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筛选中华弧丽金龟甲Popillia quadriguttata的行为调控剂,利用触角电位仪测定中华弧丽金龟甲雌、雄成虫对12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其对8种具有电生理活性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寄主植物挥发物1-辛烯-3-醇引起的中华弧丽金龟甲雌成虫触角电位(EAG)相对反应值分别为己醛的3.08倍、反式-2-己烯醛的2.96倍、3-辛酮的2.33倍,显著高于这3种挥发物;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起的雌成虫EAG相对反应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浓度为0.1 mol/L时,寄主植物挥发物2-乙基-1-己醇、1-辛烯-3-醇和β-石竹烯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β-蒎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驱避作用;在浓度为0.001 mol/L时,寄主挥发物2-乙基-1-己醇、1-辛烯-3-醇、β-石竹烯和芳樟醇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R)-(+)-柠檬烯、1,6-二甲基-2,4,6-辛三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在浓度为0.00001 mol/L时,寄主挥发物β-石竹烯、芳樟醇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R)-(+)-柠檬烯、1,6-二甲基-2,4,6-辛三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说明一定浓度的β-石竹烯、芳樟醇、2-乙基-1-己醇对中华弧丽金龟甲雌成虫具有显著的引诱能力,可作为引诱剂成分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锦葵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趋向行为反应,为研发绿盲蝽引诱剂或驱避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田间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方法收集了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通过室内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最终测定了雌、雄绿盲蝽成虫对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结果表明,7种锦葵科植物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且4种棉花品种之间的挥发物差异也很显著。棉花石远321的挥发物总量最大,其中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含量最高,壬醛和罗勒烯其次。蜀葵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最少。11种候选特征挥发物均能够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EAG反应,且雄性成虫的反应值大都高于雌性成虫。其中,绿盲蝽雌、雄成虫触角对反-2-己烯酸丁酯EAG反应值最大,芳樟醇、乙酸叶醇酯、甲基庚烯酮及DMNT也能够激发绿盲蝽较大的EAG反应。在趋向行为检测中发现,DMNT及柠檬烯等对雄性成虫具有吸引作用。对雌性成虫有吸引作用的物质有γ-萜品烯、DMNT、月桂烯、α-石竹烯、罗勒烯及乙酸叶醇酯等,其中γ-萜品烯和乙酸叶醇酯对雌性成虫具有极显著吸引效果。锦葵科候选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雌、雄虫具有不同EAG和趋向行为反应影响,候选气味化合物可以作为设计绿盲蝽引诱剂组分进行害虫防控田间实践。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有效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复合引诱剂,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异色瓢虫聚集信息素(-)-β-石竹烯、蚜虫利它素(E)-β-法尼烯和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6种植物挥发物成分对异色瓢虫成虫的最佳引诱浓度,分别以最佳引诱浓度(-)-β-石竹烯和(E)-β-法尼烯为核心与诱虫活性较强的其他5种植物挥发物成分最佳引诱浓度混配成二元或三元配方,通过室内趋性试验对配方进行筛选,并通过大田诱捕试验测定所筛选的配方对异色瓢虫的实际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8种单体化合物的选择反应率存在差异,多数化合物在低浓度(1μg/mL)时对异色瓢虫成虫表现出较强的引诱作用。在15个配方中,(E)-β-法尼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配方7)、(-)-β-石竹烯+(E)-β-法尼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配方12)对异色瓢虫雌成虫有显著的引诱效果;(E)-β-法尼烯+吲哚(配方6)、配方7、(-)-β-石竹烯+(E)-β-法尼烯+吲哚(配方11)和配方12对异色瓢虫雄成虫有显著的引诱效果。