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核型多角体病感染的潜伏期,早有研究报导,一般认为受接种的病毒浓度和饲育温度影响。但微量感染时发病的潜伏期也只有十天左右,不能跨过两个令期。而慢性不显性感染是植物、节足动物和冷血动物等生物的主要病毒感染形式。柞蚕脓病的传染经路,经我们研究主要是制种期卵面感染,而生产中主要是壮蚕期暴发脓病。卵面感染,什么条件能使潜伏期延长到壮蚕暴发脓病,过去很少有人研究。我们主要是将病毒的毒力致弱、卵面滴毒,单头饲育,观察潜伏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是一种野外饲养的经济昆虫,它以蛹滞育越冬,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山区。我国柞蚕年产茧量6万t左右,占世界柞蚕产量的90%以上。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属杆状病毒科A亚组,是柞蚕脓病的病原体,对柞蚕蛹十分敏感。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以柞蚕蛹为宿主昆虫进行外源基因的大量表达生产,具有成本低、安全、易管理,可工业化生产等特点。本文概述作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其中  相似文献   

3.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最外层是致密层,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内部是病毒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为DNA,经限制性内切酶PstI,HindⅢ,BamH,XhoI,SalI,EcoR I和EcoR I BamH I酶解后,电泳分别形成31,25,6,15,24,5,7条谱带。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通过食下和体壁创伤途径感染柞蚕幼虫,不同病毒株对柞蚕的致病性存在着差异。柞蚕幼虫消化液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溶解、灭活作用;柞蚕幼虫中肠围食膜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在自然条件下有自然裂解现象,游离的病毒粒子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失活。目前已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并在分别在体内、体外表达了报告基因.  相似文献   

4.
正家蚕脓病主要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是养蚕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3种类型。1.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症状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如饲养处理不当,都容易发生血液型脓病。根据病毒寄生在家蚕的部位不同,血液型脓病传染途径分为病毒经口食入和从蚕体伤口侵入  相似文献   

5.
柞蚕脓病俗"黄烂病"或"老虎病"。它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后,其病毒能够迅速扩散,传播,导致大面积蚕儿发病。严重影响柞蚕的质量和产量,而且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制约柞蚕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讨和研究柞蚕脓病发生机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使柞蚕脓病发生机率降低,提高柞蚕脓病防治效果,是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结合柞蚕脓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提出如下防治方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柞蚕脓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和体皮创伤感染。虽然有人提出母体传染途径,但经我们试验,尚未发现母体传染现象。这些问题过去已有结论。可是,生产中脓病到底是在什幺时候感染的?以什么方式并通过那些径路感染的,目前均无明确的结论,而切断传染的土要径路又是预防脓病的关键一环。一、柞蚕脓病毒传染源调查从养蚕发病的农户取地面土、壁上和顶棚的尘土、蚕筐洗刷液、种茧水浸液涂叶喂蚕。并从上年发病的蚕场拾回病蚕尸加水稀释添食调查发病率(表1)  相似文献   

7.
吴玉林 《新农业》2004,(10):48-48
柞蚕是在野外饲养的群集性经济昆虫.传染病年年都有发生.有的年份相当严重。最近几年柞蚕空胴病(俗称稀屎腚)、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核型多角体病(俗称脓病)发病率为上升趋势。2004年春蚕由于天旱,加上防病不利.三种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Hyphantria ounea Drury)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由丹东动植物检疫所与辽宁省蚕科所先后于丹东地区采到,经室内外试验证明,对美国白蛾有较强的毒力.但能否感染柞蚕,这对蚕区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病毒在不加任何物质的情况下,其毒力于保存期常伴有活性损失,使毒力逐渐衰减.毒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生产上的使用效果.为此,我们做了如下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病毒来源由丹东动植物检疫所提供的病毒虫尸,经过虫体扩繁获得.室内对柞蚕感染  相似文献   

9.
柞蚕脓病感染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梅建顺 《新农业》2011,(12):52-52
柞蚕脓病是由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蚕体而引发的剧烈传染病,从蚕到蛹期都可以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0%左右,发病重时可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1、病毒病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浓核病等。1)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  相似文献   

11.
刘洪丽 《新农业》2010,(4):50-50
<正>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和柞蚕细菌病是目前危害较重的病害。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又称脓病,半蜕皮、黄烂病、水眠子、老虎病、里倒山、  相似文献   

12.
影响春柞蚕生产的蚕病主要有脓病、软化病和微粒子病。病毒传染蚕病的途径有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和母体传染几种,在生产实践中,下列几种情况易诱发和传染蚕病。  相似文献   

13.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污染桑叶被蚕食下或由体表创伤进入体内而引发的一种亚急性传染病.家蚕血液型脓病在各龄蚕均有发生,一般小蚕感染病毒后3~4 d、大蚕感染病毒后4~6 d发病死亡,感染严重的当龄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4.
柞蚕脓病是一种由核型多角体病毒浸染而引起的暴发性传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3大病害之一。该病在吉林省发病较为普遍,一般年份由该病造成的减产在20%左右,重的年份减产50%以上。卵面消毒技术在全省推广后,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促进了柞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一、采种  相似文献   

16.
柞蚕脓病主要是核型多角体病一种,养蚕群众称谓“老虎病”或“黄烂病”,过去我省柞蚕生产中发病率30%左右。对该病的防治研究,曾经从多方面进行过探索,第一,用福尔马林死毒疫苗接种,由于柞蚕本身免疫力很低,多次测定保护指数不超过0.5,故无应用价值。第二,药物治疗。我们先后筛选了百余种抗病毒药剂,仅有几种药剂,如肽丁胺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添食低量病毒,治愈率只有30%左右,也无应用价值。第三,研究病原及传染规律并采用消毒防病措施,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pNPV)作为载体研究了报告基因 (β-半乳糖苷酶基因 )在柞蚕幼虫体内的表达.结果表明重组 ApNPV能够使柞蚕幼虫产生典型的脓病病症,但不形成多角体.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作为表达载体能够使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柞蚕幼虫体内得到高效表达.雌性幼虫个体的表达量为 2.4× 107u,雄性幼虫个体的表达量为 1.8× 107U;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在表达时相上早 96h;对于同一个体,组织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较血淋巴上清液中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高. SDS- PAGE结果显示 ,所表达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量为 116kD.  相似文献   

18.
家蚕血液型脓病主要是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属于亚急性传染性蚕病,又常常被称为细胞核型多角体病、脓病等,好发于3龄后,特别是在5龄中后期至熟蚕期前后,一旦发病,会导致家蚕数量和质量下降,给蚕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1脓病及防治方法1.1症状柞蚕脓病俗称黄烂病、老虎病、嫩起子、水眠子、里倒山或油烂茧等。它是一种由病毒侵染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柞蚕脓病主要发生在蚕期和蛹期,一般1龄期发生脓病的情况很少见,  相似文献   

20.
血液型脓病是危害蚕桑生产较为常见又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又称核型多角体病,农民常称之为脓病或脓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为减少血液型脓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