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20世纪八十年代茶文化活动振兴以来,禅茶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文章逐渐问世。但尚未见佛门有何动静,可能是出家人不问俗家事。但茶本佛门僧众日常坐禅时不可缺少之物,且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远溯晋唐之际。至唐,禅宗盛行,茶风亦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①禅既需要茶,便被列入佛教丛林制度的《百丈清规》,赵州和尚的"吃茶去"三字禅,即可证茶禅如一,已不可分。因此,在僧众心  相似文献   

2.
董慧 《农业考古》2012,(5):215-222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禅茶,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的契合。茶文化与禅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浸润相互交融而最终成就"茶禅一味"之境界,是中国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茶文化在大陆复兴,禅茶文化的研究也随之展开。近些年以来,禅茶文化的研究逐步升温,受到了佛教界和茶文化界的重视。本文将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发表  相似文献   

3.
余悦 《农业考古》2004,(4):211-215
"茶禅一味"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是高深无垠的智慧,是难以穷极的真谛,是探索不完的秘籍.2001年10月19日,参加由中国河北省佛教协会、赵州柏林禅寺和韩国佛教春秋社、韩国茗园文化财团共同举办的"中韩‘禅茶一味'学术研讨会",我作了<禅林法语的智慧境界一"茶禅一味"与禅茶表演阐释>的发言,论文后在中韩两国杂志分别刊载.文章中,我对"茶禅一味"的来由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这次应邀到韩国参加关于"茶禅一味"的学术研讨会,使我有机会再次深入思考这一智慧概括.自从研究茶文化以来,这是我第三次踏上美丽的韩国.犹如思想的火花进发,我想,如果对"茶禅一味"进行深入的剖析,何尝不是存在三个层面呢?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呈现出婀娜多姿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4.
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丁以寿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礼法来源于禅门寺院清规中的茶礼。可以说,日本茶道出自禅宗。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入的,日本的茶文化也是由中日佛教徒从中国传入的。日...  相似文献   

5.
茶禅,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和艺术境界。晋代茶与禅早已结缘;唐代僧人饮茶修禅之风兴盛;宋代茶禅之风走向通俗化。天台山之天台宗是中国最早本土化的中国佛教宗派。因而,从天台宗入手研究茶禅,方能了解茶禅之原始风貌。唐宋天台宗僧人、士人以诗歌为载体,将茶之妙用,与禅境结合,让世人感受到茶禅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茶禅一味"考辨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潘林荣"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质,其中既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关联,同时在某种意上说也包涵了中国士大夫对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握。然而,也许是"茶禅一味"之说流传久远,且又"语焉不详",抑或是时过境迁...  相似文献   

7.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23,(2):118-122
宁波地域的茶文化与禅文化源远流长,茶与禅滋养了宁波地域的历史文化,使宁波地域的历史文化有着特别的茶禅味道。宁波的僧人和文人特别爱在茶中体悟禅境,茶禅成为宁波僧人及文人的生活情趣,乃至于精神慰藉。不仅是宁波的地域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茶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一、源于"茶禅一味"文化交流,而非商业行为 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韩国,包括朝鲜、蒙古8个东亚国家和地区,是国际上饮茶人口最多、最密集,茶文化最丰富、茶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三国,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为世界所瞩目.  相似文献   

9.
蔡洞峰 《农业考古》2019,(2):239-245
中国禅宗的祖师禅推崇的"茶禅一味"影响日本茶道形式与内容,成为茶禅的终极精神追求。南宋时期,日本多名僧侣来径山寺参研佛学和茶道,从而形成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问世,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茶道中体现的是冷寂的审美境界。在"茶禅一味"中呈现的是清寂之美,品味东方流传数千年的优雅和文明。  相似文献   

10.
禅茶产生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禅茶产生后助推佛教中国化,从而对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贡献:一是禅茶,即以茶参禅、悟禅,使源自印度的不品茶、饮茶的佛教,适应了中国人,特别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调的需要,让文人士大夫们与禅僧们都沉湎于茶与禅,通过演绎茶艺和品茶,体悟禅境,助推了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传承不衰。二是禅...  相似文献   

