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获得可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混合菌群,为微生物混合培养降解纤维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培养基从土样中初步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再以内切酶(CMC)、纤维素全酶(FPA)、外切酶(C1)和β-葡萄糖苷酶(β-Gase)4种酶活性为指标进行复筛,对复筛获得的高效菌株进行组合培养,筛选高效组合菌群。对复筛后的菌株通过菌落和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筛选获得了y3、yi-71、ye-9、er-72和se-93等5株活性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得到1个较好组合ye-9/er-72/se-93,其CMC、FPA、C-1和β-Gase 4种酶活性分别为3.18,1.67,1.08和1.12 U/mL,均比单菌株有一定程度提高。初步鉴定ye-9、er-72、se-93均为放线菌。【结论】组合菌群对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2.
以菜园土和不同有机肥组合的土样为材料,通过天然纤维素分解菌群的分离、驯化以及复配具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性的单菌株来构建玉米秸秆分解复合系。结果表明,对筛选得到的6个分解菌群进行了驯化培养,10代后菌群的pH值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活性已基本稳定;经过与具有纤维素酶活性(M,H)、木质素酶活性(Y1,Y7)、半纤维素酶活性(Y6)的菌株复配后得到的复合系,真菌与细菌含量均有所提高,CMC活性达到了35.6 U/g。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适合我国北方冬春季秸秆降解的高效低温纤维素降解菌株。[方法]在低温地区采集土壤,10℃初筛耐低温菌株,通过刚果红染色液法进行复筛,利用DNS法测定CMC酶活性。将筛得菌株和实验室自存菌株结合拮抗试验构建复合菌系,测定复合菌系CMC酶活性,测定秸秆降解率,并对代表性菌株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对最终确定的复合菌系中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0℃低温培养初筛得到55株耐低温菌株,刚果红染色法复筛得到8株具有明显水解圈的单菌株,其中包括细菌3株、真菌2株、放线菌3株,其中纤维素酶活性最高达到47.0 U/mL;根据拮抗试验构建了2个复合菌系,其纤维素酶活性分别达到31.0和53.0 U/mL;秸秆降解试验中,实验室和沙袋法的复合菌系2对秸秆的降解率分别达31.8%和45.1%,显著高于复合菌系1和对照组;对JGDZTX3进行产酶条件优化,确定最佳氮源为牛肉膏,培养温度为10℃,培养时间为4 d,初始pH为7,在此条件下CMC酶活性达到66.5 U/mL,这4个条件对产酶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复合菌系2的4个未知菌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分别为白蚁菌、葡萄球菌、长柄...  相似文献   

4.
真菌-真菌或细菌-细菌复合系可提高纤维素的降解,但人们对真菌与细菌组成复合系的降解情况知之甚少.本文以真菌(LF1,LF3)和细菌(DS6,DS9)各2株组合形成11个复合系,通过比较单一菌种及各复合系在常温20℃下的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滤纸糖酶(FPA)酶活来分析分解特征,进而确定高效降解复合系.结果表明,CMC酶活和FPA酶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单一菌种中LF3最大CMC酶活(Mc)和最大FPA酶活(Mf)为最高,分别为1.99 U和1.18 U;除LF3与细菌组成的复合系之外,其余复合系的最大酶活均明显高于其所含菌种单一培养时的,复合系L13(含LF1和LF3)的CMC和FPA酶活均于168h达到最大,且在所有复合系中其Mc和Mf最高,分别达到了3.95 U和2.23 U;复合系D6L13(含DS6、LF1和LF3)的Mc和Mf仅次干L13,分别达到了3.54 U和1.82U,出现时间分别为168h和144h.  相似文献   

5.
以自主培养的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群和动物粪便为材料,设定锯末和菌群两个因素,以动物粪便中不加锯末和菌群为对照,采用2×4两因子试验设计,运用DNS法和硼酸、锌铵络盐吸收法,通过测定添加高效纤维分解菌(5%)对猪粪和牛粪降解过程中含水率、p H的变化,及添加菌群与添加不同比例锯末(0、5%、10%、15%)降解过程中酶活力和NH3、H2S的释放量,研究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群对动物粪便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群的处理能够使不加锯末猪粪与牛粪的处理组含水率迅速下降,有效降低p H,并能使CMC(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保持较高水平,且能明显降低NH3与H2S的释放量;锯末降低了CMC酶活力;添加菌群及10%锯末的猪粪与牛粪降解过程中,CMC酶活力升高,最大时分别达到2.54、2.33 mg·m L-1,且减少了NH3与H2S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降解菌群构建及其降解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堆肥材料内微生物菌群的连续筛选与驯化,获得高效、稳定纤维素降解菌群,并对其生长特性和降解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解菌群生长迅速,培养第7天即可达到生长平台期;菌群纤维素酶活性在1~7 d内逐步增加,第7天的酶活性最高;降解菌群对不同纤维素材料的纤维素酶活性差异较大,初始pH值低有利于降解菌群酶活性的提高,其中初始pH值为4.0时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为86.54 U。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玉米秸秆纤维素的降解率.[方法]从腐烂的秸秆、森林土及羊瘤胃液等富含纤维素分解菌的样品中筛选出降解纤维素的菌株.样品以玉米秸秆为碳源富集培养后,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法初步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再以CMCase(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性为指标进行复筛,对复筛获得的高效菌株进行组合培养,筛选出高效组合菌群,进行菌株鉴定.[结果]筛选获得了3株活性较高的纤维素分解菌,通过形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N05、N13为枯草芽孢杆菌,N21为黑曲霉;并对其进行组合培养,得到1个较好组合NSS,其CMC酶活性为6.07 U/mL,比单菌株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混合菌群的酶活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能够降解玉米秸秆的微生物。[方法]以植物园土层下5 cm取得的腐殖质土壤为样品进行富集培养,通过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步筛选,滤纸崩解法进行二次筛选;以玉米秸秆粉为唯一碳源,经25℃、180 r/min摇床培养72 h,测定纤维素酶活性;通过形态观察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筛选出1株纤维素酶活性最大的菌株WZ16,滤纸酶活性为620 U,CMC酶活性为72 U,通过形态观察初步鉴定WZ16为链霉菌属放线菌。[结论]最终筛选得到1株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链霉菌属放线菌,为综合利用玉米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纤维素的利用率,以麸皮、玉米芯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方法,分别研究碳源、氮源、表面活性剂、培养基初始pH、料水比、培养温度及时间对黑曲霉XZ-3S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黑曲霉XZ-3S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固态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麸皮与玉米芯的比例6∶2,硫酸铵浓度4.0%,吐温-40 0.4%,发酵培养基初始pH 4.0,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96h,培养基料水比1∶1.5。在该工艺条件下,CMC酶活性及FPA酶活性分别达273.56IU/g和135.61IU/g。  相似文献   

