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试验表明,冬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间灌水以4月21日以前效果好,其单株性状及产量要素表现好,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若干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高低与其产量构成性状有关,不同的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作用不尽相同。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与其组成因素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并把各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相关部分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明确各农艺性状在单株种子产量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冬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选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和农艺性状的同步选育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应用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差异明显的冬小麦亲本材料进行杂交。研究分析了杂交后代RWL的遗传变异分离特点及与农艺性状同步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后代低RWL材料和优良农艺性状的同步,选择可以获得产量和节水性能均表现较好的品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了转化春小麦与原始冬小麦品种、转化春小麦与典型春小麦和典型春小麦与冬小麦品种间杂交 F_1代的表现。结果表明:转化春小麦与原始冬小麦品种杂交,F_1代中春性表现为显性,但在冬高加索×春高加索组合中,冬性却表现为显性。转化春小麦与原始冬小麦品种杂交,F_1代的抽穗期晚于转化春小麦。转化春小麦与典型春小麦杂交,F_1代抽穗期晚于典型春小麦,但早于典型春小麦与冬小麦杂交的 F_1代。转化春小麦与原始冬小麦品种杂交,F_1代的农艺性状不仅显著优于转化春小麦,有的也优于典型春小麦与冬小麦杂交的 F_1代。转化春小麦与典型春小麦杂交的 F_1代,多数农艺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但转化春小麦较高的千粒重不但稳定遗传,还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超过转化春小麦。在春小麦的杂交育种中,用转化春小麦作亲本,对提高现有春小麦品种的千粒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国审冬小麦新品种京冬18的选育策略、区试表现、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特性、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为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育种和该品种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木质素肥料对冬小麦生物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施肥试验方法,研究了木质素肥料对冬小麦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木质素改性肥料对冬小麦提高分蘖、增加穗数和千粒重作用显著,减少氮、磷养分的施入量,获得了冬小麦增产18%以上的效果。利用木质素改性肥料对促进农业秸秆资源利用、减少化学肥料向环境中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产量与群体整齐度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12个冬小麦品系为试验材料,收获后分析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和群体整齐度。探究有显著差异性状遗传力及群体整齐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结果表明,穗长整齐度和穗粒数整齐度与小麦产量及千粒重显著相关。育种过程中,通过提高冬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整齐度增加冬小麦产量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冬小麦种质资源,探究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以17份冬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生育期、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穗数8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相关分析收获穗数、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说明在一定基础上增加收获穗数、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可以实现冬小麦高产;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的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筛选出3份高产材料(新冬33号、金冬麦040、金冬麦052),这3份材料可作为理想的高产亲本加以利用。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累积贡献率为76.159%的前3个主成分来评价17份冬小麦资源,揭示了不同冬小麦资源的表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不同时期机播旱追肥对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时期进行机播旱追肥的对比试验得出:不同时期旱追肥对冬小麦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而4月初进行机播旱追肥可使冬小麦生长旺盛,肥分吸收率高,肥效强,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北京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徽区试验,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性状进行了连续9年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施用氮、磷、钾化肥并配施有机肥(物料),具有显著增加冬小麦穗长,穗粒数及株高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了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且随着有机物料的增加效果增大,其中尤以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宁夏冬小麦种植区属北部冬麦区,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1997年北移引黄灌区,宁夏冬小麦栽培品种产量与多个性状存在着遗传相关。为此,我们用通径分析方法剖析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相关因素,供宁夏南部半湿润区冬小麦品种选育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55-6856
[目的]为菏泽地区冬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冬小麦-玉米连作中,以济麦21为试材,以不施肥为对照,设定了6个NPK化肥和有机肥料配施处理,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在冬小麦播种前使用,化肥在夏玉米生长期间施用。收获时测定生育性状和各重复的实际产量。[结果]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株高、穗长和穗粒数,也提高了冬小麦千粒重。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产量,依次为NPK+高量有机肥>NPK+常量有机肥>NPK+高量麦秸还田>NPK+玉米秸还田>NPK+常量麦秸还田>NPK>CK。