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省的风险分析和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是柏科树木上毁灭性蛀干害虫之一。该天牛主要以幼虫危害侧柏、杜松、圆柏等常绿树种,已经给我国很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目前双条杉天牛已在陕西部分地区危害,为了明确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省的风险等级,以制定相应管理对策。本研究依据原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赋分标准,对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省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的风险综合评价值R=2.28,该天牛在陕西省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针对双条杉天牛在陕西省的高度危险性,提出了加强检疫、全面普查监测、实施分区防治和加强疫区治理的管理措施。本研究为陕西控制和管理该有害生物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是柏科树木最严重的钻蛀性害虫之一。开发双条杉天牛的人工饲料是开展该害虫防治技术研究及生物学相关基础研究的重要条件。本研究在参考了其他天牛人工饲料配方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饲料配方,通过对不同配方饲料对双条杉天牛幼虫的饲养效果进行比较和极差分析,最终筛选出双条杉天牛幼虫的人工饲料最优组合为:琼脂4.7%、蔗糖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0.5%、酵母粉3.1%、柏树木粉30%、抗坏血酸0.5%以及水。使用该人工饲料可将双条杉天牛幼虫成功喂养至羽化,并且蛹羽化率高达81.25%,总成活率为54.16%。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天牛科其他天牛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双条杉天牛是柏类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之一。利用Taylor等10种方法,对双条杉天牛初期幼虫空间分布型的测定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初期幼虫在林间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由此得出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其抽样方式以Z字形取样方法最佳。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初期幼虫种群的资料代换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所采用的4种代换方法中,以平方根的代换方法最佳。  相似文献   

4.
双条杉天牛和粗鞘双条杉天牛的区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冬荪  施明清 《植物检疫》1997,11(5):293-296
本文从双条杉天牛和粗鞘双条杉天牛的外部形态以及分布区、寄主、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双条杉天牛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在25℃条件下,氧硫化碳(COS)和硫酰氟(SO_2F_2)分别熏蒸双条杉天牛24 h时,投药剂量对其杀灭效果的影响。其次,配置了氧硫化碳和硫酰氟的混剂,分析了不同体积比的混剂对双条杉天牛的熏杀效果。结果表明,温度、时间一定时,熏蒸剂种类和投药剂量都是影响熏杀双条杉天牛效果的关键因素,两者熏杀效果随投药剂量增加而提高,其中硫酰氟较氧硫化碳的熏杀效果明显。在25℃条件下熏蒸24 h,致使双条杉天牛全部死亡的氧硫化碳和硫酰氟的投药剂量分别为279.26g/m~3和194.03 g/m~3。另外,混剂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0%、30%、50%体积比的硫酰氟对氧硫化碳的熏杀效果增效明显,其中添加50%体积比的硫酰氟后,只需加入31.63 g/m~3的氧硫化碳的混剂,即可在同等条件下杀灭全部双条杉天牛。  相似文献   

6.
双条杉天牛犤Semanotusbifasciatus(Motschulsky)犦属天牛科,是桧柏、侧柏、圆柏等松柏目柏科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又是国内森林检疫的重要害虫之一。双条杉天牛成虫喜寻找生长势弱、含水量低的柏树枝干及被压木、风折枝等处活动交尾产卵。承德近年来连续发生干旱、暖冬造成柏树含水量低、树势衰弱。加之山庄林区多年来未能及时清除树冠下的枯枝、病虫枝、风折枝、被压木,造成林内通透条件差,树木长势弱,为此虫产卵提供了有利场所。致使本市尤其是避暑山庄、市园林苗圃及行道树受害严重,被害率平均达14%,虫蛀死亡率达10%~1…  相似文献   

7.
黄维正 《植物检疫》2006,20(5):308-310
本文对锈色粒肩天牛、双条杉天牛、蒙古木蠹蛾、白杨透翅蛾、中华松梢蚧、苹果绵蚜、板粟疫病和根结线虫病等8种河南省补充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在当地的寄主、分布、发生规律和防除技术进行了描述,以对检疫和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粗鞘双条杉天牛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Motschulaky)又名皱鞘双条杉天牛,属于鞘翅目天牛科。该虫1951~1986年间一直被作为双条杉天牛犤Semanotusbifasciatus(Gressit)犦的亚种,系Grissitt氏1951年根据福建标本建立,亚种名为S.b.sinoausterGrissitt,载《中国的天牛》第二卷中。1986年吴蔚文等根据地理分布为同域种群不存在亚种级关系的理论,从形态、习性各异,将粗鞘双条杉天牛提升为种。鉴于这两种天牛在形态、习性上较为近似,过去在生产、教学、科研上常被混淆,1997年丁冬荪又从外部形态、分布区、寄主…  相似文献   