浓度为0.01 mg/mL和1 mg/mL的配方7以及浓度为1 mg/mL的配方12对异色瓢虫成虫...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有吸引或者驱避作用的植物挥发物用于其综合防治,使用四臂嗅觉仪测试其对12种植物挥发物(松油醇、芳樟醇、罗勒烯、α-蒎烯和月桂烯5种萜类化合物,1-辛烯-3-醇和叶醇2种醇类化合物,叶醛、壬醛和苯甲醛3种醛类化合物,乙酸叶醇酯和水杨酸甲酯2种酯类化合物)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对西花蓟马有显著引诱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是月桂烯,在10μL/mL和100μL/mL浓度处理下西花蓟马成虫对其的选择率分别为21.67%和26.67%。对西花蓟马有显著驱避作用的植物挥发物有4种,其中100μL/mL叶醛对西花蓟马成虫的驱避率为36.67%;1、10和100μL/mL叶醇对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48.75%、40.00%和45.00%;100μL/mL 1-辛烯-3-醇对成虫的驱避率为41.33%;1μL/mL和100μL/mL水杨酸甲酯对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25.00%和31.67%。表明植物挥发物中存在对西花蓟马具有较好引诱或驱避作用的化合物组分,可用于西花蓟马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产卵驱避剂,利用顶空动态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非寄主植物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叶片挥发物的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研究抱卵雌蛾对蓝桉叶片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并测定其电生理活性组分对抱卵雌蛾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蓝桉叶片挥发物中共鉴定出39种物质,以萜烯类物质为主,约占挥发物总量的97.47%,其中含量最高的4种物质为α-蒎烯、反-罗勒烯、1,8-桉叶素和柠檬烯,分别占挥发物总量的44.65%、10.55%、8.16%和7.37%。能够引起棉铃虫抱卵雌蛾电生理反应的物质有12种,分别是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α-水芹烯、柠檬烯、1,8-桉叶素、反-罗勒烯、4-异丙烯基甲苯、4,8-二甲基-1,3,7-壬三烯、1,3,8-对薄荷三烯、香橙烯和α-法尼烯。α-水芹烯在0.1μg剂量、α-蒎烯和α-法尼烯在1μg剂量时对抱卵雌蛾均表现出显著的产卵引诱作用;柠檬烯在100μg剂量时表现为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其余剂量处理下均失去引诱或驱避效果;4-异丙烯基甲苯在1、10和100μg剂量以及1,8-桉叶素在10μg和100μg剂量时均表现为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表明4-异丙烯基甲苯和1,8-桉叶素可作为棉铃虫产卵驱避剂备选物质进行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6.
柑橘大实蝇成虫对9种植物提取物的嗅觉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对柑橘大实蝇具有引诱或拒避作用的植物精油或挥发物,通过Y形嗅觉仪分别测定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对橘子精油、橙叶精油、橙花精油、柠檬桉精油、薄荷素精油、栀子花精油、D-柠檬烯、芳樟醇和月桂烯的选择率。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雄虫倾向于选择橘子精油、橙花精油、D-柠檬烯、柠檬桉精油、栀子花精油,雌虫倾向于选择芳樟醇和柠檬桉精油。柠檬桉精油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和雄虫均有显著的引诱作用,雌虫对柠檬桉精油的选择率为52.38%,雄虫的选择率也达到了50%。本研究为开发对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均具有引诱作用的引诱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烟粉虱MED隐种对13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对不同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选择,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烟粉虱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趋向行为反应。结果显示,烟粉虱MED隐种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选择性存在明显差异。1、0.01和0.0001μL/μL浓度的芳樟醇、反-2-己烯醛和桉树脑对烟粉虱MED隐种雌、雄虫校正反应率均为正值,具显著吸引效果;而p-伞花烃、月桂烯、3-蒈烯、α-蒎烯和顺-3-己烯-1-醇对雌、雄成虫的校正反应率均为负值,说明其对烟粉虱MED隐种雌、雄虫具有不同程度的趋避性。雌烟粉虱对0.0001μL/μL浓度桉树脑的选择率达最大值70.30%,与对照差异显著,具显著吸引作用。雌、雄烟粉虱对0.01μL/μL浓度的顺-3-己烯-1-醇的选择率最小,仅为24.75%和27.03%,具显著驱避作用。