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近年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效应的争论,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形成3点认识: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通常表现为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和生产力下降,而林地水土流失、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桉树的化感作用是导致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对策,如开展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控林地生产力;未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及其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能是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研究桉树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环境效应,其重点是探索桉树与其他外来植物的生态学关系.本文为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地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120,自引:4,他引:1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铭洪  骆永明 《土壤学报》2003,40(2):161-169
本文在回顾中国矿区土地修复与恢复重建研究工作的历史基础上 ,着重从土壤科学与生态学的角度综述 (1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 ;(2 )矿区退化土壤的物理和化学修复 ;(3 )矿区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和提取修复 ;(4 )矿区污染土壤的植物 -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 ;(5 )矿区土地修复的技术要求与管理 ;(6)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旨在推动中国矿区土地资源修复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恢复生态学与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问题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介绍了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生态恢复的方法 ,并基于黄土高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 ,提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基本途径、目标、策略、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的过度使用以及随意将污染物排放入河流中,造成河流的生态破坏、水体污染,而河流综合治理过程中又经历了水生态环境退化的的误区。针对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的现状,旨在恢复河流生物多样性生境的基础上,在安全性满足的条件下,尽可能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介绍了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恢复生态河道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红壤退化严重的福建安溪县和永定县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过计算结果表明,其生态足迹呈现赤字,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恢复与重建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当前极炒迫切的任务,研究者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对未治理的侵蚀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措施恢复的马尾松林和村边残存的乡土林(风水林)群落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稀少,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生物多样性各种指数最低;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植被覆盖恢复,植物种类增加,区组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各多样性指数增大,乡土林物种最为丰富,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最大,因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经封禁管理措施恢复后,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与乡土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7.
陕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评价方法,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标,对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处于优等水平.结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分析了陕南地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水土流失是该区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实施生态移民、生态安全经济效益宣传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恢复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年来,该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面临着干淀的威胁。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如水量减少、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为维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其生态的安全,提出了生态恢复方案和具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和EF模型的小流域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红壤退化严重的福建省朱溪河流域为例,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相协调。针对此,提出了有利于红壤退化地综合治理及其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若尔盖湿地草原沙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若尔盖湿地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威胁该地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已有研究和野外考察获得的数据资料分析,若尔盖湿地草原的退化、沙化在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是沙化发生的大环境,是大空间、大跨度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自然环境背景,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草原沙化提供一种可能性,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强烈的破坏性活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和草原退化、沙化的主导因素.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气候变化及植被和淤地坝等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变化的影响,选取宁夏典型入黄流域清水河和苦水河为研究对象,采用Pettitt突变方法分析研究流域气象水文和生态建设措施等要素的变异点,基于Budyko理论,通过建立水热耦合控制参数与生态建设措施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耦合生态建设措施下的降水—径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估,采用弹性系数法,量化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流域径流均呈减小趋势,且年径流突变均发生在2000年;水热耦合控制参数与NDVI和淤地坝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引入NDVI和淤地坝指数构建的降水—径流模型模拟值接近实测值;清水河流域生态建设措施实施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高达78.25%,其中,植被和淤地坝对径流减少贡献率分别为23.11%,46.50%,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对径流产生的影响。苦水河流域降水对径流减少贡献率可达47.30%,生态建设措施对苦水河径流减少贡献率为59.57%,植被和淤地坝贡献率分别为18.57%,13.96%,其他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减少贡献率为27.04%。生态建设是引起宁夏入黄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度了宁夏2000—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引入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模型,探讨宁夏自然资本利用状况,加入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指数作为补充,对宁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宁夏全区人均生态足迹由1.601 8增长到2.915,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175平稳下降到1.005,生态赤字增长了2.58倍,宁夏的生态承载力已超负荷;(2)人均足迹深度从1.833上升到3.294,人均足迹广度维持在0.608 5~0.852 9,资本流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消耗,资本存量的利用已然成为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2013年,宁夏需要约3.29倍的国土面积才能维持自身的发展。