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犬细小病毒病又称为犬传染性肠炎、犬细小病毒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由犬细病毒引起的出血性肠道传染病,是犬危害极大疫病之一。1临床症状1.1肠炎型多发于2月龄以上的犬,老疫区多见该型,潜伏期为7~14d,病犬表现肠炎症状,一般先呕吐后腹泻,先吐出食物后吐出黏液或黄绿色液体,有极少数后期呕吐暗红色带血胃液,排黄色或灰色稀便,后变为番茄汁样带血稀粪,散发难闻的腥臭味。严重时  相似文献   

2.
狐病毒性肠炎又称为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呕吐、腹泻、出血性肠炎、心肌炎和严重脱水腹泻为特征,发病急,传播快,流行广,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在80%~100%。  相似文献   

3.
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通常称为粘液性肠炎,是仔、幼兔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的肠道疾病。患兔以胶冻样或水样腹泻为特征。我们先后剖检了40~90日龄的腹泻死亡兔105例,从肝脏、淋巴结、肠道中分离出埃希氏大肠杆菌73株。现将其病原特性等报道如下。一、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特性取病死兔肝、心血、淋巴结、空肠、盲肠内容物,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血琼脂、  相似文献   

4.
<正> 水貂病毒性肠炎是由水貂细小病毒所引起的,以剧烈腹泻、出血性肠炎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它与水貂犬瘟热、阿留申病一起,称为水貂的三大疫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并具有固定流行性的特点,严重威协水貂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病毒性肠炎同源脏器组织灭活苗,特别是细胞培养灭活苗的研制成功和应用以来,使水貂病毒性肠炎  相似文献   

5.
<正> 水貂病毒性肠炎的病原体为水貂肠炎病毒(又称为猫泛白血球减少症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群。据报道,用猫泛白血球减少症病毒制成的弱毒组织苗,能使水貂获得抵抗病毒性肠炎的免疫性,但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却不能感染猫。1965年,Gozham等报道了应用猫肾细胞培养致弱的猫肠炎病毒疫苗预防水貂病毒性肠炎。我们于1984年7月26日,利用现场病死貂的肺、心、血液和管型便的粘液管制成灭活苗,应用于某发生病毒性肠炎的貂场,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又称犬传染性肠炎,是一种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出血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呕吐、腹泻、白细胞数显著减少和病死率较高为主要临床特征。随着我国养犬业的发展,各地均有发生本病的报道,甚至呈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3月上旬,山西省晋中市某奶牛场新生犊牛先后发病,症状主要为持续腹泻、白色水便,诊断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厌氧菌株感染引起的肠炎,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山西省晋中市某奶牛场饲养奶牛500多头,其中的20多头犊牛于2016年3月上旬出现持续性腹泻等肠炎症状。奶牛场主人用氟哌酸、多酶片和肠道保健性药物治疗发病犊牛5~7 d,无效,有8头犊牛陆  相似文献   

8.
<正>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犬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有2型,即肠炎型和心肌炎型。肠炎型较为多见。主要特征有先呕吐,后腹泻,  相似文献   

9.
本病是幼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肠炎腹泻为主要特征。1973年,Bishop等首先发观澳大利亚婴儿的轮状病毒感染。1974年Woode和Bridser报道了从猪的腹泻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我国丁再棣等(1983)和廖德惠等(1985)也报道了江苏与四川省  相似文献   

10.
<正> 犬出血性肠炎是犬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犬细小病毒(CPU)。其临床特点:剧烈呕吐,血性腹泻、严重脱水、急性进行性衰竭和白细胞显著减少。本病自1978年由美国学者首次报道,此后,国内外关于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影响犬的饲养和繁殖。现将24例犬出血性肠炎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小反刍兽疫又称为羊瘟,民间也称为肺肠炎、肺肠炎口炎综合征,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该病毒不感染人,不属于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2015年被农业部纳入政府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1病原体  相似文献   

12.
<正>狐病毒性肠炎又称为狐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流行广,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达80%以上,以呕吐、腹泻、出血性肠炎、心肌炎和严重脱水、腹泻为特征。大多数病例常并发大肠杆菌病或沙门氏杆菌病,而使病情加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及流行特点本病病原体为细小病毒,以夏、秋季多发,多呈地方性暴发流行,发病率达50%~60%,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养猪集约化生产的不断提高,仔猪断奶日龄的不断提前,断奶仔猪的腹泻问题成了影响养猪业利润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断奶仔猪的腹泻原因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述。仔猪断奶后腹泻,又称大肠杆菌性肠炎或断奶仔猪性肠炎,一直认为溶血性大肠杆菌是引起本疾病的根本原因。据研究断奶日粮中的抗原成分引起的短暂过敏反应可能是断奶后仔猪腹泻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为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新生仔猪一种高度致死性的坏死性肠炎。主要侵害生后3日龄以内的仔猪,大于3日龄仔猪则很少感染。仔猪生后10小时即可发病。临诊表现为腹泻(出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 本病的病原体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ans C),它是梭菌属(clostridium)成员,广泛存在于自然  相似文献   

15.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幼犬以出血性肠炎或急性心肌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肠炎型以剧烈呕吐、腹泻、白细胞显著减少及心肌炎为主要特征。常出现突然死亡。 1977年Eugster氏等在美国从1只患出血性肠炎病犬的粪便中首次分离出犬细小病毒(CPV)。1978年后,美国、欧洲、加拿大、亚洲、非洲、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报道了从患肠炎的病犬和心肌炎病犬中分离出CPV。随后,许多国家曾报告了本病的流行。目前,本病几乎遍及全球。  相似文献   

16.
犬细小病毒性肠炎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以呕吐、腹泻、便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常见于3岁以下犬,尤其是断乳后3~6月龄幼犬最易感染,发病率、病死率均很高,对犬的危害极大。笔者自1991年接诊犬细小病毒性肠炎2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愈203例,治愈率达87.5%。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综合治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诊表现有二型,即肠炎型、心肌炎型,肠炎型较为多见,主要特征有四点:④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0~41℃;②先呕吐后腹泻,粪便初呈黄色或灰黄色,而后转为番茄汁样,气味特别腥臭难闻;③在呕吐、腹泻之后,  相似文献   

18.
细小病毒(CPV)于1977年由美国学者Eug-ster和Nairn最早从患出血性肠炎的犬腹泻粪便中分离得到。在其后二、三年里,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南非、日本等国均有此病发生的报道。我国梁士哲等最早报道了类似CPV所致的犬出血性肠炎,次年徐汉坤等正式报道了本病的流行,朱维正等首次从国内病犬粪便中分离到CPV,证实国内有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猪增生性肠病(PPE)也被称为回肠炎(ileitis),自从1931年美国首次报道发生该病以来,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的猪病。在美国生长和育肥猪场被认为是无处不在。该病的特点主要是小肠黏膜增厚。可以确定疾病的特定病变包括在肠上皮细胞中发生未成熟隐窝细胞增生,在顶端细胞质中存在自由浮动的细菌。病原体是专性细胞内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内劳森菌。临床回肠炎的表现为食欲缺乏,腹泻,性能表现不良和死亡,也可能发生亚临床型回肠炎。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种猪豆粕蛋白过敏性肠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豆粕型日粮可引起断奶仔猪过敏性腹泻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鲜见关于豆粕蛋白能导致成年猪过敏的报道。笔者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曾发现一例豆粕蛋白造成种猪过敏性肠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