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岸凤尾蕨是海岸带少有的蕨类植物之一。由于其植株形态和傅氏凤尾蕨相似,因长期被误定为傅氏凤尾蕨而缺乏关注。其实,二者在生境、植株形态、孢子形态及染色体倍性上有明显区别。所以,海岸凤尾蕨由傅氏凤尾蕨的变种提升为种。为厘清海岸凤尾蕨的分布区域和生存现状,通过整理前人的采集记录和研究结果,结合野外考察,使用Arc-GIS 10.7软件构建海岸凤尾蕨不同范围的地理分布信息图,并依据IUCN 3.1的标准,对其保护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从世界地理分布格局来看,海岸凤尾蕨主要分布在亚洲;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中国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澳门、香港和台湾;日本主要分布在琉球群岛;菲律宾主要分布在北部岛屿。(2)根据IUCN 3.1标准,海岸凤尾蕨的保护等级暂时定为近危(NT)。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海岸凤尾蕨的分布范围狭窄,其生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却长期缺乏保护。因此,最后提出相应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山区,其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目前尚未系统研究。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由28科95属288种(及种下分类单位)组成,优势科有6科,分别为水龙骨科、凤尾蕨科、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铁角蕨科、金星蕨科。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其中热带性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100%、91.2%、84.7%,显示出该区系明显的热带性质。从种的层次来看,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是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的显著成分,该区系尤其与中南半岛的石松类和蕨类区系有密切联系,此外,该区系兼有一定的东亚成分和少量的海南特有成分。与7个邻近地区的石松类和蕨类区系比较,与鹦哥岭亲缘最密切,与尖峰岭的亲缘关系次之,再次为云开山、弄岗、赣江源,而与独龙江地区、麻阳河亲缘较远。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着珍稀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9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为受威胁程度达到极危的植物。  相似文献   

3.
云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态环境条件 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东北部,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属深度切割中山宽谷、峡谷区.山脉多为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东、西高,中部稍低,最高海拔3429m,最低海拔748m.地形特点是山高谷深,坡陡坝少.其中河谷盆地面积164.4km2,仅占总面积的4.4%;中切割中山宽谷区面积375.63 km2,占总面积的10%;深切割中山峡谷面积3219.97 km2,占总面积的85.6%.因地形差异,海拔悬殊,加上受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影响,气候总体上属于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湿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年的栽培观察,总结其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栽培基质、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病虫害等凤尾蕨的盆栽与管理技术,为凤尾蕨盆栽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见血封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使用价值,是我国热带季节性雨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了解见血封喉的适生区的气候因子情况,有利于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本研究基于生态位模型理论对我国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因子进行分析。以见血封喉在国内的现有天然地理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DIVA-GIS获得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因子;以分布样地内的海拔和气候数据2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获得4个主成分,其方差总贡献率为93.7%,其中第1主成分为海拔、降雨量和温度的综合因子;第2主成分为主要与低温有关的因子;第3主成分为主要与降雨量相关的因子;第4主成分为主要与极端温度相关的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2.9%、31.3%、13.0%和6.5%。以最大熵模型理论对见血封喉建立在我国适生区预测模型,预测的模型经ROC验证,模型的训练AUC为0.990,数据检验显示所建立的模型优良,预测精度高;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bio1为影响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影响分布的最关键生物气候因子,其次为平均日较差bio2。见血封喉在我国的适生区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最适生区面积最大的是广东,其次为广西,第三是海南;而高适生区和一般适合区主要是广西;云南和台湾为低适区。  相似文献   

6.
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Camellia L.)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西南部、东南部省区。通过查阅文献及植物标本,对广东省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共4个亚属、10组、48种,占中国山茶属种数的20.6%;在广东省分布广泛,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在广东省的垂直分布海拔范围为50~1 800 m。  相似文献   

7.
