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麻痹性贝毒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类毒素是海洋藻类产生的天然产物,能引发赤潮的海洋藻类有26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由于许多有毒的藻类,被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摄食,其毒素在这些生物体内蓄积,这类毒素称为贝毒,人们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中毒,根据中毒症状可分为5类:①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  相似文献   

2.
毒贝与贝毒     
<正> 现存的软休动物约有11万5千种。其中海洋贝类约有10万1千种,淡水贝类约有1万4千种。它们绝大多数无毒或可供食用,仅少数种类因含有毒素或毒液能使人类中毒,这些具有毒性的贝类称为有毒贝类。据调查,有毒贝类约有80多种,主要分布于海洋中。贝毒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因  相似文献   

3.
贝毒监测与预报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贝毒带来的损失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 ,其食物主要来自于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在众多的单细胞藻类中 ,有些种类是有毒的 ,当贝类摄入有毒单细胞藻类或者其休眠孢子后 ,藻类毒素会在贝类体内累积 ,使贝类具有毒性 ,即贝毒。目前对人类危害严重的主要有麻痹性贝毒(ParalyticShellfishPoisoning,PSP) ,腹泻性贝毒 (Diar rheticShellfishPoisoning ,DSP) ,失去记忆性贝毒 (Am nesicShellfishPoisoning,ASP) ,神经性贝毒 (NeurotoxicSh…  相似文献   

4.
毒贝和贝毒     
李诺 《海洋渔业》1983,5(4):181-182
现存的软体动物约有11万5千种。其巾海洋贝类约有10万1千种,淡水贝类约有1万4千种。它们绝大多数无毒或可供食用,仅少数种类因含有毒素或毒液能使人类中毒,这些具有毒性的贝类称为有毒贝类。据调查,有毒贝类约有80多种,主要分布于海洋中。贝毒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因而造成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贝类的利用和贝类养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早在十七世纪,贝毒问题在欧洲就作为医学上的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大约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有毒的赤潮藻中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贝毒素问题是目前贝类食用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2010一ll—15  相似文献   

6.
贝毒素的研究现状及产生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中有毒藻类的爆发性增殖或通过在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体内的蓄积会产生一些有毒的活性高分子化合物即海洋生物毒素(marine toxins),其中,目前危害较大的是贝毒素。贝毒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由于其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毒剂,给防治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开展贝毒研究对确保水产品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沿海贝类腹泻性贝毒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玲  文菁  龙超  尹泉 《水产科学》2015,(3):188-194
<正>腹泻性贝毒是由有毒赤潮藻类鳍藻属(Dinophysis)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中部分藻种所产生的热稳定的脂溶性多环醚类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1]。该毒素可在贝类等滤食性动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类,引起腹泻性中毒,危害食用者健康。腹泻性贝毒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类毒素即赤潮藻毒素,贝类通过滤食有毒微藻、细菌等,经过生物累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贝毒[1]。海洋贝毒主要分为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西加鱼毒素[2-5],此外还有部分溶血毒素。其中麻痹性贝毒是目前分布最广,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贝类毒素[6-9]。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沿海近岸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有毒赤潮频繁发生。贝类因摄食有毒的赤潮藻类,在体内蓄积毒素,麻痹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已知贝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严重的毒素,为了确保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应加强我国沿海近岸水域贝类生产区的PSP全年常规监测项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鱼、贝等海洋生物通过对赤潮毒素的富集作用产生贝毒,人误食了这些含有赤潮藻毒素的鱼类和贝类后则有可能中毒甚至死亡,麻痹性毒素(PSP)和腹泻性毒素(DSP)是其中重要的两种赤潮毒素,他们毒性大、作用强,严重威胁着人类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两种贝毒的化学性质、致毒机理以及毒性,并对当前常用的几种检测技术进行了对比说明。  相似文献   

11.
麻痹性贝毒对海洋贝类的影响及加速贝毒净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傅萌 《水产学报》2000,24(4):382-387
麻痹性贝毒 (ParalyticShellfishPoison ,PSP)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 ,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贝毒。它是由STX及其衍生物组成的一类赤潮生物毒素 ,主要来源于能形成赤潮的有毒甲藻。这些甲藻大多隶属于三个属 (Alexandrium ,Pyro dinium ,Gymnodium) [1] 。PSP毒素目前已知有二十多种 ,其基本结构是四氢嘌呤环 ,根据R4基团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其中氨甲酰类毒素的毒性最强。那些基本的中毒症状很可能是由它们所引起的。N -磺氨甲酰类毒素经常存在于肇事的甲藻或贝类中。但由…  相似文献   

