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春大豆栽培密度优化配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福建春大豆不同品种与栽培密度的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福建地区,春播大豆以泉豆7号为种子、每667 m2种植6400穴、每穴播种4粒的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达222.9 kg/667m2,达到品种与栽培密度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本田间试验探讨苦荞不同品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荞麦生长、倒伏以及产量的影响,以形成荞麦抗倒伏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中以川荞2号表现较好,春苦荞秋播密度12万苗/亩或24万苗/亩,施45 kg/亩复合肥作底肥,7.5 kg/亩尿素作追肥产量较高;本次试验处理6(川荞2号、开沟条播、12万苗、45 kg复合肥作底肥、5 kg尿素作追肥)产量最高,折亩产171.8 kg,为最优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3.
播期和密度对夏大豆南农47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播期,副因素为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品种南农47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农47的产量在播期6月10—22日间差异不显著,6月22日后播种,产量显著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播期的延迟呈下降趋势,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盐城地区,南农47在6月10日左右播种,667 m2密度为2.08万株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其值分别为194.45 kg和43.9%。  相似文献   

4.
在河北省大豆夏播极早熟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4种施肥水平与4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该区大豆高产优质的适宜施肥水平与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施肥量为N 150.0 kg/hm2+P2O5180.0 kg/hm2+K2O12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密度为2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和密度处理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均45%,达到了优质标准。河北省大豆夏播极早熟区大豆高产优质的施肥量为N 150.0 kg/hm2+P2O5180.0 kg/hm2+K2O 120.0 kg/hm2,种植密度为2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选择种植于青海东部山旱区的白籽胡麻品种作为材料。采用饱和D-三因素最优设计方案,建立了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三个因素对“张亚2号”籽粒产量的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因素主次的顺序为氮肥〉播种密度〉磷肥,两因素交互作用最高达172kg/667m2,青海东部山旱区胡麻“张亚2号”栽培优良农艺措施组合为:播种密度4.84—5.70kg/667m2、施氮肥量6.49~7.74kg/667m2、施磷肥量5.95—6.85kg/667m2。  相似文献   

6.
在秦州区玉泉镇进行的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冬小麦生育期的水分利用率、产量差异较大。折合产量以10月7日播种的最高,为6 533.33 kg/hm2;10月14日播种的次之,为5 838.89 kg/hm2。进一步解析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得出最佳播期为10月7—9日,最高产量为5 635.45 kg/hm2。  相似文献   

7.
以弱筋小麦扬麦22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品质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11月4日播种和225万苗·hm-2密度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千粒重是扬麦22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播期和施氮量影响,11月19日播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11月4日播种、225万苗·hm-2密度、180kg·hm-2施氮量处理,弱筋小麦扬麦22产量和品质较为协调,产量可达7 343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2.37%,氮肥农学利用率达12.43kg·kg-1。  相似文献   