9.
两色刺足茧峰Zombrus bicolor(Enderlein)是一种大型的幼虫体外寄生蜂。在江河平原对危害木材、房木的家茸天牛Trichoferus campestris(Faldermann)的寄生率为38~91%,对控制这一害虫的危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寄生于双条杉天牛Semanotu bifasciatus sky、自带窝天牛Desisa subfasciata、中华蜡天牛Ceresium sinicum、槐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diadema、八星粉天牛Olenecamptus octopusitulatus、长竹蠹Bostrychopsis parallela和长蠹Calophagus pekinensis据室内接蜂试验,可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了解缓释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主要挥发性物质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为缓释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在防治森林害虫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SPME-GC-MS测定了自主研制的缓释型和普通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在林间使用0d、10d和30d后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共检测出主要挥发性物质31种,其中对双条杉天牛的引诱具有重要作用的烯类化合物21种.在林间使用0d、10 d和30 d后,缓释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挥发的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8.87%、84.79%和82.53%,0~10d和10~30 d的相对含量下降率分别为4.6%和2.7%,而普通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在林间使用0d、10d和30 d后,挥发的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79.03%、50.74%和49.35%,0~10d和10~30d相对含量下降率分别为35.8%和2.7%.普通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挥发的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林间使用10~30 d期间明显减少,而缓释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仍保持80%以上的较高相对含量,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长效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主要菜区十字花科蔬菜上的CMV分为5个类群。其中的A类群侵染十字花科植物为主,可区分为轻花叶、中度花叶和重花叶3个株系。当前田间发生以轻花叶株系为主,占69.9%。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下游环境因子与沙漠化关系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塔里木河下游是新疆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近 5 0a来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 ,导致 32 0km河道于2 0世纪 70年代开始断流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生态系统受到深度“胁迫” ,由地下水维系的植被群落 ,已出现严重的退化现象 ,当地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沙漠化面积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的大量野外考察、取样和室内样品分析及微机处理 ,以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的变化为主导因子 ,通过SPSS分析软件对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的一些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建立了沙漠化初步评价的回归模型。该模型显示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过程的两个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从100余个稻瘟病菌单孢株中选择代表近年来在浙江省水稻上出现的主要小种的10个菌株,分别来自6个籼稻和4个粳稻品种。将10个菌株分别接种到230个籼稻和183个粳稻品种上,研究从籼、粳稻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籼、粳菌)的致病性。籼菌主要侵染籼稻,侵染后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分别为25.22%和12.61%。均高于侵染粳稻后这两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粳菌主要侵染粳稻,侵染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为40.44%,明显高于侵染籼稻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在籼稻中被籼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粳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占籼稻总数的69.57%,并且被籼菌侵染后轻发病、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均明显高于被粳菌侵染后这几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在粳稻中被粳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籼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被籼菌侵染的发病品种中以轻发病的品种为主,在被粳菌侵染后的发病品种中以重发病的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4.
风沙区灌溉与非灌溉紫花苜蓿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而在西部干旱地区农业灌溉中,存在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对比分析了风沙区有、无灌溉情况下的土壤水分,结果表明:灌溉地和非灌溉地剖面内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灌溉只对0-60 cm土壤水分有影响。4-10月灌溉和非灌溉紫花苜蓿地0-20 cm层土壤含水量呈多"W"型,20-60 cm层土壤含水量大致呈"V"型,6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为平稳型,0-1m土层储水量的变化呈"V"型。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可划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消耗期(5-6月);土壤水分积累期(7-9月);土壤水分稳定期(10月至次年4月)。灌溉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胡健  赵景波 《干旱区研究》2011,28(6):921-927
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1421-1950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以及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421-1950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共发生旱灾152次,平均3.5年发生1次。其中,轻旱64次,中旱63次,重旱20次,特旱5次,分别占旱灾总数的42.11%,41.45%,13.1...  相似文献   

16.
麦茎谷蛾在山西南部麦区普遍发生,丘陵旱塬地区为害较重。大发生时,孕穗~灌浆期小麦被害穗率达30%以上。药剂防治试验表明,3月上旬卵态幼虫孵化时用40%甲基异柳磷、20%菊马乳油等进行一次性防治,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药产业的全面发展,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双重预防机制是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从根本上促进农药生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林木白蚁在我国南方林区危害严重。目前,林木白蚁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残毒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构成极大威胁。利用生物防治以及生物源农药对林木白蚁进行防治具有高效、低毒,与环境兼容的特性,极具发展潜力。本文综述了生物防治以及生物源农药防治林木白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区域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经济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考察乌鲁木齐区域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和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公元600-2000年宝鸡地区洪涝灾害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公元600-2000年宝鸡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为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以中度和大涝灾为主,占灾害记录总数的71.55%,特大洪涝灾害发生较少,占灾害记录总数的8.94%。公元600-2000年的1 400 a可以分为14个洪涝灾害发生阶段: 10、11、12、13、14、15世纪为无洪涝灾害或极少洪涝灾害发生阶段,7、8、9、16、17、18、19、20世纪为洪涝灾害多发阶段。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具有空间差异,9个县区由多到少依次为:宝鸡、扶风、千阳、凤翔、凤县、陇县、麟游、岐山、眉县。最多与最少之间相差26次,空间差异较大。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宝鸡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理位置、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类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