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寄生部位分化对黏孢子虫种群分化的影响, 以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为例, 研究了寄生于鲤(Cyprinus carpio)皮肤和肠道的吉陶单极虫的形态、寄生特征和分子遗传信息。寄生皮肤的吉陶单极虫(S 型)形成单个明显孢囊, 直径约 2.1 cm, 寄生肠道的吉陶单极虫(I 型)形成多个(16 个)孢囊, 直径 0.21~0.82 cm; 孢子形态特征相比, S 型和 I 型孢子鞘膜宽差异不显著(P>0.05), 但孢子厚差异显著(P<0.01), 孢子长、极囊长、鞘膜长、孢子宽和极囊宽呈现极显著差异(P<0.001); 组织病理结果显示, 二者均寄生于结缔组织中, 引起淋巴细胞浸润、组织增生等炎症反应, 但 S 型孢子主要分散在真皮疏松层, 部分孢子侵入致密层, 造成结缔组织弯曲、变形, 而 I 型孢子主要分散在肠黏膜下层上方, 挤压并导致肠绒毛萎缩; 分子序列比对发现, S 型和 I 型的 SSU rDNA 序列相似度较高, 为 99.7%, 具有 4 个差异位点, ITS-5.8S rDNA 序列间相似度较低, 仅 97.3%, 共有 20 个差异位点。基于 SSU rDNA 和 ITS-5.8S rDNA 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 S 型和 I 型于吉陶单极虫支系内部各自聚类, 表明相同寄生部位的吉陶单极虫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综上所述, 寄生不同部位的吉陶单极虫在形态、寄生特征和遗传信息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具有明显的种群分化特征, 说明寄生部位分化是驱动黏孢子虫种群分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徐广宏  王军 《淡水渔业》1999,29(5):14-15
粘孢子虫(Myxosporidian)属于孢子纲,粘孢子目,其种类繁多分布广,鱼体的各器官组织都可寄生,且每个种类都有特定的寄生部位,粘孢子虫对鱼类的危害也日趋严重。辽宁地区最常见的种类有:鲤单极虫(Helohaneluscyprini)。鲤碘泡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获知吉陶单极虫不同地理株系间的遗传变异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吉陶单极虫中国重庆、中国湖北、中国四川、日本盐田、韩国全北、韩国首尔等地理株系进行形态学的比较及基于18S 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基因型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吉陶单极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5%~100.0%,变异位点数为0~6个,遗传距离为0.000~0.00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部分有鞘膜的单极虫聚为一支,无鞘膜的单极虫聚为另一枝;无鞘膜单极虫依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形成了特殊的鳍寄生支系和鳃寄生支系;[结论]吉陶单极虫鞘膜不宜作为该物种鉴定的主要依据,该物种的鉴定仍应以孢子本身的形态及量度为主;虽然单极虫鞘膜的形状和大小并不稳定,但物种自身有无鞘膜可能与其系统发育相关,且单极虫有鞘膜支系与无鞘膜支系可能有着不同的进化模式;吉陶单极虫并未形成与寄生部位相关的特殊分化也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这种遗传格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分布区吉陶单极虫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株系且各地理株系之间隔离的时间较短或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尚未形成较大的种群分化。  相似文献   

4.
本人近年在欧洲鳗养殖实践过程中,根据认真观察、研究,对欧洲鳗的两极虫病、锚头鳋病及脱粘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1 两极虫病 两极虫属原生动物,病名粘孢子病,寄生于鳃,皮肤及肾脏,对肝、脾、胃、鳔等内脏组织器官,也可寄生,如果寄生于鳃,则引起鳃组织病变,影响呼吸,如果寄生在内脏器官,则  相似文献   