8.
大豆新品种南夏豆25是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利用60Cor射线辐射荣县冬豆种子诱变育成。具有早熟性好、籽粒大、优质、抗病和抗逆性强等特点,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9.1%,粗脂肪含量17.5%,2013年5月通过四川省审定。笔者针对套作大豆配套品种南夏豆25开展了播期协调、群体优化配置和肥料高效利用等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月中旬是玉米套作南夏豆25的最适播期,以植12000株/667m2为最适密度,以30kg/667m2过磷酸钙作底肥+叶面肥施肥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河北省夏播早熟区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在保定和青县采用裂区设计方案,研究了4种施肥水平和4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的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施用纯N 75.0 kg/hm2、P2O590.0 kg/hm2、K2O 60.0 kg/hm2肥料水平的大豆产量较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质量及产量在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保定试点22.5万株/hm2密度水平的大豆产量最高,平均为3 350.00 kg/hm2,青县试点21.0万株/hm2密度水平的大豆产量最高,平均为3 108.94 kg/hm2;不同试点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保定平均脂肪含量较高,为19.41%,青县平均蛋白质含量较高,为45.47%,但同一试点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河北省夏播早熟区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如下:施肥量为纯N 75.0 kg/hm2、P2O590.0 kg/hm2、K2O 60.0 kg/hm2,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以承德自选的两个饲草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灌浆初期、乳熟期进行刈割,对两个品种不同密度的鲜草、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浆初期进行刈割,密度在7万株/亩和6万株/亩时,鲜草的产量最高,分别是2 917.1 kg/亩、2 874.6 kg/亩,7万株/亩与6万株/亩之间差异不显著。密度为7万株/亩时,干草产量最高,为894.7 kg/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4.9%,承13-1126的鲜草、干草产量均高于承11-703,粗蛋白质含量低于承11-703。乳熟期进行刈割,6万株/亩时鲜草产量最高,为2 952.5 kg/亩;干草产量最高,为1 133.2 kg/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9.4%。承11-703的鲜草、干草产量、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承13-1126。因此,做鲜食饲草灌浆初期刈割,承13-1126品种的种植密度适宜在6万~7万株/亩,做干草饲料乳熟期刈割承11-703的种植密度适宜在6万株/亩。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1.2 m、A2:1.3 m、A3:1.4 m、A4:1.5 m、A5:1.6 m、A6:1.7 m、A7: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较净作高0.6℃;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较A4高1.15℃;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承豆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地点、施肥水平与种植密度的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秦皇岛抚宁、承德平泉地区适宜的施肥水平尿素、二胺、氯化钾达到149.6 kg/hm2、180 kg/hm2、149.6 kg/hm2,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9.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比较不同试验点的基本地力和气候条件,承德平泉地区与其他两地比较具有较高的碱解氮和速效钾,即使在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偏低的情况下,仍然是承豆6号高产的适宜试验区,其脂肪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最低。筛选了不同试验区大豆的适宜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和品质的显著性分析,探索出河北省北部山区大豆适宜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浙大619"的推广步伐,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浙大619"最佳播种期、移栽密度和施氮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大619"育苗移栽,早播(9月22日播种育苗)以每667m2种植0.55万株、每667m2施尿素32.5kg产量最高;中播(10月2日播种育苗)以每667m2种植0.75万株、每667m2施尿素32.5kg产量最高;迟播(10月12日播种育苗)以每667m2种植0.95万株、每667m2施尿素27.5kg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宁粳28号为试验水稻品种,选择锐胜和亮盾2种包衣剂,研究4种不同播种密度下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同一播种密度,锐胜+亮盾包衣剂水稻产量高于亮盾包衣剂;播种密度17.5 kg/667 m2、锐胜+亮盾包衣剂水稻产量最高,适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对大豆新品系豫西8924的种植密度试验表明,不同密度下豫西8924在生育期、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豫西8924具有较强的抗倒耐密性,以16667株/666.7m2产量最高,单产可迭226.99kg/666.7m2。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早稻中早39在直播栽培条件下,播种期、播种量对生育期,群体结构,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早39在4月16日至4月21日均可直播,生育期差异不大,均可在7月底前成熟,适当早播更能获得高产;在4月16日播种的,产量以667 m2播种6 kg处理的为最高,第2位是5 kg处理,4月21日播种以7 kg处理的最高,其次是6 kg处理;中早39 667 m2播种量以6 kg左右为宜,早播适当减少,迟播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种密度对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设种植密度间差异呈极显著水平;以播5 500株/667m2产量最高,为2 090.0 kg/667m2;最佳密度为5 000~6 000株/667m2,群体生长较合理。建议在余庆县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 1.2 m、A2: 1.3 m、A3: 1.4 m、A4: 1.5 m、A5: 1.6 m、A6: 1.7 m、A7: 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 ℃),较净作高0.6 ℃;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 ℃),较A4高1.15 ℃;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该文研究了泛麦7030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每穗实粒数、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10月15日播种最高,分别达40.6粒、16.3个、45.1 g、94.1%,产量也最高,达7 511.20kg/hm~2;10月1日播种的次之(产量7 109.29 kg/hm~2),10月21日播种的小麦最差,产量仅为6 615.29 kg/hm~2。  相似文献   

20.
湘春豆V7是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以福豆310作母本、浙春072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优质高蛋白春大豆新品种。2013~2014年该品种参加湖南省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湘春豆V7平均产量173.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5.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2%。区域试验平均全生育期106 d,蛋白质含量45.88%,脂肪含量17.93%。湘春豆V7按国家标准为高蛋白大豆品种,综合产量表现、品质特征、生育特征和综合抗性等,该品种在全省不同生态地区种植均有较好的适应性,且适于南方豆制品加工,于2015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