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该文结合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极值统计理论的新成果,采用亳州4个站建站以来汛期的实测降雨资料,探讨了二维Gumbel分布模型,在研究其经验频率和理论频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条件概率分布,分析了汛期最大强降水雨量及最大过程雨量的联合分布,建立了其联合重现期和条件重现期的分布模型,拟合效果很理想。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3~2022年横江中下游流域昭通段自动气象站汛期4~10月逐日20~20时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4个子流域逐日面雨量,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a横江中下游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汛期面雨量平均值为84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5月开始有强降水发生,8月最多;各个子流域汛期面雨量强降水平均值为2.4~5.2次,关河流域最易出现强降水,洒渔河流域最少,除洒渔河外,子流域均会出现日面雨量≥60mm以上强降水,其中白水江强降水最大;出现流域性强降水频次为3.4/a,白水江易与洛泽河或关河同时发生强降水,全流域性强降水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用1952~2002年共51年约86个站点的广东暴雨资料对广东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来看,广东年暴雨有2个明显的中心,位于阳江、海丰附近;暴雨雨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前汛期暴雨有3个明显的中心,分别位于阳江、清远、海丰附近,后汛期暴雨明显集中在沿海地区。在内陆地区,前汛期暴雨年均雨量明显多于后汛期;在沿海地区,后汛期暴雨年均雨量明显多于前汛期。从时间来看,前汛期暴雨雨量略大于后汛期,前汛期暴雨雨量占全年的47%,后汛期占39%,其他时间占14%。暴雨雨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小波分析表明,粤东和粤西地区有11~13年和3~5年的周期振荡;粤北地区有10~13年和5~6年的周期振荡;珠三角地区有20年左右和7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紫色小流域侵蚀性降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以三峡库区陈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探讨了小流域内侵蚀性降雨的雨情、分配及时空变化等特征。【方法】采用K-Mean Clustering聚类方法以及多种降雨特征指标。【结果】①陈家沟小流域在第Ⅲ类雨情下侵蚀性降雨次数少,但其平均降雨侵蚀力最大,引起强烈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大;第Ⅱ类雨情下平均降雨侵蚀力最低,但其侵蚀性降雨次数最多,且集中在汛期,容易出现短时间内连续降雨的情形,其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潜在能力也不容忽视;第Ⅰ类雨情下侵蚀性降雨总侵蚀力值高于其它两类雨情。②陈家沟小流域内侵蚀性降雨量在年内呈明显的双峰型分布,5-9月是降雨集中期,侵蚀性雨量和降雨次数分别占全年总量的82%和75%以上。③陈家沟小流域内不同支沟侵蚀性降雨雨量、平均最大I30、平均降雨侵蚀力值具有如下趋势:戴家沟黑沟岭杨家沟乔家1号。【结论】陈家沟小流域侵蚀性降雨主要有3类雨情。陈家沟小流域内不同支沟的侵蚀性降雨雨量、降雨强度以及降雨历时的空间变异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孔锋  王一飞  吕丽莉  林霖  刘冬  辛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184-190,199
采用1961—2015年535个气象站点数据,根据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将降雨事件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6种强度,后三者记为总暴雨,六者合计为总降雨,从年际雨量和雨日两方面出发,将中国整体看做一个对象,首先计算1961—2015年535个站点不同强度降雨逐年雨量和雨日总和;然后计算不同强度降雨雨量和雨日总和的变化趋势;最后诊断不同强度降雨雨量和雨日对总降雨雨量和雨日贡献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5年中国小雨呈减少趋势,大雨和总暴雨呈增加趋势,总降雨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曲棍球"现象。除北方地区外,中国多数地区降雨以增加趋势为主,并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在降雨贡献率方面,小雨对总降雨的贡献呈减少趋势,而其他强度降雨对总降雨的贡献均呈增加趋势。暴雨对总暴雨的贡献在减少,而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对总暴雨的贡献均呈增加趋势,说明中国暴雨强度在增加。虽然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强度降雨对总降雨的贡献率不同,但多数地区强降雨对总降雨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通过对比6种不同强度降雨的雨量和雨日,可以发现中国强降雨事件在增加,降雨强度在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长三角地区丰水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以及树干径流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利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出林冠截留量。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降雨再分配的主要因子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分别分析了降雨量与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之间的关系,以及降雨强度与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012年4月至9月长三角地区杉木林外降雨累计470.7 mm,研究区以小雨量、低强度的降雨事件为主,杉木林内累计穿透雨量344.1 mm,占降雨量的73.1%,树干径流总量10.3 mm,占降雨量的2.2%,林冠截留量达到116.3mm,占降雨量的24.7%。建立了降雨量、降雨强度与杉木林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利用拟合出的方程,可得出杉木林形成穿透雨的最小雨量为0.9 mm,形成树干径流的最小雨量为4.1 mm。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资》2014,(27):20-20
<正>中期天气预报未来一周(12-18日),江南、华南北部及西南地区大部有40-70毫米降雨,部分地区有80-180毫米;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多降雨天气,雨量分布不均,一般有10-30毫米,其中华北南部、东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0-70毫米。  相似文献   

