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千层油生化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连续2 a以上未经砍伐的243株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白千层枝叶进行精油含量和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澳洲白千层油有4-松油醇型、1,8-桉叶素型和4-松油醇-1,8-桉叶素混合型3种生化类型,同时也得到了白千层初选优株的依据.其中4-松油醇型初选依据为:小于1 cm的枝叶含油率大于1.60%,精油中4-松油醇含量大于38.8%,1,8-桉叶素含量小于3.0%;1,8-按叶素型初选依据为:小于1 cm的枝叶含油率大于2.60%,精油中1,8-桉叶素含量大于66.6%.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无性系植株精油的品质,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连续15个月取2年生互叶白千层无性系植株带叶枝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月份精油得油率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无性系植株为4-松油醇型优良品系,4-松油醇平均含量高达38.39%,1,8-桉叶素含量仅为1.05%。随砍伐时间间隔的延长,得油率、4-松油醇、γ-松油烯和α-松油烯含量呈上升趋势,1,8-桉叶素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间隔5个月后各成分指标均符合ISO 4730:2017标准,因此建议砍伐间隔至少保持5个月以上。得油率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受收获时间影响,9月至次年2月得油率较高,尤其是次年1-2月,此时4-松油醇含量高,1,8-桉叶素含量低,所得油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4种不同干燥方法(太阳晒干、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对互叶白千层理化特性及精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风干燥互叶白千层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68±0.27)%;经冷冻干燥互叶白千层DPPH·清除率、·ABTS~+清除率最低,分别为(53.74±4.58)%、(71.63±2.95)%;经4种方法干燥后,精油提取得率下降,冷冻干燥所得互叶白千层精油提取得率最高(5.99±0.60)%,精油中松油烯-4-醇大于30%,1,8-桉叶素小于5%,符合ISO4790—2004及GB/T 26514—2011中的规定标准;且经太阳晒干与热风干燥后所得精油中松油烯-4-醇含量的差异显著,太阳晒干所得精油中松油烯-4-醇最高为(50.14±1.48)%,冷冻干燥所得精油中1,8-桉叶素最低,为(1.19±0.09)%。  相似文献   

4.
运用桉叶素-松油醇混合型互叶白千层精油对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处理后,依据供试菌种的生长曲线、细胞溶出物和菌液内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其抑菌机理.并且尝试了将混合型互叶白千层精油与山苍子精油进行复配,以达到提升其抑菌活性性能的目的.实验证明:复配精油相比单方互叶白千层精油抑制大肠杆菌增长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DB44/T 177-2003《互叶白千层精油,松油醇4型(茶树油)》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技术要求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互叶白千层精油的组分及抗菌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互叶白千层精油的主要组分有松油醇-4,α-松油γ-松油烯,1.8-桉叶油素等,互叶白千层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抗菌剂,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4-松油醇型白千层枝叶储存过程中精油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4-松油醇型白千层枝叶在存储过程中精油的主要成分、得油率及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阴干后存储2个月内其精油质量基本不变,达到国标GB/T 26514-2011要求。  相似文献   

8.
互叶白千层精油化学成分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17个互叶白千层精油样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精油样品差异主要在于主含成分不同,即1.8-桉叶油素、γ-松油稀、异松油烯和松油醇-4这4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了岗松(Baeckea frutescens)产业的开发利用,对西南沿海地区人工促进更新的岗松林进行抽样调查,利用岗松叶提取岗松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普联用(GC-MS)技术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岗松精油进行分析,测得岗松叶含水率32.23%,出油率0.653%。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岗松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53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1.58%,主要成分为α-蒎烯(6.480%)、α-侧柏烯(6.330%)、1,8-桉叶素(10.088%)、对伞花烃(8.009%)、芳樟醇(11.652%)、4-松油醇(11.774%)、α-松油醇(6.277%)、石竹烯(3.160%)、葎草烯(3.490%)。  相似文献   

10.
互叶白千层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分析了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其主要万分是松油醇-4,α-松油烯,γ-松油烯,1,8-桉叶油素。  相似文献   

