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鸭共作是在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基础上,参照日本稻鸭共作新技术、新思路发展而成的一项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综述了我国稻鸭共作的研究现状、生态学效应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还能有效控制稻田病虫草的危害,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了稻鸭共作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稻鸭共作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技术,是对我国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继承与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探索实践稻鸭生态种养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文选取了 3个镇4个村共4户采用稻鸭共作生产方式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并对其稻米产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较常规水稻种植低,但由于...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 ;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 ,产生中耕浑水效果 ;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 ;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 ,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 :将雏鸭放入稻田后 ,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 ,无论白天和夜晚 ,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 ,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 ,日本鹿儿岛市桂…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模式起源于中国的稻田养鸭技术,在日本不断完善,并在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了良好的发展。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水稻种植技术,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本文对稻鸭共作模式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并对实现稻鸭共作技术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上海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并将稻田共作生态养鸭密度示范、对稻田水层和土壤中“温室效应”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甲烷、溶解氧含量、实施步骤、鸭子数目和水稻品种的筛选、对系统生态学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生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太飞 《农技服务》2009,26(7):87-88
介绍了稻鸭共作的基本要求,总结了稻田养鸭技术及稻鸭共作阶段的协调技术。  相似文献   

8.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是"稻田养鸭"传统技术阶段向现代技术阶段的过渡转型时期。民国时期,一套简单可行的"稻田养鸭"技术体系基本完成。后因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进入农田,"稻田养鸭"技术因不能满足人们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而倍受冷落,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在现代农业自我审视和观念转换的浪潮中,传统农业中的"稻田养鸭"技术重新获得人们关注。"稻田养鸭"技术从传统阶段进入现代阶段;"稻田养鸭"从简单的"稻田放鸭"转化成为系统的"稻鸭共生";"稻鸭共生"技术使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在现代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经济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其减排CH4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及经济学方法研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CH4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稻田CH4排放通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晚稻分蘖盛期,免耕养鸭稻田、免耕不养鸭稻田和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4.1、32.2和40.5 mg·m-2·h-1。在晚稻分蘖始-分蘖盛期,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CH4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量减少2.333、4.723 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养鸭稻田CH4排放量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分别减少3.373和5.590 g·m-2。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农户的财务净效益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农户分别增加2 166、4 207 yuan/ha。减去CH4排放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为5 000 yuan/ha,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2 206和4 274 yuan/ha。【结论】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增加农户的财务收入,又能减少稻田CH4排放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2、基本情况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畜禽种业》2008,4(16):69-69
“稻鸭共育就是在稻田里养鸭,以田养鸭.以鸭护稻.这样既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鸭子长成后,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态农业。”自去年紫阳县农业局在双安乡示范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以来.使该乡的100多户农民尝到了甜头。双河口村的50多户农民在自家的稻田里发展了80余亩稻田养鸭,共喂养鸭子800余只。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苏省滨海县农业部门经过多年稻鸭共生栽培实践,证明稻鸭共生栽培模式是生产绿色优质稻米及肉鸭的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有效生物防控途径,效益显著,可谓稻丰鸭肥,一举多得。稻鸭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充分利用共生互利、生态位和食物链等生态学原理,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进行肉鸭田间网养的种养生态系统,是对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该系统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相似文献   

13.
零日龄稻鸭共作是指插秧后3 d,将当日刚孵化的鸭苗放入稻田共作,其是在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种养模式,克服了需要对鸭子育雏、驯水的技术瓶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鸭子对杂草的控制作用。2016—2017年在张家港市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内对该项技术的连续实践,证实了其操作的简便性和效果的优越性。同时,本文也总结了大面积推广应用零日龄稻鸭共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鸭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农书中,即有用鸭治蝗虫、蜂蝶的记载。稻田放牧养鸭长期以来是我国南方稻区农牧结合、季节性大批量生产肉用鸭的一种主要经营方式。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施用,稻田养鸭在现代精作中已日渐式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我国四川、重庆及南方部分省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经开展过稻鸭共栖、露宿养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零日龄稻鸭共作是指插秧后3d,把当日刚孵化鸭苗放入稻田共作,它是在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种养模式,克服了需要对鸭子育雏、驯水的技术瓶颈,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鸭子对杂草的控制作用。2016年到2017年,通过两年来在张家港市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内对该项技术的连续实践,证实了它操作的简便性和效果的优越性。同时也思考了大面积推广应用零日龄稻鸭共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田养鸭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在稻鸭共作有机生产技术基础上,通过改变施肥思路,增加施肥用量,提高了水稻产量,667m2纯效益为传统种粮效益2-3倍。本文对稻田养鸭高效清洁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是中国南方稻作区两种主要复合种养模式。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中CH4和N2O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价,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稻田综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研究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规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估算。【结果】在水稻生长期间,稻鸭、稻鱼共作系统中CH4排放峰值均出现在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其平均排放通量均显著(P<0.05)低于常规淹水稻田;N2O 的排放通量在稻田淹水期间保持较低值,而在稻田落干后迅速升高。养鸭显著(P<0.05)提高了稻田N2O的排放,养鱼降低了稻田N2O的排放。2006和2007年稻鸭、稻鱼处理CH4和N2O排放产生总温室效应分别为4 728.3、4 611.0 kg CO2?hm-2和4 545.0、4 754.3 kg CO2?hm-2,其温室效应成本分别为970.89、946.81 yuan/hm2和933.25和976.23 yuan/hm2,明显低于CK的5 997.6和5 391.5 yuan/hm2。除去CH4和N2O排放产生温室效应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稻鱼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田增加2 210.64、4 881.92 yuan/hm2和3 798.37、5 310.64 yuan/hm2。【结论】稻鸭、稻鱼共作能有效的抑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其温室效应。因此,稻鸭、稻鱼共作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农业的水稻生产中,由于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需要反复使用农药。另外,大量使用化肥又容易改变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形成农业面源污染。为了保护农村环境,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现在积极发展稻鸭共作模式的越来越多了。稻鸭共作,种养结合,稻田不需使用化肥、农药,稻田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各种生物得以滋生,稻田青嫩杂草、害虫、蚯蚓、田螺等为鸭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动植物饲料,鸭子生长迅速,肉质鲜美。鸭子排出的粪便又可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鸭子在稻田里活动还具有松土、清除虫子和杂草的作用,稻鸭共作的稻田产的稻米,口感好,品质佳,市场销路好。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是农牧结合的一种新模式,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稻鸭共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水稻品种和鸭子品种的选择是不是有特殊要求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的江西省宜丰县稻香南垣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姚慧峰先生,下面看他是如何回答的。  相似文献   

20.
善用"空间"创效益在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的泰州蒲公英农业科技发展公司570亩的"稻鸭萍共作"稻田里,一只只蛋鸭在稻行间"漫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稻鸭萍"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养鸭养绿萍,稻子在生长期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鸭粪、绿萍成了稻子的肥料,鸭子在稻田里觅食,吃掉大量害虫,基本不用打农药。这样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