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为选拔出抗性候选木 ,对“选拔母群体”进行了第 1次接种测定。接种 160d后 ,马尾松的接种存活率为 2 0 .8% ,仅次于对照树种火炬松 (3 0 .9% ) ,而湿地松 (1.6% )、黄山松 (1.2 % )、黑松 (4 .4% )的存活率均显著低下。从马尾松的产地来看 ,和县的存活率最高 ,其次为广德 ,滁州最低 ,苗木的抗性存在着产地间的差异。抗性评价结果表明 :抗性程度最高的区组 (指数为 5 )有 8个家系 ,抗性较高的区组 (指数为 4)有 17个家系。如果从这 2 5个家系的母树上进行采种育苗 ,可以将所育成苗木作为暂定有抗性的苗木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2.
松树泌脂速度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松树不同树种、树龄、树势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差异,分别进行了树干泌脂速度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树种中,松树泌脂速度为火炬松>马尾松>黑松;在马尾松不同的树龄中,幼龄林>老龄林;在马尾松不同树势中,树势强>树势中等>树势弱.依据已知的树种、树龄、树势与松材线虫病的抗性关系,泌脂速度与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程度正好呈负相关性.因此,树干泌脂速度或树脂含量可能是评价松树对松材线虫病抗性的重要性状之一.在今后的松材线虫病防治中,应注意选择树脂含量高的树种和品种;或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增加树脂含量,以提高树木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3.
为选择出马尾松松材线虫抗性候选木,安徽省松材线虫抗性育种中心从2003~2005年进行了1次接种测定和2次接种测定。2次测定共对298个家系8、035株苗木进行了接种,接种后的平均生存率分别为57.0%、92.6%,不同的接种环境差异明显反映到接种的结果上。从2次测定的合格苗中,2004年选择出84个家系3、94株,2005年选择出157个家系、785株,合计241个家系1、178株苗木作为抗性候选木。此外,该中心利用从广西、广东等地引进的种子进行接种测定,独自选择出10个家系3、1株抗性候选木。共选择出251个家系1、209株抗性候选木。尝试利用2次测定的家系存活率对各抗性候选木的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有13个家系的候选木具有强抗性。利用同工酶分析,2004年将选择出来的3个地域的抗性候选木进行基因频率的计算,试图找出地域间的变异。结果表明,作为遗传多样性指数的杂合体率(He),虽然比湖北省的8个群体的平均值(0.262)低,但是比现在报道的松属的平均值(0.157)高,因此不能得出遗传多样性很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以湿地松和马尾松为对照,对福建省引种的火炬松家系5年生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种火炬松家系在福建省的平均生长表现优于当地树种马尾松和国内早期引进树种湿地松.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拔黄山松松材线虫病抗性候补木并进行评价。[方法]于2003年11月在潜山县天柱山林场、青阳县九华山景区、黄山区汤口镇的4片黄山松林分中选择黄山松抗性候选母树63株;2004年春季播种育苗,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中旬分别进行了1次及2次接种测定。[结果]对抗性候补木选拔母群体培育的63个家系、约13 505株苗木的1次接种检定表明,平均生存率为39.02%;对1次接种测定合格的57个家系、5 250株苗木所作的2次接种测定表明,平均生存率为8.46%。应用2次接种测定合格的家系生存率来评价黄山松松材线虫病抗性强弱,区别出8个抗性强的家系。[结论]在抗性苗木生产之前,可以早期利用该8个家系的原母树;今后还需要通过无性系接种测定,选择出具有较强抗性的家系和单株,营建黄山松无性系抗性种子园。  相似文献   

6.
