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来自广西、福建15个种源江南油杉种子为材料,分析比较不同种源江南油杉种实在表型性状、萌发特性上的差异,为优良种源的早期选择及进一步的选种育种和种子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江南油杉饱满种子千粒重106.86~193.35 g,近50%的种源其种子饱满率低于50%,田间出苗率种源间平均值为41.78%。江南油杉种实生物学性状种源间差异显著,产地效应明显。种子饱满率、田间出苗率、单果重和球果体积变异幅度较大,球果直径和种子形态指标的变异幅度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田间出苗率和果径比是江南油杉种子品质构成的最重要因子,千粒重和饱满率是次重要因子。江南油杉种子生物学性状不同产地间差异显著,这对江南油杉种源的选择与改良具有积极意义。综合4项重要指标对本研究中15个种源江南油杉种子评价得出,广西以恭城和大桂山种源种子较优,福建以福清、闽侯、闽清、永泰、邵武种源种子较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西林科院老虎岭试验基地内4个种源江南油杉幼林生长量和土壤环境的进行研究,揭示了不同种源江南油杉幼林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差异,探讨了江南油杉幼林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个种源江南油杉幼林间地径和苗高差异均不显著。0~20cm土层内不同种源间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差异显著,20~40cm土层内不同种源间所有土壤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同一种源的不同土层间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微生物量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江南油杉幼林地径与20~40cm土层内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江南油杉幼林苗高与20~40cm土层内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对老虎岭试验基地江南油杉幼林经营管理时,应注重20~40cm土层内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增加,以促进江南油杉幼林健康快速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江南油杉是我国珍贵用材树种,其资源分布日益减少。为了更有效的评价江南油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选择广东、江西境内的五个种源地开展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差异性的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球果和种子的形态性状差异在种源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进一步证明种源间差异的真实存在;球果和种子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显示,球果短径与三个种子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地表型和遗传相关。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五个种源的相似性情况,与行政区划不同,广东的南雄种源与江西的大余种源和崇义种源间的相似性大,这可能与三地的地理位置相邻空间隔离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4.
光照、水分、基质对江南油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设置光照、水分、基质等环境条件对江南油杉种子萌发进行胁迫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对江南油杉种子萌发无显著性影响,种子萌发率为81.67%~83.33%,对幼苗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在持续黑暗胁迫条件下江南油杉幼苗均为黄化苗;间歇性光照对江南油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无显著影响。江南油杉种子在10%水分条件下不能萌发;在25%~30%水分条件下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为75.00%左右;当基质中水分小于25%时江南油杉种子不能萌发或萌发效果不好,幼苗生长较差;当基质中水分大于30%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江南油杉种子在滤纸基质条件下萌发效果最好,种子萌发率为83.33%;在细沙基质条件下幼苗生长最好,胚芽长22.42 mm,胚根长53.08 mm。  相似文献   

5.
8年多时间,系统开展了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 var.cyclolepis)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评价与筛选及壮苗繁育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在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方面,进一步确定了江南油杉在我国油杉属中的分类地位及其识别的形态特征;明晰了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方面,确定了我国全分布区江南油杉种质资源数量及分布等情况,弄清了天然林群落植物组成、主要群落类型、集中分布区域和分布特点,掌握了天然林典型群落的植物组成、层次结构、物种多样性、群落径级和高度结构及群落更新情况;确定了人工林冠幅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及其目标径阶下的最适经营密度,并探索出了人工林生长与地形和气象因子及植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的关系;确定了广西范围内江南油杉天然林和人工林以材积最大收获量为目的的优树选择标准.在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方面,弄清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及花粉活力与传粉过程;确定了花粉离体萌发最佳培养基组合和培养条件及花粉最佳贮藏温度和时间;确定了江南油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并具有较高遗传力;掌握了苗期根叶的物候期观测方法及其物候期变化规律,探明了苗期物候期内养分含量变化规律,获得了苗木培育精准施肥的基础数据;确定了江南油杉能适应重度干旱胁迫、总体耐盐性不强、苗木生长量随锰浓度降低而逐渐下降、能适应短时间高锰环境胁迫等特性;揭示了江南油杉种源苗期光合特征的差异性,福建种源为苗期光合特征表现最好的种源.在壮苗繁育体系构建方面,种群间种实性状有较高的稳定性,种子性状受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比球果大,海拔是主要影响因素;种源间种实各生物学参数差异显著,果径比可作为种子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千粒重是评价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种子萌发能力随种子来源地呈由西向东萌发能力逐渐增强的趋势;恒温比变温更适合种子萌发,模型预测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7.3℃;筛选出了较适宜种子萌发的光照、水分和基质条件,以切根为主的控根组合及显著促进根系生长的菌剂;确定了适宜苗木生长的肥料类型和配比,轻基质中复配功能菌显著提高苗木存活率和生长量;系统总结了营养杯实生苗培育技术,制定并发布了广西地方标准《江南油杉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6.
