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干燥过程中龙眼酚类物质及多糖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热泵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龙眼游离酚、总酚和多糖的含量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27.61%、23.94%和73.17%。结合酚含量显著升高,升高了111.11%。指数衰减模型能有效地拟合干燥过程中龙眼游离酚、总酚和多糖的含量变化曲线,S曲线则更适合于描述结合酚含量的变化规律。龙眼游离酚、结合酚和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干燥过程中分别呈现下降、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其中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主要集中在干燥24 h和30 h之间。干燥过程中,龙眼中游离酚、结合酚、总酚及多糖的含量与其对应的抗氧化性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槟榔花总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槟榔花中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粒径、料液比和提取温度为试验因素,以总酚含量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进行试验,并应用优化的条件比较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温度>粒径,槟榔花中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35(g:mL)、95℃、0.5~1.0 mm,验证值为25.97 mg/g,试验证明,响应面法对槟榔花中总酚提取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可用于实际预测;不同干燥方法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炒干>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新鲜澳洲坚果青皮为对照组,研究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对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干燥处理对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有影响,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对其影响最小,总酚提取量、总黄酮提取量分别为935.61、995.75 mg/hg,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6.83、63.84 mg/L,总抗氧化能力约为Trolox的1.74倍;不同干燥处理后,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后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提取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与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相比,真空冷冻干燥能较好的保留澳洲坚果青皮中酚类物质,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适于澳洲坚果青皮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桑葚叶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桑葚叶的总酚含量差异及应用价值,以收集引种的40个品种桑葚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桑葚叶中酚类物质,以总酚提取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超声辅助提取桑葚叶总酚提取率的影响;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不同品种桑葚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同时对不同品种桑葚叶中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桑葚叶总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65 ℃、超声时间30 min、固液比1∶45(g/mL)、乙醇浓度60%,4个因素对桑葚叶总酚提取率影响大小顺序为: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固液比>乙醇浓度。不同品种桑葚叶总酚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条桑五号’总酚含量最高,为(26.35 ± 0.29)mg/g,‘滇桑’总酚含量最低,为(20.44 ± 0.15)mg/g;不同品种桑葚叶抗氧化活性也存在差异,且趋势与总酚含量基本一致,‘条桑五号’桑葚叶抗氧化活性最强,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IC50为(77.64 ± 0.34)mg/L,总抗氧化能力(FRAP)TEAC值为(2.58 ± 0.11)mmol/g;‘滇桑’桑葚叶抗氧化活性最弱,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IC50为(210.30 ± 0.19)mg/L,总抗氧化能力(FRAP)TEAC值为(0.73 ± 0.04)mmol/g。桑葚叶总酚含量与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选择总酚含量高的桑葚品种栽培,可提高桑葚的综合附加值。  相似文献   

5.