桃金娘是我国热带地区优良的林木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生态和观赏价值。全面了解桃金娘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现状,对该物种的引种与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桃金娘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影响其分布的关键性气候因子,本研究通过植物标本数据库记录、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获取的地理坐标,对其水平地理分布和垂直分布进行地理分布格局分析。同时基于不同分布点的19个生物气候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桃金娘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桃金娘在中国水平地理分布以热带-南亚热带为主,过渡至中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最北分布点位于浙江的平阳。桃金娘垂直分布多集中在海拔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体现出桃金娘喜温热而不耐寒冷的特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PC1~PC3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1.23%、22.44%和16.34%,累计贡献率达80.02%(>75%);因此影响桃金娘地理分布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主成分1表明温度是限制桃金娘往北及高海拔分布的最关键性因子,尤其是最冷季均温和极端最低温。各生物气候因子对桃金娘分布限制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最冷季均温(Bio11)>极端最低温(Bio6)>年均温(Bio1)>最干季均温(Bio9)>年降水量(Bio12)>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湿季降水量(Bio16)>最暖季降水量(Bio18)。桃金娘的适宜分布区以最冷季均温为10℃和极端最低温为4℃以上的区域为佳,影响桃金娘在中国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性气候因子是1月的低温。水分因子是反映桃金娘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并非是限制其地理分布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桃金娘是我国热带地区优良的林木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生态和观赏价值。全面了解桃金娘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现状,对该物种的引种与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桃金娘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影响其分布的关键性气候因子,本研究通过植物标本数据库记录、文献记载及实地调查获取的地理坐标,对其水平地理分布和垂直分布进行地理分布格局分析。同时基于不同分布点的19个生物气候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桃金娘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桃金娘在中国水平地理分布以热带-南亚热带为主,过渡至中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最北分布点位于浙江的平阳。桃金娘垂直分布多集中在海拔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体现出桃金娘喜温热而不耐寒冷的特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PC1~PC3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1.23%、22.44%和16.34%,累计贡献率达80.02%(>75%);因此影响桃金娘地理分布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主成分1表明温度是限制桃金娘往北及高海拔分布的最关键性因子,尤其是最冷季均温和极端最低温。各生物气候因子对桃金娘分布限制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最冷季均温(Bio11)>极端最低温(Bio6)>年均温(Bio1)>最干季均温(Bio9)>年降水量(Bio12)>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湿季降水量(Bio16)>最暖季降水量(Bio18)。桃金娘的适宜分布区以最冷季均温为10℃和极端最低温为4℃以上的区域为佳,影响桃金娘在中国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性气候因子是1月的低温。水分因子是反映桃金娘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并非是限制其地理分布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2021年1—12月期间,通过对南岭山地东部赣粤边境九连山地区的植物调查,新增4种江西省蕨类分布新记录,即针毛新月蕨(Pronephrium hirsutum Ching ex Y. X. Lin)、蓝色鳞毛蕨(Dryopteris polita Rosenst.)、车前蕨(Antrophyum henryi Hieron.)、团羽鳞盖蕨(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ata)。新增5种广东省蕨类植物新记录,即无盖耳蕨(Polystichum gymnocarpium Ching ex W. M. Chu & Z. R. He)、东京鳞毛蕨[Dryopteris tokyoensis (Matsum. ex Makino) C. Chr.]、半岛鳞毛蕨(Dryopteris peninsulae Kitag.)、尾叶稀子蕨[Monachosorum flagellare (Maxim. ex Makino) Hayata]、亮毛蕨[Acystopteris japonica (Luerss.) Nakai]。新增1个中国大陆蕨类新记录种,即台湾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castanea (Tagawa) Ching]。新增1个广东省蕨类新分布科,即冷蕨科(Cystopteridaceae Schmakov),新增1个广东省新记录属,即亮毛蕨属(Acystopteris Nakai),其中东京鳞毛蕨和车前蕨分别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为濒危种(EN)和易危种(VU),新记录的凭证标本存放于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馆(JNR)内,本文分别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采集地点、生长环境、分布地及与近缘种的主要形态区别;讨论冷蕨科和亮毛蕨属在广东省内被发现的地理区系意义,台湾金星蕨、团羽鳞盖蕨、针毛新月蕨、半岛鳞毛蕨、蓝色鳞毛蕨、无盖耳蕨、尾叶稀子蕨、针毛新月蕨、东京鳞毛蕨等新记录被发现的地理区系意义;提出分布于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蓝色鳞毛蕨在江西省被发现,更新了其在中国分布的最高纬度记录;提出新记录的发现可为研究该类物种的起源、扩散机制、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提供参考;提出中国特有种无盖耳蕨同时也为华南地区的蕨类新记录;提出上述新记录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大陆、江西省和广东省的蕨类生物多样性,建议当地对各种蕨类新记录,尢其是珍稀濒危蕨类新记录的生境状况、种群和群落特征进一步调查并进行动态监测,必要时采取适当的保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国良  曾晓辉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0):3025-3032
通过对九连山保护区蕨类植物的补充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3科93属265种(含种下等级),物种组成较丰富,其丰富度指数在江西省的8个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中排第2位;(2)该区蕨类植物中优势科、属明显,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卷柏属、铁角蕨属;(3)在科、属级别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性质成分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55.81%和69.89%,在种的地理成分上,以东亚成分占主导地位(占47.9%),热带性质次之(占34.9%);(4)该区的R/T值显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处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区;聚类分析显示,与江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关系最密切,在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分区中属于华东区。  相似文献   

11.
