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2009年世界银行提出的"3D"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3年成渝经济区县域数据,分析了密度、距离、分割三大经济地理特征对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考虑到密度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和各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采用2SLS估计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对估计结果进行纠正.研究发现,密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距离对其显著为负,以户籍城镇化率衡量的分割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以民族差异衡量的分割对其无显著影响.这个结论为审视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视角,对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成渝经济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成渝经济区44个城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主要聚集区,地区差异明显;(2)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呈波动性减小的趋势;(3)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区域发展速度极化现象明显,相对发展速度随经济的发展出现分异;(4)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全局空间聚集性不显著,但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万州—开州—云阳"城市群有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恩广  张明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50-18952
构建了综合评价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成渝经济区16个地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城市经济联系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模拟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综合评价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并运用ARCGIS对矩阵数列进行可视化处理,明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体空间方向。结果表明,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2个城市的联系强度最高;以成都为核心,以德阳、绵阳为方向的经济联系趋向性最强,其次是眉山、乐山、资阳;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关联趋向性不明显。成渝经济区经济联系的地理空间指向性明显,城市经济联系的趋向性很大程度上受交通和区位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建  甄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33-2635,2704
以安徽省典型年的县域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九五")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县域总体空间差异变化趋势出现波动,县域间空间相互作用不强.大部分县域经济增长缓慢,呈现出较低层次的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5.
以沈阳经济区所辖23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和GIS辅助分析方法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出县域经济差异较大,总体水平偏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中部高、东西部低的格局,各县(市)的县域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提出了梯度推进、逐渐缩小县域经济差异,一轴两翼、构建空间协调发展格局,强弱并举、壮大平衡县域内部经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县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农用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运用GIS 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要2011 年广东省 县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用地经济密度持续提高、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 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广东省县域间农用地经济密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总体空间差异趋向缩小、空间分布越来 越集中、较高密度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粤西沿海区和粤东沿海区、较低密度区则集中在粤北山区;广东省县 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的局部集聚格局显著、局部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农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社 会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农用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44个县域为样本,测度2009—2014年江苏省各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县域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44个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苏南县域地区金融普惠水平较高,多数苏中和苏北县域地区金融普惠水平较低,且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即地理位置相近的县域具有相似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县域普惠金融水平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普及率、教育普及程度和道路密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ArcGIS,Geoda软件,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标准差、经济增长指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SDA),利用2002年-2014年人均GDP数据对湖北长江经济带48个县域的经济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时间演变特征:湖北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显著增大,相对差异呈先缓慢增大后逐渐减小特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缓慢;2空间演变格局: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呈现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具有“大均质,小异质”的空间分布特征,逐渐形成以武汉、宜昌、黄石3市市辖区为主的热点区域.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表现出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引领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县域数量较少,未形成连绵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曾光  丁玉超 《世界农业》2021,(3):120-130
产业空间集聚外部性形成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给集聚区内企业带来递增规模报酬的同时,其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影响邻近区域产业的增长。论文基于湖北省101个县(市、区)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微观数据,对两种外部化经济与县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Moran指数和LISA图都表明两种外部化经济在湖北省县域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对本地以及相邻县域产业增长影响显著;地方化经济对县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0.287),除本地直接效应外(-0.286),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0.001)也强化了这种负向关系;与之相对,本地城市化经济显著地促进县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0.749),相邻县域也存在正向溢出效应(0.002),两种效应共同促进了县域产业增长(0.752);表征Porter外部性的变量显著为负,意味着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对县域产业产生负向影响;此外,企业资本投入、政府产业政策与市场潜能等因素也都显著地促进县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最后,通过采用不同的权重矩阵以及变换核心解释变量,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ArcGIS,Geoda软件,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标准差、经济增长指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SDA),利用2002年-2014年人均GDP数据对湖北长江经济带48个县域的经济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时间演变特征:湖北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显著增大,相对差异呈先缓慢增大后逐渐减小特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缓慢;2空间演变格局: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呈现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具有"大均质,小异质"的空间分布特征,逐渐形成以武汉、宜昌、黄石3市市辖区为主的热点区域.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表现出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引领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县域数量较少,未形成连绵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河南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的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峰  刘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71-9773
