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存活、生长及为害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1994~1996年以室内组织饲养、罩笼人工接虫和田间小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品系R93-4对棉铃虫的抗性。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具有高度的抗生性,可严重阻碍幼虫对棉株的取食和营养利用,显著降低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2)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随棉株组织、棉株生育期以及害虫龄期的变化而变化,棉株营养组织的抗性较繁殖组织为高,棉株生育前期的抗性较后期为高;(3)种植转Bt基因棉可显著抑制田间棉铃虫种群的发生及为害,在棉铃虫重发生年份可减少50%以上的化防次数,而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ELISA法(酶链免疫法)、室内初孵棉铃虫生测法和田间棉铃虫为害调查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中国构建的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品系GK3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品系新棉33B的不同生育期以及花铃期不同器官的杀虫蛋白含量、校正死亡率和田间受害率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Bt杀虫蛋白含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呈时空动态变化,在时间分布上,各生育期顶尖平展叶表现为:初花期>蕾期、花铃期>苗期>吐絮期;在花铃期,各器官表现为:功能叶、茎尖>小蕾、幼铃>花蕊、花瓣、苞叶、老叶。室内生测幼虫校正死亡率与棉株Bt杀虫蛋白含量高度一致;田间表现与Bt杀虫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差异,除主要受Bt杀虫蛋白影响外,棉铃虫取食选择性,以及残存高龄幼虫为害和棉株各部位营养结构等也影响其抗虫性,造成后期棉铃虫主要为害花、蕾和幼铃,两材料抗虫性表现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3.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性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80,自引:20,他引:60  
在室内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性的时空动态及对棉铃虫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棉花生长期,棉花不同器官随着时间的变化其抗性有较大的差异,如7月以后,棉叶对棉铃虫幼虫的抗性明显下降,由6月下旬的100%下降到8月初的62.5%,然后抗性又逐渐回升,但仍为下降的趋势;从空间抗性来看,营养器官的抗性高于繁殖器官,接虫24h后,棉铃虫幼虫在转基因棉繁殖器官上分布数量较多;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取食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和常规棉相比,在转基因棉上取食时间减少57.6%,吐丝下垂、爬行和静息的时间分别延长396.1%、22.4%和4.0%。  相似文献   

4.
棉花诱导抗虫性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已受过棉虫为害的棉叶饲养棉铃虫幼虫,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与对照相比,幼虫生长受阻,虫体重较轻,且虫龄越小,阻碍作用越强,幼虫生长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约有下降。在正常棉株和受害棉株之间,棉铃虫雌蛾产卵明显趋向正常植株,但未能发现幼虫在取食定向反应时也表现出趋性。  相似文献   

5.
Bt转基因棉花抗棉铃虫毒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应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的Bt转基因棉花(编号8840),经盆栽、田间反复鉴定对棉铃虫1龄幼虫抗虫效果平均为93.1%,叶、蕾、铃饲喂3龄幼虫抗虫效果分别为90%、85%、55%测定毒性机理。棉铃虫3龄幼虫取食抗虫棉2d后,其食量、排泄量分别比该材料未导入Bt转基因对照植株减少57.10%,57.19%;幼虫长度、体重增长率分别比对照减少71.69%、81.51%。4d后食量、排泄量减少72.02%、77.33%,体长和体重增长率分别比对照减少93.02%、107.79%。测定中肠、血清pH值分别为8.19和6.4,与对照8.36、6.5差异不大。中肠超微结构观察,取食抗虫棉中毒死亡的棉铃虫幼虫中肠横纹肌呈收缩状;表明中肠处于中毒痉挛状态,吸收营养物质的柱状细胞微绒毛萎缩并局部被破坏,肠壁细胞质内的细胞器减少。营养物质自耗成空胞。而取食对照植株幼虫中肠超微结构则相反,肌肉舒畅。微绒毛多而正常,细胞器丰富,幼虫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6.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虫性及时空动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室内研究了转双价基因(CryIAc+CpTI)抗虫棉6种不同组织器官对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抗虫性及时空动态、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棉叶外,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的棉蕾、棉苞叶、花蕊、花瓣和棉铃的抗虫性均好于转单价基因抗虫棉,特别是对高龄幼虫的抗虫性增强;棉叶的抗虫性呈明显的时空动态,而上述其它组织器官抗虫性较为稳定。取食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后,棉铃虫幼虫的体重和蛹重明显降低,幼虫和蛹的历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明显降低,成虫寿命缩短;幼虫的相对取食速率和近似消化率明显降低,相对代谢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生长前期转 Bt基因棉对低龄棉铃虫幼虫具较强的抗性 ,子叶期抗性最强 ,真叶后下降 ,随后逐渐上升 ,至 1 0叶期达顶点 ,之后又开始下降 ;沿江棉区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期 ,正处于 Bt基因棉的生长前期 ,转 Bt基因棉对 1龄和 2龄幼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表现出较强的抗虫效果 ,对 3龄和4龄幼虫抗虫效果明显下降 ,但连续取食后全部不能存活 ,对 5龄幼虫抗虫效果较差 ,连续取食后可部分化蛹但化蛹率明显低于对照。同时测定了降雨对生长前期转 Bt基因棉抗性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于花铃期对科棉1号棉株进行连续48 h的不同温度处理,用处理后的叶片饲喂棉铃虫,研究叶片活性、毒蛋白和棉铃虫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含量一直增加,12 h内增加最快;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下降,12 h内降幅最大。毒蛋白含量24 h内显著下降,12 h内降幅最大。25 ℃处理下的死亡率明显高于20℃和35℃处理。同一温度下,胁迫时间越长,棉铃虫取食后的死亡率越低。棉铃虫取食72 h后的死亡率明显低于144 h后的死亡率。取食72 h后的死亡率与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毒蛋白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和毒蛋白变化量之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性的差异、不同生育期棉花抗虫性的变化及Bt毒蛋白季节性表达。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转Bt基因棉在不同发育阶段,其棉叶均有阻止棉铃虫取食的作用,表现了明显的抗性,但其抗性强弱存在明显差异。DP 99B抗性表现最好,Hanza154抗性相对较差,6 d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23%和75.91%。转基因棉不同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在时间上呈现动态变化,以植株发育阶段划分,表现为蕾期盛花期花铃期铃期。ELISA测定结果表明,Bt毒蛋白在转基因棉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叶片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大于其它组织器官。随着棉花生长发育的推进,叶片(鲜重)中Bt毒蛋白含量则明显降低,表现为七叶期三叶期蕾期铃期花铃期。  相似文献   

