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X线衍射仪技术对3种竹材的微纤丝角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材微纤丝角大小顺序为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 var.henonis)>金明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var.castillonis)>黄纹竹(Phyllostachys vivax cv.huangwenzhu),竹种之间微纤丝角的差异较小,变化范围在9.72°~11.18°之间;3种竹材微纤丝角随着竹龄并无规律性变化,毛金竹的微纤丝角随着竹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黄纹竹则呈现相反的趋势,金明竹随着竹龄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在纵向上,竹材微纤丝角沿竹竿高度方向变化趋势是从基部至上部不断下降,基部至中部降幅较大,从中部至稍部逐渐趋于稳定,变化幅度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竹龄对3种竹材的微纤丝角影响均不显著,高度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X线衍射技术研究4种常见经济型竹种撑篙竹、粉单竹、吊丝竹、青皮竹的微纤丝角变异以及撑篙竹材质生成过程中微纤丝角(MFA)在纵向和径向位置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微纤丝角对竹材抗弯强度(MOR)和抗弯弹性模量(MOE)影响。4种3年生竹材的平均微纤丝角由大到小顺序为粉单竹>吊丝竹>撑篙竹>青皮竹,分别为10.46°、9.73°、9.66°和9.52°,竹种间的微纤丝角差异甚微,变化范围在0.53°~1.48°;在径向上,撑篙竹与其他3种竹材微纤丝角从内侧到外侧到竹黄均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径向部位对微纤丝角有显著性影响。撑篙竹微纤丝角受竹龄影响不显著,随竹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纵向上,不同竹龄的微纤丝角沿竹秆高度方向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受纵向部位影响显著。微纤丝角对4种竹材的抗弯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粉单竹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与微纤丝角的相关性比较显著。研究结果以期为竹林培育和竹材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X-射线衍射法对实生苗和埋鞭2种造林方式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各3个竹龄的竹材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所选竹材各个竹龄细胞次生壁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都呈现下降或波动趋势,从竹青到竹黄存在显著差异。埋鞭和实生苗造林的竹材微纤丝角最大值分别为12.05°和10.97°,最小值分别为7.67°和8.24°,变化幅度均小于5°;其微纤丝角平均值分别为9.41°和9.71°,相差不大。2种方式的竹材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加未呈现一致的规律性变化,竹龄对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纵向微纤丝角从下到上没有明显规律,埋鞭的竹材下、中和上部的平均微纤丝角分别为9.64°,9.25°和9.34°,小于实生苗的分别为9.73°,9.82°和9.58°,存在显著差异。探讨了不同造林方式获得的毛竹竹材的微纤丝角的时空变异规律,为合理有效地开发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图4表3参22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法和自编的软件对杉木的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纤丝角受很强的遗传控制,在不同株间、幼龄材间及成熟材间的差异极不显著;微纤丝角受树木生长年龄的影响很大,近髓心处最高,自髓心向外迅速减小,9 a以后减小趋势缓慢,到大约15a时出现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达20多度,回归分析得到的二项式方程R2达到0.899,径向各年轮间的差异极其显著;纵向不同高度上,微纤丝角从0 m到1.5 m迅速减小,之后减小趋于缓和,在5.5 m以后于平稳波动中又略显回升,1.5-7.5 m平均微纤丝角变化范围在10.82°-12.57°之间,回归分析得到的乘幂方程R2达到0.884,方差分析表明,树高1.5 m到7.5 m微纤丝角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X射线衍射法研究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微纤丝角在径向的变异幅度很小,并且没有稳定的变化规律。微纤丝角随竹材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虽然不同高度之间微纤丝角绝对值的差异小于1°,但方差分析表明,1m处竹材的微纤丝角与3m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3m和5m处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但绝对值差异也小于1°。同时方差分析表明,2、4、6年生毛竹之间的微纤丝角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2年生与4年生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于4年生与6年生之间的差异程度。