传统的度量指标基尼系数、Ellison-Glaser指数等没有考虑到相邻经济体的相互影响。基于此,采用空间自相关衡量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的演化,并构造包含地理溢出效应的增长回归模型,分析空间集聚的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中存在较强的地理溢出效应,同时国内投资和工业化等因素对空间集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202-204
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空间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其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夏沿黄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银川市、灵武市以及石嘴山市经济实力最强,利通区、平罗县、沙坡头区次之,青铜峡市、中宁县、贺兰县、永宁县经济实力较为落后。最后根据不同等级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余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46-5648
运用随机Kernel密度函数,将空间因素引入研究框架,对1998~2005年广西县域收入分布演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县域收入差距具有持续稳固的特点;区域收入分布演进总体呈单峰俱乐部收敛,表现出多俱乐部收敛的趋势,贫穷俱乐部的规模远大于其他较高收入俱乐部;县域收入分布演进明显具有空间依赖性,近邻效应显著,邻域富裕的县域向较高收入水平演进的机会较大,并且导致县域经济增长表现为局部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8年土地功能值,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分析土地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功能在各县(市、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地势平坦的湖区地带土地生产功能较强,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生态功能较强区域沿洞庭湖流域呈带状分布.(2)自然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环境状况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在各因素类型中对土地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距地级市中心距离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相似文献   

15.
以南疆地区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三大类20个指标构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与障碍度模型,对南疆地区42个县(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县域生态经济指数的总体平均得分偏低,县域之间生态经济指数差异显著。影响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密度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16.
县域农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解决县域间农村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全国1 832个县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时间上,中国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12%。在空间上,南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普遍高于北方,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改善程度高于非粮食主产区。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改善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邻近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本地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非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粮食主产区。因此,应加快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间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释放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县域单元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2011年江苏省县域农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域差异,并利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统计方法分析10年间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的动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经济密度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截至2011年形成苏锡常高值连绵区和苏北个别县域高值区;(2)2001—2011年县域间农田经济密度动态差异呈现大幅度波动态势,但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间的区间差异始终处于波动性增大趋势,另外3个区域所辖县区的内部差异大小顺序为苏北苏中苏南;(3)2001—2011各县区农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率变化幅度较大,整体顺序为苏南苏北苏中,10年间各县区发展速度是2011年现状形成的基础。研究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演变及区域差异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恰当的农业发展策略,为协调区域农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2005、2010、2015和2018年106个县域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Per-son相关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河南省各县域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涨,个别地区略有波动;(2)总体上河南省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率表现为东北部快于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发展速度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3)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中部地区明显高于四周,呈团状分布,且东北部地区明显高于西南部地区;(4)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的全局相关性较强,局部相关性比较稳定;(5)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教育资金投入、粮食产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谭秋  李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3):159-162
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测算2003—2018年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识别制约县域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03—2018年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呈上升态势;(2)在空间上,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现"北低南高"的特征;(3)劳动力数量、城镇化率、政府规模对山西省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发展具有显著正效应,一产占比对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负效应,三产占比对耦合协调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夯实区域经济底部基础的关键.研究根植五大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对四川省五大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五大经济区高质量整体水平呈梯度发展特征,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2)县域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其中开放、创新维度不平衡性最为明显,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高度分化,主导着全省区域差异走向;(3)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成都平原经济区中部构成高质均衡区域,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构成低质均衡区域,成都平原经济区向丘陵、山地过渡地带形成异质性发展地带.据此,提出从政策环境和制度导向转变、多中心多层次核心区构建、特色要素依托等方面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