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潍坊市1981—2010年连续3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其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日照等资料,采用气候变化倾向率、三次多项式函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影响,以期对冬小麦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10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9 mm/10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50.18 h;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每年缩短0.426天,苗期、返青期和灌浆成熟期缩短,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延长;冬小麦的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产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81—2013连续33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33年来,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为0.75℃/10 a;有效积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45.79℃/10 a;降水总量下降,气候倾向率为-29.17 mm/10 a;日照时数增加,气候倾向率为25.75 h/10 a。气候变化引起陇东塬区冬小麦播种期和越冬开始期推迟,返青、拔节、抽穗、成熟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倾向率为-6.69 d/10 a;植株生长高度下降;植株密度,三叶期增加,其余发育期减少;分蘖数和大蘖数减少;越冬死亡率下降;不孕小穗率减少,籽粒数、千粒重、亩成穗率增加。1981—2013年陇东塬区冬小麦气候产量呈上升趋势,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制约因素,温度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英  周忠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69-174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95—2013年连续19年冬小麦生长量资料及气候因子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与冬小麦生长量的生理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9 年来冬小麦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552℃/10 a;有效积温增加,气候倾向率为126.1℃/10 a;降水总量上升,气候倾向率为7.619 mm/10 a;日照时数减少,气候倾向率为-42.256 h/10 a。19 年来,陇东塬区冬小麦植物干重、生长率、叶面积、千粒重及气候产量均增加。各气候要素对生长量的影响在各发育期不同,营养生长期降水对冬小麦的生长起决定作用,随着生长发育进程,降水的影响逐渐减弱,积温、日照时数的影响逐渐增强,小麦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临沂小麦越冬期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小麦越冬期的变化影响,合理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当地小麦生产能力,利用临沂气象台1981—2010年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临沂小麦越冬期期间各气象因素和越冬期变化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小麦越冬期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临沂市小麦越冬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981—2010年临沂冬小麦越冬期日平均气温平均升高0.3℃/10 a,升温趋势较为明显;降水量的平均变化倾向率为-2.8 mm/10 a,有减少趋势;越冬期日照时数的平均变化倾向率为-32.9 h/10 a,有明显减少趋势。临沂小麦越冬开始期平均推迟1.5 d/10 a,返青期平均提前1.6 d/10 a,导致整个越冬期平均缩短3.3 d/10 a;期间日照时数的变化是影响越冬期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山西省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3a以上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相关分析和积分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影响敏感期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各主要发育期的多年平均情况看,各站之间以播种期差别最小、返青期差别最大;2)南部和中部冬小麦的播种主要与降水有关,东南部则与气温关系密切;3)越冬开始期以及冬后各发育期随纬度、海拔高度而变,纬度愈高、海拔高度愈高,越冬开始期愈早、冬后各发育期愈晚,而且海拔高度的影响比纬度的影响明显;4)从各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上看,拔节期和抽穗期表现为提前趋势,尤其是抽穗期的提前趋势明显,其余发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提前趋势与冬前、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关系不大,主要与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有关;5)不同时期的气温波动对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影响不同,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上旬-3月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0.6d和0.5d;中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下旬-4月中旬和4月下旬-5月中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年拔节期和抽穗期提前0.5-0.8d和1-2d;东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为9月下旬和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年拔节期和抽穗期提前0.5d和1d。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山西省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3年以上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和积分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影响敏感期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各主要发育期的多年平均情况看,各站之间以播种期差另q最小、返青期差别最大;(2)南部和中部冬小麦的播种主要与降水有关,东南部则与气温关系密切;(3)越冬开始期以及冬后各发育期随纬度、海拔高度而变,纬度、海拔高度愈高,越冬开始期愈早、冬后各发育期愈晚,而且海拔高度的影响比纬度的影响明显;(4)从各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上看,拔节期和抽穗期表现为提前趋势,尤其是抽穗期的提前趋势明显.其余发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提前趋势与冬前、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关系不大,主要与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有关;(5)不同时期的气温波动对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影响不同,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0.6d和O.5d;中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下旬~4月中旬和4月下旬~5月中旬,气温每升高l℃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O.5~0.8d和1~2d:东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9月下旬和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O.5d和ld.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对浙江甘蓝型冬油菜的影响,利用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浙江龙游站2000—2020年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产量及生长季内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Pearson相关系数、5 d滑动平均、3 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多时空、多要素热量资源对浙江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 a来浙江省龙游县秋、冬、春三季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年际分布差异最大,并于2020年达到峰值。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表现均为提前,且持续日数呈显著性增加趋势,但最长、最短日在缩短;寒冷日数呈减少趋势,高温日数有所增加。20 a油菜现蕾期提前,其他生育期推迟,推迟最明显的为绿熟期,冬季现蕾期提前主要受1、2月气温影响。全生育期近年有所增加,成熟期明显提前,≥10℃活动积温增加。油菜实际产量和趋势产量均呈增加趋势,气候产量也呈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10月下旬—11月下旬(五真叶至成活期)气温呈升高趋势,且10月下旬平均气温与气候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有利于越冬前油菜苗稳健生长,促进子叶生长,形成壮苗。油菜越冬期内气温偏低、入春后气温偏高是影响...  相似文献   

9.