8.
通过定位监测磨盘山的典型森林植被常绿阔叶林2016年6-9月的大气降雨、穿透雨、叶面积指数等资料,针对林分内各影响因子对穿透雨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2016年6-9月的降雨总量为688.9mm,大部分为低雨强、低历时、中雨级的降雨。通过观测数据显示林内穿透降雨总量为443.7 mm,占总降雨量的64.41%,平均穿透雨的变异系数为44.7%。2)对林下9个观测点的穿透雨量及林木结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大气降雨量与穿透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与其呈负相关关系。3)通过Kriging插值绘制出空间分布图,图像表明雨量较小时各观测点林内穿透雨的大小分布与观测点上方的林木结构有密切关系,雨量较大时穿透雨的分布更随机,规律性较小,受其他随机因素影响更多。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线性相关法,对水文观测值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以本溪地区10处雨量站两年的汛期遥测雨量值与人工观测雨量值进行分析计算,推求遥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的相关系数,计算二者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论证了雨量遥测系统在水文要素观测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马尾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深入研究马尾松林降雨再分配格局,加深对马尾松林水文效应机理的认识,为长三角地区水源涵养林树种的选择以及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冬季、春季、秋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以及树干径流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利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出林冠截留量。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降雨再分配的主要因子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分别分析了降雨量与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之间的关系,降雨强度与3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叶面积指数与穿透雨、树干径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降雨量、降雨强度与马尾松林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长三角地区马尾松林外降雨累计792.6 mm,研究区以小雨量、低强度的降雨事件为主,马尾松林内累计穿透雨量584 mm,占降雨量比例的73.7%,马尾松林累计树干径流量7.426 mm,占降雨量的0.94%。林冠截留量201.17 mm,占降雨量的25.38%。【结论】马尾松林形成穿透雨的最小雨量为1.18 mm,形成树干径流的最小雨量为4.73 mm。本研究成果为长三角地区马尾松林对降雨再分配功能及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资》2014,(26):19-19
<正>中期天气预报7月上旬,主要降雨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总降雨量60-120毫米,部分地区150-18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200毫米。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多降雨过程,雨量分布不均,一般有10-30毫米,其中华北中南部和东北地区西部的部分地区有50-80毫米。7月,全国大部分作物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阶  相似文献   