总体说来,毛竹微纤丝角在各方面的变异程度都比木材小得多,说明微纤丝角可能不是决定毛竹物理力学性能变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6种竹材的微纤丝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开发利用竹材资源及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6种竹材的微纤丝角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3年生6种竹材微纤丝角不同,其中麻竹最大,刺黑竹最小,其他4种无显著差别;1、3和4年生的慈竹和孝顺竹微纤丝角随着年份的增长先降低,然后趋于稳定,刺黑竹的微纤丝角也呈现先增加然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部位、不同竹龄的毛竹材进行动态热机械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0~300℃的温度范围内,毛竹材的存储模量随温度升高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损耗模量则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时,毛竹材损耗模量达到峰值。在竹壁径向上,毛竹材的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沿着竹壁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增大。随着竹龄的增大,毛竹材的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也逐渐增大。4.5年生毛竹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竹黄到竹青,逐渐增大,在210.4~222.8℃范围内;0.5年生、2.5年生和4.5年生毛竹材竹肉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进行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木材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珍贵人工林观光木栽培,研究了27年生观光木人工林木材的纤维形态、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结果表明:观光木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和长宽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 354.23 m,27.08 m,17.69 m和51.75。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和腔径比等的纵向变异规律相似,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到一定高度后又缓慢变小。基本密度纵向变异表现为随树高增加而减小。在径向变异上,纤维形态指标为自从髓心向外先逐渐增加,到一定年龄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微纤丝角平均值为10.45,径向变异为自髓心向外先增大随后又减小,到一定年龄后趋于稳定。基本密度平均值为0.417 gcm-3,径向变异为自髓心向外呈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有序聚类分析法确定其成熟材与幼龄材的年龄界限为第10年。图4表3参11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掌握金佛山方竹基础物性,探究其化学组分与物理力学性质随竹龄与轴向部位的变化规律,进而促进其秆材资源的合理高值化利用。【方法】本研究以1~5年生天然金佛山方竹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应国家标准测定其化学组分含量(本文指的是质量分数)与密度、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和硬度等物理力学性质,通过X射线衍射仪测定样品衍射曲线,进而计算其相对结晶度与微纤丝角度。【结果】金佛山方竹各化学组分含量随竹龄与轴向部位小幅度波动变化,且变化规律不显著。结晶度随竹龄增加先增大后逐渐减小,2年生最大,为50.39%,并随轴向部位升高逐渐增大。微纤丝角度随竹龄增加与轴向部位升高均先减小后增大,2年生中部最小,为9.10°。基本密度为0.513~0.693 g/cm3,全干密度为0.535~0.725 g/cm3,气干密度为0.556~0.756 g/cm3;各密度随竹龄增加与轴向部位升高均呈上升趋势,1~2年间显著增大,随后平稳增加至趋于稳定。全干干缩率和气干干缩率随竹龄增加与轴向部位升高均呈下降趋势,1~2年间显著下降,随后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利用烟 Nicotiana tabacum秆资源,提高其应用价值,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广角X-衍射仪对其纤维的形态、微纤丝角和相对结晶度在纵向上的变异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工业大麻Cannabis sativa秆和蓖麻Ricinus communis秆纤维的物理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烟秆纤维是一种长度中等、形态优良的优质纤维;其纤维形态在纵向上的变异规律和工业大麻秆、蓖麻秆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具有明显差异。微纤丝角从下部到上部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相对结晶度呈减小趋势;并且烟秆的微纤丝角要高于工业大麻秆,蓖麻秆和思茅松Pinus kesiya,而相对结晶度要小于工业大麻秆、蓖麻秆和思茅松。总之,烟秆纤维是一种长度中等,物理性能优良的纤维原料,其纤维细胞壁的力学性能将在今后进一步进行研究。表2参9  相似文献   

11.