席启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75-3676
为选择出马尾松松材线虫抗性候选木,安徽省松材线虫抗性育种中心从2003-2005年进行了1次接种测定和2次接种测定。2次测定共对298个家系、8035株苗木进行了接种,接种后的平均生存率分别为57.0%、92.6%,不同的接种环境差异明显反映到接种的结果上。从2次测定的合格苗中,2004年选择出84个家系、394株,2005年选择出157个家系、785株,合计241个家系、1178株苗木作为抗性候选木。此外,该中心利用从广西、广东等地引进的种子进行接种测定,独自选择出10个家系、31株抗性候选木。共选择出251个家系、1209株抗性候选木。尝试利用2次测定的家系存活率对各抗性候选木的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有13个家系的候选木具有强抗性。利用同工酶分析,2004年将选择出来的3个地域的抗性候选木进行基因频率的计算,试图找出地域间的变异。结果表明,作为遗传多样性指数的杂合体率(He),虽然比湖北省的8个群体的平均值(0.262)低,但是比现在报道的松属的平均值(0.157)高,因此不能得出遗传多样性很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火炬松和当地马尾松为对照,开展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引种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生长较快,幼林生长量比火炬松及本地马尾松均有明显优势,3a生年均树高、胸径达0.79m和1.65cm,树高、胸径分别比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提高了16.74%~50%和83.3%~85.39%。6a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4.60m和6.89cm,分别比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提高了7.2%~26.1%和15.1%~29.6%。但其保存率相对不如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且个体变异大,林分分化程度高,而抗病虫害能力也不强,与本地马尾松相当。因此,生产上不可大面积应用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应进一步加强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8.
火炬松、湿地松和马尾松生长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试验林场对引进美国南方松——湿地松、火炬松的生长状况 ,与当地马尾松进行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抚育条件下 ,国外松优于马尾松 ,在 1~ 2 0 a内 ,湿地松的生长明显优于火炬松和马尾松 .因此 ,作为短轮伐期的速生丰产纸浆林 ,湿地松是适应性比较强的速生丰产的引进树种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连续4年调查火炬松×马尾松、湿地松×马尾松杂种F<,1>代以及马尾松纯种苗木造林早期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幼树存活率在造林4年后趋于稳定,且火炬松×马尾松杂种F<,1>存活率高于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马尾松、湿地松×马尾松杂种F<,1>代和马尾松纯种3个树种4年生以下(含4年生)幼树的平均地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PEG (6000)根际渗透胁迫处理, 测定了水分胁迫下马尾松、火炬松、水杉幼苗硝酸还原酶(N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 在水分胁迫下各苗木NR 和SOD 活力都呈下降趋势。NR 和SOD 活性以及RWC 两两间均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从3 个树种抗旱性与NR 和SOD 活性下降程度来看, 抗旱性较强的马尾松NR 和SOD 活性下降幅度均最小;抗旱性较差的水杉NR 活性下降幅度最大, SOD 居第2 位, 抗旱性居中的火炬松NR活性下降幅度居第2 位, 而SOD 居第1 位。表明3 个树种抗旱性与胁迫下NR 活性呈明显正相关, 而与SOD 活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NR 活性可以作为这3 个树种间抗旱能力评定的有效生化指标, SOD 活性可以作为参考指标。表2 参15  相似文献   

11.