11.
蒸馏的持续时间是影响互叶白千层精油质量及出油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蒸馏时间段收集的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出油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蒸馏时间段的延长,互叶千层芳香油的主要化学万分的含量及其出油量均下降,在0-120min内,出油率已超过98%,120-150min阶段其出油率不到2%。而高沸点的环烯烃及其醇类却随着蒸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可能通过控制蒸馏时间,提高互叶白千层精油的质量,同时可以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2.
以前期选育的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 6个优树无性系为材料,在福建寿宁、广东东源、广西钟山开展区域性试验,通过测量生长与精油性状发现,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和树冠截面积)、鲜叶含油量和精油中4-松油醇占比在无性系水平上以及地点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精油资源林培育中无性系遗传特性与生境适应性均很重要。6个无性系精油中的4-松油醇占比均超过30%,即达到国家标准GB/T 26514-2011要求。综合选择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广西钟山适宜推广无性系YHB1、YHB2、 YHB3,福建寿宁适宜种植无性系YHB1和YHB2,广东东源适宜发展无性系YHB1、YHB2、YHB3和YHB4。  相似文献   

13.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是著名的药用和芳香植物(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 MAPs),其松油醇-4型可以生产茶树油(Tea Tree Oil,TTO),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综述了松油醇-4型互叶白千层种苗栽培和离体快繁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其生长的立地环境、种植密度、育苗扦插、组织培养、遗传改良等栽培手段,揭示了当前国内互叶白千层引种与研究中存在缺乏专用肥研制、规模化栽培较少、同属植物类型分辨不清和区域立地条件标准不够规范等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做出展望,如配肥、扦插、引种后性状差异性和遗传控制等方面需加强研究,因互叶白千层的两栖属性及其速生林种属性,应开展南方湿地水土保持林建设和荒山造林的种植栽培实验研究,以期为我国规模化引种栽培互叶白千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樟科樟属樟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樟树枝、叶中提取精油,测定其含油率,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用仪对精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樟树枝、叶的平均得油率分别为0.28%,0.67%;从枝、叶精油中共鉴定出相对质量分数≥0.27%组分39种;枝、叶精油共有组分19种,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α-蒎烯、月桂烯、α-水芹烯、邻伞花烃、芳樟醇、龙脑、4-松油醇、α-松油醇、橙花叔醇、石竹烯氧化物、葎草烯氧化物等;枝和叶精油中相对质量分数高于2%的成分分别有11种和9种,占精油总量的78.35%和83.45%,其中枝、叶精油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前3种分别为1,8-桉叶油素、邻伞花烃、α-松油醇和邻伞花烃、β-花柏烯、香芹酚,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24.69%,19.94%,7.68%和41.97%,11.40%,7.23%;枝精油的主导成分为1,8-桉叶油素,相对质量分数为24.69%,叶精油的主导成分为邻伞花烃,相对质量分数高达41.97%。研究表明,该品种樟树叶精油中有含量较高的邻伞花烃,对精油成分进行分析,可为樟树的开发利用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极性和非极性混合溶剂一步提取法是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综合提取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容易实施.迷选香抗氧化剂和精油一步综合提取的合理条件为:混合溶剂石油醚-乙醇-水的体积比80∶15∶5,其用量为迷迭香叶质量的10倍,80℃提取3 h.迷迭香精油的得率在2%~3%,主要含有α-蒎烯、1,8-桉叶素、莰烯、樟脑、马鞭草烯酮、龙脑、4-松油醇、芋烯和乙酸龙脑酯等成分.迷迭香抗氧化剂的得率为16.98%,主要含有鼠尾草酸、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酸等活性成分,其量分别为15.17%、2.51%和5.62%.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2萃取(SCDE)法是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综合提取的有效方法之一.迷迭香抗氧化剂和精油超临界CO2萃取的优选条件为:萃取时间 4 h,夹带剂 95% 乙醇与迷迭香叶子的质量比为2∶5,萃取罐和分离器I的温度分别为50和 70 ℃,分离器II的温度为 40 ℃,萃取压力 20 MPa,分离压力为4~5 MPa.