5.
鲤鱼粘孢子虫病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北京地区鲤鱼鳃,肠道和肌肉粘孢子寄生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寄生于鲤鱼肠道上的箭形单极虫和鳃上的鲫单极虫对鲤鱼危害最严重,肠道的虫体损坏肠的粘膜下层,鳃上的虫体坏鳃小片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野鲤碘泡虫属于粘孢子虫类,由于其孢子具有几丁质壳片,杀死它具有一定难度,粘孢子虫病的治疗目前无理想的方法,有些种类(如眩晕病)还是口岸检疫对象,有些种类虽不引起大批鱼死亡,但使鱼完全丧失食用价值,对此,必须重视。2000年6月12日,我市清泉乡一网箱养殖户养的鱼患了野鲤碘泡虫病。 野鲤碘泡虫病的主要症状:它寄生于鲤鲫鱼皮肤及鳃等处,形成白色胞囊,随病情发展,胞囊增大,数目增多,严重时,皮肤、鳃充满胞囊。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可使鱼消瘦而死。 清泉乡网箱养殖户是今年开始放养的,患病时箱中鲤鱼规格为:50…  相似文献   

7.
江苏盐城射阳地区主养的淡水鱼类为草鱼和异育银鲫,单个品种精养或者一种为主混养少量另一种品种。草鱼一般不会得孢子虫病,而鲫鱼容易得孢子虫病。鲫鱼的孢子虫病一般指的是粘孢子虫病。寄生于鲫鱼危害较重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鲫鱼碘泡虫、库斑碘泡虫、圆形碘泡虫、银鲫黏体虫、鲮单极虫,它们分别寄生  相似文献   

8.
框镜鲤肠管单极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6月,四川德阳某养殖场的框镜鲤患病且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肠管有大小不等的肿物。为明确其死亡病因,进行了细菌学、寄生虫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测。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有大量寄生虫样孢囊突出于肠管。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可见孢子长约23~30 μm,宽10~15 μm,极囊长11~15 μm,呈长卵圆形,约占孢子长的1/3~1/2,孢子外面被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前端孢子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两个小核,与单极虫形态一致;针对吉陶单极虫的18S SSU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为716 bp的目的片段(命名为TKF-1),目的条带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吉陶单极虫。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确认框镜鲤的死亡是感染吉陶单极虫所致。  相似文献   

