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提高苏云金芽胞杆菌的芽胞产量,应用响应面设计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JQD117进行发酵培养基和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参数。最佳发酵培养基为棉籽饼粉2.00%,大豆饼粉1.00%,酵母粉1.50%,可溶性淀粉2.00%,CaCO3 0.30%,MnSO4 0.04%,MgSO4 0.18%,K2HPO4 0.04%;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3%、装液量60 mL、温度30℃、转速150 r/min、初始pH 7.5。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理论活芽胞产量可以达到6.75×109个/mL,试验验证后实际活芽胞产量为5.97×109个/mL。运用响应面法对Bt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得了提高芽胞产量的关键参数,为该菌株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为韭菜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和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高小串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enulae XG40对琯溪蜜柚黑斑病的生防效果,通过碳、氮源单因子试验、正交试验和发酵条件优化,以菌浓度和抑菌带宽为指标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进一步用乙酸乙酯提取菌株XG40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并测定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菌株XG40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50 g/L,黄豆粉9 g/L,酵母粉6 g/L,NaCl 0.5 g/L,K2HPO4 0.5 g/L,MgSO4.7H2O 0.5 g/L,FeSO4.7H2O 0.01 g/L;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0,温度28 ℃,装液量100 mL/500 mL,接种量7%,转速160 r/min,发酵时间6 d。菌株XG40发酵液的活性物质对蜜柚黑斑病菌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该活性物质较耐酸碱和短时间(180 min)紫外线照射,耐贮性高,但高温对其抗菌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小串链霉菌XG40可为开发针对蜜柚黑斑病的生物农药提供新的原材料,其活性物质抑菌效果良好,稳定易保存,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大、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1984至1986年间,采集江苏各地大、小麦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丝核菌属菌株分别为23个和50个。经比较鉴定其培养特性,菌丝形态、隔膜孔器以及细胞核数目,结合菌丝融合测试,50个小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AG5群外,其余均为禾谷丝核菌(R.cetea-lis Vander Hoeven),其中CAG1、CAG3、CAG6、AGC1分别为44、1、1和2个菌株。在23个大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AG5群外,其余均为禾谷丝核菌,其中CAG1、CAG2、AGE的菌株分别为18、1、1、另有一菌株不属所测融合群。
人工交互接种试验表明:来源于大麦和小麦的禾谷丝核菌CAG1群菌株对于大、小麦均有极强的致病力;立枯丝核菌AG5群菌株次之,也有一定致病力;其他融合群的菌株致病力较弱。因此,引致江苏省大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R.cerealis)的CAG1群。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对烟草黑胫病(tobacco black shank)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从食腐昆虫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分离纯化得到1株对烟草黑胫病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D5-8菌株,拟进一步明确该菌株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并测定其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利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D5-8菌株进行鉴定;以细菌发酵液OD600值及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指标,对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明确菌株D5-8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平板对峙试验发现菌株D5-8对烟草寄生疫霉的抑制率达66.80%;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确定菌株D5-8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D5-8为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其最适培养基:牛肉浸膏8 g,酵母浸粉5 g,麦芽糖10 g,蒸馏水1000 mL;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 6、转速210 r/min、装液量30 mL、接种量2%、培养时间60 h、光照时间4 h;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条件优化后D5-8发酵液(108cfu/mL)对烟草黑胫病的保护防效和治疗防效可达66.89%和53.72%,均高于原始发酵液的61.84%和51.83%。研究结果为特基拉芽胞杆菌D5-8生防菌剂的开发及其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MB19198菌株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脂肽类抗生素泛革素(fengycin)是该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为提高HMB19198菌株的发酵水平,本研究以活芽孢浓度为检测指标,通过对8种常用工业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了利于HMB19198菌株芽孢形成的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HMB19198菌株芽孢产量较高的碳源和氮源组合,结果表明,以可溶性玉米淀粉和糖蜜作为碳源、以花生饼浸粉和蛋白胨作为氮源时,有利于HMB19198菌株芽孢的形成。进一步运用Plackett-Burman及响应曲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碳源物质玉米淀粉和糖蜜,氮源物质花生饼浸粉和蛋白胨,以及无机盐K2HPO4?3H2O和MgSO4?7H2O的适宜浓度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发酵培养基配方中各成分的质量浓度分别为:可溶性玉米淀粉67.0 g/L、糖蜜14.1 g/L、花生饼浸粉41.6 g/L、蛋白胨10 g/L、K2HPO4?3H2O 9.2 g/L以及MgSO4?7H2O 1.5 g/L。在优化培养基中,HMB19198菌株发酵液的芽孢浓度可达到6.92 × 109 个/mL;同基础培养基相比,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菌株发酵周期缩短了40%,发酵液中芽孢浓度提高了107%,泛革素浓度提高了39.4%。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具有优良防效的拮抗菌株。本研究从关防风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出156株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SC-32和SC-127对立枯丝核菌均有良好拮抗效果,且兼具广谱抑菌能力;抗生素标记法测定菌株SC-32和SC-127接种35 d后在土壤中含菌量仍能保持2.93×107和7.83×106CFU/g;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C-32和SC-127对关防风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为60.53%和65.89%,高于菌剂和农药处理。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菌株SC-32和SC-127均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7.