冯利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47-2749
[目的]研究灌木材的微纤丝角及其变异性。[方法]采用偏光显微镜法,分析研究内蒙古地区树龄3 a以上沙柳、柠条、红柳、沙棘的微纤丝角及其变异性,并用碘染色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沙柳、柠条、红柳、沙棘灌木材的平均微纤丝角分别为11.09°、8.08°、7.84°、6.91°,与同龄阔叶树材相比角度偏小。红柳纤丝角的株内径向变异规律为从髓心到树皮逐渐减小,株内纵向变异规律为由根部到梢部逐渐减小,根部、中部、梢部纵向不同部位微纤丝角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该研究为灌木材的开发利用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徽毛竹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的样地调查法,对安徽6个主产地的毛竹林土壤养分与生产力关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毛竹林生长及其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林分平均密度为2 298~3 496株.hm-2,平均胸径9.0~10.8 cm,平均立竹度0.21~0.34,林分生物量54.7~94.6 t.hm-2;土壤容重多数在1.20 g.cm-3以上,有机质含量25.6~40.2 g.kg-1,全氮1.62~4.56 g.kg-1,全磷0.61~0.92 g.kg-1,有效氮56.5~78.8 mg·kg-1。相关分析显示毛竹林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立竹度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改善土壤物理性、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质含量是促进毛竹林优质丰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3年生水培毛竹实生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铜/碳-核/壳结构纳米颗粒(CCCSNs)处理对毛竹抗氧化酶活性、H2O2、MDA含量、光合参数和光系统II(PSII)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CCSNs处理显著提高了毛竹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H2O2含量,随着CCCSNs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的MDA含量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CCSNs处理后毛竹叶片对光的利用率增大,但并未对其光合作用造成显著影响,对毛竹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影响也不显著。表明CCCSNs的施入并未对毛竹叶片的生理和光合作用造成较大影响,不足以对毛竹的生长造成危害,可为后续的CCCSNs对活体毛竹材的防腐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圈养秦岭大熊猫两种主食竹中元素含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人工圈养秦岭大熊猫的2种主食竹种——淡竹(Phyllostachysglauca)和箬竹(Indocalamuslongiauritris)中Fe,Cu,Zn,Mn,Ca,K,Mg等7种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淡竹不同部位各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别,2年生淡竹的元素含量较1年生有所增加;无论是淡竹还是箬竹,叶和笋中除Cu元素外,其余元素含量均高于枝和秆中,箬竹中Mn含量较淡竹明显增高,为淡竹的31.2倍,其余6种元素含量在两竹种中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细胞壁是木材的实体物质,细胞壁超微构造因纤维素大分子链复杂的排列方式而具有多样性。微纤丝和结晶区均属木材细胞壁的超微构造,其形成、表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从微纤丝和结晶区的生物形成、微纤丝角和结晶度的表征方法、微纤丝角和结晶度在木材径向及轴向上的变化规律和少数树种中微晶形态变化特点,以及细胞壁超微构造与细胞形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综述,提出微纤丝取向形成机制的研究,细胞壁各层厚度累积的过程,以及纤维素微晶形态在木材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期为基于细胞壁微纤丝角、结晶度和微晶形态来进行多性状的综合遗传改良和早期良种选育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宽叶水柏枝材构造及微纤丝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生长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及微纤丝角。[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显微图像分析等测试技术和分析手段,针对灌木材的识别与利用,首次对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和微纤丝角进行研究,取得了构造照片、组织比量和微纤丝角等指标。[结果]宽叶水柏枝为半环孔材,导管叠生,单穿孔。木纤维长度平均值为617.14μm,属短纤维树种。枝材组织比量:木纤维、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分别为52.60%1、3.02%、23.96%、10.42%。射线组织异型单列及多列,轴向薄壁组织轮界状及环管束状;微纤丝角平均为7.6°,径向变化趋势为从髓心至树皮逐渐减小。[结论]该研究为宽叶水柏枝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7.
竹材化学成分分析和表面性能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竹龄、部位毛竹(Phgllochysheterocyclavar.pubscense)化学成分的差异;应用化学光电子能谱仪(ESCA)和红外光谱(FTIR)对竹材的表面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竹龄竹材抽提物差异较大;竹材从根部到梢部,pH值逐渐增加;从竹青到竹黄,pH值逐渐降低;竹青表面的氧原子大于竹黄表面氧原子的比例;竹材的表面主要以木质素和各种抽提物为主,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明显低于木质素和抽提物;靠近竹青处的竹材表面的半纤维素含量低于竹黄,竹青的表面的羟基震动强于竹黄,且竹青表面的活性自由羟基的数量高于竹黄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