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球藻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埃氏小球藻(Erichsen Chlorella)富含油脂、具有高效光合固碳能力,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优质藻种。杂菌污染和培养条件是制约小球藻生物量和油脂产量以及规模化培养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有效防除杂菌污染,优化埃氏小球藻培养条件,[方法]本试验选用5种普通抗生素即头孢霉素(Cefo)、氨苄霉素(Amp)、羧苄霉素(Car)、硫酸新霉素(Nw)和利福平霉素(Rif),检测其不同剂量和组合对埃氏小球藻除菌效果及生长的影响。分析初始接种量、藻液pH、培养温度和盐浓度等因子对埃氏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综合评定各项指标,建立埃氏小球藻无菌培养体系和优化的培养条件。[结论]抗生素组合为Rif+Cefo(30mL·L~(-1)+100mL·L~(-1));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的初始OD值0.2,pH范围8.5~9.5,培养温度(25±0.5)℃,盐浓度<0.01mol·L~(-1)。  相似文献   

2.
[目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快、光合作用强、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等化合物,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生物能源等行业。建立简易、安全和高效的藻细胞破壁技术是蛋白核小球藻等微藻高值天然化合物萃取及其商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方法]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为试材,以细胞破碎率和油脂得率为指标,对超声波破壁法的条件(藻液体积、藻细胞含水量等)和参数(功率、时间、温度等)进行系统优化。[结果]结果表明,超声波破壁最佳条件和参数为:室温25℃,湿藻液pH5,藻细胞含水量20%~50%,超声波输出功率250 W,处理时间为15min,和处理量每次120mL。依此条件和参数进行处理,蛋白核小球藻破壁率达94.8%,油脂萃取率达40.1%。[结论]这一优化的超声波破壁方法简便高效、成本低,对后续产品加工无负影响,为建立蛋白核小球藻高值天然产物的规模化生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C-36的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产纤维素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36为研究对象,从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温度等方面研究该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该菌产酶的最适碳源为2%的CMC-Na,最适氮源为2.5%的蛋白胨+酵母粉复合氮源,最佳接种量为4%,最适起始pH为5.0,产酶最适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培养36 h后达到产酶高峰,CMC酶活为196.33 U/mL,是优化前的3倍。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镰刀菌YL2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效率,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设计优化了镰刀菌YL2产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确定该菌种的最适产酶培养基及最优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稻草粉31.6 g/L、豆饼粉25 g/L、柠檬酸氢二铵2.0 g/L、硫酸镁1.0 g/L、蔗糖酯1.45 g/L,在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6.4、500 mL的三角瓶中装液量为80 mL、摇床转速225 r/min、接种量3%、培养温度30℃的最优产酶条件下培养6 d,微晶纤维素酶(AVI)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为分别6.72和84.36 IU/mL。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罗尔夫青霉(Penicillium rolfsii)HXL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探明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方法,对HXL摇瓶发酵条件进行统计学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XL优化发酵条件为麸皮3%+酵母膏4g/L+KH_2PO_4 0.2%+水杨苷0.05%,接种量6%,装液量75mL/250mL,起始pH 6.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144h。在此条件下,菌株HXL产β-葡萄糖苷酶量从原来的1.32U/mL增至21.68U/mL。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为60~70℃,最适反应pH 3.5~5.0;在60℃以下及pH 3.0~6.0均能保持稳定;Mn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Cu2+对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是由链霉菌(Steptomyces spp.)引起的重要病害。前期工作中筛选到一株对马铃薯疮痂病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12-82。本研究通过响应面优化方法对该拮抗菌产芽孢条件进行优化,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组成为2%玉米粉、2%蛋白胨、0.5%CaCl_2;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装瓶量50 mL/150 mL,接种量10%,初始pH值7.3,培养温度33℃,芽孢数量可达到3.1×10~8 CFU/mL,实验结果对该菌株的开发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抗金银花白粉病菌贝莱斯芽孢杆菌HC-8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为其快速大量生产及进行大田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贝莱斯芽孢杆菌HC-8菌株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优化其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结合分生孢子萌发和平板对峙试验,分析优化方案下HC-8菌株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及对尖孢镰刀菌、烟草疫霉和轮状镰刀菌的拮抗活性。