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借助开路式呼吸测热系统研究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中性洗涤纤维(NDF)对生长期杜寒杂交母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体况良好、体重为(27.8±0.5)kg的母羊30只,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配到3组,各组饲粮NFC/NDF分别为0.78(精粗比为35∶65)、1.03(精粗比为50∶50)、2.17(精粗比为65∶35),每组10只羊。试验期为25 d,包括3 d调整期、7 d预试期和15 d正试期。结果表明:在NFC/NDF=0.78组自由采食和其他组限饲条件下,3组试验羊的初始体重和结束体重以及平均日增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饲粮NFC/NDF由0.78增加至2.17时,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干物质、有机物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P0.05),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饲粮NFC/NDF由0.78增加至2.17时,甲烷能、单位干物质采食量的甲烷产量、单位总能摄入量的甲烷能产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在平均日增重一致的前提下,高NFC/NDF饲粮料重比较低,且甲烷转化效率较低;对生长期杜寒杂交母羊来说,限饲条件下饲喂NFC/NDF为2.17的饲粮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又兼顾甲烷减排,效果相对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NDF)对泌乳驴产乳性能、泌乳期失重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为泌乳期母驴饲粮的合理配制和驴乳成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6头年龄为(6.73±1.16)岁、体重为(250.84±27.21) kg、胎次为(3.25±1.12)胎和泌乳天数为(40±4) d的德州驴分为对照组(CON组)和试验组(TRM组),每组8头,其中CON组饲喂精粗比30∶70(NDF/NFC为1.65)的饲粮,TRM组饲喂精粗比为40∶60(NDF/NFC为1.48)的饲粮,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内,CON组挤奶量、估计产奶量、产乳效率、乳蛋白合成效率、乳蛋白产量、非脂固形物产量以及总固形物产量显著高于TRM组(P0.05);CON组在试验全期干物质(DM)和总能(GE)表观消化率、第4周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以及第8周NDF和钙(Ca)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TRM组(P0.05);干物质采食量(DMI)、泌乳驴失重比例、常规乳成分含量在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等能等蛋白质饲粮条件下,饲粮精粗比由30∶70增加到40∶60,NDF/NFC由1.65降至1.48,不利于泌乳驴产乳性能的发挥和营养物质的消化,适当增加饲粮粗料比可以提高泌乳母驴的营养物质消化和产乳性能,改善乳品质。  相似文献   

3.
旨在借助开路式循环呼吸测热系统研究饲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比例对育成期(48~55kg)杜寒杂交母羊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甲烷产量的影响。选用30只体重(48±0.50)kg的杜泊(♂)×小尾寒羊(♀))母羊,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试验动物随机分到饲粮NFC/NDF=0.78组(精粗比为35∶65,自由采食)、NFC/NDF=1.03组(精粗比为50∶50,限饲)和NFC/NDF=2.17组(精粗比为65∶35,限饲)3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组10只羊。试验期为32d,包括17d预试期和15d正试期。试验分为自由采食组和限饲组两种饲养模式,各组的能量和粗蛋白质采食量均相同,以饲粮NFC/NDF为0.78自由采食组的平均日增重作为NFC/NDF为1.03组和2.17组的限饲标准。试验羊只定期晨饲前称重,记录每日采食量;在正试期内测定甲烷产量、饲粮能量和饲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限饲条件下饲粮NFC/NDF为2.17组的饲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自由采食条件下饲粮NFC/NDF为0.78组的饲粮转化效率(P0.05),饲粮NFC/NDF为1.03组与另外两组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2)当饲粮NFC/NDF比例由0.78增加至2.17时,3个处理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总能表观消化率和总能代谢率皆显著提高(P0.05),NFC/NDF=2.17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NFC/NDF=0.78组(P0.05),两组皆与NFC/NDF=1.03组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随着饲粮NFC/NDF比例的增加,NFC/NDF=2.17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NFC/NDF=0.78组和NFC/NDF=1.03组(P0.05),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NFC/NDF=2.17组的甲烷日排放量为32.53L·d~(-1),显著低于NFC/NDF=0.78组的58.03L·d~(-1)和NFC/NDF=1.03组的63.17L·d~(-1)(P0.05),后两组间的甲烷日排放量无显著差异(P0.05),3组的单位代谢体重的甲烷日排放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