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水果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但是水果中的优等水果所占的比重仅为30%。果树的采前管理对果品品质有着重要影响,为巩固我国果品产业的发展优势,实现果品产量、质量的双提升,就要加快推进水果产业的转型升级,重视果树采前管理。本文分析了果树采前管理对果品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果园选址、肥料的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提高果品品质的果树采前管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果品进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当前我国的水果进出口现状。指出了建立果树质量标准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快建立果树良种繁育体系,推广适用技术和新技术,建设出口基地,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和贮藏保鲜水平,建立果树产业集团,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果树营养研究的现状和展望─文献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大量的文献及北京农业大学果树矿质营养研究室十年来的工作为基础,以果树营养领域的国际水平为方向,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尚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果树标准叶样及叶内矿质元素含量标准值的建立、果实采前与采后的营养生理、菌根与果树营养、种质资源与矿质元素关系的多样性、以及果树营养与生理生化、组织解剖学、根际学等的关系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果树生产有了快速发展,果树面积由过去的几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万hm2,产量也由几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6万t.但在果树单产、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还逊于其他果树生产先进县(市区),其核心问题是果品质量欠佳,高档果品太少,已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必须充分认识,认真对待. 1 提高果品质量是大势所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市果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优质果率达到70%左右,标准园中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果树良种化也逐年推进.但是,仍未摆脱重栽轻管、重产量轻质量、重采前轻采后、重直销轻加工的被动局面.管理中盲目密植,片面施肥,单纯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致使许多园片虽有产量,但质量较差,商品率低,高档果极少,且品种单一,用于加工的品种就更少了.因此,季节性、结构性过剩,果品价格下滑和卖果难问题则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果树生产中常进行夏季嫁接,但此时采穗母树的新梢生长量小,成熟度差,能用作嫁接的饱满芽少,不能满足嫁接的需要。近几年采用冬季采集接穗夏季嫁接的技术,解决了夏季嫁接接穗不足的问题。其具体方法如下: 1 接穗的采集、选择与处理 冬采夏接的接穗,在果树冬季休眠期适时晚采,一般在采穗母树萌芽前一个月采集。适时晚采,使果树的枝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休眠,缩短了采后贮藏时间,降低了贮藏成本和难度,可避免接穗因贮藏时间过  相似文献   

6.
枇杷是重要经济果树,但是其果实采后极不耐贮藏,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综述了枇杷采后生理品质变化研究,整理了近年来枇杷主要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4、采前与采后相结合:近年来,我国的果树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外国人说我们的果树生产是在放卫星。但是,果品产多了,腐烂损耗也多了。前面我讲过,四川省红桔采后运不出来,都腐烂了。我国出口的鸭梨有黑心病,苹果有炭疽病、轮纹病,不适宜远销。太原北郊区发展了1万亩巨峰葡  相似文献   