【结果】HC-8菌株最适基础培养基为酵母蛋白胨培养基(YSP);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5.0 g/L、酵母膏25.0 g/L、麦芽糖10.0 g/L;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7℃、初始pH 6.0、转速180 r/min、接种量0.100%、装液量20 mL/300 mL、培养时间48 h。优化方案下,HC-8菌株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3.15%,显著高于优化前的74.65%(P<0.05,下同);对尖孢镰刀菌、烟草疫霉和轮状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0.66%、59.03%和65.32%,显著高于优化前的54.31%、55.24%和59.17%。【结论】优化后的方案可提高HC-8菌株的发酵产量,并增强对尖孢镰刀菌、烟草疫霉和轮状镰刀菌的拮抗效果及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建立的方案可用于快速、大批量发酵HC-8菌悬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枯草芽孢杆菌CCTCC M207209抗扩展青霉活性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评价其对苹果扩展青霉污染的抑制作用,为该菌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确定出最佳硫酸铵饱和度的基础上,用50%的硫酸铵饱和度沉淀发酵液中的活性蛋白,将所得粗蛋白用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用截留分子质量为8.0~10.0 ku的透析袋透析后,分别在121℃下处理30 min、经不同pH及0.05 mol/L不同金属离子处理8 h和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后,用杯碟法测定其对扩展青霉的抑菌活性;在接种有15μL扩展青霉孢子悬液的苹果上分别接种30μL蛋白提取物、混合液体发酵物、无菌体发酵液和121℃灭菌30 min的带菌体发酵液,28℃培养7 d后,观察各孔处的发病率,并测量接种处病斑直径。【结果】提取发酵液中抗扩展青霉活性蛋白的最适硫酸铵饱和度为50%;粗蛋白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在121℃处理30 min后无减小;pH为7时蛋白稳定性最高,处理8 h后抑菌活性无降低;紫外线照射前3 h,蛋白活性迅速降低,此后变化较小;不同pH和紫外线照射8 h后,蛋白的活性保持率均大于50%;0.05mol/L的Na+和Mg2+对抑菌活性有促进作用,Ca2+、Zn2+和Fe3+则使其完全失活。含菌体(1×108/mL)发酵物能够完全抑制低含量扩展青霉(1.5×105/mL)对苹果的侵染,活性蛋白可将其在苹果上的侵染率降低至55.6%,并可有效抑制其在苹果中的生长。【结论】枯草芽孢杆菌CCTCC M207209所产抗扩展青霉活性蛋白在广泛的pH、紫外线、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抑制扩展青霉对苹果的侵染,在防治大田及采后苹果贮藏过程中扩展青霉的污染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王芳  李静  唐碧桃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485-3487
在田间小区栽培的香蕉苗上,接种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喷施饱和石灰水和无菌水7d后,接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饱和石灰水能够诱导香蕉植株对尖孢镰刀菌产生抗性,串珠镰刀菌与尖孢镰刀菌复合侵染,加重了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生产低聚葡萄糖的初始pH值、接种量及培养温度,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pH7.20、接种量3%、培养温度25.0℃为肠膜明串珠菌6055产低聚葡萄糖的适宜培养条件。低聚葡萄糖理论产量达到5.12 g/L,较优化前提高了2.3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玉米顶腐病生物防治和预测预报提供指导。【方法】研究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该病原菌在pH 4~13能够正常生长、产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12,孢子萌发的最适pH7~9,产生孢子的最适pH 6~8。该病原菌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与供试的其他8种碳源间差异极显著,10种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甘油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在供试的8种氮源上,该病原菌菌丝均能生长、产孢,孢子均能萌发;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处理对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极显著增大;连续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100%,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仅有10.8%,二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最适pH值分别为5~12,7~9和6~8;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和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孢杆菌对百合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法,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百合枯萎病菌的抑杀效应。枯草芽孢杆菌无菌滤液在一定体积分数范围内能有效抑制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减少孢子萌发,且随着无菌滤液体积分数的增加,孢子萌发抑制率也增大。体积分数为20%的枯草芽孢杆菌无菌滤液,处理后7d抑制率可达78.8%。体积分数为60%时,可完全抑制孢子萌发。盆栽防治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对百合枯萎病的发病抑制率达65.3%。且该菌液对百合的生长有一定的促生功效,说明枯草芽孢杆菌对百合枯萎病有抑菌和防病作用,且抑菌作用随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和组织研磨法对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放线菌进行测定,以期筛选出对植物枯、黄萎病生防作用较为全面的优良放线菌株。皿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11的抑菌能力最为突出,对3种靶标菌的平均抑制率接近80%,菌株153、SE2和F46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平均抑菌率均超过50%;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53、SC11耐药性较强,菌株F46在各杀菌剂存在条件下均不能生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53、SC11在不同作物上均有较强的定殖能力,对供试作物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室外盆栽模拟大田试验证明,153、SC11放线菌具有较好的防病促生效果。