随着饲粮NFC/NDF比例的增加,NFC/NDF=2.17组的单位干物质采食量的甲烷排放量、单位有机物采食量的甲烷排放量和单位可消化有机物的甲烷排放量皆显著低于NFC/NDF=1.03组(P0.05),NFC/NDF=0.78组的以上指标与另外两组相比皆无显著差异(P0.05);单位总能摄入量的甲烷能排放量、单位消化能摄入量的甲烷能排放量、单位代谢能摄入量的甲烷能排放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NFC/NDF=1.03组的单位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的甲烷排放量和单位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的甲烷排放量显著高于NFC/NDF=0.78组和NFC/NDF=2.17组(P0.05),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单位日增重的甲烷排放量和单位可消化酸性洗涤纤维的甲烷排放量在3个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生长性能、饲粮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量代谢及甲烷排放水平,对育成期(48~55kg)杜寒杂交母羊限制饲喂NFC/NDF为2.17的饲粮是最佳的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在饲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以苜蓿干草(AH)或大豆皮(SH)为主要NDF来源的全混合日粮对荷斯坦公犊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0头105日龄的荷斯坦公犊牛,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分成2组,每组15头,分别饲喂AH和SH为主要NDF来源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5d,正试期60d。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120~180日龄),SH饲粮组犊牛的料重比显著低于AH饲粮组(P<0.05);120~135日龄时,SH饲粮组犊牛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H饲粮组(P<0.05)。2)170日龄时,SH饲粮组犊牛的粪排出量、粪能、尿能和粪氮显著低于AH饲粮组(P<0.05),SH饲粮组犊牛的干物质、有机物、NDF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H饲粮组(P<0.05),SH饲粮组犊牛的总能表观消化率、总能代谢率、消化能代谢率、沉积氮、氮沉积率和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H饲粮组(P<0.05)。3)180日龄时,SH饲粮组犊牛的血清β-羟丁酸含量显著低于AH饲粮组(P<0.05)。综上所述,SH是120~180日龄荷斯坦公犊牛较好的NDF来源,能够满足犊牛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相比AH饲粮,饲喂SH饲粮能够提高犊牛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能量和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在粗蛋白水平一致的前提下,研究不同精、粗比全混合日粮(TMR)对2岁雄性梅花鹿消化代谢的影响。采用4×4拉丁方设计,全混合日粮精粗比分别是A组65∶35;B组55∶45;C组45∶55;D组35∶65。结果表明,A、B组在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粗蛋白(CP)表观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NDF)采食量、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钙吸收率、磷吸收率等方面与C、D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处理组A、B间除磷吸收率外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处理组B磷吸收率显著高于处理组A(P<0.05);B处理组的钙吸收率高于A处理组(P=0.05);不同处理组在蛋白质日沉积量和蛋白质日均代谢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添加酵母培养物对饲粮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只健康并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杂种羯绵羊,采用3×3无重复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以玉米Zea mays秸、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秸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为粗料的全饲粮颗粒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培养物(YC)对绵羊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饲粮的粗/精比为67∶31.试验结果表明:添加YC的全饲粮颗粒,有提高绵羊干物质采食量(DMI)和有机物采食量(OMI)的趋势(P=0.255和P=0.324),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YC对饲粮DM、OM、CF、ADF和NDF在全消化道中的消化率均有提高的趋势(P=0.277、P=0.151、P=0.073、P=0.102和P=0.091);添加YC对饲粮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N的存留率(P=0.021).