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刺槐的繁殖及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刺槐的繁殖技术及适应性进行了综述.繁殖技术主要采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插根繁殖和组织培养.在适应性方面对干旱适应性、耐盐性进行了讨论.刺槐无性系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对适应性的评价缺少一个综合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育种、育苗、组织培养、造林、育林5个方面讨论了伯乐树的繁殖技术和繁殖特征,对阻碍伯乐树繁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提出了提高伯乐树繁殖能效的部分具体措施,希望对相关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杜鹃红山茶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山茶品种,观赏价值高,但其野生资源稀少,生态分布十分狭窄,目前野生资源仅见于广东省阳春县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杜鹃红山茶正濒临灭绝,对其生态分布和繁殖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杜鹃红山茶的生态分布和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繁殖技术包括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繁殖;同时根据杜鹃红山茶繁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湘北地区野生蒲公英栽培繁殖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蒲公英栽培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种子繁殖和肉质直根繁殖,以期为洞庭湖区蒲公英的保护利用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殖是脱毒原种繁殖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原种繁殖的质量,因此,要求严格。在生产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原原种的繁殖产生影响,比如培养基质、营养液的配比及苗源的差异等。为了获得数量和质量双优的原原种,介绍了原原种繁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原种繁殖的影响,并简述了原原种的采收与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鳝规模化繁殖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综述了黄鳝规模化繁殖的研究现状,包括亲鳝培育与饲料、黄鳝性逆转与雌雄鉴别、催熟与催产药物的选择、繁殖方式的选择和生态因子对黄鳝繁殖性能的影响等,并对黄鳝今后的规模化繁殖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阔叶箬竹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扩大阔叶箬竹种群数量和栽培范围,对阔叶箬竹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2种方法下的生长指标变化并比较分析了2种繁殖方式。结果表明,采用分株方法繁殖时,秆数对阔叶箬竹的成活率、新竹高度、叶片数、叶长、叶宽和出笋数都有显著性影响。采用3秆·丛-1的分株繁殖方式相比1秆·丛-1和5秆·丛-1成活率更高,植株生长状况更好。采用埋鞭方法繁殖时,鞭长对阔叶箬竹的成活率和新竹高度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其叶片数、叶长、叶宽以及出笋数没有显著性影响。采用10 cm鞭段长度的埋鞭繁殖方式相比5 cm和20 cm鞭段长度成活率更高,植株生长状况更好。相同养护条件下,埋鞭繁殖成活率稍高于分株繁殖,而分株繁殖的竹苗比埋鞭繁殖的株高更高并且出笋数也更多。这些数据可为今后阔叶箬竹的产业化生产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含笑属植物的有性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非试管繁殖技术是对传统与现代各种育苗技术的集成与发展,其充分体现了传统育苗的易操作性以及现代育苗的高效性。该文介绍了非试管繁殖技术的概念和推广应用特点,比较了观赏彩叶植物的非试管繁殖技术与常规繁殖技术,分析非试管繁殖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梓树的播种繁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详细地总结了梓树的播种繁殖过程,另外,针对播种繁殖后的管理,从出苗前和出苗后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希望对梓树的育苗生产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双台河口保护区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大陆种群西线群体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2008-2010年3-4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春迁期丹顶鹤觅食栖息地的多尺度选择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春迁期,该保护区丹顶鹤觅食栖息地选择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觅食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2)觅食生境类型偏好选择芦苇沼泽(90.00%),也偶选玉米地、泥滩、草甸等生境;(3)觅食区选择通过宏生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来判定,宏生境因子包括明水面、堤坝和火烧地,距离均在30m以内;干扰因子包括居民区和油田等强干扰因子和道路等弱干扰因子,均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居民区保持在1km以上,油田保持在2km以上,道路保持在300-500m;(4)觅食微生境选择通过微生境因子来判定,包括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直径等,选择盖度小(<5%)且植被高度小于喙长的区域觅食。  相似文献   

12.
丹顶鹤群体的驯化放飞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鹤类和引导良性的野生动物娱乐,扎龙保护区通过人工繁育建立了丹顶鹤观赏群体。结合丹顶鹤的生物学特征,从2月龄雏鸟开始建立群体并进行训飞训练。对2003—2004年9次放飞结果的分析表明:丹顶鹤最适飞翔温度为15~20℃,但低温不会严重影响飞翔,在高于30℃高温时,丹顶鹤拒绝飞翔的比率达到60%左右;雨雪天气丹顶鹤多数拒绝飞翔。丹顶鹤最适飞翔风力为3~4级,风力大于6级时,丹顶鹤拒绝飞翔。在提供30只丹顶鹤飞翔时,场地起降区面积应不少于1000m2,且应保证约30°的起降角。放飞地点空中的可移动物体和放飞场地内及附近过大的噪音会严重影响放飞效果。  相似文献   