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利用潍坊市1980-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其各生育阶段的积温、降水量、日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潍坊市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积温和降水均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每年减少7.58 h;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每年缩短0.43天,播期推迟,苗期、成熟期缩短,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延长;在小麦拔节前,日照时数对生育期长度作用最大,拔节后,积温对生育期长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宿州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促进冬小麦稳产增产。利用1954—2008年的气候资料和冬小麦单产资料,分析了宿州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宿州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36℃/10年,气温突变时间点为1994年,并且大于10℃积温平均以94.7℃?d/10年的速度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880.5 mm;日照时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的倾向率为-52 h/10年;冬小麦气候产量呈现呈“w”型,1960—1969产量较低,而2000年以后气候产量相对较高,气候产量最低的年份为1998年,并且1998年以后,气象产量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背景下山东省冬小麦发育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发育期的变化特征,以1981—2000年和2001—2011年2个时段山东省冬小麦发育期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2个时段的发育期变化和气候变化,绘制了2个时段山东省冬小麦发育期等值线图和气候资源差值的空间变化图,探讨气候变化对山东省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1年冬小麦发育期内日照时数明显减少,平均减少63.5 h,积温平均增多120.3℃,降水量平均减少9.2 mm。山东省冬小麦的播种期平均推迟3.3天,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成熟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冬小麦的发育期除播种期外都与积温呈负相关,播种期与冬前积温和前茬作物的收获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近60年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时空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陈阜  雷永登 《作物学报》2019,45(9):1407-1415
干旱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开展作物干旱成因机制和时空特征研究,对于稳定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北省内18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1958—2016年的长时间序列观测资料,采用水分亏缺指数(CWD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了近6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的干旱风险时空格局;通过CWDI对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冬小麦干旱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和干旱风险呈先增后减再增加的特征,在拔节–抽穗阶段的干旱风险最高,其次是抽穗-成熟阶段。冬小麦全生育期间干旱等级以重旱和特旱为主,特别在其产量形成的关键生长中后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地区面临较高的旱灾风险。冬小麦干旱受降水、气温、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降水;气温是影响冬小麦生育后期干旱程度的关键因子,伴随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冬小麦生长期内温度明显升高,将增加冬小麦生长期的耗水量和灌溉需求。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识别出了干旱灾害的高风险区和关键生育期阶段,可为优化冬小麦灌溉管理和农田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8年陕西中北部50个气象站温度数据和1997-2017年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和GIS技术等方法,分析陕西中北部冬小麦关键发育期与界限温度的相关性,分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冬小麦返青前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潜在影响.结果 表明:(1)陕西中...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气候资源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候适宜度,以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基础,选取5省63站1987—2012年逐旬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内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温度适宜指数由北向南、日照适宜指数由东向西,降水适宜指数由南向北总体呈现递减的地域分布特征。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适宜程度较高,总体能满足冬小麦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光温资源总体较好,相应的气候适宜指数较高,各个发育期日照适宜指数均高于0.8,温度适宜指数除分蘖期受气温起伏影响值偏小以外,其余发育阶段均高于0.7;但降水适宜指数明显较低,均小于0.6,是制约该区域冬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异常低温天气对冬小麦生育的影响,根据2009-2011年河北省小麦主产区气温、积温、降水、日照和发育期等观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低温天气过程对冬小麦生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度冬小麦受到冬前低温、冬季冷冬和春季持续低温的影响,河北省冬小麦冬前停止生长提前17天,返青、拔节和成熟分别推迟10天、8天和7天。2011年度冬小麦受到冬季低温和春季气温忽高忽低的影响,返青、拔节和成熟分别推迟7天、6天和4天。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天气,使积温偏少,冬小麦生育期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