9.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主要特征、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黏孢子虫属于黏孢子虫门,黏孢子虫纲。在我国淡水鱼中发现的种类有500多种,全部营寄生生活。除少数寄生于蠕虫、两栖类、爬行类外,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寄生于鲫鱼危害较重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鲫鱼碘泡虫、库斑碘泡虫、圆形碘泡虫、银鲫黏体虫、鲮单极虫,它们分别寄生于鲫鱼的鳃、头部、鳍、肌肉等不同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0.
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是引起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喉孢子病”的重要病原, 每年导致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本研究通过隐性感染异育银鲫母本人工受精、实验室条件下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 采用单管半巢式 PCR、荧光定量 PCR 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进行亲本、卵和幼鱼等环节的检测分析, 探究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是否存在经卵传播途径。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 34 尾异育银鲫母本(A1~A22, B1~B12)的洪湖碘泡虫隐性感染率达 50%~75%, 其中, 卵和伪鳃检出率高于卵巢组织样品; 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在隐性感染母本的卵巢、伪鳃、肾、脾组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前孢子生成阶段营养体; 实验室条件下阳性母本所产的卵经孵化和培育出的幼鱼 15 dph 和 30 dph 样品可以检出阳性(A1、A18、B8 和 B9); 荧光原位杂交显示 15 dph 幼鱼在伪鳃、鳃和肾脏组织检测出阳性信号。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存在经鱼卵传播途径; 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疾病制定防控措施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苗苗  张金叶  赵元莙 《水产学报》2021,45(9):1555-1562
为了鉴定感染鲤鳃的病原并分析其鳃部严重受损的病因,本研究运用形态计量学、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该致病黏孢子虫寄生于鲤鳃弓,孢子壳面观呈椭圆形或近圆形,缝面观呈柠檬形,顶面观呈橄榄形;孢子长9.2~11.8μm,宽8.3~10.5μm,厚4.4μm;拥有2个大小不等的水滴形极囊,2个极囊前端略微靠拢,大极囊长3.5~4.7μm、宽2.4~3.1μm,小极囊长2.8~3.8μm、宽1.8~2.6μm,大、小极囊极丝分别缠绕5圈和3圈;部分孢子后端可以见"V"形褶皱,但未观察到囊间突起、黏液被膜和嗜碘泡。18S rDNA与已报道的鳃基碘泡虫相似度达99.69%.因此,该寄生虫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数据以及宿主信息表明,该种为鳃基碘泡虫,属中国新记录。孢囊发生在病鲤鳃部传入和传出动脉之间。由于孢囊体积增大,传入和传出动脉受到压迫而变形、堵塞;鳃丝基部也因此发生机械性断裂;部分孢囊周围结缔组织受到破坏。孢囊破裂后,孢子浸润到周围组织。研究表明,鳃基碘泡虫的孢囊压迫主血管,破坏鳃丝,致使鳃丝血流不畅、供血不足,进而导致鳃呼吸功能丧失,是病鲤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供的鳃基碘泡虫的形态、分子和病理数据可为水产养殖中鳃基碘泡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指环虫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寄生于海水和淡水鱼类,少数寄生在甲壳类、头足纲、两栖类及爬行类,种类有900余种。指环虫病为水产常见多发病,主要靠虫卵及幼虫传播,多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水温20~25℃。一、指环虫生活史指环虫的生活史:受精卵→孵化→幼虫→寄生→成体→受精卵,平均寿命为1个月。指环虫雌雄同体,卵生,数少,卵大、椭圆形。成体在温暖季节能不断产卵并孵化,自受精卵从虫体排出后,卵漂浮于水面或附着在其他物体或宿主鳃上、皮肤上。卵孵化的过程中,宿主黏液对指环虫虫卵的孵化起着重要作用,有试验表明搜集指环虫受精卵在清水中进行孵  相似文献   

