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稻田中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卵期寄生型天敌,为了规范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农药的安全使用,利用卵卡浸渍法处理蛹期稻螟赤眼蜂,通过稻螟赤眼蜂室内飞行装置和单雌寄生法评估了蛹期5种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井冈霉素、三唑酮、吡蚜酮、印楝素、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成蜂搜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搜寻能力结果显示,在毒死蜱处理后稻螟赤眼蜂失去搜寻能力,三唑酮、吡蚜酮和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行为无影响,但井冈霉素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飞行蜂比例为48.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74.7%。寄生能力结果显示,毒死蜱处理对稻螟赤眼蜂高毒,能使稻螟赤眼蜂失去寄生能力;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和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分别为22.2、25.3和24.7,显著低于对照的27.4、31.1和29.6,但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作用。表明印楝素对稻螟赤眼蜂安全,可以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能力(仅井冈霉素)和寄生能力有显著的削弱作用,应谨慎使用;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高毒,在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应该禁用。  相似文献   

2.
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2000年在吉林稻区开展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放蜂面积6.7hm2,放蜂360万头。虫卵校正寄生率平均为44.21% ,枯鞘株率平均为1.21% ,平均防治效果达55.84%。气候对螟黄赤眼蜂寄生行为影响很大 ,多雨 ,蜂卡潮湿 ,影响寄生蜂孵化 ;阴雨不利于寄生蜂活动 ,寄生率低。经大面积放蜂后 ,培养自然种群对保持生态平衡 ,减少农药用量 ,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长、短翅型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环氧虫啶、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毒死蜱、敌敌畏、噻嗪酮、异丙威、吡蚜酮和醚菊酯的敏感性,并对其体内解毒酶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翅型与短翅型褐飞虱若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长翅型比短翅型更敏感;相反,对于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短翅型褐飞虱则更敏感;2种生物型对烯啶虫胺、环氧虫啶、敌敌畏、噻嗪酮、异丙威、吡蚜酮和醚菊酯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解毒酶相对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长翅型褐飞虱若虫酯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短翅型,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比活力显著低于短翅型,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褐飞虱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芝麻是一种适合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蜜源植物,但其对稻田优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作用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室内和大田的条件下考察了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力和扩散能力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芝麻花可以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同时芝麻花显著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初始扩散能力,初始起飞蜂比例从71.4%下降至50.5%,但总的扩散蜂比例从91.9%增加至95.4%。田间结果显示田埂种植芝麻花可以提高稻螟赤眼蜂的寄生能力约30%,且更多的蜂扩散至距田埂20~25 m的距离。总之,芝麻花可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稻螟赤眼蜂释放技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2016-2018年在贵州省都匀市开展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高度、放蜂次数及放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明,按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间隔5d连续放蜂3次,每次放蜂1万头/667m2,蜂卡置于稻株顶端下方10 cm,对水稻二化螟卵块校正寄生率和防效分别为53.21%和6...  相似文献   

6.
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于贵州省都匀市组织开展不同释放高度和不同放蜂点密度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应用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粒具有明显的寄生作用,蜂卡置于稻株上部叶片内、距顶端10 cm,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每次放蜂10 000头/667m~2,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对稻纵卷叶螟卵平均校正寄生率达40.88%,平均防治效果为64.29%;大田示范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最高达69.20%,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67.09%,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为广西水稻发生面积最大的主要虫害之一,为探究适用于广西兴安县水稻产区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控稻纵卷叶螟的不同放蜂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宜兴安县的放蜂技术:每小区放蜂30点(即7点/667 m~2),每次放蜂1500头/点,连续放蜂3次,放蜂时间间隔5 d。螟黄赤眼蜂校正寄生率为43.18%~83.23%,保叶效果为75.12%~96.4%,表明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效,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螟黄赤眼蜂繁蜂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螟黄赤眼蜂的繁蜂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繁蜂代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子代蜂的繁殖能力明显下降。在柞蚕卵上连续繁殖25代后,其寄生率、单卵蜂量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4.08%、45.00%和65.72%,子代蜂寄生率和单卵蜂量平均每代衰减为2.0%,而羽化率下降3.0%。其发育历期延长72h。子代蜂性比(雌:雄)下降幅度不大,在8.25~9.59:1。  相似文献   

