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冰冻雨雪灾害中城市森林抗雪压特性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3月,对湖南郴州城市森林树种及其配置模式和不同密度林分受雪压灾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就城市森林树种而言,不同生长表现的同一树种抗压性不同,生长旺盛的单株抗压性强;落叶树种比常绿树种抗压性强,乡土树种比外来树种抗性强.就城市森林树种配置模式而言,群植模式比孤植模式抗性强,混交林模式比纯林模式抗性强.就城市森林不同密度林分而言,低密度林分(郁闭度小)比高密度林分(郁闭度大)抗性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杉木、马尾松为例,并以该树种林分自然稀疏线,地位指数等上层树高线数学模型及参数值,计算各树种不同初始密度、地位指数、林龄(树高)生长阶段的林分适宜密度。初始密度、地位指数愈高,其适宜密度愈高,反之,则愈低。这是各树种林分适宜密度的基本变化规律。杉木、马尾松各树种值不尽一致。同时亦由此看出,一定立地条件下之适宜密度是随林分密度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林分适宜密度不为某定值。  相似文献   

3.
<正> 众所周知,人工林林分密度直接影响到林分平均直径。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林木平均营养面积和林分平均直径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林分,其平均胸径最终将保持在一个相似的水平上。上述这种规律,在天然林中或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林分内是否也存在呢?研究一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林分平均直径与林分密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对森林经营是有极大益处的。因为一个林业经营单位所辖森林地  相似文献   

4.
油桐栽培密度及林分结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本文研究了我国油桐主要产区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林分密度对油桐的林分结构和产量的影响规律,密度与林分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的数量关系及影响林分产量的主导结构因素,提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最佳栽培密度和理想的林分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广西黄冕林场的几个桉树树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树种生长、立木材性以及林分密度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各树种的生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树皮厚度)和材性(立木Pilodyn值、应力波波速、基本密度)性状均差异显著。比较3种不同林分密度的邓恩桉发现,林分密度对其生长、材质形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适宜的林分密度有利于林木生长和材性形成。对各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树种评价,结果表明:巨桉林木生长量大,大花序桉和本沁桉生长量相对较少,但木材材质相近,表现为坚硬,而粗皮桉、柳桉、邓恩桉均低于对照尾巨桉。从林木生长、立木材性方面看,适合于该地区发展的树种有巨桉、大花序桉和本沁桉,其中巨桉最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探究栎类天然林自稀疏规律,从理论上丰富种群生态学,为天然林林分密度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湖南省265块栎类天然林连续清查样地为研究对象,对现有林分密度指数进行改进,采用分位数回归和随机前沿分析评估Reineke林分密度指数和改进林分密度指数在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方面的适用性,并对不同林分类型栎类天然林的自稀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Reineke林分密度模型相比,改进林分密度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降低(P<0.05),模型以林分平均胸径和优势树种平均高为基础变量,能够更好诠释林分自稀疏的内涵;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在模拟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模型方面更加客观且精度较高,分位数回归方法也可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天然混交林自稀疏过程受林分平均胸径和优势树种平均高的共同影响,林分平均胸径越大,自稀疏速率越快;林分优势树种平均高越大,林分可容纳株数越多。天然林自稀疏速率在不同类型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栎类相对纯林的自稀疏速率更快、死亡率更高。【结论】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探究其自稀疏规律,可为栎类天然林自稀疏状态的判别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更新密度、不同更新树种在不同郁闭度的天然阔叶混交林下进行更新,连续2年对固定标准地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得出结论:红松的最佳更新密度为2 000株/hm2,而云彩的最佳更新密度为3 300株/hm2;郁闭度在0.3 ~0.5之间的林分最佳更新树种为红松,郁闭度<0.3的林分更新树种以云杉好些,郁闭度>0.5的林分可更新任何树种,其生长量都不占优势,应先进行间伐或抚育伐后再进行人为更新;班克松生长较快,但由于不是耐荫树种,保存率较低,不适宜在天然阔叶混交林下更新.  相似文献   

8.
从林分密度、树种组成、林分直径分布、转换决策 (包括择伐周期与转换期长度 )等方面对异龄林经营决策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 林分密度是林分群体结构的数量基础,对林木的生长和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人工林只有在适当的密度范围内才能获得最高产量,过稀过密都不行。这个适当密度范围随树种、立地  相似文献   