13.
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轮虫有性生殖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影响轮虫混交雌体产生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影响轮虫混交雌体产生的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种群密度、光照周期,食物情况,生育酚,培养液的温度、盐度、pH值,内源性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母体年龄和轮虫弧雌生殖的累计世代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散养和圈养2个不同种群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积累丹顶鹤野化训练的基础数据,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合试剂盒的方法,对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散养和圈养各5只成体丹顶鹤的24项血液生化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尿酸、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脂蛋白等19项血液生化指标在散养和圈养的丹顶鹤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总胆固醇、肌酸激酶、钙离子、尿素氮和肌酐指标在散养丹顶鹤和圈养丹顶鹤之间差异显著(P<0.05),这几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显示,散养的丹顶鹤比圈养的丹顶鹤适应性更强,表明以散养方式对丹顶鹤进行野化训练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把鹤类及其生境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利用Vanderploeg选择系数评估鹤对生境的选择性,利用Neu方法通过可获得性系数与可利用性系数比较评估鹤对生境类型的偏好,研究了2001—2006年黄河三角洲鹤类与生境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芦苇沼泽是鹤类偏好性选择的生境,为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优先选择的生境。潮间带是鹤类回避性选择生境,为白鹤和丹顶鹤优先选择的生境。河道、养殖池、农田和草地4类生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重,鹤类利用较低,年度间利用情况变化大。当生境类型发生改变时,鹤类会自主选择更为适宜的生境并导致对其它生境的选择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对20只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季节采食行为、繁殖行为、领域行为、自卫行为、飞翔行为、栖息行为等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丹顶鹤在行为模式及行为表现程度上与野生鹤相比有其独特性。并对如何加强丹顶鹤的饲养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 6只幼鹤 (初生及 1~ 1 3周 )的体重、体尺和 9只成鹤的体尺进行测定 ,将幼鹤体重、体尺测定结果拟合生长曲线方程 ,并与成鹤的体尺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幼鹤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可划分为 3个时期 :第 1时期 (0~ 2周龄 )是快速生长期 ,第 2时期 (3~ 7周龄 )是急速生长期 ,第 3时期 (8~ 1 3周龄 )是缓慢生长期。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能很好地拟合丹顶鹤早期的生长发育 ,拟合精度 (R2 )均大于 0 .9955。幼鹤 1 3周龄时各项体尺指标均达到成鹤的 86%以上 ,并呈现出体长较体宽发育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和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通过记录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Grusmonacha)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了东滩保护区白头鹤生境适宜性,分析了保护和管理野生白头鹤种群的适宜空间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白头鹤主要活动于农田生境和滩涂生境。在农田生境中,白头鹤对居民耕种区及活动区存在明显的选择性(P0.05);公路、植被指数等因子对白头鹤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干扰(P0.05)。在滩涂生境中,白头鹤对潮沟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P0.05),主要分布于生境斑块密度低和植被指数低的区域(P0.05);人为活动对白头鹤分布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考虑人为干扰因素的制约下,崇明东滩保护区越冬白头鹤潜在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172.2km2,最适宜生境面积为4.5km2;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白头鹤的实际适宜生境面积为101.7km2,最适宜生境为1.4km2。  相似文献   

19.
Insect neuropeptides are a group of brain neuro-regulatory factors, which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olting and metamorphosis, as well as mating and reproduction. The neuropeptide F(NPF), a multi-functional neuropeptide, is one of neuropeptides identified in numerous insect species, which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feeding, metabolism, courtship, reproduction, aggression, ethanol sensitivity, locomotor circadian rhythms, learning and stress responses. These roles of NPF are implemented through NPF receptors(NPFR). The NPFR1, 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with 7 transmembrane domains, is one of these receptors and is found to be important for NPF regulation. The NPF usually is consisted of around 36–40 amino acid residues, but the short neuropeptide F(sNPF) consisted of 7–16 amino acid residues have also been found in some insects. In this review,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oth NPF and sNPF in insec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通过筛选的 1 0个随机引物 ,利用 RAPD技术 ,对丹顶鹤及灰鹤的池 DN A进行了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 :1 0个引物共产生条带 1 3 4个 ,扩增产物片段长度一般为 3 1 0 bp~ 2 .1 kb;利用的引物不同 ,鹤种间的特异性条带也不同 ,从而可以分析鹤种间的遗传差异。根据池 DN A多态性分析 ,两鹤种间的相似性指数为 0 .2 2 3。说明 RAPD技术可作为鹤类遗传结构分析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