因此,烟粉虱MED隐种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植物挥发性物质趋性反应不同,可能是烟粉虱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铜绿丽金龟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铜绿丽金龟的取食行为,探索开发安全高效的植物源引诱剂,应用昆虫触角电位反应仪和Y型嗅觉仪测试其对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趋向行为差异,并根据室内行为结果配制诱剂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雄虫对水杨酸甲酯和(1,1’-联环戊基)-2-酮的触角电位反应(electroantennography,EAG)值显著高于其它试剂;石竹烯和水杨酸甲酯能引起雌虫触角较强的电位反应;乙酸顺式-3-己烯酯和石竹烯分别对雄虫和雌虫有较高的嗅觉选择反应率,分别达0.95和0.94。综合EAG和嗅觉试验结果,选择对雌、雄虫均有较好引诱效果的反式-2-己烯醛、乙酸顺式-3-己烯酯、石竹烯、(1,1’-联环戊基)-2-酮和水杨酸甲酯进行田间试验,最终筛选到铜绿丽金龟雄虫的最适引诱剂为每诱芯360 mg乙酸顺式-3-己烯酯,雌虫的最适引诱剂为每诱芯360 mg石竹烯,日诱虫量分别可达33.00±1.53头和29.33±1.45头。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寄主植物挥发物中引诱马铃薯块茎蛾产卵的活性成分,在室内利用选择性产卵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寄主植物的10种挥发物:α-蒎烯、β-蒎烯、α-石竹烯、β-石竹烯、P-聚伞花素、柠檬烯、壬醛、月桂烯、α-松油烯和烟碱各自不同浓度(0.00075~0.012g.L-1)的溶液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α-蒎烯、α-石竹烯、β-石竹烯、柠檬烯、月桂烯和烟碱均在浓度范围内(0.00075~0.012g.L-1)分别对马铃薯块茎蛾的产卵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β-蒎烯、α-松油烯在浓度范围(0.00075~0.012g.L-1)内分别对马铃薯块茎蛾的产卵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聚伞花素、壬醛在浓度范围(0.0015~0.012 g.L-1)内对马铃薯块茎蛾的产卵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本文供试的10种挥发物均对马铃薯块茎蛾有产卵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聚集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是否存在聚集素,采用Y型嗅觉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观测试虫聚集行为、鉴定后肠粗提物主要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华北大黑鳃金龟雄虫后肠粗提物中发现了顺-9-十八烯醛和乙酸顺-9-十八烯酯等活性物质;与对照相比,100μg/mL和200μg/mL浓度的顺-9-十八烯醛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100μg/mL浓度引诱的雌、雄虫数分别为119头和102头,显著多于对照(分别为60头和75头);而100μg/mL和50μg/mL浓度的乙酸顺-9-十八烯酯浓度对雌、雄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当顺-9-十八烯醛与2-乙基-1-己醇混合比例分别为3∶1和5∶1时,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虫对混合物的选择性显著高于对照。当乙酸顺-9-十八烯酯与榆树挥发物混合比例为3∶1、5∶1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虫的引诱性显著高于对照;当混合比例为5∶1和7∶1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雄虫的引诱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顺-9-十八烯醛和乙酸顺-9-十八烯酯可能是华北大黑鳃金龟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绒柏Chamaecyparis pisifera精油和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e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通过浸渍法测试了两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4龄幼虫及蛹的毒杀活性,采用人体局部涂肤法测试其对白纹伊蚊成蚊的驱避活性,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分析了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绒柏精油和日本扁柏精油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蛹的24 h LC50分别为47.66/152.33和73.11/205.06 μg/mL,对致倦库蚊4龄幼虫/蛹的24 h LC50分别为31.74/107.61和63.94/131.42 μg/mL。以1.5和2.0 μL/cm2剂量涂抹人体皮肤,绒柏精油、日本扁柏精油驱避白纹伊蚊的完全保护时间分别是3.24 h和0.78 h、5.45 h和1.86 h。