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茶诗的爱好者,并数十年致力于茶诗的收集。近来,欧阳勋先生将他的佳作《论茶绝句》馈赠与我,使我一下便获得了近三百首当代茶诗,当然十分高兴。中国的茶诗,源远流长,篇章浩瀚,自晋代迄今,其茶诗总量不下五千首。就个人写茶诗的数量而言,可以达到数十首到数百首,如唐代白居易写了六十多首。在宋代,梅尧臣写了六十多首,苏轼写了八十多首,陆游写了三百九十多首。明代文徵明写了一百五十多首;清代的厉鹗写了八十多首,乾隆帝写了一百多首。在当代,庄晚芳写了五十多首(据《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王泽农写了五十多首(据《…  相似文献   

2.
刘焕群 《农业考古》2003,(2):164-165
陆游 ( 1 1 2 5- 1 2 1 0年 )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作诗万余首 (今存九千三百余首 )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著作。陆游爱国也喜茶 ,先后写下以茶为题材的诗篇有三百九十多首。而唐代白居易只写了六十多首 ,宋代梅尧臣也只写了六十多首 ,苏轼写了八十多首 ,明代文徵明写了一百五十多首 ,清代的厉鄂写了八十多首 ,乾隆帝写了一百多首。陆游的茶诗居历代诗人之冠。那么陆游为何写了如此众多的咏茶诗呢 ?一、世风所致宋代茶风极盛 ,其品鉴之精 ,陈义之高 ,前所未有。风…  相似文献   

3.
赵俊卿 《农业考古》2012,(2):109-112
中国既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皆茶人,中国古典诗歌与茶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历代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把饮茶品茶斗茶当做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借咏茶以写人状物抒情明志。诗因茶而兴浓,茶因诗而名远,茶与诗结缘形成茶诗,广义的茶诗不仅包  相似文献   

4.
阎莉 《农业考古》2004,(4):87-87
说起“茶痴”这个惭愧的绰号,已与它失散多年,没想到的是正月十五的那个清晨收到了江南一位前辈的来信,信中问到我“对茶文化的这种执着是否有些痴迷”。当时的我感到惊讶!莫非这位前辈也曾知晓我的这个绰号?时而兴奋、时而又感到凄凉,一股说不出的那种感叹!不知是就“茶痴”这个话题回信,还是写点其它生活的话题呢?思忖再三,决定就写茶吧!  相似文献   

5.
对于饮茶的历史发展进程,历来人们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宋人蔡条《铁围山丛谈》中曾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即宋徽宗)时盖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1)历代文人爱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茶诗词.与宋代品茗风尚的广为盛行相呼应的,是此际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与茶有关的诗、词、散文、理论专著等相关著述,其中茶诗、茶词有一千多首,是唐代的两倍.众多的茶诗、茶词之作,从茶的制作、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宋代的品茗风尚,本文拟以茶诗词为辅证,从一个侧面来看宋代之品茗风尚.  相似文献   

6.
茶歌探源     
李沁遥  廖婷 《农业考古》2004,(2):228-230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诗、茶歌、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唐陆羽《茶经》)至三国、西晋,茶人茶事多有所见,茶诗、茶歌始有载记。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写的是左恩的两位娇女心急品茗,对“鼎”吹气的娇态可掬。从现存茶史资料来看,茶叶成为  相似文献   

7.
王柳芳 《农业考古》2006,(5):184-187
苏东坡、黄庭坚都写过不少茶诗词,他们十分嗜茶,而且也很懂茶,他们经常在一块喝茶,或者有什么好茶都不忘送给对方。茶成为他们友情的一种纽带,经常互赠佳茶,从他们的茶诗词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重视友情,可以称为茶友。他们的茶诗中有不少是表现了以茶来往的主题,远方的友人送来新茶让自己品赏,心中自是非常高兴,不仅是因为可以一品好茶的清香,更在品茶时感受到友情之珍贵。诗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友情常萦绕心田,更增茶叶之甘甜清香,往往要做诗答谢。当诗人有好茶的时候,也不忘与远方的知己分享,以茶相赠,情浓意更长。茶叶,是清雅…  相似文献   

8.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9.
茶诗话     
一、自古诗家多茶客记得两年前,正值溽暑难当的酷夏时节,从《天津日报》上读到了一羽先生的一组茶话,恰似清风徐来,直沁心脾。这组文章本身,就象是一杯清茶,恬淡中蕴涵诗意,平易中不乏真知,自“饮”过之后,我便也迷上了茶——不仅迷上喝茶,而且迷上了茶诗茶文,每每啜茗品诗,不禁口有茶香,心有茶韵,何乐如之。目下,又到了溽暑时节,我想这“茶香茶韵”似乎不能专而为私,于是,便想到了接续一羽先生“茶话”的余韵,不揣浅薄地写出一组“茶诗话”,一以供茶友们消暑解闷,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茶与诗的“联姻”,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翻开中国诗人们的诗集、词集,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唐代以后几乎没有哪个诗家不曾写到过茶,更有一些大诗人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李白、杜甫都有绝妙的茶诗传世,白居易把茶引为终生“知己”,曾作过五十多首咏茶诗,其中有一首《琴茶》诗则公然点明  相似文献   

10.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3,(2):220-227
对陆羽在何地与写《茶经》 ,当代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湖州 ,一说在余杭 ,我以湖州说为是 ,因此曾撰文《陆羽湖州写 (茶经 )考》 ,发表在《茶博览》1997年秋之卷上 (文章经过删节 )。同时 ,又以《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发表在《陆羽茶文化研究》1998年第 8期上 (全文刊登 )。这几年来 ,余杭说盛行 ,是否我的湖州说错了 ,我进行了反思 ,我仔细研读了余杭说的多篇论文 ,又查找了一些有关史料 ,觉得我的湖州说并没有错 ,没有错就应表个态 ,于是我便写了《再论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 )》。一、两说争论的焦点这是由《余杭县志》的一段记载引发的。明…  相似文献   