总体来看,菌株153和SC11的生防特性较全面,抗菌、耐药、易定殖并且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枸杞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究尖孢镰刀菌侵染枸杞的分子致病机制,并挖掘其关键致病基因,通过尖孢镰刀菌侵染‘宁杞1号’枸杞根系,于侵染第7天刮取菌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培养菌株相比,在侵染第7天的尖孢镰刀菌中共发现了1 89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 242个,下调表达基因650个;GO富集分析表明,分子功能分类的跨膜转运蛋白和ATP酶活性以及生物学过程分类的跨膜转运可能在尖孢镰刀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KEGG富集分析表明,鞘脂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和ABC转运蛋白是尖孢镰刀菌侵染过程的主要代谢途径。此外,通过对比分析编码碳水化合物酶与植物-病原互作相关基因在尖孢镰刀菌侵染前后的表达量,筛选到10个关键致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0%氟吗.锰锌WP、15%三唑酮WP、47%腈菌.锰锌WP 3种杀菌剂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到100%,菌丝不能生长,3种杀菌剂之间差异不显著。50%多菌灵WP、47%腈菌.锰锌WP两种杀菌剂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值最小;77%氢氧化铜WP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值最大;不同杀菌剂抑制该菌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EC50差异显著,47%腈菌.锰锌WP的EC50最小;70%甲基托布津WP EC50最大;杀菌剂对分生孢子的产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孢量明显小于对照,60%氟吗.锰锌WP可完全抑制孢子的形成。可将50%多菌灵WP、47%腈菌.锰锌WP、60%氟吗.锰锌WP当作保护剂使用,在玉米顶腐病症状尚未出现或现症初期使用,防止病害发生;亦可在病害已经发生,症状明显时使用,防治病害在田间造成再侵染。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黑龙江省226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耐立枯病的鉴定,以轮枝镰刀菌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筛选得到不同表现值的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鉴定筛选出高抗品种12份,分别为‘龙粳20号’‘东农429’‘富士光’‘龙稻5号’‘龙粳27号’‘垦稻18’‘黑粳2号’‘龙粳21号’‘朴洪根稻’‘石狩白毛’‘垦稻9’‘垦稻11’,占资源总数的5.31%;中抗品种29份,占总数的12.83%;中感品种为63份,占总数的27.88%;感病品种99份,占总数的43.81%;高感品种为‘合江11号’‘东农420’‘牡丹江31号’‘合江10号’‘东农419’等23份,占资源总数的10.18%,但没有发现免疫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木霉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不同木霉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和防病作用的差异,筛选出高效菌株,为利用木霉菌防治土传病害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与致病菌对峙培养,研究竞争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能限制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扩展,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菌株竞争作用最强,菌丝扩展抑制率为67.70%。试验发现木霉菌株能够通过紧贴、缠绕、穿透等方式寄生于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上,最后引起菌丝断裂,细胞内容物外泄。通过无菌滤膜过滤获得的不同木霉菌代谢产物抗生作用明显,TH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9cm,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7.19%和68.35%。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育苗时施加木霉菌株不同程度控制苗期黄瓜枯萎病的发生,TH菌株防病作用最强,防效为64.34%,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V菌株促进黄瓜生长作用最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分别增加42.81%和86.92%。  相似文献   

18.
以紫外线(λ=230~265nm)照射非致病尖孢镰刀菌316菌系,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分生孢子的存活数逐渐减少,照射时间与存活菌株对农抗120和速克灵的变异频率间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农抗120抗性增加的菌株仍保持316定殖西瓜幼苗导管的能力,对瓜苗的促生作用以及非致病性。在药板上用紫外线重复照射存活菌株后,获得的菌株对两种农药的变异频率均有提高,对农抗120的抗性有所下降,对速克灵的抗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小麦单倍体无性系抗镰刀菌毒素细胞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2年以禾谷镰刀菌F_4号菌种的粗毒素为选择剂,采用多步正筛选法,从来源于同一个花粉胚的单倍体细胞无性系H_(16)中筛选出三个抗性细胞系──H,H和H。与亲本系相比,这些变异系具有较强的抗毒素毒害能力,在继代培养6次后,其抗性性状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为了方便研究接骨木镰刀菌,寻求一种适用于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孢的优良培养基。设计5种培养基,并与常用的9种培养基进行接骨木镰刀菌生长和产孢量的比较。结果显示,当培养至第5天时WLA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为7.63cm,明显高于对照PDA培养基上的6.90cm,从产孢量上看,培养至第9天时WLA培养基上的孢子量达到最大值8.4×106 mL-1,比同一时期对照PDA培养基上的孢子量增加90.68%。综合比较培养基对接骨木镰刀菌的影响,发现WLA培养基无论在生长速度还是产孢量上均优于其他几种培养基,是培养接骨木镰刀菌的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