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综述了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的建立、小孢子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小孢子再生体系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离小孢子培养是近年来育种上研究的热点,文章从6个方面阐述了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的优势,综述了影响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重要因素,内因包括材料的基因型、花粉的发育时期,外因包括材料的前处理、培养方式、小孢子的培养条件和供试材料生长的外界环境等。提出了小孢子培养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和实际意义上说明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食用菌栽培生产过程中为害大、传染性高的木霉、青霉和脉孢霉3种竞争性病菌孢子作为测试对象,以丙酮为提取溶剂分别对小蓟、柴胡、白鲜皮、金银花、黄柏、徐长卿、苦参、大黄、荆芥、黄芪、板蓝根、土荆皮、石榴皮、黄连和大蒜共15种中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浸渍提取,采用平板涂布法考察了1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3种病菌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并与山梨酸钾和多菌灵对照比较,结果显示这些药材提取物对3种病菌孢子萌发生长的抑制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蒜对3种病菌孢子均呈强抑制作用,抑制性能及抗菌谱强于山梨酸钾和多菌灵;徐长卿对青霉孢子和脉孢霉孢子呈高效抑制,但对木霉孢子无抑制作用却能明显促进木霉孢子的萌发生长。小蓟对3种病菌孢子均有效,对青霉孢子和脉孢霉孢子效果较好,但对木霉孢子效果差;金银花仅对青霉孢子和对脉孢霉孢子有抑制作用,但能显著促进木霉孢子的萌发生长;黄柏、土荆皮和石榴皮提取物仅对青霉和脉孢霉孢子抑制性能好;黄芪和黄连提取物仅对木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青霉和脉孢霉无抑制效却能促进其萌发生长。阳性对照山梨酸钾仅对青霉孢子抑制性能好,对木霉孢子效果差,对脉孢霉孢子几乎无效;多菌灵对木霉和脉孢霉孢子抑制性能好,但是对青霉孢子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4.
该文研究了灵芝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为灵芝孢子药用成分的提取及孢子育种奠定基础。采用玻片压片培养法计算孢子萌发率。着重研究了灵芝孢子在不同温度、pH、氧气以及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灵芝孢子在28℃、pH值5、供氧、黑暗条件下培养48h萌发率可达70﹪;0.1mg/ml浓度范围的MgSO4、CaCl2、FeC13能促进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利用粉孢子进行品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证明:粉孢子与粉孢子、粉孢子与担孢子间的杂交组合在菌丝生长速度、结实能力、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与常规的担孢子与担孢子间交配无显著差异。因为从双核菌丝体获取无性粉孢子与从子实体获取有性担孢子比较,有简便、快速等优点,故建议在金针菇杂交育种中优先采用粉孢子作为杂交材料。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述了辣椒小孢子培养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详细讨论了影响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如基因型、供体植株生长环境、小孢子发育时期、预处理、培养基、培养条件等),提出了目前小孢子培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论述了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供体植株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以及小孢子胚再生植株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从事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提供系统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油菜根肿病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菜根肿病近年在四川省发生日趋严重。本文报道了油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显微形态结构,其在扫描电镜下休眠孢子近球形,孢壁不光滑,有乳状突起,直径为1.9~4.3μm(平均3.5μm);透射电镜下游动孢子近球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6~3.5μm(平均2.8μm),同侧着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观察了休眠孢子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休止孢、休止孢再萌发形成芽管的过程。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4℃,最适pH值是6.3,腐烂处理促进休眠孢子萌发,光抑制休眠孢子萌发,休眠孢子在过滤灭菌的根分泌物中萌发率最高为62.50%。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4种保存方式(5%甲醛、10%甲醛、95%乙醇、-20℃冷冻)对吴李碘泡虫孢子形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甲醛保存7d后孢子各指标与新鲜孢子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保存30d后孢子部分指标显著小于新鲜孢子,说明5%甲醛可以用于短暂(7d以内)保存吴李碘泡虫孢子。其他3种保存方式保存7d和30d均导致孢子形态学指标与新鲜样品存在显著性差异。保存过程中,孢子各形态指标的变化率不同,说明保存时孢子发生不规则变形。保存相同时间,95%乙醇对孢子各形态指标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20℃冷冻、10%甲醛、5%甲醛。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除10%甲醛保存孢子总体变化率增大外,其他3种保存方式保存孢子总体变化率均减小,说明延长保存时间吴李碘泡虫孢子并非一直收缩。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活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16~28℃较适宜菌丝的生长,菌丝生长量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其中28℃最适合菌丝的生长。4~28℃时,病菌孢子的萌发率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最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8℃。温度对牡丹链格孢菌的孢子活力有明显影响,4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孢子活力明显下降,60℃以上时孢子失去活力。说明温度对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活力均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和休眠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地描述了病菌冬孢子萌发的过程和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中、室温30~32℃、太阳光照下、pH16~7、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量也最多;约2%的冬孢子休眠期约一个月,但多数冬孢子需要体眠5~6个月;冬孢子室内保存有约2年的生命力,以保存7~12个月的冬孢子萌发率最多。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掌握玉米锈病田间发生情况和病害症状特点,明确引起河西走廊玉米锈病发生的病原种类是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玉米普通锈病。本文作者对病原形态进行详细观察与描述,发现了一种介于夏孢子和冬孢子之间的新的孢子形态,即休眠夏孢子,并对夏孢子、休眠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3.