枫香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对25个枫香种源种子千粒重、出苗率和1a生苗高生长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种子千粒重、播种出苗率和苗高生长方面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千粒重与出苗率极显著正相关,与苗高相关不显著,以苗高为选择指标,初步选择广西岑溪、云南富宁、广东翁源和海南霸王岭4个种源为优良种源,以2倍标准差法选择翁源09、富宁16等11个家系为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种子的变异规律,对采自贵州省荔波县、都匀市和三都县3个地理种源13个家系的丝栗栲种子的长、宽、长宽比和百粒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丝栗栲种子的种子长、种子宽、长宽比和种子百粒重的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源间各性状指标的变异幅度较大,分别为种子长0.176%~4.034%、种子宽1.443%~6.389%、长宽比1.392%~4.808%、百粒重2.773%~13.470%。荔波种源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为最大,都匀种源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为最小;各指标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种子长与种子宽、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子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宽与种子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长宽比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3个种源中,都匀种源的综合指标最优,可作为优良种源进行良种培育。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省乐昌市江南油杉(Keteleeria cyclolepis) 种源/家系试验林内 1 a生苗木和2 a生幼树生长开展试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苗木和幼树的种源效应和种源内的家系效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P<0.01),开展优良种源和家系选择可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木与幼树生长性状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α=0.01),苗木生长表现优良的种源/家系,在试验林中生长表现也较优;遗传参数估算研究表明,种源遗传力略大于家系遗传力,但各测定遗传力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早期优良种源、家系选择研究中,根据各种源/家系的高度和地径生长表现,选出优良种源2个,优良家系6个,优良家系均产于优良种源内.  相似文献   

9.
以10个种源地的82个家系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 cyclolepis)初选优树子代为研究对象,进行苗期试验。初步选择出江南油杉优良种源及家系。结果表明:参试的江南油杉家系/种源的千粒质量、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达到极显著水平。1年生江南油杉家系苗高、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 949 5、0. 913 5;种源苗高、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 972 7、0. 9730。相关分析表明,江南油杉苗高、地径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苗高、地径的标准化值,初步选出FZ、LY为优良种源,所选出优良种源苗高、地径生长性状均值与种源总体平均值比较,苗高、地径分别提高12. 54%、15. 05%;最优种源与种源总体平均值比较,苗高、地径分别提高11.36%、27. 18%;初步选出LY4、FZ6、LL5、LL10、FZ5、WM8、TE2、FN4、TE9、FZ2、WM9、TL6、BB5、FZ7、FZ9、JX1、LY2、TE3等18个优良家系,其苗高、地径生长性状均值与CK平均值比较,苗高、地径分别提高24 03%、22 82%;最优家系与CK平均值比较,苗高、地径分别提高60. 28%、21.84%。  相似文献   

10.