10.
形态抗虫棉对棉铃虫实验种群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系统饲养,采用组建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取食不同抗性品种对棉铃虫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形态抗虫棉的棉铃虫,不仅种群生长发育受阻,其存活率和生殖力均下降,从而使种群数量增殖减缓。取食形态抗虫品种川棉243的种群,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成虫寿命及产卵期缩短、产卵量降低,在同一特定年龄均以取食川棉243的种群的死亡率较取食对照品种的高,种群累计存活率和繁殖力低,砷群数量增长指数仅为161.7,分别较取食感虫品系中无151和常规推广品种中棉所12的低52.6%和39.4%。  相似文献   

11.
种植转基因棉对4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温室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转Bt基因棉、转Bt+CpTI基因棉在不同生育期对根际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苗期到花铃期,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而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同一品种在相邻两个生育期土壤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与亲本常规棉相比,种植转基因棉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对土壤脲酶活性转Bt基因棉和转Bt+CpTI基因棉降幅分别为23.06%和45.36%;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转Bt基因棉和转Bt+CpTI基因棉降幅分别为10.89%和34.91%;转Bt+CpTI基因棉sGK321的种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对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2.
温湿度处理对Bt棉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种泗杂3号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设置4 种温度和湿度组合(高温高湿度、高温低湿度、低温高湿度、低温低湿度),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温湿度胁迫及胁迫解除后Bt棉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湿度胁迫显著抑制Bt棉杀虫蛋白的表达。同一生育期,高温高湿度下Bt蛋白含量降幅最小,胁迫解除后恢复能力最强;低温低湿度下Bt蛋白含量降幅最大,恢复能力最弱。不同时期温湿度胁迫下Bt蛋白含量降低幅度表现为盛铃期>盛花期>盛蕾期,胁迫解除后Bt蛋白的恢复水平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温湿度胁迫及胁迫解除后Bt蛋白表达量的恢复与胁迫类型、棉花生育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抗虫棉和有色棉苗期耐盐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盐胁迫可致棉叶萎焉 ,叶温升高 ,气孔导度、蒸腾强度和光合速率降低 ,促进膜脂过氧化、丙二醛 (MDA)积累。但棉株体通过保护酶活性的提高和协同作用 ,以及盐离子的区域化分布 ,表现出较强耐盐胁迫的能力。耐盐性因基因型而异 ,在供试材料中 ,棕色棉和绿色棉的耐盐性最强 ,转 Bt基因抗虫棉 3 3 B和 S6 1 77的耐盐性最差。基因型间耐盐性差异与保护酶活性和盐离子在叶片中积累量的差异有关。长期人为选择可致棉花抗逆性的部分丢失 ,Bt基因的导入也可能影响棉花耐盐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土壤胁迫与温度对转Bt基因棉抗虫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水分过多和过少均不利于转 Bt基因棉杀虫蛋白的表达 ,土壤涝渍可造成转 Bt基因棉抗虫性的显著下降 ,而土壤干旱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低温 ( 1 8℃ )不仅可明显降低转 Bt基因棉抗虫基因的表达活性 ,亦可明显降低已表达于棉株中的杀虫蛋白的抗虫活性。高温 ( 3 8℃ )亦可降低转 Bt基因棉抗虫基因的表达活性 ,但较低温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高温下已表达于棉株中的杀虫蛋白对低龄棉铃虫幼虫的抗虫活性明显增强。因此 ,应加强转 Bt基因棉田的水肥管理 ,保证转 Bt基因棉抗虫性的高效表达 ,重视各种异常天气后转 Bt基因棉田间的虫量监测 ,适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抗虫棉育种策略与效果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应用改进的常规育种技术培育转Bt基因抗虫棉,可大大提高对鳞翅目害虫的抗性,这是棉花品种改良的新趋势。育种实践表明,根据转Bt基因种质系供体的特点和遗传缺陷,选择综合性状优良、前期生长势强、株形稍高大松散,铃重较大、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材料作亲本较为适宜;在杂交技术的应用上,宜采用复合杂交、基因渐渗和有利基因累加技术;杂种后代的处理视杂交方式而定。本文对育种程序中抗虫性鉴定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棉及其抗虫性研究与利用进展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本文综述了转Bt基因棉的培育及应用,对鳞翅目害虫的抗性及对非鳞翅目害虫和天敌的影响,以及害虫对转Bt基因棉抗性的预防和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讨论了害虫对转Bt基因棉抗性的预防策略及转基因棉IPM体系的关键技术组成。  相似文献   

