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子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两“亲和基因”共同利用的初步设想:将聚合了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与聚合了不同广亲和基因(中性亲和基因的广亲和力强、亲和谱广泛的粳型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选育出聚合不同广亲和基因和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再与籼稻品种杂交,真正实现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而选育利于实现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的亲本材料是发挥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遗传潜力的重要材料基础。浙科82S是以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为核不基因供体,以自育的籼粳中间型育种材料GS2066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籼粳中间偏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对浙科82S的育性、开花习性、自交和异交特性及配组优势等研究表明,浙科82S不育起点温度低,花时较早且集中,较高的异交率,且株型理想和具弱广亲和性,配组杂一代在穗粒数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的重要两系不育系。2015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 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偏粳型保持系实现杂种优势利用是滇型杂交水稻育种的一条重要途经。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通过人工制保选育出的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A,育性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强。用其配制的新组合滇杂32,杂种优势强,米质优,抗稻  相似文献   

4.
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一项很重要的手段,直接利用籼粳间杂种优势已成为杂交育种的主攻方向。要进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超高产育种,首先是正确判别籼粳。籼粳中间型或非典型籼粳可能来源于籼粳的自然杂交或人工杂交,也可能来源于分化前的原始型过渡品种。这些品种中有很多是广亲和材料,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其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利用这些品种作为籼粳杂交的中间桥梁,运用科学的育种方法,减少或避免亚种间产生不育或育性较差的问题,对籼粳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材料的选育、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的顺利进行都…  相似文献   

5.
水稻粳型亲籼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是累加有利基因的有效手段。培育粳型亲籼系是有效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从而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对不同粳型亲籼系中不同分化度的特异亲和基因进行了聚合,并将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和来源于IR24的两个恢复基因导入粳型亲籼系中。主要结果如下:1、以粳型亲籼系G2417-2-1和粳型广亲和系G2605为亲本构建分离群体,利用本研究筛选的与S-b,S-c,S-d三个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紧密连锁的PCR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在F2共选择到特异亲籼聚合植株6株,它们分别是58号,93号,94号,115号,139号,200号;广亲和聚合植株4株,它们分别是11号,14号,121号,177号。2、对当选聚合系的亲籼性和亲粳性综合分析表明:各个特异亲籼聚合系的亲粳性之间及各个广亲和聚合系的亲籼性之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异亲籼聚合系的平均亲籼性和平均亲粳性与亲本G2417-2-1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广亲和聚合系的平均亲籼性高于亲本G2605,平均亲粳性显著低于亲本G2605。这些聚合系的亲和性与其MAS基因型相一致。3、利用四类粳型亲籼系与携带有2个恢复基因和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品系构建回交群体,应用本研究筛选的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在BC1F1共选择到2个恢复基因和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全杂合的植株19个,其中以IC31为受体的5株,以IC32为受体的11株,以IC33为受体的2株,以IC34为受体的1株。4、当选的19个单株自交繁殖BC1F2,利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单一分子标记进行MAS。共选择到各类可供进一步利用的材料393株,其中携带有两个纯合恢复基因的植株158株,同时携带有两个纯合恢复基因和两个纯合显性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植株40株。5、从上述158个植株中选出两个显性抗性基因均纯合或者任意三个抗性基因均纯合的植株共45株,通过标记加密进一步验证其基因型。结果表明,在Rf3,Rf4,Xa4,Xa21,xa5和xa13等六个基因座位上均带有纯合基因型的植株有3株。本研究通过粳型亲籼系不同分化度的特异亲和基因的聚合获得了新粳型亲籼系;通过聚合恢复基因和抗白叶枯病基因到粳型亲籼系中,使粳型亲籼系不仅能解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用于两系杂交稻育种,而且由于具有抗白叶枯病基因,可以改善其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由于有恢复基因而具有恢复能力,从而可以实现籼粳亚种间的三系配套。  相似文献   

6.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8-19
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反应型分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株型模式及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亲本选配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分析了环境敏感核不育系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的稳定性,确定了选育强杂种优势和理想株型相结合的亚种间杂交稻的亲本组配方式。  相似文献   