10.
试论半干旱区人工低价值林分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干旱区人工林中低价值林分严重影响该区人工林系统生态功能及经济利用价值,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树种选择不当、造林初植密度过大及管理过于粗放等造成的。针对其成因,在遵循基本的林学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其改造的技术措施:①做好树种选择基础性工作,②为林分生长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③科学调整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株数所占比例多10%以上;(2)幼龄林疏伐强度的生长效应以中—强度疏伐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林分主要速生树种数量和材积比例可分别提高15%和5%左右。伐后保留1500株/hm2,疏伐间隔期8~10a;(3)中龄林密度管理后,槠栲类、木荷和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7%、33.9%和29.1%。4a后3类树种在林分产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9.4%和16.9%,槠栲类直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2类树种,表明密度管理能较有效地提高槠栲类树种的生产力,林分保留密度以600~8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柞蚕林封育24 a后,可自然恢复成新一代林分,并伴有珍贵树种出现。应适时进行透光抚育作业,以调整林分密度,提高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6年、201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乔木林各优势树种(组)生物量,并根据生物量和含碳系数的大小,计算碳储量、碳密度,藉此对不同优势树种(组)、不同起源林分、不同林龄林分、不同类型林分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昆明市西山林场森林面积、蓄积增加151hm^2、58060m^3;碳储量增加了25230.64 t,达到111530.27 t,比2006年增加了23%。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初植密度、间伐对杉木林分优势高生长过程的影响*洪玲霞关键词杉木优势高初植密度间伐立地质量是决定林分生长和收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用材林经营与管理中,立地质量定义为“生长在某一地位上既定树种或林分类型林木的生产潜力”。以往的研究表明:许多树种的材积生产潜...  相似文献   

15.
确定杨树速生林适宜采伐期,与树种结构、林龄、林分密度和林木连年生长量有直接关系,当林分密度进入极限时,林木连年生长量开始从高峰下降,说明林分已进入适宜采伐期,实行适宜采伐期采伐作业,可获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人工林林分密度直接影响到林分平均直径(取平均胸径)。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林木平均营养面积和林分平均直径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林分,其平均直径最终将保持在一个相似的水平上。上述这种规律,在其它林分中或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林分内是否也存在呢?  相似文献   

17.
研究林分密度与平均直径(取平均胸径值)间的量变关系及规律,将对森林抚育间伐,生长预测、林分工艺成熟、更新造林密度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及一些重要参数。为此,本文以落叶松、冷杉为例,并对我国林区主要针、阔叶树种及树种间林分密度与平均直径关系进行下述探讨。不足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8.
桉树Eucalyptus spp.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速生树种之一,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桉树林出现了地力衰退、病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营造桉阔复层混交林是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益尝试.研究通过调查粤西桉阔复层混交林,分析不同桉树密度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的差异,筛选不同桉树密度下林分结构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更高、林木生长更优的桉阔复层林.研究结果表明:低桉树密度林分中,天然更新物种占优势,黄牛木Cratoxylum ligustrinum、土蜜树Bridelia tomentosa、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是林分中主要的先锋树种;在高桉树密度林分,栽植物种占据优势,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是主要的栽植树种;桉树密度越接近的林分,其科属种组成差异越小,反之差异越大;不同桉树密度林分间的物种丰富度、个体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胸高断面积、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则有显著差异(P<0.01);从径级结构来看,随着桉树密度的升高,林分的径级结构从倒"J"型分布向峰型分布发展.低桉树密度林有着稳定的天然林更新替代,但所处的演替阶段较早,高桉树密度林能更早到达林分成熟期,所处的演替阶段更高,可获取的林木资源更丰富.  相似文献   

19.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理论基础,由密度(即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与各测树因子(如直径、树高、材积等)新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制而成。它是林分经营的重要工具,可为定量间伐、资源调查、生长予测、造林设计等工作提供依据。本图中的欧美类杨树,主要是沙兰杨、Ⅰ—214、健杨等无性系,是我市汶河沿岸主要造林树种。本文在搜集大量标准地材料基础上,编制了该类树种林分密度管理图供试用。  相似文献   

20.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云南省的主要用材树种。为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云南松林分生长与立木密度间的数量关系,经营好我省的云南松林,合理利用林地生产力,确定林分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最适宜的立木密度,从而提高林分生长量,缩短培育期。我们针对滇中地区的自然特点及林分生长情况,应用林分密度这个可控变量和林分因子中可测定变量之间的联系,在引用国外吸取国内编制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编制了该地区云南松林分密度控制图。林分密度控制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根据林分密度与林分各测树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编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