12.
雨量站分布不均匀流域的降雨径流预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方法难以可靠预报雨量站分布不均匀流域的次降雨径流量这一水文预报难题 ,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该类水文预报问题的可能性。实例研究表明 ,以次暴雨量及其前期影响雨量为输入、次暴雨径流总量 (净雨量 )为输出的 BP网络模型 ,预报的相对误差比蓄满产流模型预报的相对误差平均低 9.2 % ,这说明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作为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等雨量观测存在系统偏差或不足流域的降雨径流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广泛分布有稀树灌丛植被,气候条件干热,水热矛盾异常明显,然而对其降雨再分配缺乏研究。本研究选择了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进行了1a的监测,开展降雨再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降雨量为762.9mm,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639.3、14.6mm和109.0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3.8%、1.9%和14.3%,当降雨量>1.1mm时开始产生穿透雨;降雨量>1.4mm时,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降雨再分配各分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气温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其中降雨量是与降雨再分配关系最密切的气象因子,即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均增大,穿透雨率、树干径流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而林冠截留率先减小后趋于稳定。该地区植被分布稀疏、群落结构简单、群落层次少、郁闭度低等原因造成稀树灌丛的穿透雨率相对较高,林冠截留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正>未来一周(6月7日至13日),主要降雨区位于西南地区东部、华南、江南地区,总降雨量有50-80毫米,其中华南北部、江南南部、云贵高原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00-180毫米,局部可超过200毫米;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北部、东北地区多阵性降雨,雨量分布不均;上述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同时,我国  相似文献   

15.
正中期天气预报预计未来一周,我国降雨范围较广,强降雨分布分散;东北、内蒙古东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累积雨量有10-40毫米,东北地区东部局地有50-70毫米,西南地区大部、华南中东部、江南大部等地累积雨量有30-80毫米,部分地区100-150毫米,局地超过180毫米;其中东北地区中东部、华北  相似文献   

16.
降雨特征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云南东川国家泥石流野外观测站对蒋家沟30场泥石流的观测资料,通过对降雨观测数据和泥石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降雨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将降雨指标分为间接前期雨量 、直接前期雨量、1 h雨量和过程雨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数据拟合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不同雨量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结果发现:过程雨量和间接前期雨量对泥石流总量的贡献较大,其次是1 h雨量。过程雨量、降雨综合得分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和0.828;其次是间接前期雨量和1 h雨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和0.360;直接前期雨量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最差,相关系数仅为-0.013。同时,随着过程雨量和降雨综合得分的增大,泥石流总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在过程雨量小于15 mm及降雨综合得分小于0.1的情况下,泥石流总量随二者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减缓,当过程雨量大于15 mm及降雨综合得分大于0.1时,泥石流总量随二者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加大,泥石流总量与二者之间具有指数关系。据此,该文提出在进行泥石流总量计算时,应考虑降雨特征因子,为建立合理的泥石流总量计算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黑龙江省32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2000~2010年间的逐日雨量资料,采用月雨量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运用Arc GIS软件,分析黑龙江省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黒龙江省32个气象站日降雨量达到侵蚀性标准(≥12 mm/d)的降雨时间为8~15 d/a,各站点达到侵蚀性标准的年平均降雨总量为206~391 mm;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03.22~295.51(MJ·mm)/(hm2·h·a),并表现出中部较高、东部和西北部低于中部的特征,且呈现出以明水为中心向西北、东南缓慢递减的环状空间分布格局。年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基本与年降雨量空间分布相似,但不完全一致;年内降雨侵蚀力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大致在7月份达最高值,各站点6~9月份的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81%~98%,全年降雨侵蚀力集中度很高。  相似文献   

18.
<正>未来一周(21-27日),主要降雨区位于江南、华南北部和西部以及云南和贵州等地,总降雨量有60-120毫米,其中江南、云南东部、广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50-260毫米,局地可达300毫米左右;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多阵性降雨,雨量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资料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黄淮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暴雨过程发生在气旋暖区,为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云降水,降雨范围大、效率高;对流性的特征仅表现为短时强降水,雨量分布相对于单纯的积云降雨更均匀.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时段的预报普遍较好,但由于预报的气旋路径较实况更偏东,造成降雨量级上大多偏大.  相似文献   

20.
正预计未来一周,东北地区仍多降雨,西南、华南、江南中南部多降雨过程。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西南地区大部、江南南部、华南等地累积雨量有30-60毫米,部分地区80-100毫米,局地雨量可达120-18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降雨量接近常年或偏多,我国其余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此外,预计西北太平洋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