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提高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结论]配施有机物料比单施NPK化肥效果好,配施高量有机肥比配施常量有机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选用宁夏引黄灌区水地和南部山区旱地冬小麦主栽品种和高代品系20份,对其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冬小麦品种的最高总茎数、穗数、株高、穗粒数、穗粒重、产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淀粉糊化特性中稀懈值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介于32.2%~67.8%;农艺性状中的返青期、抽穗期、株高、穗数,品质性状中的籽粒硬度、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以及淀粉性状中的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相关系数(0.46~0.88)较高,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品种在灌区、山区种植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化控剂的应用效果,在庄浪县进行了不同化控剂对旱地冬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种化控剂均对冬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喷施吨田宝处理产量为6 321.97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7.75%;喷施磷酸二氢钾处理产量为6 261.36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6.71%,可在大田生产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主要选取了华阴市种子管理站2018-2019年间的98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与气象资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华阴市气候变化的趋势,结合柱状图分析了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华阴市产量、性状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田98个小麦品种中厚德麦985以折合667 m产480.5 kg,相比对照试验组周麦18增产10.51%稳居产量第一名,该品种的分蘖能力强,抗寒能力较好,抗倒伏能力强,黑胚率低,容重高,其综合性状能力卓越,产量三要素较协调,667 m成穗33.5万,穗粒数28.5粒,千粒重54 g。同时还有丰德存麦23、淮麦1403和西农625小麦品种基于对照表现优异,适合在华阴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本研究为选择适合华阴市本地气候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对小麦产量提升提供合理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选用14个不同来源及不同品质类别的冬小麦新品系,在不同生态试点种植,对其中12个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新疆不同生态气候条件与冬小麦品质的关系及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团拉伸参数差异最大,其次为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降落数值的变化,小麦出粉率、粗蛋白含量及面粉吸水率几乎无差异;乌鲁木齐试点适合种植强筋力面包小麦,而奇台点较适合种植中筋力拉面型小麦;就一些重要的加工品质性状而论,内地育成品系的营养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好于新疆育成品系,且内地育成品种品质类型优质多样,而新疆品系大部分属于中强筋或中筋力品质类型,缺乏品质性状突出的专用小麦品种,其中表现较好的是冬优02、J35和新冬22号。相关分析说明:沉淀值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最大抗拉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弱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延伸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发掘冬小麦品种抗旱种质资源,在两种灌水处理条件下,田间筛选小麦抗旱资源,拓宽新疆冬小麦抗旱遗传育种选择范围。【方法】以4份新疆、16份黄淮麦区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5次灌水和3次灌水处理条件下,对小麦单株成穗数、株高、穗长、穗基部不育、穗顶部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9个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种处理下,20份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总体差异较大,5次灌溉处理下大部分性状的均值高于3次灌溉处理;各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各性状抗旱系数变化在0.75~1.13;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两种灌水处理下产量都在前7位之内的有山农15号,烟农23号、新冬20号、新冬22号和新冬18号共5个品种;产量都在后6位之内的有山农12号、泰山22号、石4185号、石新616号和石麦18号共5个品种。【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可以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幼苗分蘖和籽粒灌浆成熟期保持充足的水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有促进作用。相对黄淮麦区的冬小麦品种,新疆自育的冬小麦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8.
晚播对豫北冬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冬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设置4个播期,同时对应不同播量,研究了晚播对豫北地区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期,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期,至生长发育后期,播期对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减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晚播加大播...  相似文献   

19.
影响小麦品质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江苏省近处来推广种植,引种及部分区域试验中的87个小麦品种302份样品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在品种间及种植地域间的差异较大,在年度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红皮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除容,同粉率略低于白皮品种外,其他品质性状总体表现优于白皮小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防效果的影响,为利用抗逆性强、耐存储的芽孢杆菌研发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其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式,设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复合肥750 kg/ha)和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施用量750 kg/ha)3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越冬前和孕穗期的小麦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并调查小麦根部孢囊线虫侵染情况、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可在孕穗期极显著(P<0.01,下同)增加冬小麦的叶面积、单株干物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显著提高冬小麦的次生根数、分蘖数、孕穗数、穗粒数、公顷穗数和千粒重(P<0.05,下同),但对株高和穗长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冬小麦孢囊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效,土壤有效孢囊数量较CK极显著减少39.02%.与CK相比,施用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冬小麦平均显著增产44.6%,但与常规肥料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底施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但有改善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和增产的作用,而且对冬小麦孢囊线虫病具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