7.
白和盛  王宝和 《种子》1998,(6):59-61
利用同质恢材料,选择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粳稻品种02428与之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连续多代选择正常结实株,育成了偏籼型的广亲和同质恢复系T136、T137等。通过对当选材料的亲缘关系分析,利用籼型同质恢复材料(系)与粳型广亲和系杂交,可以将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聚合于一体,从而选育出广杂和恢复系,为三系法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探索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花药培养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个籼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度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在130个“二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4%左右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41%。经与籼梗测验种及“三系”不育系的测交鉴定证实:通过花药培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3-4年)获得性状稳定的新广亲和系和广亲和恢复系。讨论了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可利用性,及由此而展现了在“三系”或“二系”上逐步实现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北方杂交粳稻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杨振玉 《作物学报》1998,24(6):840-846
回顾了“籼粳架桥”育成粳型恢复系C57以来我国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历程。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籼粳架桥”对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的指导意义,以及广亲和基因单一位点的局限性难以解决籼粳杂种复杂的生理障碍问题。提出了籼粳亚种有利基因集团的构建一配组,偏高秆偏长穗抗倒株型改良以及高产性与抗逆性,适应性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思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春优84系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利用早花时矮秆早熟晚粳不育系春江16A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C84杂交选育的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依据春优84亲本的生物学特性,根据杭州市实际机插制种技术研究总结,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春优84制种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生产,才能提高杂交种子的产量和质量。1亲本及品种特性1.1不育系特性不育系春江16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以滇I型粳稻不育系  相似文献   

11.
1988~1992年对11个水稻广亲和品种与不育系测交,鉴定其对育性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培矮64、Cpslo17具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02428、晚轮422、Cpslo、MCP231对粳型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L-201、8544、Lemont、Dular对粳型不育系具有部分恢复能力。具有恢复基因的广亲和品种,可用于选配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和选育新的广亲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国内外早期关于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的关键突破,简要概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和分类,统计了近50年来我国育成审定的各类不育系及对应的杂交种数量,认为水稻亚种内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遭遇“天花板”效应,指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即籼粳交杂交种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籼粳交杂交种基于母本的不同有“粳母籼父”和“籼母粳父”两种模式,“三系法”BT型“粳母籼父”模式已由宁波市农业科学院率先突破,“籼母粳父”模式及其他“粳母籼父”模式基本上属于空白,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  相似文献   

13.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籼型品种带有Se感光基因是造成生育期起超长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带Se的籼型品种与不带Se的籼型品种在(1)品种来源;(2)生育期表现;(3)同工酶;(4)对野败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5)粒型、叶色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在籼型亲本选择和新材料选育时,可以此作为鉴别、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稻粳型亲籼系S-c座位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4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4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4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部分F2群体中植株花粉育性表型及与S-c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偏态分离程度,测定了这4个粳型亲籼系在S-c座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G2416-3的基因型为Si-2/Si-2;G2605和G3004-4的基因型均为Si-1/Si-1;G2417-2-1的基因型为Sn/Sn。本文还对F1花粉不育性基因遗传分化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籼型杂交水稻育种在新组合选育数量上、抗性和米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产量上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新育成的组合增产幅度小,适应性差,主要原因是育成的恢复系在遗传组成和亲缘关系上与测64-7、明恢63等基本接近,彼此间遗传距离小;育成的不育系对杂种优势的影响又与V20A、珍汕97A等不育系相当。为此,浙江省科委及时组织了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制定“8812”计划,开展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经过十几年努力攻关,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了适宜于南方稻区种植的单、双兼用…  相似文献   

16.
泰优99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籼型不育系D62A与自育籼粳交恢复系泸恢1345组配的优质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于2006年4月通过了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同质恢逐步增加恢复系粳型血缘 ,扩大与籼型不育系的遗传距离 ,而选育出偏籼型广亲和广谱同质恢复系 T136。以 T136为恢复系配制的汕优 136、协优 136等系列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 ,丰产性好 ,穗大粒多 ,结实率高 ,后期熟相佳 ,抗倒性强。1 选育经过1987年从布优 6 3(六南早  相似文献   

18.
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研究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杰  周国彬 《中国种业》2006,(10):11-13
简述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育成的不育系及不育胞质类型多,选育的不育系在优质、异交习性、特异性、抗性等研究上进展大;绝大多数不育系配制的优势组合少、产量水平没有明显的突破,不育胞质效应不明显,不育系在产量、品质与抗性三者的矛盾上未能较好地解决。同时提出了选育籼型三系不育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空间诱变选育而成的粳型亲籼恢复系的亲和性、恢复能力和配合力表现。结果表明:粳型亲籼恢复系对籼稻有亲和能力,对籼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强,在实际生产中具有的较大的应用潜力。用粳型亲籼恢复系配组已表现较好的组合有龙特甫A /ZSP13-8、D62A/HSP517和安湘S/ZSP选1。  相似文献   

20.
以珍汕97A(野败质)为母本,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热研1号为父本,采用成对连续回交,结合不育性的选择,育成了不育度高,不育性较为稳定,农艺性状一致,带有野败质的粳型广亲和不育系02428A和热研1号A.将它们与不同类型的籼型材料(普通籼型品种、恢复系、广亲和恢复系)的测配,可见02428A/籼配组F1平均表现穗大粒多而穗数较少;热研1号A/籼配组F1综合农艺性状良好.进一步分析参试籼型父本对该两个广亲和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度,发现恢复系密阳46、IR26(强恢珍汕97A)对其仅表现部分恢复.要使该类配组方式籼粳杂种F1结实率正常,父本仍宜选用广亲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