菌株HMQ20YJ04是从甘肃民勤盐碱土壤中分离筛选的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为提高其发酵液的防控效果,以发酵液活菌数作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发酵培养基组分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配比为可溶性淀粉5 g/L、酵母提取物10 g/L、Mg SO4·7H2O 5 g/L、Na Cl 5 g/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200 r/min、接种量5%、温度32℃、时间60 h、初始p H 6.5。温室盆栽防控番茄灰霉病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防效为63.03%。研究结果为枯草芽胞杆菌菌株HMQ20YJ04的菌剂研发及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硫酸铜防治马铃薯软腐病及其对薯块有关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0.05% CuSO4·5H2O浸泡马铃薯薯块半小时,几乎完全防治了贮藏期的细菌性软腐病。田间试验中,叶面喷洒0.1% CuSO4·5H2O能显著减轻黑胫病的发生。叶面喷铜后叶片,茎杆和子薯的含铜量提高,子薯对伤口接种和皮孔接种的抗性增强。叶面喷铜对子薯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生长期内喷25次和10次铜使薯块组织的苯丙氨酸(PAL)活性升高。用CuSO4·5H2O浸泡薯块或向薯块的酶抽提液中直接加入Cu2+,对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影响不大,而PAL活性显著降低。文中讨论了Cu2+在薯块抗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优化根结线虫生防真菌Snef5的发酵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生防真菌Simplicillium chinense Snef5的杀线虫活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初始pH值、蔗糖和MgSO4·7H2O用量,而后通过Box?Ben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获得了优化的最佳初始pH值为6.74,蔗糖含量4.19%,MgSO4·7H2O含量0.04%。经摇瓶和发酵罐发酵验证,该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优化后的发酵液杀线虫活性与原始发酵液相比,摇瓶发酵与30 L发酵罐产出的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致死率分别提高了20.6%和21.3%,显示出较好的优化效果。试验结果对生防真菌的发酵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株分离自连云港海域的赤杆菌Erythrobacter sp.YH-07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较好的平板抑菌效果。通过单因子水平试验、正交试验对该菌株的培养基配方及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优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膏0.25%、蔗糖1%、蛋白胨1%、NaCl 3%和MgSO4·7H2O 0.03%;最优发酵条件组合为培养温度30℃,140 r/min摇床培养,接种量1%,装液量50 mL/250 mL,初始pH 7.0。优化后的平板抑菌能力提高了9.4%。温室盆栽试验表明,赤杆菌YH-07对番茄枯萎病有显著抑制作用,防治效果保持在50%以上。同时显著降低番茄根际土的真菌数量,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综上所述,赤杆菌YH-07能有效防治番茄枯萎病害,改善根际微生物数量结构,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鸭粪中1株水稻纹枯病菌拮抗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抑制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作用机理,以从鸭粪中分离到的1株拮抗细菌A168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效果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抑菌谱;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构建了包括其在内的13株相关种属菌株的系统发育树。A16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且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A168菌体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芽孢中生、周生鞭毛、16S rDNA分析与其亲缘关系较近菌株Bacillus cereus(AJ577288.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A168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其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GQ118339。A168为开发防治水稻纹枯病生防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由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本研究评估了两株哈茨木霉菌株3S1-13和4S2-46对纹枯病生防潜力及其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生效果。研究表明两株哈茨木霉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不产生分生孢子,但在含有1%酵母粉的PDA上能恢复产分生孢子的能力。菌株3S1-13和4S2-46发酵液对茄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具有防治水稻纹枯病潜力,且发酵液防效显著高于孢子液的防效。菌株3S1-13和4S2-46发酵液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根系、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显示出有利于促进种子发芽与生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两株哈茨木霉菌株发酵液不仅可以用于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而且可以促进水稻种子发芽及生长,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世界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质量,揭示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理对于防治水稻纹枯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对立枯丝核菌AG1 IA的自然突变不致病菌株Rs3的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研究以及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其关键致病基因的突变,探寻其致病力丧失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G1 IA相比,不致病菌株Rs3具有生长慢、接种水稻叶片不产生侵染附着结构,以及不导致水稻产生坏死病斑等生物学特点。而重测序结果分析显示,与野生型AG1 IA相比,不致病菌株Rs3的基因组范围内存在大量的突变,包括SNP和Indel,其中涉及与菌丝生长相关的actin基因,致病相关的cAMP通路、MAPK通路和钙离子信号等通路基因,以及效应因子相关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水稻纹枯病菌不致病菌株的组织病理学差异以及基因组层面上的基因突变分析,从菌株对寄主的识别、侵染生长和致病信号通路方面揭示了Rs3致病力丧失的可能原因,为后续纹枯病菌关键致病因子的发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VQ蛋白与WRKY转录因子互作,调节植物防御反应.本研究分析了水稻VQ基因家族在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3种防御相关激素和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处理下的转录表达谱.结果表明,水稻VQ基因家族有1/3以上成员至少响应一种处理,OsVQ2、-11和-35的表达在3种激素处理下均...  相似文献   

15.
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 47M-1是具备广谱抑菌活性和促生能力的高效生防菌株,但其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对芝麻病害的防治效果尚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拜赖青霉47M-1的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病害防治效果。在明确菌株47M-1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以芝麻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47M-1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菌株的防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47M-1在25℃~28℃,p H 5.0~7.0,光周期中0~16 h光照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在25℃~28℃,p H 3.0~10.0,光周期中8 h光照的条件下产孢量最大,该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菌株47M-1最佳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培养液配方为:蔗糖30 g,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5 g,KCl 0.5 g,Mg SO4·7H2O 0.5 g,Fe SO4·7H2O 0.01 g,蒸馏水1000 m L。将菌株47M-1的孢子悬浮液按2%或3...  相似文献   

16.
 为澄清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之间的关系,1980~1982年以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为对象,以能代表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棉花立枯病为对照,从病菌无性时期的形态、培养性状、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和交互接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基因敲除、荧光定量PCR和靶向代谢物差异分析等方法,初步探索了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JP2-270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机制.首先,选取了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香蕉枯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