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山地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利用GIS软件和网络分析法原理,结合山地城市特征及城市公园绿地现状、道路和人口分布状况,在优化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承德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各行政区及各街道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和服务水平,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格局提供优化依据。研究发现:(1)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分别为61.68%和60.71%,公园绿地总体服务水平不理想;(2)研究区小型公园绿地建设水平有待提升;(3)研究区缺乏大型综合性公园绿地;(4)新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仍需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策略:(1)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水平;(2)增加小型公园绿地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3)加强山地公园建设,弥补综合公园绿地建设的不足;(4)新城区在开展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兼顾绿地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根据景德镇环境优势和生态城市建设需求,指出了景德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应立足于国家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世界瓷都、千年古镇、生态之城”为城市发展形象目标,采取“绿楔聚心、交通导向、组团生长”的理念,以中心城区森林绿地建设为核心,构建中心城区“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网络格局和城乡一体化“一核一星、三区多点、蓝脉绿网”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彰显“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古镇、生态家园”森林城市特色,达到“四面环青屏、处处邻绿景、四水绕城郭、绿网织全城、文化彰底蕴”的森林城市建设效果,为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奠定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3.
"林带+林区+园林"——广州城市森林的总体布局与构建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广州城市森林的总体格局是"林带+林区+园林",通过建设环城绿带、城市隔离绿带、主干道景观林带、城区周边大面积林区和城区各类园林绿地,在城市中心保留绿心,以各类绿带作为生态廊桥,连接中心城区的园林绿地和城郊的森林绿地,形成"点成片、线成带、面成区"的格局,力求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与岭南文化景观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许多城市的老城区,楼房、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陈旧,模式固定,受诸多条件限制,很难开辟出大片的绿地来提升公共服务。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愿望,同时也弥补城市风貌的不足,对老城区现有绿地提质升级改造,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该文以朝阳市城区不同类型老旧绿地改造为例,对城市老旧绿地提质升级的改造理念、改造原则和设计方法做出了详细阐述,并以实例进行了示范。  相似文献   

5.
<正>花园城市建设不仅仅意味着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和公园,而且需要更广泛地融合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居舒适性的理念。花园城市建设的意义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实施花园城市建设,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打造“海绵”意识,共创花园城市格局。花园城市建设应秉承海绵城市理念,拥有“海绵”意识,注重空间的多功能性和弹性,为城市创造灵活的布局。以城市河道建设为例,城市格局的构想应当遵循千百年来的自然规律,为河道留下合理的摆动范围,在合理范围内为河道留下自然生长的空间,寻找“宽度里的海绵”。此外,还要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绿地和自然景观预留足够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格局,打造宜居、生态、可持续的花园城市。苏州金鸡湖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作为AECOM在中国市场着力打造的滨湖城市空间,其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姑苏城与水共生的城市形象,为苏州市实施海绵城市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催生了此后中国众多以水体为中心的新城建设,增进城市空间美感与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年与2018年的遥感数据,采用GIS、RS技术和Fragstats 4.2景观分析软件,研究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数量上,2000-2018年,成都市绿地率由12.55%增为29.39%,新增绿地主要由耕地、建设用地转化而来,减少的绿地主要转为了建设用地、耕地;(2)空间布局上,2000-2018年,建设用地由三环向外围扩张,大斑块绿地和大量农田、菜园等生态绿地退到外围郊区,绿地空间分布不均,且主要向外围郊区的东北角和东南角集聚,东北角破碎度高于东南角,南部生态质量优于北部;(3)景观格局上,2018年,由市中心到中心城区边缘,绿地斑块个数增多、斑块破碎度下降、斑块形状指数和聚集度上升,"外围近郊区"景观格局优于"主城区",2000-2018年,二环到三环的斑块形状指数下降。为此本文提出以区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在外围郊区设置"禁建区"控制城市蔓延。同时,增加廊道绿地建设,促进"城"与"郊"绿地联系和均衡布局。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生态绿化发展策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实施生态绿化发展的重要性,并研究了生态绿化的内涵和原则。从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扬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扬州市中心城区为例,探寻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网络化绿地布局研究,建立绿地之间的相互连接,与向城市各功能领域的渗透,保护现存的绿色基础、恢复受损单元、构建完整的绿地生态网络,达到绿地空间格局效益的最大化。基于连接度采用最小费用模型,探寻潜在生态廊道;基于渗透度,划定生境斑块并在Arc GIS中对斑块3个等级进行缓冲分析,加强扬州市中心城区内核心区域的生境保护;基于密度运用可达性分析检验规划绿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热岛效应、城市缺水、"路上行船"等城市问题的盛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的海绵体也逐渐摒弃传统园林绿地建设模式,优先考虑采取植草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小微湿地等生态措施来解决雨水径流,采用"慢排缓释"和"分散源头"的方式来缓解城市雨水问题。以徐州市五山公园广山片区生态修复工程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海绵设施为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公园绿地运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深圳光明区各类资源进行的详细本底调查,立足于“携光明山水之灵气,建最美公园之城区”的战略目标,以“青山绿水,绿廊连接,以人为本,特色发展”的规划策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融入城市双修理念,积极探索生态绿地公园化,维护山水格局;构建水域蓝脉网、绿道网及修复生态断点,构筑绿色生态网络;完善各级公园服务布局及其与各类公共空间的共建共享,提升生活品质;打造地域特色公园及植物风貌营造,实现多元统一复合,探索新时代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十八大”关于海绵城市报告的具体阐述,全面对绿地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植物要素作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被提出。