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中相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下,以竹叶或茶叶渣替代苜蓿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将45头105日龄的荷斯坦公犊牛分成3组,每组15头犊牛,分别饲喂苜蓿(AH组)、竹叶(BL组)或茶叶渣(TR组)为主要NDF来源的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180日龄时,TR组的体重显著低于AH组(P<0.05);试验期间,BL组与AH组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AH组相比,BL组的干物质(DM)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而有机物(OM)和NDF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TR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而DM、OM和ADF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与AH组相比,BL组的尿能、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4)与AH组相比,BL组的尿氮显著提高(P<0.05),氮沉积率显著降低(P<0.05);TR组的粪氮显著提高(P<0.05),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5)与AH组相比,BL和TR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BL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与饲喂苜蓿饲粮相比,饲喂竹叶饲粮的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OM、NDF表观消化率相近,但能量和氮的利用率降低;饲喂茶叶渣饲粮的断奶犊牛能量利用率相近,而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生长性能和氮的利用率降低;饲喂竹叶饲粮和茶叶渣饲粮的断奶犊牛血清IgA含量显著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综上所述,断奶犊牛阶段可以用竹叶(24.38%)替代苜蓿作为饲粮的粗饲料。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用3只健康,并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杂种羯绵羊,采用3×3无重复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以玉米秸、小麦秸和苜蓿草为粗料的全颗粒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培养物(YC)对绵羊饲粮中氮的消化与代谢的影响。试验用饲粮为基础饲粮+0%YC、基础饲粮+1.5%YC和基础饲粮+3%YC,基础饲粮粗精比为67∶33。试验分3期,每期16d,全期48d。试验结果表明:全饲粮颗粒料中添加YC,对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氮的存留率(P=0.022);添加YC,对瘤胃液总氮、氨氮、尿素氮及蛋白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补饲日粮不同精粗比添加量对妊娠后期藏母羊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母羊补饲日粮适宜精粗比。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900只体况良好,体重、胎次和配种时间接近的妊娠后期105 d藏母羊,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00只羊。分别饲喂3种不同精粗比(精料补充料麦青干草=46,55,64)的妊娠后期藏母羊补饲日粮,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1随着精粗比例的提高,母羊分娩后失重越小,母羊的产羔率和羔羊的初生重也随之提高,羔羊的初生重Ⅱ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饲喂精粗比为55和64的补饲日粮,母羊的生产性能较好;2随着精粗比例的提高,三组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的含量差异不显著,Ⅱ组含量最高,只有血糖(GLU)含量随之升高,但Ⅱ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精粗比为55补饲日粮,母羊的血清营养物质含量较高;3饲喂精粗比为55补饲日粮,经济效益最好。在本试验条件下,妊娠后期母羊补饲日粮的适宜精粗比(精料补充料和燕麦青干草日补饲量分别为75 g/只,DE和NDF水平分别为1.37 MJ和50.42 g)为55,45 d补饲成本为15.86元/只。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葡萄籽添加比例对多浪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15只健康、1.5岁左右、体重(41.0±1.0)kg、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多浪羊羯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饲喂添加0%(D1组)、4%(D2组)、8%(D3组)、12%(D4组)和16%(D5组)葡萄籽的全混合日粮。采用全收粪尿法通过采食量与营养物质排出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各组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氮(N)、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及能量代谢参数。结果表明:D5组的DM和OM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D1组(P0.05),NDF的表观消化率D5组显著低于D1组(P0.05),D5组氮存留率显著低于D3组和D4组(P0.05),D4组ADF和EE表观消化率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能消化率和总能代谢率变化规律相同(D2D1D4D3D5),消化能代谢率表现为D1D4D2D5D3,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16%的葡萄籽添加日粮可降低DM、OM、NDF、氮表观消化率,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  相似文献   

11.