陈曦  王勇  于靖 《园艺与种苗》2019,(2):1-5,38
[目的]系统研究槟榔花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和体外抗氧化能力,为海南槟榔花的药用价值评价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0%乙醇超声提取并测定比较海南15种源产地槟榔雌花和雄花的总酚、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FRAP法和ABTS法测定提取液体外抗氧化能力,TOPSIS分析综合评价槟榔花药用价值。[结果]槟榔雄花的抗氧化能力普遍高于雌花,鸡心槟榔的抗氧化能力低于普通槟榔,乌石农场槟榔雄花WPM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结论 ]TOPSIS法可作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槟榔花质量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新鲜桑葚汁为原料,分析高压均质处理对桑葚汁中抗氧化成分(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压均质处理压力的增加,与桑葚原汁相比,其总酚、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均降低,且经过160 MPa均质处理后降低得最为显著(p0.05),分别减少了39.91%、27.35%、24.41%。经过不同压力均质处理后的桑葚汁的ABTS、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抗氧化活性与桑葚原汁相比均下降,且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加,桑葚汁的ABTS、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抗氧化活性逐渐降低,说明高压均质处理对桑葚汁中抗氧化成分造成了一定降解,进而影响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番石榴发育期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石榴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本研究以‘珍珠’番石榴和‘水晶’番石榴为试材,研究番石榴果皮和果肉中 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及其与抗氧化能力关系。结果表明:番石榴果皮和果肉中,‘珍珠’番石榴的总酚、类黄酮、酚酸、 单宁含量均高于‘水晶’番石榴;番石榴的果皮和果肉发育过程中总酚、类黄酮、酚酸、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 呈下降趋势;番石榴果皮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于果肉,且果皮抗氧化能力高于果肉;在生物活性物质与总抗氧化能 力的相关性方面,总酚含量相关性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番石榴加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桃金娘果实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去除种子后的桃金娘果实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等体积的水与体积分数80%甲醇进行提取,测定2种提取物的总酚与总黄酮含量,并对2种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桃金娘果实的2种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体积分数80%甲醇提取物的总酚与总黄酮含量、DPPH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水提取物。研究结果表明,桃金娘果实多酚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槟榔间作香露兜和香露兜单作3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吸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后,相对于单作槟榔,土壤EC值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47.15%和25.74%,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32.32%,其中碱解氮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极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根数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显著正相关,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极显著正相关;槟榔地上部N浓度以及香露兜地上部P和K浓度分别显著增加41.56%、26.56%和25.69%;而槟榔和香露兜根系以及地上部N、P和K养分含量均高于单作,其中根系槟榔P和K含量和香露兜K含量显著增加;同时,间作后槟榔和香露兜对N的吸收效率均高于单作,香露兜的P和K的吸收效率高于单作并略高于槟榔的吸收效率,其中P和K的吸收效率与总根长、总表面积、根体积、根数目均显著正相关,氮的吸收效率与根系形态无显著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槟榔间作香露兜增加了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促进了槟榔和香露兜对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养分吸收效率的提高均与根系形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金花葵的营养价值与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广东地区引种种植的金花葵为试材,检测了其花朵和嫩果荚中氨基酸、矿质元素、总黄酮、总酚和多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并评估了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金花葵的花朵和嫩果荚中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含7种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占干重的13.01%和12.56%,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分别为70.49和67.83。花朵中总黄酮、总酚、铁和钾含量显著高于嫩果荚,而嫩果荚中多糖、钙和镁含量则显著高于花朵。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试验表明,花朵的抗氧化能力要优于嫩果荚。综合来看,金花葵的花朵和嫩果荚都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且适合在广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研究槟榔汁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进风口温度、进料量、空气流量3个因素的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得到槟榔汁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为进风口温度190℃、进料量25 mL/min、空气流量为700 L/h。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水分含量、出粉率分别为0.459%、5.17%和88.6%。  相似文献   

12.
