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炎热的夏季,极容易爆发猪高热病,导致大批量的猪生长不良,乃至死亡,给养殖专业户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作者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探究猪高热病的发病原因,发现猪高热病主要原因在于猪只感染蓝耳病病毒等其他病毒,或者是由于猪感染的寄生虫、病菌、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而引发。面对夏季的猪高热病,如何做好防控工作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工作。作者根据自己对猪只高热病的研究,对高原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徐燕  蒋广志  闻峰  孙裴 《农技服务》2014,(5):146-146,147
<正>寄生于猪消化系统,造成仔猪腹泻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对养猪业危害十分严重。在不同饲养模式下,猪感染寄生虫种类不尽相同[1]。因此,了解不同饲养模式下猪消化系统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对猪群寄生虫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由于多数寄生虫病常表现为慢性症状,不像传染病那样传播迅速且发病明显,造成的损害常不如传染病表现剧烈,往往使猪场管理者只注重猪传染病的防控而忽视对猪寄生虫病的防治[2]。为了解安徽某养猪企业的猪群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一、春季常见的猪病种类春季气温回升,细菌的繁殖力增强,各种病原体开始活跃,是猪传染疾病的高发时期。但是由于猪病种类太多,各种新病层出不穷,很难做到对猪传染病的精准防控,尤其是在春季,若养殖者不及时采取措施对春季常见疾病进行防控,则会导致猪病的规模性爆发。1、猪流感猪流感属于急性猪病,通过空气传播病菌,对猪的呼吸系统进行感染,传染性极强,发病速度较快,容易在猪场、养殖基地等爆发大规模的流感病毒传染。猪在感染  相似文献   

4.
猪群体中,会产生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存在于猪的体内,即猪链球菌。猪链球菌常见于猪的鼻腔和咽部,在猪免疫状态改变情况下,出现猪链球菌感染,不利于畜牧养殖发展。探究分析猪链球菌2型感染病株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目的在于提出该类病症的防治建议,减少该类病菌对于猪群体的危害。针对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病猪进行观察,发现猪链球菌2型感染有不同的分型,其治疗效果也表现不一。笔者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猪蓝耳病属于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类型,是国家的二类传染病,不同类型、生长阶段的猪都有可能被感染,其中妊娠期的母猪以及仔猪更加容易感染此病,猪蓝耳病的出现为许多养猪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增加了养猪的难度系数,再加上病菌的发展变异增加了防控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对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猪副伤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以冬春季为主。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的疫病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尿液等将病菌排出体外,污染饲料及水源等,由健康猪误食引起消化道感染,从而患病。猪副伤寒病具有病程长、传播迅速、疗程长、死亡率高等特点,对猪生长发育、健康及繁殖造成较大威胁。本文从猪副伤寒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本病分布极为广泛,以1~4月龄多发,发病动物及带菌者均可成为传染源,本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造成外源性感染。另外健康猪体内往往有病菌潜伏,一旦遇到饲养管理不当,不良应激等因素,就会造成抵抗力下降,引起内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正>猪大肠杆菌病是猪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对于养殖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基于此,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防治技术建议。1猪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分析此类病菌主要存在于生猪肠道与母猪产道,导致带菌生猪成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感染病菌。在感染此类病菌之后,会产生以下几点症状:第一,仔猪黄痢。1日龄~3日龄的仔猪很容易发生此类疾  相似文献   