经GC-MS分析鉴定出绒柏精油中含α-蒎烯(29.89%)、17-norkaur-15-ene(9.96%)、Δ-3-蒈烯(9.79%)等16种成分,日本扁柏精油含Δ-3-蒈烯(35.33%)、α-蒎烯(25.60%)、β-月桂烯(12.86%)等22种成分。可见,绒柏精油和日本扁柏精油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4龄幼虫及蛹有较强的毒杀活性,而且绒柏精油对白纹伊蚊还有很强的驱避活性,具有研发为环保型蚊虫防控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触角电位仪测定了小菜蛾对金腰箭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小菜蛾成虫对金腰箭挥发油的触角电位反应强度与挥发油剂量成正比。四臂嗅觉仪试验进一步表明,金腰箭挥发油对小菜蛾成虫起到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14种植物挥发物对烟粉虱成虫Bemisia tataci EMD隐种的作用。结果表明,10%的1,8-桉树脑、丁香酚、月桂烯、苎烯和肉桂醛引诱作用较强,其中1,8-桉树脑和月桂烯效果最好(P<0.001)。而顺-3-已烯-醇蒎烯和戊烯为趋避作用,其中顺-3-已烯-醇蒎烯趋避性最强;1%的1,8-桉树脑、丁香酚、月桂烯、烟酸乙酯和橙花醇引诱作用显著,其中1,8-桉树脑和丁香酚的效果最好(P<0.01)。顺-3-已烯-醇蒎烯和戊烯为趋避作用,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将有引诱作用的单体复配后,仅1,8-桉树脑+丁香酚(1:1)和1,8-桉树脑+月桂烯(1:1)有引诱作用;10%的1,8-桉树脑涂抹黄板显著提高了黄板诱杀力。因此,植物挥发物对烟粉虱有趋避或引诱作用,其作用因浓度而发生改变,趋性一致的复配后不一定能发挥原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植物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组分, 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藜、甜菜和棉花植株的挥发物, 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鉴定寄主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反应的活性组分。结果表明, 藜挥发物中有6种活性组分, 甜菜和棉花挥发物中各有5种, 其中乙酸叶醇酯、1, 2-二乙苯、对二乙苯、壬醛、二乙二醇丁醚为3种植物共有的挥发物组分, 异佛尔酮仅在藜挥发物中发现。触角电位(EAG)测定结果显示, 以上6种组分都能引起旋幽夜蛾雌雄成虫的EAG反应, 且随浓度增加EAG相对反应值增大。雌雄成虫对壬醛和异佛尔酮的EAG反应最强烈, 其次是乙酸叶醇酯和1, 2-二乙苯。在相同浓度条件下, 雌雄成虫对同种化合物的EAG反应无性别特异性。本研究为探明旋幽夜蛾定位寄主机制及开发行为调控产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潜在的生防价值为研究橘小实蝇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研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橘小实蝇肠道菌发酵原液及其高压灭活上清液对寄主雌虫在10、20以及30 min嗅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阴沟肠杆菌(F8)、肠杆菌属(F13)、产气克雷伯氏菌(F26)、霍氏肠杆菌(F67)发酵原液以及阴沟肠杆菌(F8)、肺炎克雷伯氏菌(F10)、Pseudocitrobacter anthropi(F16)、粪肠球菌(F18)、赫尔曼亚特兰大杆菌(F31)、蜡样芽胞杆菌(F45)、铜绿假单胞菌(F50)、阴沟肠杆菌(F59)高压灭活上清液对橘小实蝇雌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P. anthropi(F16)发酵原液对雌虫具有显著的忌避作用;此外,橘小实蝇对不同的肠道菌的反应时间不同。本研究明确了橘小实蝇雌虫对其肠道菌发酵原液、高压灭活上清液的嗅觉反应,为开发雌虫引诱或忌避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灰茶尺蠖为害诱导茶树释放的互利素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鉴定灰茶尺蠖为害诱导茶树释放的互利素,遂以SDE法提取灰茶尺蠖为害茶梢和正常茶梢挥发物,经GC-MS检测,分别鉴定出31和25种组分,二者总含量相对于等剂量内标的含量分别是1863.8%和1124.6%。与正常茶梢相比,灰茶尺蠖为害茶梢挥发物中苯甲醛、反-2-癸烯醛、吲哚、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含量显著增加。将灰茶尺蠖为害茶梢挥发物的18种主要组分分别溶于液体石蜡制成10-4g/mL味源,以Y形嗅觉仪检测茶尺蠖绒茧峰对味源的趋性;与液体石蜡相比,苯甲醛、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诱效显著,反-2癸烯醛、4-庚烯醛和吲哚的诱效明显,其他11组分无明显诱效。再将前7种组分配成10-2g/mL引诱剂,分别载于橡皮头制成诱芯,附于芽绿粘板上,在茶园茶尺蠖绒茧蜂盛发期实施诱捕,携带前4种诱芯的芽绿粘板诱捕的蜂数明显多于后3种、且显著多于无诱芯的芽绿粘板,而且携带10-2g/mL苯甲醛、水杨酸和反-2-己烯醛等量混合物诱芯的诱效最强。认为苯甲醛、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是灰茶尺蠖取食诱导的茶树互利素。  相似文献   

17.