槟榔(Areca catechu L.)作为海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叶片黄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制约槟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经田间调研发现,叶片黄化症状主要有从叶缘1/4处开始发生的特异性黄化和全叶型黄化两种类型。本研究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440个在特异性叶片黄化组中共同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通路、激素代谢通路和次级代谢通路中。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胁迫下槟榔叶片表现出特异性黄化症状的分子机理,为槟榔黄化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槟榔(Areca catechu L.)果实是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生防菌、有效成分及药理、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对槟榔果的发育及其次生物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槟榔果皮和果核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槟榔果不同发育时期的关键基因,以探讨果实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次生物质形成有关的基因调控。结果显示,槟榔果皮中检测到4491个差异基因,其中617个差异基因共参与了111条KEGG代谢通路,生物过程代谢类有82个通路,共257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参与次生代谢途径共有5个,共27个差异基因。槟榔果核中检测到5443个差异基因,其中898个差异基因共参与了118条通路,466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在生物代谢类通路上,共涉及89条通路,参与次生代谢相关的基因有53个,参与次生代谢途径共7条。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皮中80%次级代谢通路差异相关基因呈下调表达趋势;而果核中71.4%次级代谢通路差异相关基因呈上调表达趋势。本研究结果在转录组水平揭示了槟榔果发育的生物学过程,发现了不同时期槟榔果皮和果核中次级代谢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也为槟榔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不同中微量元素对槟榔结果与产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槟榔产量与品质,探究中微量元素对槟榔产果的影响。采用7种中微量元素在槟榔花、果期进行喷施,测定坐果、果型及果实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1)中微量元素显著促进了槟榔坐果率提高,镁在小果期及青果收获期均显著提高其坐果率;促进了槟榔单株产量提高,锌、铜对单果重量、单梭果产量的提高均有显著影响;铜使单株产量提高41.23%,达显著水平。(2)中微量元素肥改善了槟榔果品品质,铁、锰使果型比为0.8951、0.8139,更趋于饱满圆形;钙使槟榔果中纤维素含量提高,高达47.28%,铁促进槟榔果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镁显著增加槟榔果中可溶性糖含量。(3)主成分分析得到影响产量与品质的共5个主要指标得分,锌肥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显著,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1.8299、2.4893,其次是镁肥;铜肥只提高产量,锰肥只提高品质。表明中微量元素处理可提高槟榔果产量与品质,但是不同元素作用不同,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Ⅰ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槟榔中制备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槟榔色素最佳的提取溶剂为含0.1mol/L盐酸的50%乙醇,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90min。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槟榔幼苗形态和生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土壤水分与槟榔生长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槟榔灌溉技术。以槟榔幼苗为对象,设置5个水分梯度,分别是T1:(30±5)%、T2:(45±5)%、T3:(60±5)%、T4:(75±5)%、T5:(90±5)%,测定槟榔幼苗的形态、光合特性以及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等指标。结果表明:(1)55%~65%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可以提高槟榔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叶长,其中槟榔幼苗的株高和茎粗比在25%~35%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分别提高了26.89%、19.89%,并且槟榔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达显著水平。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65%时,槟榔幼苗的裂叶长不断增加,但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2)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5%时,槟榔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出现下降趋势,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不断降低,槟榔幼苗的根冠比不断增加。(3)在30%左右土壤相对含水量下槟榔幼苗叶绿素含量达最低值11.16 mg/g,但水分利用率相对其他处理较高,植株叶片发黄且矮小,根系活力也较小。综上所述,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65%时,有利于槟榔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长蒂种槟榔幼苗为供试材料,通过控制土壤相对含水量,设置5个土壤水分胁迫水平的单因子盆栽试验,研究土壤水分胁迫程度对槟榔幼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持续处于土壤水分胁迫会抑制槟榔幼苗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光合电子传递能力、PSⅡ的光化学活性,PSⅡ潜在活性和PSⅡ潜在光合作用活力。土壤相对含水量≤30%,槟榔幼苗不能持续进行有效的热耗散,但具有较高的热耗散能力。其PSⅡ反应中心会出现不易逆转的破坏。其伤害部位可能位于PSⅡ氧化传递链或PSⅡ反应中心或PSⅡ原初电子受体。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台湾种槟榔在海南种植的品质特性,以台湾种槟榔鲜果为实验材料,分析测定7份样品的植物学特性(纵径、横径、鲜重)和品质性状(水分、槟榔碱、粗纤维、多酚、可溶性糖)。结果表明,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加,植物学特征和品质性状指标呈逐渐上升趋势。根据测定结果,将7份样品分为三类: 一类为A、B、C样; 二类为D、E样,三类为F、G样。其中,二类样品中槟榔碱、纤维含量符合鲜食鲜果口感刺激性适中,纤维含量较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热风干燥温度对高良姜片品质特性的影响,以高良姜为原料,分别对60、70、80、90 ℃条件下干燥获得的高良姜片的干燥时间、色泽、总酚、总黄酮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片的干燥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减小,60℃时干燥时间为29h,90℃时缩短为11h;高良姜片L*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值和b*值则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