13.
孢子虫属原生动物 ,种类很多 ,个体大小一般在几微米至十几微米之间 ,形态构造因其种类不同而各异。主要寄生在海淡水鱼类体内外 ,国内外常有报道。我省室内水泥池养殖的鳗鱼常有寄生此虫的报道 ,而有关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的粘孢子虫病尚未见到报道。 2 0 0 1年 9~ 1 1月间 ,笔者在宁德、福州两市海水网箱密集分布区先后发现几例寄生粘孢子虫的病例。目前尚未造成大的死鱼后果 ,但应引起重视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彻底消除病患。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症状粘孢子虫寄生在鱼体的皮肤、鳃、鳍和体内的各组织器官。早期感染的病鱼 ,体表…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鉴定三棱碘泡虫的有效性,补充其生物学特征,实验利用现代粘孢子虫整合分类学方法,包括形态特征、寄生特性(宿主特征和寄生部位)及分子特征,对其进行重新描述,证实其分类有效性,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三棱碘泡虫专性寄生于草鱼鳃丝间,未在其他器官(肝脏、肾脏、肠道等)检获孢子。包囊呈乳白色,长椭圆形,长(2.4±0.3)(2.1~2.7) mm,宽(0.8±0.1)(0.6~0.9) mm。成熟孢子壳面观呈卵圆形,孢子后端未见"V"形褶皱,孢子外包裹有一层透明的圆形黏液膜,缝面观呈纺锤形,孢子缝面可见三条平行而突出的脊线;孢质均匀,孢子后端具有一个大嗜碘泡;成熟孢子长(10.3±0.4)(9.4~11.0)μm,宽(9.5±0.5)(8.7~10.9)μm,厚(7.4±0.5)(6.4~8.0)μm;两极囊等大,梨形,极丝7~8圈;组织病理显示,病灶鳃组织未出现严重炎症反应。BLAST比对发现,三棱碘泡虫与隐杆碘泡虫小核糖体RNA序列相似性最高(89.58%),但远低于种内序列相似性。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三棱碘泡虫先与寄生于鲤科鱼类的隐杆碘泡虫形成姊妹关系,再与寄生于胭脂鱼科鱼类鳃的诺布尔碘泡虫、微小碘泡虫及毕斯塔斯碘泡虫形成独立的鳃寄生碘泡虫分枝,表明宿主亲缘关系与组织趋向性在鱼类组织寄生碘泡科粘孢子虫系统演化历程中扮演重要作用。本研究补充了三棱碘泡虫包囊形态结构、组织趋向性及分子数据,证实了其分类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杨坤  翟凯旋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产学报》2022,46(6):1085-1093
为探究洪湖碘泡虫在被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不同感染阶段的差异,实验采用显微镜镜检、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切片相结合手段,对发病及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肌肉、伪鳃、鳃、头肾等11个组织器官进行了广泛检测分析。显微镜镜检发现,在发病鱼的咽、伪鳃和鳃能观察到孢囊或成熟孢子;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咽上壁与副蝶骨间结缔组织、伪鳃及其血管周边观察到大量棕黄色结节,并含有洪湖碘泡虫的成熟孢子。不同组织器官DNA样品PCR检测发现,在发病鱼除肌肉外的其他10个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存在,其中伪鳃检出率最高(100%);隐性感染异育银鲫在咽上壁组织、伪鳃、头肾、体肾、脾脏及卵巢中检出洪湖碘泡虫,伪鳃检出率也为最高(26.7%)。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发病鱼咽上壁内分布着大量蜂巢状孢囊及成熟孢子,伪鳃被严重侵占和破坏;残存伪鳃鳃丝周边能观察到增殖和发育阶段的孢子生成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洪湖碘泡虫在发病和隐性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发现伪鳃可能是洪湖碘泡虫寄生和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结果为洪湖碘泡虫病的准确检验检疫和进一步开展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病原体为多态锚头鳋、鲤锚头鳋、鲩锚头鳋等,感染鲫、鲤、鲢、草等鱼类。若寄生在口腔中,则鱼嘴一直开着,称“开口病”;若寄生在鳞片和肌肉中,造成鱼体的出血和发炎;老虫阶段寄生部位的鳞片往往有“缺口”,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采自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湖拟鲤(Rutilusrutilus)鳃上的一种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的维氏指环虫(DactylogyrusvistulaeProst,1957);经比较,鉴定为我国指环虫属一新记录种。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特征图,同时与寄生于湖拟鲤鳃上的国内已记述的其它指环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真核生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形态最小的动物,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原生动物绝大部分营自由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其中一部分寄生在鱼体,引起鱼类原虫病。一、鱼类原虫病的种类我们在鱼类寄生虫调查时,无论鱼类的种类、年龄、性别、组织器官、检查季节如何,均能发现原虫寄生。当原虫少量寄生,对鱼类危害较轻,鱼类若严重感染某些原虫,则可致疾病,或在短期内引起鱼类大批死亡,对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鱼类原虫病种类很多,详见表1。二、鱼类原虫病的特征1.夏秋季为鱼病的流行季节,鱼类寄生虫的流行随虫种、…  相似文献   

19.
<正>单极虫是鲤鱼常见的一种寄生粘孢子虫。鲤鱼肠道单极虫病,已经严重危害鲤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笔者于2010年4月对吉林省农安县太平池水库的病鱼调查中发现病鲤鱼肠壁上寄生了大量白色胞囊,取胞囊压片显微镜观察,经光学显微镜镜检后,鉴定为单极虫。并对该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指环虫病     
《中国水产》2011,(10):48-49
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鳃而引起疾病。指环虫属的种类众多,主要致病种类有小鞘指环虫、页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常造成鳃的严重损伤,可引起苗种的大批死亡。为我国三类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