快速掌握松材线虫在其致病死松树体内的分布和种群动态对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和除治具有重要的作用。于2016-2018年每个月在疫区不同小班中选择疑似松材线虫病松树作为样株,并对样株中不同部位进行取样,采用贝尔曼漏斗分离法统计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分析松材线虫在受害马尾松树体内的分布规律及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每月均能在病死松树中检测出松材线虫,但检出率在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其中以3月份检出率最高(84.09%),7月份最低(10.53%);松材线虫种群密度以6—9月份最低(59.37头/g),以11—4月份最高(118.03头/g);在垂直分布上,当整树虫口密度较高时,松材线虫在病树上的种群密度随树高高度的增高而增多,而虫量较少时则结果相反;在水平分布上,以向阳面深入木质部3~5 cm处最多,而树皮外缘1 cm左右和髓心部分的松材线虫含量极少。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和分布依不同月份和不同部位存在差异,且在3月份对疫木向阳面木质部3~5 cm处进行取样,能有效提高松材线虫的检出率和监测结果,为及时及早发现新疫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种源地接穗,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天然林、辽宁省昌图县傅家林场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和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的接穗,通过嫩枝嫁接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种源地接穗亲和力、接穗保存时间和不同规格接穗3个因素对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地采集的樟子松优良接穗嫁接成活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采自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的11个无性系接穗嫁接成活率达到98.7%,辽宁省昌图县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的30个无性系和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天然林的34个无性系成活率分别是72.7%和61.3%。接穗低温保存第9天后对嫁接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规格的接穗其嫁接成活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源性N和P对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分解过程中的N、P、K含量变化,了解混合凋落叶分解对外源性N和P的响应机制,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火力楠和马尾松混合凋落叶置于火力楠林地及马尾松林地,分别设立4块5 m×5 m的小样方,喷施N、P和N+P,比较其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的N、P、K含量变化。【结果】在2种林地的不同处理下,24个月后,火力楠林地混合凋落叶残留量为施N(4.99 g)对照(4.14 g)施N+P(2.17 g)施P(1.16 g),马尾松林地混合凋落叶残留量为施N(2.72 g)对照(1.21 g)施N+P(0.36 g)施P(0.16 g),施N对火力楠和马尾松林下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有抑制作用;施P后两者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均不同程度地有所加快;施N+P后两者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也均加快,但慢于施P处理。马尾松林下混合凋落叶残留量均小于火力楠林下混合凋落叶残留量。分解24个月后,火力楠林地施N、P和N+P的混合凋落叶N质量分数分别为13.72、12.34和13.70 g·kg~(–1),而马尾松林地分别为12.63、13.46和14.54 g·kg~(–1),均显著大于其凋落叶的初始N质量分数(9.90 g·kg~(–1));施P和N+P处理的火力楠林地混合凋落叶P质量分数由初始的0.38 g·kg~(–1)分别增至0.86和0.74 g·kg~(–1),而马尾松林地混合凋落叶P质量分数由初始的0.38 g·kg~(–1)分别增至1.37和1.05 g·kg~(–1)。凋落叶K含量的变化无规律。【结论】火力楠和马尾松混交可促进火力楠凋落叶分解,提高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  相似文献   

14.
土壤细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亚热带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在区域地带性植被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马尾松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是维护马尾松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以北亚热带大别山区4种马尾松林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ure forest,PF)、马尾松—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Quercus acutissima mixed forest ,PQM)、马尾松—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 and Liquidambar formosana mixed forest ,PLM)和马尾松—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Platycarya strobilacea ,PP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阴坡和阳坡)下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不同环境梯度下马尾松林的生产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共检测到36门107纲246目393科688属,其中土壤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2)3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阴坡均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且不同坡向变化为:阴坡>阳坡,而4种林型在阳坡差异不显著。