β-环糊精(β-CD)与中性红(NR)在碱性缓冲溶液中形成包合物(β-CD-NR),使中性红的荧光强度F增大,而加入梨小食心虫性诱剂主要成分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Z8-12:Ac)后,β-CD-NR的荧光发生猝灭,以此建立了测定Z8-12:Ac含量的新方法:在含有1.0 mL 1.0×10-3 mol/L中性红、5.0 mL 1.0×10-2 mol/L的β-CD、7.0 mL 0.2 mol/L的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pH 7.4)的荧光体系中,加入Z8-12:Ac,以双蒸水定容至25.0 mL,超声反应20 min后,将其放置在4℃的环境下冷却,得待测液。在激发波长为460 nm、发射波长为580 nm的条件下测定待测液的荧光强度Fβ-CD-NR体系的荧光强度F0,计算荧光猝灭值ΔF(ΔFF0F)。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的Z8-12:Ac标准溶液与相应的荧光猝灭值ΔF的关系,结果表明:在Z8-12:Ac浓度为1.0×10-4~4.0×10-4 mol/L范围内,荧光猝灭值ΔF与Z8-12:Ac的浓度c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F=28.3 c—16.8,R2=0.9978。对2.0×10-4 mol/L的Z8-12:Ac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得出方法检出限为1.25×10-5 mol/L(S/N=3),RSD为±1.5%,方法灵敏度和精密度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8.0%~103.0%,说明方法准确度良好。利用新方法测定了田间梨小诱芯中Z8-12:Ac随时间的残留量,统计了不同残留量对应的诱虫量。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成功测定不同天数下诱芯中Z8-12:Ac的残留量,掌握了诱芯中Z8-12:Ac的衰减趋势,而且与实际诱虫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本方法可为确保田间虫情监测预报的精确性以及保持性诱芯的诱杀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发掘能影响华北大黑鳃金龟行为反应的植物挥发性物质,以利用化学生态学技术调控华北大黑鳃金龟的行为,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EAG)及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技术,对20种植物挥发物进行筛选。[结果] 在10 μg/μL浓度刺激下,顺2己烯醇、反2己烯醇、乙酸顺3己烯酯、辛醛和苯乙醇能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较强的电位反应,总体趋势雌虫反应大于雄虫。行为测试中,反2己烯醇、芳樟醇、乙酸顺3己烯酯、1己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吸引能力都显著高于对照正己烷,但辛醛和苯乙醇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吸引作用低于对照正己烷,并呈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本文所选的部分植物源挥发物对有显著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该结果可为开发对其的田间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In May 2018,a new shoot dieback disease was found in several walnut orchards in Rizhao,Shandong Province.The fungal pathogen was obtained on PDA plate from diseased walnut shoots using a tissue isolation method.The purified fungal isolates formed white to grey colonies on PDA plate and three single spore isolates SDWa1-SDWa3 were obtained.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calmodulin (CAL),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 (TEF1) and β-tubulin (TUB) sequences,the fung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Diaporthe nobilis,a new pathogen on walnut.The test of Koch's rule confirmed that D.nobilis was the pathogen of walnut shoot dieback.To determine optimal growing conditions for the pathogen,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st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growth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were at 25℃ and pH 5-9,respectively.The optimum carbon source was glucose,and favourable nitrogen source was pept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