12.
米氏凯伦藻对海洋生物致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已成为我国海域主要的有毒赤潮藻。仅2012年在我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就连续爆发了12起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大量养殖鲍死亡,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最新报道,探讨了米氏凯伦藻赤潮对各类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海洋浮游动物、贝类、鱼类以及哺乳类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溶血毒素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引发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直接接触活的米氏凯伦藻细胞是导致浮游动物死亡的主要途径;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和鱼毒素,可溶解鱼类的鳃组织,从而造成鱼类死亡。然而,关于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是否会在贝类体内累积、在贝类体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死亡的致死途径与致死机制、溶血毒素在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改变、这些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与综合作用等问题还不了解,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的研究。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研究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毒素以何种方式导致红细胞破裂、不同红细胞膜上组分的差异和毒素的溶血活性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等问题也都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贝类毒素固相吸附示踪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固相吸附毒素示踪监测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是一项新的贝类毒素监测技术。该技术模拟滤食性贝类摄食过程,利用内含吸附剂的采样器富集水体中的贝类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或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对产毒藻类的暴发以及贝类毒素污染进行示踪研究。SPATT 监测技术与贝类监测法、浮游藻类监测法相比,具有取样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本综述针对 SPATT 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阐述,对技术适用监测的毒素种类、吸附材料的优劣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顾新根 《海洋渔业》1984,6(6):286-288
<正> 贝类是一种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食品,历来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家庭佐餐佳肴,但有时在某些海区的某个季节,某些原先可安全食用的贝类会骤然变得有毒,人或动物若食用这种贝类就会发生中毒现象,严重时则可致人于死命。这种现象一般称之谓赤潮性(外因性)贝毒。赤潮性贝毒现象历史上很早就有发生,据 Halstead(1965)报道,在1689~1962年间,世界上有记载的赤潮性贝毒中毒者有900多人,200多人死亡。1972年9月和1976年6、9月袭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近3年青岛胶州湾贝类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食用安全性.从胶州湾34个养殖单位采集贝类,近300多个样品.检测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铅、铜、镉.结果表明,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铅、镉、菌落总数等项目均未检出,符合食用安全标准,但微生物指标大肠杆菌超出规定值范围.本研究根据对胶州湾水域贝类体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控调查,采用贝类质量等级划分评价指数法(Sj)对养殖贝类质量进行评价和探讨,说明胶州湾贝类基本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但应随时注意胶州湾水域的污染状况与变化,确保水产品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正一、贝类苗种生产用水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规模、密度的逐渐扩大和海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导致赤潮、浒苔等有害藻类持续暴发及水产动物疾病频繁出现,严重影响海水水质。有害藻类能够产生藻毒素等有害物质,造成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死亡。有害细菌可以对贝类及其幼体产生伤害。因此,海水水质成为制约水产养殖、育苗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媒体报道 :我国某海域出现赤潮 ,还有人吃了这些海域的贝类后发生中毒。这是怎么回事呢 ?赤潮主要是由于海域受有机物严重污染 ,致使硅藻、隐藻、裸甲藻、兰藻等浮游生物和某些细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 ,致使海水颜色变深。由于赤潮期间的海域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某些生物的异常生长使共中的一些藻类产生毒素 ,另有一种叫腰鞭毛虫的微生物本身也含毒素。而生活在此海域中的织纹螺、贻贝、扁玉螺、福氏玉螺、扇贝、菲律滨蛤仔、牡蛎、蚶类等多种贝类生物在摄入藻类等食物的同时还会将腰鞭毛虫一起摄入。贝类是通过鳃过滤摄食的 ,因此在…  相似文献   

18.
滕瑜  秦小明  沈建 《水产养殖》2012,33(2):19-20
为进一步考察日本贝类毒素安全监控现状,了解日本在贝类毒素安全监控方面的实施现状,笔者在2011年1月17—22日期间对日本进行了5天的考察访问,由于访问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好,访问期间被访单位均做了充分的准备,提供了大量的书面资料,并通过多媒体以及面谈形式向考察团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因此对Et本在贝类毒素的安全监控措施和实施情况、贝类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研究现状、以及检测机构的认证体系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根据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bent and toxin tracking,SPATT)原理,在牡蛎养殖区内,利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对海水中常见的4种腹泻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1,DTX-1和Dinophysistoxin-2,DTX-2)、米氏螺环毒素(Gymnodimine toxins,GYM)进行吸附,对其吸附效率进行评价;建立了从海水中富集与检测4种常见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在养殖区内,选取5个采样点,每隔7d,同步采集海水与牡蛎样品,对牡蛎养殖区海水中和牡蛎体内的腹泻性贝类毒素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海水中与牡蛎体内毒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HP20树脂对4种腹泻性毒素吸附回收率良好,OA为98.9%,DTX-1为103.3%,DTX-2为93.5%,GYM为76.6%.在整个监控期内,除DTX-2外,其他3种毒素均有检出,OA浓度为20.451-422.352 μg/kg,DTX-1浓度为15.954-368.678 μg/kg,GYM浓度为20.452-282.231 μg/kg.在整个监控期内,海水样品中3种毒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同一分布特征,牡蛎体内毒素含量随着海水中毒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且峰值出现延后现象.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对养殖区水环境进行时空监控,为海水中和海洋贝类体内毒素的监控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贝类毒素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0.
随着颗粒饲料的大量应用、鱼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精养池塘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剧,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细胞破裂释放藻毒素,一方面影响鱼类的健康养殖,另一方面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池塘中藻毒素属水华藻毒素,主要有多肽肝毒素、生物碱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等。对藻毒素处理方法有化学处理、物理处理和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