以19个地理种源当年采集的山杏种子为试材,对其种子形态变异、苗期性状变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个地理种源山杏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均存在极丰富的遗传变异(Sig值均小于0.01),各数量性状种源内变异较小,但种源间变异较大;种子性状种源间变异最大的是杏核百粒重(变异系数为25.02%),苗期性状种源间变异最大的是出苗率(变异系数为48.23%);苗期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出苗率和保存率的相关性呈极显著(p0.01),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均达0.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海南岛油楠主要分布区6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种子性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及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油楠种子表型变异进行了讨论,运用相关分析对种子性状间及其与地理因子、种子萌发、幼苗发育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油楠种子性状在种群间及种群内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种子各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4.45%,即群体内变异远大于群体间变异;种子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相关性较差;系统聚类可将油楠划分为3类,且与各地理分布区有高度吻合性;种子萌发及幼苗发育特征的种群间差异极显著,种子萌发率与种子性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种子千粒重与幼苗地径、苗高分别存在极显著、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种子千粒重越大,幼苗初期地径、苗高越大。本研究对油楠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及苗木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合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文冠果优良种源,在达拉特旗对20个种源文冠果种子及发芽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文冠果种子百粒重均存在明显差异,种源内变异系数为3.47%~29.18%,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5.52%;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发芽率均达到80%以上;发芽势变化范围为18.41%~74.80%,种源间变异系数为35.63%;发芽指数变化范围为16.72~32.49,种源间变异系数18.24%;发芽速度变化范围为3.47~7.01 d,种源间变异系数为20.74%。不同种源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平均发芽速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说明文冠果不同种源间种子发芽特性已明显分化。通过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特性进行聚类分析,将20个种源文冠果种子至少划分为3类,初步筛选种源地编号为NTB,NTK,NCH,NCK,SYJ的5个种子质量最优种源。研究结果可为文冠果良种选育和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红锥种源多点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7个育苗点进行10个红锥地理种源的育苗试验研究,进行了种源种子千粒重、苗高在种源和育苗点的变异性分析,10个种源间在千粒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源间的平均苗高差异不显著,而各育苗点间的苗高存在极显著差异。对种源来源地概况、种源种子千粒重与种源平均苗高,育苗试验点概况与苗高等各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种源种子千粒重与种源的平均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苗高与种源来源地的经度、年均温、年降雨相关不显著;苗高与年均温、1月均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各育苗点的年降雨、湿度、极端高温、7月均温与苗高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白栎果实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变异规律,为白栎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白栎自然分布区14个天然种源368个单株果实,分别测定4个形态特征指标和6个营养成分含量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白栎4个形态特征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差异极显著,6个营养成分含量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白栎果实形态特征的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为1.839,其中,果实宽度(1.886)>果实长度(1.837)>长宽比(1.832)>百粒质量(1.801);(2)白栎果实10个特征参数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仅个别存在显著相关性;(3)对10个特征参数进行Q型聚类分析,可将14个白栎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湖北利川、四川邻水、四川阆中、贵州黄平、湖南新晃、江西宜黄和广西全州种源为第一类;重庆万州、重庆江津、湖南龙山、福建武夷山、浙江武义、浙江西湖种源为第二类;浙江遂昌种源单独归为一类。[结论]白栎果实形态特征在种源内和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种源内的变异高于种源间的变异,营养成分含量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说明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果实特征参数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聚类分析和营养成分含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浙江遂昌种源果实综合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源乌桕种子的形态、质量及油脂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产油量高且油脂特性优良的种源,选择福建南平、建瓯、尤溪、安徽黄山和江西九江的乌桕种子作为供试材料,测定、比较不同种源乌桕种子形态、质量及油脂特性等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安徽黄山与福建尤溪乌桕种子长、宽、厚、百粒重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其它3个种源;以石油醚作为提取剂,福建建瓯、安徽黄山乌桕种子油脂提取率分别为64.68%、63.78%,均显著大于其它3个种源。安徽黄山和福建南平乌桕种子在柴油水分、运动黏度等生物柴油理化特性指标中表现优良,福建建瓯则较差,但不同种源乌桕种子油脂特性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不同种源乌桕种子形态质量与油脂特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桕种子长宽比与含水率成显著负相关,而乌桕种子油脂特性中酸值与灰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安徽黄山乌桕种子在形态、质量和油脂特性指标表现均较优良,可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备选种源。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4个省区130份闽楠种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域的闽楠种源在种子平均长、平均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种子平均千粒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同一省域同一区域闽楠种子性状差异幅度甚至超过了不同省区种子性状间的差异.采用欧式距离和离差平方和法,对130份闽楠种源按种子千粒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成3类,第一类种子共9份,全部来自福建省三明地区,这类种子千粒重较小,平均千粒重153.68 g;第二类种子共108份,其来源广泛,覆盖了闽楠种源收集的所有地区,这类种子的平均千粒重最接近整体平均千粒重;第三类种子共13份,平均千粒重为356.8 g,超出整体平均水平41.22%.闽楠的种子长与经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种子宽与经度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两者均与母树所处地方的纬度、海拔以及母树的胸径、树高、枝下高、东西冠幅、南北冠幅等相关关系不显著;千粒重与经度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而纬度、海拔以及母树的树高、枝下高、东西冠幅、南北冠幅、通直度等指标对种子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西部种源的种子千粒重大于东部种源,相对分布偏东南的闽楠种源较偏西北的种源种子形态更为细长.  相似文献   

17.