11.
《农业考古》2007,(2):14-14
由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韩国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台湾佛光山国际佛教促进会协办的“第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21日至23日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近200位茶人出席了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12.
一茶文化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历来是众说纷纭,然而"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优秀文化,是茶与文化的高度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在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这一定义还是比较恰当的.作为特定的中华文明氛围下产生的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儒释道皆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陆羽《茶经·七之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茶文化史料的历史遗产,涉及茶事或茶文化人物有四十三位,其中佛门人物三位,分别是敦煌人单道开、释法瑶和沙门谭济,由此引申出佛教与茶文化的因缘,为后世对于佛茶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茶文化研究已经广泛深入展开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以笔者所见,已有研究对其中蕴涵的茶道精神缺少关注和揭示;同时,在《红楼梦》中,茶做为尘世生活中的重要"色相",它是贾宝玉由"色"入"空"的辅助物之一,茶与禅的关系在其中有多层次反映,值得特别审视和细加厘定.  相似文献   

15.
李萍 《农业考古》2019,(2):216-221
在中国,"喫茶"的说法自唐朝以后就很少使用,仅还留存于佛教文献和地方茶文化的口述中。荣西的《喫茶养生记》写于他从南宋留学回国后,他在书中将"喫茶"理解为治疗行为,这既不同于当时中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茶文化意象,也有别于日本贵族自中国唐代接受的茶道理念。荣西从养生入手借治身以治心,推广喫茶中的心身一体,由此构建日本新兴武士阶层的"士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刚俊 《农业考古》2019,(5):146-150
明代是“三教合一”的重要时期,儒家、佛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出现了士僧互动的风潮。文人以个人和群体结社的方式在寺庙中与僧人品茶赋诗、论学谈禅。茶以其自然特质,被文人赋予了特有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性格,而又因茶道的审美意境、感悟方式与禅宗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被文人和禅僧共同所推崇。同时,茶文化在明朝有了新的发展,明人在茶侣选择、品茗方式和环境等都有前人所未发的创见,在与禅宗思想结合后,明代禅茶思想推动中国茶文化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17.
正1庐山茶文化解读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附带出多种与之相关的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立足于九江深厚茶文化底蕴,集佛家禅茶文化、道家仙茶文化和儒家雅茶文化于一体,融汇贯通,也由此奠定了庐山茶文化的历史文化根基,形成并丰富了"三教一体"的庐山茶文化体系。在庐山"三教一体"庐山特色文化前提下的庐山独有的"好茶、好泉水、好茶具、好人、好环境、好心情"之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1]。  相似文献   

18.
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是闻名天下的禅林公案,也是"茶禅一味"的肇始标志.当代将"吃茶去"禅茶文化弘扬发展,贡献最大者概属高僧净慧大德.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为"吃茶去"禅茶文化满腔热情地诠释、奔走、呼喊,功亦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0,(2):126-127
“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有人把它称之谓“禅语”、“法语”或者“格言”。它究竟是什么词意,源出何处?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茶禅一味”出自北宋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手笔。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的《佛学典故汇释》中有“茶禅”一条,该条目在说到中国禅、茶东传日本的历史时写道:“日僧珠光访华,就学于著名的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书‘茶禅一味’相赠,今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中。”这里显然时间倒错了。村田珠光是相当于我国明代时期人,且从未来过中国,怎能就学于北宋禅师圆悟克勤?经询问其…  相似文献   

20.
杭州径山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从药用、食用直至成为人们喜爱的饮料,已历数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作、品饮,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史上留下了绚丽光辉的一页.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被誉为"世界茶道之源、茶圣著经之地"的径山,更有着源远流长的禅茶文化历史,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别具特色.在文化旅游卷潮而来之际,将本身具备相当旅游优势的径山之禅茶文化作为又一重要的旅游资源,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