17.
 人工饲料中添加转Bt基因杂交棉品种中棉所29棉仁粉,建立杂交和自交品系分别模拟“庇护所”和“非庇护所”条件,连续多代进行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经11代筛选,棉铃虫自交品系和杂交品系的幼虫死亡率下降,体重和体长增加,幼虫历期缩短,化蛹率和羽化率增加。依据幼虫死亡率、体重、体长、幼虫历期以及化蛹率、羽化率等生命参数的演变,相较杂交品系,自交品系对Bt棉能更快地产生适应性。11代筛选后,利用不同抗性品系棉铃虫进行转基因棉抗虫性评估,结果表明:相比敏感品系,杂交品系测定4个转基因棉品种的抗虫性等级未发生变化,而中棉所29等3个转基因棉品种对棉铃虫自交品系的抗性下降了1个等级。对Bt制剂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杂交品系的抗性倍数为2.5215,自交品系的抗性倍数为9.3876。据本研究初步结果,利用“庇护所”策略延缓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产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以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和其轮回亲本泗棉3号为材料,研究绿盲蝽危害后转Bt基因棉花顶部嫩叶的几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部嫩叶氮代谢受到一定破坏,引起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这对叶片成熟后光合作用是不利的。棉花顶部嫩叶受危害后,缩合单宁含量提高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LA)活性增强,表明棉花植株抵御盲蝽危害能力提高,但转Bt基因棉品系顶部嫩叶缩合单宁含量和PLA活性低于非转Bt基因棉品种;即使是绿盲蝽危害后的顶部嫩叶也均未达到非转Bt基因棉品种正常水平,这可能是导致转Bt基因棉盲蝽危害加重的原因之一。棉花顶部嫩叶受害后,非转Bt基因棉泗棉3号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升高;非转Bt基因棉品种受绿盲蝽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不利于绿盲蝽的发生,而转Bt基因棉品系受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不利于对绿盲蝽的危害控制,这可能是转Bt基因棉绿盲蝽危害重于非转Bt基因棉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害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宝红 《棉花学报》2000,12(3):164-168
本文在分析棉铃虫对Bt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延缓害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和延长转基因抗虫棉使用寿命的技术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渍涝与干旱对不同转Bt基因抗虫棉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对 3个转 Bt基因棉花品种的研究表明 ,花铃期田间渍涝显著降低皮棉产量和棉株内的 Bt蛋白含量。积水后棉花主茎功能叶和幼蕾的 Bt蛋白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降低 2 7.7%和 2 9.9% ,主茎下部老叶的 Bt蛋白含量仅降低 6 .6 % ,说明渍涝对生长旺盛器官 Bt蛋白合成的影响远远大于衰老器官。干旱对棉株内 Bt蛋白合成的抑制更强 ,当花铃期干旱使棉叶致萎时 ,主茎下部老叶、幼蕾和主茎功能叶的 Bt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52 .9%、3 7.0 %和 3 0 .0 %。为充分发挥和利用转Bt基因棉花品种的产量与抗虫潜力 ,棉花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尽量避免缺水干旱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防止渍涝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