甜菜碱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具有提供甲基,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可降低或重新分配体内脂肪。甜菜碱可以广泛用于猪、鸡、以及水产动物饲料中,可以降低许多家畜肝脏脂肪合成速度,具有明显的抗脂肪肝效应。所以,甜菜碱对动物具有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本文就甜菜碱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机理、抗脂肪肝效应及在实际应用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乳酸菌代谢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本文主要阐述目前乳酸菌在糖代谢、柠檬酸代谢及蛋白质代谢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在乳酸菌代谢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现代乳酸菌代谢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对猪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皮下注射和饲料添加不同剂量二丁酰环腺苷酸 (dbc AMP)进行饲养试验 ,研究了其对生长肥育猪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调控的效果。结果表明 :皮下注射 1.0 mg/ kg和饲料添加 2 0 mg/ kg为最佳调控剂量 ,生长猪血清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 37.6 2 %和 37.2 9% (P<0 .0 5 ) ,血脂含量分别提高 14 .77%和 15 .6 6 % (P<0 .0 5 ) ;肥育猪血清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 33.0 1%和 32 .35 % (P<0 .0 5 ) ,血脂含量分别提高 12 .36 %和 15 .97% (P<0 .0 5 ) ;生长猪和肥育猪血清TG、HDL、VL DL 含量明显提高 (P<0 .0 5 ) ;肥育猪背膘厚度明显下降 ,瘦肉率明显提高 (P<0 .0 5 )。生长猪和肥育猪血清 TP、AL B和 GL OB含量增加 (P<0 .0 5 ) ,AL T、AST和 AL P活性提高 (P<0 .0 5 ) ;肌肉中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明显提高 (P<0 .0 5 )。由此证明 ,dbc AMP对生长肥育猪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有明显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呼吸测热装置,采用饥饿实验的方法,对育成前期雄性海狸鼠进行了能量维持需要的研究。结果表明:禁食状态下24h产热量为622.64kJ,其中蛋白质产热量为73.15kJ,脂肪产热量为549.44kJ,基础代谢率为396.96kJ/d.kg0.75。  相似文献   

15.
铜在动物体内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铜是人类和动物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不仅参与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核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代谢,而且还在骨骼发育、生殖、免疫、凝血、生物膜的稳定性等生理机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铜在动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分布及排泄的研究进展,认为铜代谢及其平衡机制应予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β-羟基-β-丁酸甲酯(HMB)是亮氨酸的代谢中间产物,可调控肌肉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并能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本文在简述HMB生成与代谢途径的基础上,概述HMB调控肌肉代谢的效果,并重点分析HMB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同时对HMB作为添加剂的安全性进行评述,以期为HMB在营养调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单宁对反刍动物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单宁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本文主要对单宁的理化性质、单宁在植物尤其饲料作物中的分布以及单宁对反刍动物营养代谢的影响以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瘤胃代谢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刍动物试验证明,瘤胃液含有17β-雌二醇(E2)、孕酮(P4)和睾酮(T)。E2抑制瘤胃代谢,而P4和T则提高瘤胃代谢水平。这些甾体类激素通过与瘤胃微生物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而直接影响瘤胃内代谢变化。瘤胃液中只发现甲状腺激素的T3,而未检出T4,T3可促进瘤胃微生物代谢活动增强。豆科牧草和大豆含有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可提高瘤胃内容物的菌体蛋白、TVFA和氨氮水平。瘤胃液及唾液内发现肽类激素如胃泌素。饲料蛋白在瘤胃内降解可产生一些活性肽,如外啡肽可能起肽类激素的生理作用。半胱胺可耗竭下丘脑和肠道的生长抑素,从而提高生长激素等水平,使瘤胃内代谢及蛋白质合成显著加强。因此,初步认为,瘤胃代谢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但尚有若干问题有待进一步试验阐明。  相似文献   

19.
布鲁菌感染动物后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而长期存在,并严重侵害动物生殖系统。赤藓醇是布鲁菌的一种优势碳源,对布鲁菌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布鲁菌基因组中已经鉴定出6个与赤藓醇代谢相关的基因,布鲁菌的赤藓醇代谢途径也基本研究清楚。缺失布鲁菌赤藓醇代谢相关基因会造成布鲁菌在多种感染模型中的生存能力不同程度的改变。论文从布鲁菌对赤藓醇的亲嗜性、赤藓醇代谢通路及转运、赤藓醇代谢的基因调控、赤藓醇对布鲁菌毒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anabolic steroids has been banned in the European Union since 1981. In this study, the metabolism of the anabolic steroid methenolone acetate, was investigated in a male veal calf. After dail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methenolone acetate, three main metabolites were detected in both urine and faeces samples. Among these metabolites, α-methenolone was apparently the main one, but 1-methyl-5α-androstan-3,17-diol and 3α-hydroxy-1-methyl-5α-androstan-17-one were also observed. The parent compound was still detectable in faeces. As a consequence, abuse of methenolone acetate as growth promoter can be monitored by analysing urine and faeces samples. A few days after the last treatment, however, no metabolites were observed. α-Methenolone was detectable in urine until 5 days after the last treatment, but in faeces no metabolites were detectable after 3 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