9.
2013—2014年,通过试验调查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量和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寄生和控害效果,探讨本地区稻田人工释放赤眼蜂的适宜种类和释放数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释放量10 000头/667m2的控害效果最好;而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个蜂种处理间,寄生率及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三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评价了3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卵、幼虫、蛹和后蛹(羽化前)的毒性,并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对其当代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本农药的常规使用剂量(1000×)下,吡虫啉和优乐得对稻螟赤眼蜂的4个虫态的毒性均较低,且对其当代种群的增长均无不良影响;而杀螟松对其毒性较高,且对当代种群的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杀螟松处理后蛹和幼虫,成虫羽化后仅能存活2~3h;处理蛹,其当代成虫能存活1天,但80%的雌蜂不能产卵,其r_m为负值;仅在卵期处理时,当代种群稍有增长,但R_0、r_m显著低于对照。作者认为,赤眼蜂卵期对农药的耐受力相对较强,吡虫啉和优乐得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1.
三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田间控害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技术依据,选择目前易于大批量人工繁殖的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和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分别在南方产区湖南和北方产区吉林两地进行了其对田间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试验调查,并分析比较不同赤眼蜂种间的控害能力。结果表明,在南北水稻产区,供试的3种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田间寄生率及控害效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从高至低依次为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明显优于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表明稻螟赤眼蜂为控制水稻田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地区的多食性和迁飞性害虫。自2019年初入侵我国以来已蔓延至21个省(市、自治区),对我国的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为探讨草地贪夜蛾的长效控制体系,我们考察了5种国内常见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寄生能力的影响,同时选择寄生能力较好的2种赤眼蜂进行了驯化培养。结果显示在供试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最强,平均单雌可寄生20粒卵;碧岭赤眼蜂次之,平均单雌可寄生9.6粒卵;玉米螟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平均单雌仅为1粒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利用草地贪夜蛾卵驯化多代后发现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无显著变化,而碧岭赤眼蜂经过4代驯化后有明显的提高,由平均单雌寄生9.6粒卵提高至13.4粒。综上所述,供试的5种赤眼蜂均可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其中以松毛虫赤眼蜂和碧岭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最强,通过多代驯化碧岭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具有提升的趋势,因此国内本土的赤眼蜂也具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发掘西藏地区本土的赤眼蜂资源,本研究利用灭活米蛾卵卡在西藏林芝嘎玛地区的梨园采集到一个赤眼蜂种群。采用ITS2序列比对鉴定所采集的赤眼蜂种类,并测定该蜂的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西藏林芝嘎玛地区所诱集的赤眼蜂鉴定为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羽化率为80%,雌性比为57.14%,耐饥饿时间为1.08 d,后足径节长度为157.6μm。本研究将为发掘西藏地区赤眼蜂资源提供参考,并为利用赤眼蜂在西藏自治区开展生物防治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波长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6种不同波长LED光源,400 nm(紫光)、450 nm(蓝光)、530 nm(绿光)、580 nm(黄光)、630 nm(红光)和6000 k(白光),在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进行光照处理,观察统计其母代的单雌寄生数、子代的单雌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波长LED光照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黄光处理下,母代及子代的寄生数量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是黄光在延长稻螟赤眼蜂寿命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红光处理下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为235 h,红光明显延长了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对稻螟赤眼蜂的高效繁育起到了抑制作用。蓝光则可以增加种群中的雄蜂数量,使种群雌雄性比向雄性一方偏移,不利于稻螟赤眼蜂种群的繁育及应用。综上所述,不同波长的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在繁育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黄光、蓝光等有抑制效果的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稻螟赤眼蜂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提升其在生物防治中大规模饲养的扩繁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晓  陈鹏  张硕  李振斌  王凡  刘锦  刘永杰 《植物保护》2019,45(2):211-217
为明确常见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各虫态的影响,在室内分别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了12种(8类)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卵、幼虫、蛹和成虫的毒性,并评价了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的毒性风险。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日本通草蛉为极高风险,毒死蜱、吡虫啉、烯啶虫胺和阿维菌素为高风险,溴氰虫酰胺、啶虫脒和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风险,噻嗪酮、吡蚜酮、螺虫乙酯和甲氧虫酰肼为低风险;与其他虫态相比,12种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蛹的毒性均为最低。在害虫生物防治及综合治理中应尽量选用对日本通草蛉毒性低的杀虫剂,以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2013年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呋虫胺25%可湿性粉剂、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可溶性粒剂和吡虫啉25%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黑尾叶蝉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稻田不同时期黑尾叶蝉的防治药剂。其中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对黑尾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田间虫量,药后1~10d的防效为68.53%~100%。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桃蛀螟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的为害直接降低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幼虫钻蛀为害的特性以及化学防治的弊端使其防治难度增加。为了更好的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我们对广泛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对桃蛀螟卵寄生效果好的赤眼蜂品系。结果表明,寄生24 h后,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和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单头雌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卵粒数分别为14.35、15.05、14.65和13.45粒,非选择试验中为15.8、16.1、13.8和13.1粒,均对桃蛀螟卵均有较好的寄生能力;各品系赤眼蜂后代的羽化率保持在93.64%~98.37%,雌性比也表现较好,在73.10%~89.39%,后代出蜂数介于13.18~18.40。综合来看,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可以作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适合稻螟赤眼蜂试验使用的内参基因,本试验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了十个稻螟赤眼蜂候选内参基因(包括PABPC1LACTR2ARPC2EF1aEEF1DSFRS7HSP70CSNK1a1GAPDHTMEM209),分别检测了其在包括温度、取食、农药刺激等不同条件下,以及在稻螟赤眼蜂不同的发育历期的表达情况。利用RefFinder分析软件对Delta CT、BestKeeper、NormFinder、GeNorm四种软件分析基因表达稳定性的结果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取食、农药刺激和不同发育历期处理,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分别为EF1aEEF1D;SFRS7ARPC2;PABPC1LTMEM209;PABPC1LARPC2。本研究结果为在不同条件下选择稻螟赤眼蜂内参基因提供了参考,也有利于在稻螟赤眼蜂的基因表达研究中取得更为可靠、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