迷迭香精油的平均得率为 1.80%,迷迭香精油主要含有1,8 - 桉叶素、樟脑、α - 松油醇、龙脑、马鞭草烯酮、 4 - 松油醇、乙酸龙脑酯和芳樟醇等成分.迷迭香抗氧化剂的平均得率为 11.93%,主要含有鼠尾草酸、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酸等活性成分,其质量分数分别为 23.61%、 7.33% 和 5.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肉桂、香茅、大蒜和互叶白千层4种芳香植物精油对12种竹林病原真菌的抗菌性能和4种精油的有效抗菌成分,以期将芳香植物精油利用到竹林病害防治中,开发出高效、经济、无污染的竹用生物农药。【方法】试验用3%聚乙烯醇乳化肉桂、香茅、大蒜和互叶白千层4种植物精油,利用含不同体积分数(0.005%~2.0%)精油的PDA培养基测试4种精油对12种竹林病原真菌(裂褶菌、暗色节菱孢、丝核菌、长蠕孢、尖孢镰刀菌、尖孢枝孢、腐皮镰刀菌、链格孢、出芽短梗霉、黑附球菌、竹针孢座囊菌和竹黄)的MIC(最小抑菌浓度)和MFC(最小杀真菌浓度)。根据MIC和MFC的结果,选择不同体积分数的精油:肉桂0.01%(黑附球菌与竹针孢座囊菌采用肉桂0.02%),大蒜0.05%,香茅0.1%(链格孢菌采用香茅0.03%),互叶白千层0.1%(包括尖孢枝孢、链格孢菌、出芽短梗霉、黑附球菌与竹针孢座囊菌)和0.5%(其余7种菌)及不同体积分数的化学成分(反式肉桂醛、二烯丙基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香茅醛、松油烯-4-醇体积分数与对应精油相同,香茅醇和香叶醇体积分数为香茅的25%);通过连续记录菌体的生长直径,评估各成分抗菌能力。【结果】肉桂、香茅、大蒜和互叶白千层精油均对12种供试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肉桂精油对12种真菌的MIC多为0.005%(2个菌为0.010%),MFC为0.01%~0.10%;大蒜精油的MIC为0.005%~0.01%(1个菌为0.200%),MFC为0.1%~1.5%(有2个菌超过供试体积分数2.0%);香茅精油的MIC为0.005%~0.03%,MFC为0.04%~0.50%;互叶白千层精油的MIC为0.03%~0.2%,MFC为0.2%~1.5%。经过耐药性分析(MFC/MIC比值),肉桂和互叶白千层精油耐药性较好,香茅精油次之,大蒜精油最差。此外经过验证,肉桂精油的抗菌有效成分是反式肉桂醛,香茅精油的有效抗菌成分是香茅醇和香叶醇,互叶白千层精油的有效抗菌成分是松油烯-4-醇,大蒜的抗菌成分为二烯丙基硫化物。【结论】肉桂、香茅、大蒜和互叶白千层精油均可以抑制竹林病原真菌的生长。综合MIC、MFC和耐药性分析结果,肉桂精油抗菌效果最佳;其次是香茅精油和互叶白千层精油,但互叶白千层精油价格昂贵,应用的经济价值较低;大蒜精油MFC过高且耐药性差,不适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以油樟型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根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并用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用仪对精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油樟型樟树根的平均得油率为3.10%;从根精油中鉴定出相对含量≥0.16%的组分27种,占精油总量的98.79%;相对含量1%的组分有13种,分别为1,8-桉叶油素(27.10%)、樟脑(23.35%)、黄樟油素(11.96%)、α-松油醇(10.70%)、4-松油醇(5.26%)、石竹烯(3.21%)、愈创木醇(2.44%)、α-蒎烯(1.45%)、甘香烯(1.31%)、香桧烯(1.30%)、龙脑(1.21%)、γ-松油烯(1.17%)、肉豆蔻醚(1.09%),占精油总量的91.55%;相对含量10%的组分有4种,分别为1,8-桉叶油素、樟脑、黄樟油素、α-松油醇,占精油总量的73.11%。油樟型樟树根精油中有较多的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高4-松油醇含量的樟树优良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从樟树的枝、叶中提取挥发油,测定其含油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其化学成分含量,用气质联用法(GC-MS)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发现,叶高得油率和精油高4-松油醇含量是该樟树的特殊显著特点。叶的平均得油率为2.67%;从樟树枝、叶精油中鉴定出相对质量分数≥0.16%组分36种;其中枝、叶精油中均含有的组分23种,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α-水芹烯、α-蒎烯、香桧烯、邻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石竹烯等。其中枝、叶精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都为4-松油醇,在叶精油中平均含量为27.99%,枝精油中平均含量为35.25%。  相似文献   

20.
对油樟叶精油化学成分及其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含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38个成分,其主要成分是1,8-桉叶脑、桧烯、α-松油醇和几种倍半萜烃等。其百分含量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不相同的。低沸点成分如1,8-桉叶脑和桧烯随着蒸馏过程的进行含量逐渐减少,最后达到一个恒定值;高沸点成分如β-石竹烯和γ-榄香烯的含量随着蒸馏过程的进行逐渐增加;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成分如α-松油醇的含量随着蒸馏过程的进行开始逐渐增加,达到某一值后,再延长蒸馏时间,其含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