之一。不但年产茶超万担(市担、下同),相当于一般县的产量,而且茶叶品质好,单产高,经验丰富,对国家、社会贡献大,为全国少有。该村是我工作以来,去过次数最多,历时最长的村。我从事茶叶工作40多年,产茶省除台湾、西藏外,全都到过,还未见闻有如萍州村在各方面成就那么突出。因此,这里想将其先进事迹略举二三供茶业界同仁参考。萍州村位于安溪西南隅的高山小盆地──大坪乡。海拔850-1000公尺。夏秋凉爽,环境优美。由于海拔高,日均气温比平原低4-5度,茶树生长期稍短,…  相似文献   

17.
蔡建明 《中国茶叶》2007,29(6):10-11
安溪县地处福建闽南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的结合部,居山而近海,迄今已有千年以上的产茶历史,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主产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经历了全国确定的贫困县到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安溪茶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包建丰 《中国茶叶》2008,30(4):19-20
浙江省松阳县自古产茶,产茶历史已逾千年,茶业几经沉浮,几度兴衰。改革开放以来,松阳茶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名茶创新、良种发展、品牌建设3个时期。目前,全县有茶园5981公顷,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5413公顷,良种面积居浙江省首位;良种覆盖率90.5%,居全省第二位,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促进诸暨茶业经济上台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乐芝 《茶叶》2002,28(3):151-152
诸暨是西施故里,越国古都,文化之邦,是浙江省主要的产茶县市,追溯诸暨茶业,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浙江通志>记载:"诸暨各地所产茶叶,质厚味重……每年采办入京,岁销最盛."到唐代,诸暨已隶属全国八大茶叶产区,到清代,茶叶已销往国外.2001年全市茶园面积10.8万亩,产茶5516吨,产值2.35亿元,其中名优茶2305吨,产值1.968亿元.主产绿剑、石笕等名优茶和珠茶、烘青、炒青等大宗茶,茶叶产业被列入诸暨市十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1%,茶叶已成为诸暨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地方动态     
《茶世界》2018,(9)
正浙江省茶协成功协办2018浙江绿茶(银川)博览会8月24日,由浙江省农业厅主办,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等单位协办的"2018浙江绿茶(银川)博览会"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全省10个产茶市、60余个产茶县(市、区)170余个企业(协会)参展。浙江作为"绿茶之都",茶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山区半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建设绿色家园、促进身心健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