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总氮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总氮含量遗传及其与稻米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种子核基因、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的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着稻米灌浆始期、中期和后期的总氮含量,且以前者为主,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作用程度加大。三倍体种子、细胞质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的遗传效应,均可明显影响稻米成熟期的总氮含量。控制稻米总氮含量表现的多种遗传效应基因在稻米各个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不同发育时期总氮含量与稻米品质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受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 6个水稻品种作完全双列杂交 ,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及条件遗传方差分析方法 ,对水稻灌浆速率进行动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及其组合在不同时期测定的灌浆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水稻灌浆速率主要受三倍体胚乳核基因及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遗传控制 ,细胞质效应较小 ,并且以胚乳核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的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母体加性×环境互作。灌浆速率后代的分离主要决定于水稻开花后 18d之前。各时期母体植株基因的遗传效应对水稻灌浆速率均有一定作用 ,并且水稻开花后 18~ 2 4d母体植株基因对灌浆速率的效应比胚乳核基因还大。各时期均以种子直接遗传率为主 ,母体遗传率很低 ,母体加性效应对水稻灌浆速率的作用被胚乳加性效应通过协方差的间接影响而弱化  相似文献   

3.
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除了三倍体胚乳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和二倍体母体核基因的遗传效应可影响赖氨酸含量等性状外,二倍体胚基因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胚基因对赖氨酸指数的影响尤为明显,其次是赖/蛋比值性状,而胚效应对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影响较小。胚基因等不同遗传体系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也明显影响着赖氨酸性状的表现。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是以普通遗传率为主,而赖/蛋比值性状则以互作遗传率为主。赖氨酸含量或赖氨酸指数与赖/蛋比值性状间则存在极显著的胚加性互作相关,赖/蛋比值性状上存在较明显的胚加性相关。赖氨酸含量与赖氨酸指数间的胚效应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北方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6个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粳稻品种(系)作亲本,配制36个组合,采用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植株等4套遗传体系的禾本科作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相应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稻米7个品质性状的遗传力、遗传方差、选择响应等。结果表明:稻米的7个品质性状均不同程度地受二倍体胚基因、三倍体胚乳基因、母体植株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等遗传体系的控制;在选择育种中,利用某一遗传体系对某一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有可能减弱另一遗传体系对该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贡献;稻米品质性状均具有极显著的胚乳狭义遗传力和选择响应、显著的细胞质遗传力和选择响应(蛋白质除外)。  相似文献   