11.
龚建华 《农业考古》2002,(4):292-294
茶之于人 ,也多矣。于我目 ,是晶莹剔透 ,醉人之色 ;于我鼻 ,是怡人清气 ,醉人之香 ;于我口 ,是沁人心脾 ,醉人之味。茶之于人 ,也久矣。不说那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百毒 ,因为它是那么绵远而近似乎传说 ;不说那古书中俯仰可得的茶之意味 ,因为它是那么缤彩纷陈以至于无法枚举 ;也不说那华夏儿女心中解不开的茶之中国结 ,因为它是那么勾人心弦而让每个炎黄子孙都情不自禁的浸染其中……翻开中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 ,其中关于“荼”的解释是 :“荼 ,苦茶也。”而中华诗歌的源头《诗经》中业已有了茶的最早记载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或…  相似文献   

12.
唐诗与《茶经》湖北襄阳师专附中郭孔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出现了新的高潮。而唐代有关的茶事的诗歌,则是唐代茶文化高潮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激起唐代诗人们赞美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陆羽《茶经》的流传。唐代前期写茶事的诗是较少的,以咏茶为主题的诗则更少...  相似文献   

13.
嗜茶挚友,上老年大学书法课,问老师,有写"茶"的书法吗?老师正讲颜真卿,一楞,说:"有个和尚写过"。瞄了他一眼,又接着讲他的颜真卿。"哪个和尚写过‘茶’书法呀"茶友跑来问我?我知道他问的是关于写茶的书法,"有个和尚写过"。他急于想知道,我却不急。问他最近在喝什么茶,因为他是经常光顾茶城,爱追求新奇,是我  相似文献   

14.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和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淳熙年问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三主武夷山冲佑观。诗词皆工,尤以诗著名,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并称“诗词四大家”。“六十年间万首诗”,在《陆游全集》中涉及茶事诗词达320首之多,绝大部分是与建茶有关,是历代写茶事诗词最多的诗人。放翁早年嗜酒,诗作颇多。“孤村薄暮谁从我,惟是诗囊与酒壶。”入闽为茶官以后,“宁可舍酒取茶”;直至晚年“…  相似文献   

15.
自古诗家多茶客厦门日报社林沙诗家多茶客自古以来诗家多茶客。远在晋代,就有诗人杜育、文学家左思等人为茶写了诗和赋多篇。杜育的《赋》在开篇写道:"灵山惟岳,奇种所钟。厥生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侣,是采是求。"...  相似文献   

16.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寒夜客来茶当酒一羽先生在《茶话》中,曾提到一位宋代诗人,说“他一生写了多少诗已不可考,但如今大家熟知的仅剩了如下名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确,正是沾了这句茶诗的光,后代茶客们才知道宋时曾有一位诗家名叫杜耒,...  相似文献   

17.
“哇!这么多茶书,不会有重复吗?”“大部分相同的,只是大同小异而已!”这是2004年8月15日上午,在杭州高级茶艺师袁勤迹女士府上,袁女士与慕名到访的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儒商储吉旺的开场对白。头天下午,笔者与储总刚在浙江电视台卫星台录完《天下浙商》访谈节目,看到写过多首家乡茶诗、业务繁忙的储总难得有闲暇,笔者约他同去袁女士家喝茶,也让这位年逾六旬的“工作狂”轻松一下。看到袁女士家中满架的茶书,储总就随口提出了开头的问题。想想自己书柜里的数十本茶书,确如袁女士所说。十多年来,拙著《名人茶事》的资料就曾被诸多人士…  相似文献   

18.
<正>距离我跟陈文华老师相约湄潭面会的日子越来越近,心情的激动也越来越难以抑制。我在想:陈文华老师一定长得很高大结实,要不然,他一定承受不了日以继夜的攻读和写作。他做了那么多事,写了那么多书,一般的人是承受不了的。我们虽未见过面,但我们早已是熟悉的老朋友,是难得的以文会友,我们在品读对方的文章中,早已成为相通相知的老友。5月18日,我问省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梁正,我说:"陈文华老师来黔考察贵州茶的事落实得妥当了  相似文献   

19.
茶诗话(续)     
五,苏东坡的“茶癖”在“茶诗话”开篇时,我便许了愿,要专门写一篇东坡与茶的诗话,今天该向各位茶友交卷了。苏东坡的爱茶成癖,是名传八百年而历久不衰的。他的茶诗,数量也许比不上白居易、陆放翁,但是经他吟咏的茶事,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却是千年诗史与茶史所罕见的。他笔下的名茶各具风姿,难分高低:“顾渚茶芽白于齿”(咏顾渚紫笋),“雪芽双井散神仙”(咏双井茶),“拣芽分雀舌,赐名出龙团”(咏龙团茶),“帝规武夷作茶圃”(咏武夷岩茶),“白云峰下两旗新”(咏白云茶)……真是奇香异馥,尽入诗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坡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诗,源远流长,不但写茶诗的作者多,茶诗的数量多,而且茶诗的体裁,也是形形式式,五花八门,今综述如下:一、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和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通称“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从茶诗中可以看到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四言《嘲茶山》宋代葛胜仲作吴兴紫笋,实产顾渚。唐昔*#贡,阚山芽吐。隼砨出临,虎岩亲驻。邻邦刺史,金匏相遇。木瓜堂前,穿云氵邑露。烹蒸包发,及春未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