(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3.009降到0.743 6,发展能力指数由2.630 7上升到4.748 2,表明宁夏的自然资本利用效率正逐步提高,具备一定发展空间,但是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数值较低,说明宁夏的自然资本利用方式不均衡,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未来应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降低能源消耗率、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合理规划城镇土地利用等方式来优化自然资本利用状况,减少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情况,基于生态足迹法,通过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通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本地化,定量评价引黄灌区2010—2019年不同土地利用生态承载力状况,并将生态承载力结果与通用因子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优化后均衡因子的 平均值为水域(11.735)>林地(1.561)>草地(0.901)>耕地(0.785)>建筑用地(0.073)>未利用地(0.027),产量因子均值为耕地=建筑用地(1.701)>水域(1.681)>林地(1.680)>草地(0.684),较好地反映宁夏引黄灌区生态系统提供生产服务的能力和国家水平的差异。(2)2010—2019年,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再提高,生态足迹始终小于生态承载力。(3)研究区内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在提高,生态盈余不断扩大,生态质量不断提高。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研究,为区域的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对于以点带面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的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和评价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值法系统评价宁夏地区1986—2012年生态环境变化及其特征。[结果](1)1986—2012年,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呈波动增加趋势,需加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措施的力度。伴随着气候的暖干化,未来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2)宁夏地区生态环境状态得分呈波动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3)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得分呈增加趋势,说明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投入水平提高;在相关生态建设措施的实施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有所减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好转;(4)宁夏地区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结论]近27a来,宁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提高。  相似文献   

15.
宁夏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宁夏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南北差异较大的特点,将全境划分为卫宁平原和南部山区两个类型区,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研究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并探讨了各自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及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宁夏自治区永宁县2006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地处黄河上游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生态足迹帐户计算表明,2006年永宁县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830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376 hm2,人均生态赤字0.454 hm2,资源的消耗已明显超出自然再生能力,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永宁县生态足迹主要来自于耕地、草地、化石能源消耗,畜牧业比重增加和化石能源消耗增加是永宁县生态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改善该区生态足迹状况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种植饲草,压缩养殖规模等。  相似文献   

17.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泾源县为研究对象,利用RS和GIS相关技术分析泾源县2003年、2007年和2011年三期TM遥感影像图,解译研究区三期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省公顷”模型,结合宁夏平均生产力计算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得出泾源县生态盈余在时间上的分异特征,以2011年生态足迹效率为基准,综合农业生态足迹效率补偿、直接受益损失补偿和生态盈余动态评价补偿,对泾源县生态补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泾源县自2003年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牧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2003年、2007年和2011年泾源县的人均生态盈余分别为-0.248 hm2,0.159 hm2和1.580 hm2。较为合适的补偿标准为:年户均补偿9 669元,年人均补偿2 627元,生态补偿总额为26 610万元。研究结果以期为泾源县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方法以及耦合度模型对宁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耦合协调水平以及耦合度演化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宁夏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指数由0.3225上升至0.5962,说明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不断缓和,趋向于协调发展;剪刀差呈先减后增的“U”型变化趋势,说明两系统发展差异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态势;宁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介于(45°,90°],说明两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而耦合度整体呈上升态势,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基于耦合模型所建立的耦合协调度,较好地反映了宁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交互胁迫的耦合发展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宁夏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规律,促进宁夏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隆德县2011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宁夏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对隆德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益范围进行划分,通过对隆德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确定其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隆德县总生态服务价值约为30.298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的贡献达到80.85%,其次为农田,再次为草地和水域;隆德县生态补偿的最终价值约为7.084亿元,森林生态系统补偿价值约为6.447亿元,占总补偿价值的91%。完全符合退耕还林以来“生态立县”建设的发展目标,但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价值偏小,建议今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良好发展的同时,加强草地生态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针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作为评价因子,运用GIS技术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各乡镇均存在生态敏感性问题,生态敏感程度分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4个等级,且94.34%的面积属于中度以上敏感性。(2)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位于中部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的各乡镇,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位于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各乡镇,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3)以市(县)为基本空间单元所得的评价结果,没有考虑县内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可操作性较差,以乡镇为基本空间单元所得的评价结果因均质性较好,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