油杉物种苗期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油杉各物种的生态特点 ,选择适应广西生产的物种 ,进行了江南油杉、短鳞油杉、油杉、云南油杉、柔毛油杉等 5个物种的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千粒重、发芽率、苗木生长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江南油杉表现最佳 ,其次为短鳞油杉  相似文献   

18.
2年生乐昌含笑种源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4个省(区)的14个乐昌含笑种源在广东开展了多点种源试验,1-2年生测定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在不同种源和不同地点间生长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种源与地点交互作用不显著,两个性状的遗传力均在0.7以上;各调查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非常密切,多数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树高、地径生长均表现良好的种源为4和13号,速生稳定性最好的种源为13号;选择13号种源(即仁化长江种源),可以得到3.97%的树高增益和8.81%的地径增益,早期遗传改良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对采自6个种源地砂生槐的种子进行了萌发研究,分析了种子大小、萌发特性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每荚种子数变幅为2.96 4.50粒;种子千粒质量变幅为30.639 47.415 g;种子纵径变幅为4.3144.962 mm;种子横径变幅为3.244 3.693 mm;种子纵横径比变幅为1.306 1.383,差异较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源间每荚种子数(F=8.52**)、千粒质量(F=19.73**)、种子纵径(F=6.17**)和种子横径(F=5.79**)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种子纵径与横径的比值差异不显著(F=1.47)。2)6个种源砂生槐种子发芽率变幅为43.16%90.03%。其中萨迦种源发芽率90.03%为最高,最低是米瑞种源为43.16%。3)6个砂生槐种源的种子在发芽起始时间上仅差异1 d;萌发持续时间在14 23 d之间,种源间持续发芽时间差异最多达到9 d;萌发高峰期在17 27 d之间,种源间差异较大,其中萨迦种源最短,朗县种源最长。4)每荚种子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R=-0.844 3,P0.05),而种子千粒质量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升高(R=0.614 3,P0.05)。5)种子发芽起始时间与海拔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但不显著(R=-0.505 6,P0.05);种子萌发持续时间与海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83 6,P0.05),而种子发芽率则与海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4 7,P0.05)。  相似文献   

20.
以桂北(GB)、桂西北(GXB)、桂中南(GZN)、桂东北(GDB)、福建(FJ)、贵州(GZ)、云南(YN)共7个地理种源的江南油杉1年生幼苗为研究材料,研究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下江南油杉幼苗的抗旱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江南油杉各种源株高和地径生长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每个处理中种源间的株高和地径生长量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对每个种源内的株高和地径生长量的差异不显著;GB、GZN、GZ、YN种源江南油杉幼苗SOD活性逐渐增加,GXB、GDB、FJ种源SOD活性先增加后下降;POD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绿素总量整体逐渐下降;MDA含量先小幅下降后逐渐增加,电导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总糖含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减小。隶属函数分析表明7个江南油杉种源抗旱性强弱关系为:FJ GZ GB YN GDB GZN GX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