Soil-incorporated and foliar-applied insecticide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ere tested in two different tropical sites of Peru. At San Ramon (altitude 800 m) major pests during the wet season were Diabrotica spp. and Myzus persicae. Soil-incorporated insecticides gave protection against Diabrotica but not M. persicae, and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with these compared with the foliar-applied insecticide, carbofuran. Mean yield was invers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ean number of Diabrotica individuals per plant (r=0·989; 0·01 <P<0·05). The foliar-applied insecticide, season, major pests were Phthorimaea operculella, M. persicae and Feltia spp. Mean yield wa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number of larval mines by P. operculella on foliage (r=0·976;0·02 <P<0·05). The foliar-applied insecticide methomyl, reduced pest damage and increased yields significantly. The major pests during the dry season at Yurimagus (altitude 180m) were Diabrotica spp. Foliar application of carbary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oil-incorporated insecticides, was equally effective in reducing damage and yield loss. An invers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985; 0·01<P<0·02) for yield vs. damage from Diabrotica spp.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12.
洛氏蝴蝶兰(Phalaenopsis lobbii)野生资源珍贵,种群数量十分稀少,被列入我国优先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本研究对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洛氏蝴蝶兰所在的群落1及广西大新县宝圩乡的海南风吹楠-凹脉金花茶的保护小区内所在的群落2进行了生境调查与样地调查,分析生境特征、物种组成、群落区系特点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调查群落1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2科45属50种,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百合科为该群落的优势科;群落2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6科35属38种,无优势科现象;所在群落属的地理成分中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绝对优势,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群落中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又以藤本植物的比例最大,林下郁闭度增大,表明洛氏蝴蝶兰对环境湿度和光照有一定的要求;洛氏蝴蝶兰在群落1、2草本层中重要值较低,仅作为伴生种,与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共生。目前蝴蝶兰属野生植物资源的群落结构的野外调查与保育研究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建议加强就地保护,结合迁地保护,研究濒危机理,通过人工栽培繁殖再进行引种回归野外,缓解洛氏蝴蝶兰野外濒危现状,并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准确把握森林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是林分管理的基础。选择亚热带3种地带性森林类型,分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天然针叶林(马尾松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群落特征(高度、胸径、冠幅、盖度等)并计算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旨在探讨森林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闽桦-闽楠林胸径显著大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和米槠林、闽桦-闽楠林和米槠林之间胸径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3种林分乔木层树高和枝下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灌木株高、地径和草本多度、盖度显著高于米槠林,草本层多度和盖度为马尾松林>闽桦-闽楠林>米槠林(P<0.05)。(2)3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基本都呈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的趋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乔灌层多样性。(3)典范对应分析表明,3种林分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米槠林胸径、草本高度和盖度对乔灌层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马尾松林的灌木冠幅对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闽桦-闽楠林灌木冠幅和地径,树高和枝下高对灌草层丰富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枝下高和灌木高度生长,降低草本盖度、灌木冠幅和大小,可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价森林空间结构,制定合理经营措施实现物种多样性保育和森林科学经营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伟东  黎菊  陆强 《中国稻米》2021,27(3):47-50