(3)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与细菌α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阳坡环境下,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差异较小,相较于马尾松纯林,3种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更易受不同坡向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坡向和林型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量改变是导致北亚热带大别山区马尾松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改变和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细菌对水生植物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从南京某矿区废弃地的湿地植物柳树(Salix babyloni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latifolia)根际和根内分离筛选到8株芽孢杆菌,这些芽孢杆菌都具有产铁载体、吲哚乙酸、多糖和淀粉酶活性,且对重金属的抗性较强,对温度、pH和盐浓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Cd胁迫下耐重金属植物促生芽孢杆菌强化狭叶香蒲(T.angustifolia)吸收积累Cd的作用,结果表明,在2.5 mg·L~(-1)Cd~(2+)的条件下接种芽孢杆菌处理能够促进香蒲生长和组织中Cd含量增加。其中Bacillus megaterium P24和P37促进香蒲根和地上部干重显著增加40.0%~46.4%,B.amyloliquefaciens P29能使地上部Cd含量和总吸收量显著增加31.1%和63.5%;溶液中Cd去除率最高可达79.5%。研究表明,耐重金属芽孢杆菌能够促进香蒲生长、增加香蒲Cd含量,从而增加香蒲Cd总吸收量,达到去除水中Cd污染的作用,具有应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香榧果实在干果市场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何提高其果实产量,促进其果实品质尤其微量元素的强化是当前香榧栽培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微量元素硒是硒蛋白必需的元素,它与多种人体疾病有关。采用盆栽的方式,施加矿物硒粉,并对香榧幼苗接种根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可以侵染香榧幼苗的根系(侵染率为22.34%),并使其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以及二级根上一级根的数量,分别增加12.69%、16.26%、20.81%和10.93%,但对其特定根长和根组织密度没有显著影响。香榧幼苗接种印度梨形孢可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蒸腾速率,分别增加92.92%、6.16倍、47.67%和2.36倍,同时显著提高光能利用效率(88.62%)而降低水分利用效率(84.28%)。接种显著地促进了香榧幼苗总生物量的累积(36.94%)以及叶片总硒含量(1.68倍)。 基于印度梨形孢可促进植物营养吸收的特性,该根内生真菌可以用香榧硒的生物强化,以提高香榧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对火炬松×加勒比松杂种部分形质性状的QTL进行定位分析,为杂种育种和株型培育提供借鉴。以火炬松1.5代种子园优良单株T1为母本,加勒比松第一代种子园优良单株C1为父本,杂交产生F1代113个单株。使用JoinMap? 3.0作图软件构建火炬松母本和加勒比松父本的SSR 标记遗传图谱,并用MapQTL4.0?作图软件对形质性状的QTL进行定位。火炬松母本图谱总长度293.9 cM,标记间距范围为3.7~ 47.9 cM,标记平均间距15.5 cM。加勒比松父本图谱总长度245.5 cM,标记间距范围为6.8~ 49.8 cM,标记平均间距13.6 cM。检测到4个与形质性状有关的QTL位点,其中有2个QTL定位于火炬松染色体LG4上。4个形质性状的QTLs解释方差为8.6%~13.6%,可以利用这些QTLs进行特定株型的培育,如分枝角度的控制培育。  相似文献   

18.
 住家附近诱捕到14只家鼠,经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8周,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取家鼠肺组织制成接种物。1~8号实验猫于接种前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8d,然后肺内接种1.3×105卡氏肺孢子虫包囊;9~16号实验猫则直接肺内接种2.6×105卡氏肺孢子虫包囊。接种后,注射醋酸可的松的1~8号实验猫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呈典型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9~16号实验猫为亚临床症状;肺脏呈轻微肿胀。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猫免疫力低下时,接种外源性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可导致典型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健康猫接种外源性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则为隐性感染。并对肺脏等组织内的虫体进行详细的形态观察。  相似文献   

19.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和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5%和35%条件下,分别设不接种(对照)、单接根瘤菌、单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双接根瘤菌与摩西球囊霉等4个处理。结果发现:干旱胁迫显著抑制沙打旺AM真菌侵染率(P<0.05),而接种根瘤菌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显著促进摩西球囊霉对沙打旺根系的侵染(P<0.05)。接种AM真菌不仅显著提高沙打旺对P的吸收(P<0.05),而且明显促进根瘤的生长。无论是在干旱条件下或是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双接根瘤菌与摩西球囊霉处理对沙打旺生长及养分吸收的效应显著高于单接菌处理,植株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以及N、P、K等吸收量均为最大。结果表明:AM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探讨盆栽条件下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的影响,并对甘薯茎叶组织中腐烂茎线虫虫口分布及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块植入甘薯中线虫侵染量最高,每g组织达408条,且症状最严重,茎组织中线虫分布最远到达距茎基部90 mm的茎组织。另外,与对照相比,萌芽甘薯对腐烂茎线虫的生育期抗性显著。本文首次报道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甘薯茎叶组织的最远位置和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不同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为阐述通过病害传播途径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