游离小孢子培养是近年来大白菜育种上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阐述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优势,对影响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的基因型、花粉发育时期、供试材料生长的外界环境、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以及胚状体发生及植株再生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小孢子培养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和实际意义上论述了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  相似文献   

15.
山杨叶锈病广泛分布在欧洲及亚洲各国。病原菌为松山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tremulae Kleb.],性孢子及锈孢子产生于各种落叶松上,夏孢子生在山杨叶背面,冬孢子埋生在叶下表皮下,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担孢子,后者还能产生次生担孢子和小型孢子。各种孢子的萌发适温:锈孢子为12℃,夏孢子8—12℃,冬孢子12—15℃,担抱子9—18℃。各类孢子萌发都需100%相对湿度。过冬后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为侵染落叶松的初侵染源,落叶松上产生的锈孢子是侵染山杨叶的初侵染源,过冬后的夏孢子均不能萌发,因而无侵染力。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各类孢子的繁殖期:性孢子为10日,锈孢子10日,夏孢子6—12日。担孢子侵染兴安、长白、日本、华北、西伯利亚落叶松叶,锈抱子侵染白杨派的种和变种、派内杂交后代、以白杨派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但不侵染黑杨派、青杨派以及二派内或派间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6.
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近10年,油菜小孢子培养已得到深入的研究,已建立完善的油菜小孢子再生体系。论述油菜小孢子培养的意义、操作流程、影响因素等,并指出了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2株茶薪菇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杂交配对、出菇试验、耐热性比较等方法,研究了单核与双核厚垣孢子的差异,确定了其无性循环生活史。研究表明:单核孢子体积较小,呈梨形,多端生;双核孢子体积稍大,多梨形、少数葫芦状或不规则状,端生或中生;紫外辐照未发现厚垣孢子形态变化;相同培养条件下单核孢子数量较多,4~38个/视野,双核厚垣孢子耐热性较强,45℃处理8h萌发率达5.6%。  相似文献   

18.
小麦小孢子胚胎发生机制及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孢子培养技术是获得双单倍体的最佳途径,在育种和基础研究方面均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从小麦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水平及分子水平等方面阐述小麦小孢子胚胎发生机制,从供体材料基因型、生理状态、取材时期及供试材料预处理、小孢子的分离纯化、诱导培养、再生培养等培养技术方面综述了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规律。结果表明:担孢子在10℃以下时不萌发,20℃时担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平均可达83.42%,25、30℃时萌发的担孢子芽管扭曲。担孢子必须经过冷冻才能获得萌发能力,担孢子芽管在黑暗中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海水盐度突变对鹿角海萝孢子、孢子发生体和盘状体的影响。释放于盐度为31的鹿角海萝孢子分别移入不同盐度海水(16、21、26、31、36、39)中进行附着及培育30d;鹿角海萝孢子发生体(孢子在盐度为31海水中附着24 h)和盘状体(孢子在盐度为31海水中附着5 d)则分别移入不同盐度海水(10、16、31、52、57)中培育20 d。结果表明,鹿角海萝孢子附着、生长发育和存活的最合适盐度范围为26~36;孢子发生体生长最适盐度范围为16~31,存活合适盐度范围为16~52;盘状体生长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0~31,存活的合适盐度范围为10~57。这些结果表明孢子不同萌发阶段对海水盐度突变的适应性不同。实验结果为鹿角海萝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提供了参考。研究亮点:海水盐度是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有关盐度对鹿角海萝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影响的文献极少。研究了海水盐度对鹿角海萝孢子附着、生长发育的影响且研究了孢子不同萌发阶段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为其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