5.
多环境下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 :三套遗传控制体系对各品质性状具有不同的遗传效应。胚乳核基因主要以加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长 ,以显性方式作用于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 ,粒重的直接加性效应和直接显性效应几乎同等重要 ;而母体植株核基因主要以显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粒长、粒宽和粒重 ,长宽比的母体加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差异不大。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一般为母体效应×环境互作和细胞质×环境互作 ,但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粒重三性状还存在直接加性×环境的互作。不同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大小、来源均有一定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重以直接遗传率为主 ,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长宽比以及粒重的互作遗传率主要表现为母体互作遗传率 ,胶稠度主要表现为直接互作遗传率。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包括胚乳直接杂种优势 (简称胚乳杂种优势 )和母体杂种优势。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粒重既具有胚乳杂种优势 ,又具有母体杂种优势 ;蛋白质含量仅存在胚乳杂种优势 ,而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只有母体杂种优势。此外 ,环境对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长宽比的杂种优势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用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一套亲本、F1和F23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包括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稻米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糖氮比3个性状的遗传特点。遗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和全氮含量两性状的表现同时受到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控制,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主要受制于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的显性效应;全氮含量、糖氮比主要受制于种子核基因的显性效应。遗传率和选择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糖氮比的遗传率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不易奏效;全氮含量以直接狭义遗传率为主,采用单粒选择易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作物种子的氨基酸性状的遗传研究及早期的遗传效应分析进行综述。提高作物种子的氨基酸含量是作物育种重要的目标之一。种子的氨基酸含量受多基因控制。早期的研究采用世代平均数或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遗传效应。利用种子发育遗传模型及其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表明种子的氨基酸含量同时受到三倍体胚乳(二倍体胚)、细胞质、二倍体母体植株遗传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的调控,揭示了各遗传效应分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本文综述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⑴胚乳性状的遗传特征,⑵胚乳性状的遗传控制,⑶胚乳性状的三倍体遗传模型,⑷胚乳性状的质量-数量遗传分析。胚乳性状的遗传表达,可能受胚乳基因型或/和母株基因型控制,还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鉴别遗传控制是胚乳性状遗传研究的基础。由胚乳基因型控制的性状,应用三倍体的遗传模型描述。既有主基因又有微基因遗传效应的胚乳性状需用质量 - 数量的遗传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发育时期水稻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对不同发育时期水稻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的遗传效应表达进行研究。【方法】以5个水稻品种组配的2×3不完全双列杂交为试材,应用包括胚乳效应、细胞质效应、母体效应的三倍体胚乳模型及条件遗传方差分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条件方差分析方法能检出一些非条件方差分析方法不能检出的方差分量。(2)条件方差结果证明:Ⅰ.强势粒灌浆速率表达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前期以胚乳效应为主,中、后期以细胞质效应、母体效应为主。从基因效应的性质看,前期以胚乳加性方差为主。母体加性方差在整个灌浆期间都有显著的表达。Ⅱ.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在前期、后期易受环境影响,前期以胚乳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后期以细胞质×环境互作效应为主。仅在中期以遗传因素为主,此时胚乳加性、母体加性方差均显著,但以胚乳效应为主。【结论】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应根据籽粒胚乳加性方差,分别在灌浆的前期、中期进行选择。后期提高母体植株的光合效率可能对弱势粒的灌浆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利用8个油菜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包括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油菜(Brasstca napus L.)饼粕谷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除了未发现精氨酸的细胞质效应外,油菜籽饼粕中谷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性状的表达均受到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控制.谷氨酸和甘氨酸性状的表现是以母体遗传效应为主,但精氨酸性状的胚和母体遗传效应相近.3种氨基酸的母体遗传率大于胚遗传率或细胞质遗传率,且均以母体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为主,因此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3种氨基酸之间的相关性是以胚显性正相关(rp)为主,但母体加性(rAm)或显性(rDm)负相关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6个籼型不育系和3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考察稻米外观品质等米质性状,采用种子胚乳模型分析成对性状间的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表明,粒长与长宽比、长宽比与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胶稠度、垩白面积与蛋白质指数以及垩白面积与赖氨酸指数性状间具有明显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以及种子直接加性与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但也受制于一些显性相关分量,而粒长与粒宽、粒宽与长宽比、粒宽与垩白面积、粒宽与精米率、粒宽与直链淀粉含量、长宽比与精米率、垩白面积与蛋白质含量以及至白面积与赖氨酸/蛋白质比例的相关则以显性相关为主。对于以加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间接改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杂交籼稻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 5×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三倍体种子性状遗传分析模型,研究 3种栽培季节下籼型杂交稻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杂交稻碾磨品质性状表现主要受遗传控制,遗传方差可解释表型方差的66.8% -98. 6%,且遗传效应均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影响较小,但整精米率的互作效应值达 33. 2%; 3个碾磨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杂种优势.比较亲本对杂种碾磨品质影响的结果表明,不育系对杂交稻碾磨品质的影响显著大于恢复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效应及其亲本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供试水稻对受体植物莴苣幼苗根长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及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Lemont和多产稻的化感作用潜力较弱;TN1、Dular和NC化感作用潜力较强,是水稻化感育种较理想的亲本.这3个品种在3、5和8叶期加性效应基因作用稳定性较好,表明在这3个叶龄期进行选择,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水稻植株农艺性状与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45个籼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一些属于不同遗传类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制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与影响稻米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以加性效应间的相关性尤为明显.有效穗数、剑叶长宽比和谷粒宽等性状与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而株高、剑叶长、穗长、每穗粒数、谷粒长和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与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间,则表现为负相关.有效穗数与糙米率等成对性状间的显性效应相关性,有助于同时改良杂交稻组合的这些性状  相似文献   

15.
籼型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籼型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和胶稠度等5个性状同时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细胞质遗传效应的控制,但细胞质遗传效应都大于种子遗传效应.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3个性状只受到种子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都以种子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控制,但以种子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粒长和长宽比同时受到母体植株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显性遗传效应的控制.不育系451A、全丰A、长丰A及恢复系蜀恢527、科恢752、岳恢94是配制优质杂交晚稻组合的优异亲本.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条件和非条件遗传分析方法,利用两年的试验数据,分析了油菜籽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对油菜籽饼粕甘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时期的甘氨酸含量的表现受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以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在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中,除花后36 d的胚效应较大外,各发育时期以母体效应为主导,母体显性主效应和加性互作效应起主要作用。条件遗传分析表明,控制甘氨酸含量表现的数量基因在中期和前期表达最为活跃;中期的净遗传效应最大,大量的微效多基因被激活表达。油菜籽饼粕甘氨酸含量的狭义遗传率较高,多数发育时期是以母体和细胞质两部分的遗传率为主。在低世代时,根据母体植株油菜籽甘氨酸含量的总体表现进行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谷粒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2季资料,估算水稻谷粒重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早季谷粒发育动态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在谷粒充实的第9~12天显性效应基因急剧增加,加性效应在谷粒充实的前期几乎不表达,后期虽有表达,但作用微小;晚季谷粒充实过程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交替影响,谷粒充实早期(第3~6天)以加性效应为主,中期(第9~15天)以显性效应为主,后期(第18~30天)以加性效应为主。早季谷粒充实的全过程,显性效应基因强烈表达,且发育全过程变化幅度较大;晚季加性和显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各粒充实,但以加性效应为主,总遗传效应变化幅度较早季小。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的交替作用有利于谷粒的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