调研了浙北稻麦连作区稻田糠稷发生及分布状况,并考察了糠稷种子萌发特性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植株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旨在为有效防治糠稷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糠稷在浙北稻麦连作区直播田发生的相对优势度在0~2.8%、机插田发生的相对优势度在0~3.6%;糠稷种子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光照36℃(12 h)/黑暗28℃(12...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不同季节对报春苣苔属植物组培苗移栽成活的影响,为其今后组培苗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17种报春苣台属植物的组培生根苗为材料,研究季节对移栽成活的影响,分析不同物种间在同一季节的移栽成活差异以及同一物种在4个不同季节的移栽成活差异。大部分种类在春季移栽具有较高的成活率;成活率最高与最低的种类为三苞报春苣苔和粗茎报春苣苔,成活率分别为100.0%、51.3%;适宜春季移栽的种类是:贵港报春苣苔、硬叶报春苣苔、永福报春苣苔、紫花报春苣苔、三苞报春苣苔、阳朔小花苣苔、褐纹报春苣苔、柳江报春苣苔、尖萼报春苣苔、大根报春苣苔。17个种类在夏季移栽具有较低的成活率;成活率最高与最低的种类为大根报春苣苔和漓江报春苣苔,成活率分别为68.7%、15.3%。在17个种类中,超过一半的种类在秋季、冬季移栽具有较高的成活率。秋季移栽成活率最高为桂海报春苣苔、那坡报春苣苔,均为100.0%,成活率最低为褐纹报春苣苔,为20.0%;适宜秋季移栽的种类是:桂海报春苣苔、粗茎报春苣苔、那坡报春苣苔。冬季移栽以冬花报春苣苔的成活率最高,为100.0%,永福报春苣苔的成活率最低,为32.7%;适宜冬季移栽的种类是:桂中报春苣苔、紫萼报春苣苔、冬花报春苣苔、漓江报春苣苔。17个种类的移栽季节以春季的最好,夏季最差,秋季和冬季介于春季和夏季之间。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移栽成活率不同,不同种类其适宜移栽的季节不同,应根据季节移栽合适的种类以保证其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Center rot of onion, caused by Pantoea ananatis, has been a problem of sweet onions in Georgia since 1997.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rotocol was developed to screen for populations of P. ananatis on plant surfaces. Plant samples producing a positive PCR reaction were targeted for further processing to culture the bacterium. In a survey of the Vidalia onion-growing region of Georgia, we detected and cultured P. ananatis from 25 asymptomatic weed species, which included commonly occurring weeds such as crabgrass (Digitaria sanguinalis), Florida beggarweed (Desmodium tortuosum), Florida pusley (Richardia scabra), sicklepod (Cassia obtusifolia), Texas Millet (Panicum texanum), tall verbena (Verbena bonariensis) and yellow nutsedge (Cyperus esculentus). In addition, the bacterium was recovered from crop plants such as Bermuda grass (Cynodon dactylon),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and soybean (Glycine max).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tests with strains held in storage in the Coastal Plain Experiment Station culture collection, we concluded that P. ananatis was in Georgia prior to 1997, and was distributed widely on weeds and crops throughout southern Georgia.  相似文献   

17.
广藿香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标法测定10个产区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药材及其生境土壤中Cu、Pb、Cd、Cr、As、Hg的含量,以非参数检验分析6种重金属元素在广藿香药材、生境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富集系数确定广藿香对重金属的富集情况。以单因子污染指数(P_i)、Nemerow污染指数(P综合)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土壤样品进行污染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境土壤全部达标;广藿香药材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合格,4个产区药材中Hg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重金属Pb、Cu、Cd在不同生境土壤中的分布、土壤Pb、Cr、As与药材中的含量、不同产地广藿香对Pb的富集均有显著性差异。P综合和P_i分别显示四会广藿香种植区域土壤、长丰土样Cd、莲塘Pb以及四会Pb、Cd均达警戒限,其他生境土壤都属清洁级别;RI值方面,各产区均属于轻微污染级别。不同产地的广藿香植株都会富集土壤的Cd、Hg。因此,从药材安全性考虑,在种植广藿香时,应该选择重金属含量较低的土壤进行种植,确保药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由向日葵柄锈菌(Puccinia helianthi Schw.)引起的向日葵锈病严重威胁着向日葵的安全生产。效应子是一类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分泌的蛋白,促进病原菌侵染或触发寄主免疫。为明确向日葵锈菌效应子P2在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向日葵锈菌夏孢子cDNA为模板,克隆了P2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特性;采用农杆菌瞬时表达系统在烟草上验证了P2的毒性功能,并在烟草上瞬时表达对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P2编码58个氨基酸,N端含24氨基酸的信号肽,无核定位信号及跨膜结构域,并在向日葵锈菌侵染早期上调表达。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2可以抑制BAX诱导的细胞坏死,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2定位在细胞膜及细胞核。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西沙群岛4种植物[水芫花(Pemphis acidula)、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和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的木材解剖学特征,为其木材识别、系统分类及植物保育等方面研究提供依据。采用数码显微的方法,对4种植物树皮、木材宏观及微观构造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水芫花、海人树、海岸桐树皮呈褐色,管孔分布类型为散孔材;银毛树树皮呈银白色,管孔分布类型为散孔材至半环孔材。水芫花和海人树的木材质地较重硬,髓部较小;海岸桐和银毛树的木材质地较轻软,髓部较大。4种植物木材导管分子长度均较短,不超过800 μm。水芫花、海人树和海岸桐管孔组合以径列复管孔为主,银毛树则以管孔团为主。银毛树的轴向薄壁组织最为发达,并具有小型导管。水芫花木射线同形单列为主;海人树和海岸桐的木射线为异型II型,2列至4列为主,常同一射线内出现2~3次多列部分;银毛树以同形多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