通过分析,将“海绵城市”中植物的功能概括为造景和生态保护两方面,本文以满足这两个功能为线索,结合实例,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下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原则,为“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优化沿海地区的蓝绿空间网络,选取典型滨海山地区域(青岛市南区)为研究对象,提取308处自然资源和173处文化资源的代表性样点,运用ArcGIS空间模型对其绿地空间布局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分布密度进行分析,并运用成本连通性模型确定市南区最低成本路径的优化网络,提出面向蓝绿空间网络连接的复合型游憩绿道选线方法和规划建议。结果表明:青岛市南区绿地空间布局呈凝聚型分布,且形成7个绿地集群;市南区绿地空间分布模式主要为依附型、支撑型、扩散型3类,且具有明显的绿地空间自相关性;识别出1条一级绿道、3条二级绿道、38条三级绿道构成理想的蓝绿空间网络图。研究结果将为识别我国沿海地区资源特征,形成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和蓝色廊道的空间衔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及其实施途径的落实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与建设方面的一项内容。在多规合一背景下,市域层面的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实施途径,然而其具体规划对象乃至功能类型仍然没有形成统一认知。通过研究市域绿地的核心概念与相关问题,提出市域绿地不同于单类用地,复合了多功能的市域绿地类型应以主导功能为依据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内涝问题频发的福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福州市暴雨期间的82个内涝点数据反映研究区域的内涝程度,同时使用景观指数表征城市景观格局,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重点探究福州市的景观格局和城市内涝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发展所造成的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使城市洪涝问题的风险大大增加,其中,建设用地的斑块聚集度(COHESION)及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林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是影响城市内涝问题的4个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城市洪涝治理和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内容进行探讨。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识别和保护区域结构性绿地;以塑造城市标志性形象的特色绿地景观为方向,突出景观的文化内涵;参考国际宜居城市经验,确定以宜居为绿地规划建设首要目标;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绿地信息库,并通过定量化的分析方法辅助绿地规划。在对珠海市绿系统规划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随着山地城市近些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森林破坏,生态的脆弱,山洪瀑发的频度和强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同时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的防洪安全都面临严竣的考验.融合国内外最新的生态还原、低碳城市、自然调节等改善城市环境理念,提出了新型绿色手段,营建绿地、水体,构建海绵型城市,探索了山地城市构建海绵城市的技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杜菲 《绿色科技》2019,(12):44-45,47
指出了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国内大部份城市都在建设城市森林。以西安市为例,从增强城区绿化、建设绿色廊道、乡村绿化美化、加强自然保护区林木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发展林业产业富民工程、增加市民参与度七个方面对城市森林构建提出了思路,并探讨了构建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城-海”相融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提升三亚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和景观美化功能,分析评价了三亚市森林资源、城区绿地、湿地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参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的36个指标分析比较得出,三亚市国家城市森林29项已达标,6个指标待建,仅1个指标——乡村公园未达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生态格局仍需优化、城乡生态福利有待提升、文化宣传手段需要丰富、生态文明体制需要完善;三亚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三区:北部天然生态保育区4.4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23.37%,应围绕天然林保护,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南部沿海防护屏障区总面积3.5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18.5%,应以基干防护林带建设为主体、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为重点,构建沿海防护林体系;中部多彩休闲产业区总面积11.17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58.1%,应大力发展高效益人工经济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林业》2022,(1):130-135
以城市存量开发和精细化治理为导向,探索构建渭河宝鸡段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有助于为老城区滨水空间更新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量化依据。在综合考虑景观的功能性和在地性的基础上,从区位、空间、生态、设施、文化5个活力维度遴选指标因子,采用PSPL调研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建立活力评价体系,对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老城区滨水空间区位活力优势明显,但空间、生态、设施及文化活力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活力评价结果,提出改善路网结构提升可达性、增强空间连续性与空间参与度、优化竖向空间层次、丰富空间组合形式、优化视线通廊及服务设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廊道等设计策略,为渭河宝鸡段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方兴  黄玉源 《绿色科技》2012,(12):157-161
依据城市生态景观学的相关理论,运用RS遥感技术及TM遥感数据,以广州为例,绘制出了相应的绿地系统分析图和统计表,研究了土地利用分类、特征及其绿地景观格局,并对景观丰富度等6种常用景观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驱动下,中心老城区缺乏宏观规划,景观破碎化程度严重;次中心城区景观聚集度较高,但缺乏生态节点联系。鉴于此,提出了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善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