9.
正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常会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疾病,导致病猪会产生呕吐、大量脱水、腹泻以及发热等症状,由于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如果没有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很容易造成大批健康猪也被传染、发病,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染源为已经感染或携带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生猪。所以一旦猪舍的空气、水源、饲料以及用具等受到感染,就会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给健康猪,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1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正1常见跛行关节感染在哺乳仔猪中很常见。仔猪出生后总会受到感染,感染源要么通过母猪的呼吸道传播或是皮肤的外伤导致病菌进入体内。常见的细菌包括猪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格拉泽氏病)、化脓隐秘杆菌,偶尔由支原体、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但最常见的是由各种血清型的猪链球菌感染导致。上述病菌多数对抗生素敏感,但治疗必须在发病早期进行~([1-4])。2临床症状常见于2~10日龄仔猪。发病初期,仔猪俯卧,伴有轻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8周龄仔猪是本病多发群体,作为一种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导致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时节最为明显,严重时致死率可达50%,严重扰乱正常的猪养殖秩序。已经感染的发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可经由空气、直接性接触、呼吸道与消化道等蔓延至猪体中,通常表现为地方性流行,母猪作为病菌的储存主,可以将病菌直接传播至仔猪体内。基于病猪的发病缓急程度,可将病例细化为急性型、慢性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夏季的高温、高湿天气,夏末、秋初易发生多种病原感染及继发感染引起的猪高热病,以发热、不食、皮肤发红、并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由于发病急、死亡率高、群发率高、不同年龄的猪均感染,给饲养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近三年的走访调查、预防诊治、回访,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猪高热病(猪无名高热综合症)是由多种病菌及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多种病原感染及继发感染共同引起的以发热、皮肤发红和明显呼吸道症状等为特征的疾病.发病时,猪场内往往先有几头猪发病,几天内迅速波及全群;各年龄段、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生;发病具有季节性强(多发生在高温季节)、发病率高、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较高等特点.最重要的是该病常与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链球菌病等病种混合感染,从而导致病情复杂化,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夏季的高温、高湿天气,夏末、秋初易发生多种病原感染及继发感染引起的猪“高热病”,该病以发热、不食、皮肤发红、并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由于发病急、死亡率高、群发率高、不同年龄的猪均感染,给饲养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近三年的走访调查,预防诊治,回访巡查,对该病的防治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猪衣原体病一种较为常见的猪传染性疾病,其致病源为衣原体病菌,生猪感染后可引发多种疾病,如关节炎、支气管肺炎、流产、肠炎等,且感染范围较广泛,各年龄段生猪均有发病可能,一旦爆发,容易给生猪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为控制猪衣原体病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本文针对该疾病的诊治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1临床症状猪衣原体病可见于不同年龄段的生猪,一般以断乳前后仔猪、怀孕母猪发病率较高,种猪和2~4月龄幼猪也可感染。生猪患猪衣原体病后,总体表现为肠炎型、肺炎型、流产型、关节炎型四种情况,不同年龄段发病临床症状有  相似文献   

16.
《新农业》2021,(10)
猪疥螨病是养猪业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一旦发病,会造成猪只的皮肤出现瘙痒、脱毛和湿疹性皮炎的症状。该病的发生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感染猪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将病菌传染给健康猪,患病猪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仔猪变成僵猪,体重增长缓慢,尤其随着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发病概率明显上升,哺乳期仔猪的危害最大,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为此,应该结合猪疥螨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等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猪带绦虫是世界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由于猪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肠寄生虫病。其幼虫为猪囊尾蚴,主要寄生于猪和野猪等中间宿主的肌肉以及一些器官组织内,引起猪囊尾蚴病,人也可以感染猪囊尾蚴,危害极其严重。猫、狗、羊等动物也有感染。猪带绦虫和猪囊尾蚴主要在人和猪之间交替感染,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猪蓝耳病是一种接触性的高致病性病毒,称为PRRSV,这种病毒只感染猪,任何品种、不同年龄和不同用途的猪都能感染,其中最容易感染的是妊娠期母猪和幼猪,对我国养殖行业造成一定损失。本文对这种高致病性的蓝耳病进行走访调查,对病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文中进行探讨,希望对病毒的防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控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模化猪场由于猪群数量上升,密度加大,导致猪群感染某些寄生虫,影响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甚至造成死亡。介绍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控制模式,采用寄生虫药物控制猪场的寄生虫感染,减少养猪产业链的经济损失,为养殖户养殖效益增加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病菌存在病猪和健康猪的肠道中,通过粪便污染环境、饲料及饮水,造成消化道感染。本病在猪群内发生后,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1病原沙门氏菌属是一大属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2症状急性病例体温突然升高40℃左右,精神不振,不食。鼻端、耳和四肢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