8.
果树采后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树体恢复和来年产量,在年周期管理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大多数果农在果园管理中往往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大量落叶.如梨采后落叶引起的"十月小阳春开花"、桃李等受叶蝉危害造成的大量落叶、青枣采后叶片大量黄化脱落等等.为减少或避免果树采后异常落叶,促进树体恢复和花芽分化,提高来年产量和品质,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美国果树生产重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宏大、产业化经营配套成龙、优质化栽培管理要求严格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紧密有效等果树产业特点。提出从栽培环节入手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大力发展果品采后全程冷链贮运销和果品加工业,加强果品标准化工作促进与国际果品市场接轨,不断完善果品流通体制开拓国内外市场及建立各种形式的果业合作组织等发展我省果树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调查滨海县果树生产的现状,并对未来果树发展进行思考。指出目前滨海主要水果生产面积逐渐趋于稳定,产量持续增加,果品质量逐步提高;但大部分果园管理粗放、果树品种结构简单、病虫害防治措施低效、加工贮藏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滨海果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无公害栽培、实行绿色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对水果的品种结构、栽培管理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及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是滨海果树产业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李华 《烟台果树》2006,(4):52-52
苹果树采果后需要进行如下管理,为来年果树丰收创造良好条件。 1防病保叶 苹果采后距落叶休眠一般还有1个月的生长时间,此间防病保叶极其重要。因为完整厚实的叶片是果树秋季提高花芽质量、进行营养积累的保证。采果后要连喷2-3次杀虫、杀菌剂和叶面肥。通过喷施药肥,可显著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以便提供更多的营养供根系生长及树体贮存,以利于果树越冬和第2年的生长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果树生产大国,无论是果树栽植面积还是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水果总产量居前3位的国家是:中国(占16.2%)、印度(占8.7%)、巴西(占8.4%)。就北方果树而言,如苹果、梨和桃,其栽培面积均占世界果树总面积的40%以上;柿子、核桃和板栗种植面积占世界的近1/3。尽管我国果树栽植面积较大,但与世界果树生产相比,主要存在平均单产水平较低、果品质量较差、苗木质量劣、品种混杂,新品种更新慢、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和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生产未能形成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我县新林乡九塘村部分果农对桃、李、梨、杨梅、葡萄等果树采后管理粗放 ,忽视“产后”的病虫肥水管理 ,致使其经济效益低下。实践证明 ,重视“产后”管理 ,对提高果树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果树采果后 ,根系生长还有一个高峰期 ,这时正是果树积累营养的关键时刻 ,此期管理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下年产量高低。果树发芽、抽梢至开花座果期间所需的养分相当部分是上年积累的。因此搞好采后的病虫、肥、水管理是很重要的事情。早施基肥 ,适施叶面肥是保护果树叶片的有效措施。果树采果后 ,要结合中耕及时施基肥 ,一般大树施 1 5 0~ 2 0…  相似文献   

14.
我国果树营养研究的现状和展望—文献述评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韩振海  王倩 《园艺学报》1995,22(2):138-146
以大量的文献及北京农业大学果树矿质营养研究室十年来的工作为基础,以果树营养领域的国际水平为方向,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尚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果树标准叶样及叶内矿质元素含量标准值的建立、果实采前与采的营养生理、菌根与果树营养、种质资源与矿质元素关系的多样性、以及果树营养与生理化、组织解剖学、根际学等的关系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5.
武威  陈禾 《西北园艺》2007,(4):51-52
水果大量上市季节,果农往往忙于采运销售而忽视了对果树的管理。其实采收后的果树不但要管理,而且应该及时加强管理,及早让树体复壮。新型植物核心增产剂在多年生果树的复壮和抗衰老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据《果树学报》2008年第1期报道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采用10种主要类型果袋的套袋处理及采后果实冷藏技术,初步研究了不同果袋套袋对丰水梨果实发育微环境及采后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为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田勇 《中国果树》1997,(3):49-49
“果品采后生理及采后综合保鲜技术研究”课题的进展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主持,12个单位参加的“八五”农业部重点研究课题,“果品采后生理及采后综合保鲜技术研究”(85-农05-02),经过5年(1991—1995)深入研究,已全面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8.
果树夏季嫁接,缓解了春、秋季果树嫁接用工矛盾,加速果树苗木的生产,提高某些树种的嫁接成活率。嫁接中,根据嫁接方法,严格选择砧木和接穗,并注意接穗的采后处理和贮藏;根据树种选择嫁接的种类及方法,做好嫁接的绑缚和保湿措施,适时做好嫁接后的除萌、剪砧、解绑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各种果树在当年果实成熟采收后,均应及时施一次肥料,采后施肥称为基肥。大量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证实,及时秋施基肥,对恢复当年采后树体营养、增强树体抗寒性,为翌年早春开花及结实提供必要的充足营养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果树早熟品种和果实成熟早的树种尤为重要。1最佳施用时期自20世纪的50年代以来,果树生产传统作法是当年冬季或翌年早春施基肥。实践证明,当年秋施基肥比传统的冬或春施基肥,更加科学而合理。首先,各种果树在生长期,通过根系所吸收的各种矿质营养,有相当数量供给果实,供其生长发育,直到成…  相似文献   

20.
张巍  刘悦萍  李阳 《北方园艺》2011,(19):172-174
相对于基因组,蛋白质组对生命现象的诠释更直接、更准确,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概述了蛋白质组学在果树花芽分化、果实发育、采后贮藏等果实发育机制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蛋白质组学在果树学应用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