10.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复合菌群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堆肥中的纤维素是制约堆肥进程的关键。通过对样品进行常温和高温多代驯化,获得4株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其中2株常温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ZN0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ZN02,2株高温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LZN03、Bacillus licheniformis MLY0。4株菌对滤纸均有降解能力,且常温菌复合菌系的滤纸崩解能力、滤纸酶活性与CMC酶活性分别为10.81%、0.17 U/m L与7.41 U/m L,高温菌复合菌系分别为5.69%、0.10 U/m L与12.69 U/m L。4株菌间不存在拮抗效应,多数能够交叉生长,能够构建成为复合菌群。因此,这4株菌在构建纤维素复合菌群并应用到堆肥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复合化学处理对麦秸干物质和纤维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复合化学处理对麦秸干物质和纤维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本试验将尿素和氢氧化钙均按麦秸风干重2%,3%和4%的量分别添加,共9个试验组,各试验组尿素和氢氧化钙的添加量依次为1组2%+2%,2组2%+3%,3组2%+4%,4组3%+2%,5组3%+3%,6组3%+4%,7组4%+2%,8组4%+3%和9组4%+4%,对照组为原麦秸,通过短期人工瘤胃技术测定不同复合处理麦秸干物质和纤维的瘤胃72 h降解率。结果表明:7组,8组和9组三个组的干物质和酸性洗涤纤维瘤胃72 h降解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1);干物质和酸性洗涤纤维瘤胃72 h降解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90.96%,85.24%,75.03%和139.38%,132.06%,130.94%;7组和8组两个组的中性洗涤纤维瘤胃72 h降解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6组(P<0.01),显著高于9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瘤胃72 h降解率比对照组提高92.06%和82.51%。在本试验设计条件下,用占秸秆风干重4%的尿素+2%的氢氧化钙共同处理是最适宜的麦秸复合化学处理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废纸产纤维素酶复合菌系的筛选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1组能够高效分解废纸并产胞外纤维素酶的复合菌系,采用外淘汰法,在常温条件下以土壤及枯枝落叶为菌源,以废打印纸为唯一碳源,筛选得到1组复合菌系PSD。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系能够在6 d内分解纸总质量的71%,其中纤维素降解率为72%,半纤维素降解率为48%。此外,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解3 d时达到最高值3. 26 U/m L,半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解4 d时达到最高值6. 37 U/m L。当培养温度在25~35℃,培养基p H值在6. 0~8. 0,培养基为Hutchinson时,复合菌系具有较好的纸分解效果和产酶活性。利用16S及26S rRNA克隆技术分析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系由细菌和真菌组成,其中细菌主要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及拟杆菌门,真菌主要包括波氏假性霉样菌(Pseudallescheria boydii)。由研究结果可知,得到的复合菌系PSD能够有效分解废纸并同时分泌纤维素酶,对打印纸废弃物的分解及资源利用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纤维素酶活力高的纤维素降解真菌,研究其粗酶活性.[方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纤维素降解菌,以透明圈试验和滤纸降解试验验证其降解能力,通过菌落菌丝形态及rDNA-ITS序列测序鉴定菌株种属,通过改变培养时间、氮源、装液量、起始pH及培养温度5个因素探讨纤维素降解真菌的最适产酶条件.[结果]得到3株纤维素降解真菌QS2、QS6和QW9,经鉴定确定QS2和QS6属青霉属(Penicillium),QW9为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QS6菌株的FPA酶活和CMC酶活在3个菌株中均表现活力最高,且最适产酶条件为32℃时氮源为磷酸铵、起始pH 6.0、装液量100 ml,培养时间14 d.[结论]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粗酶活性的研究为纤维素酶的发酵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松针纤维素降解菌系,通过刚果红纤维素平板鉴别初筛菌株,以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性高低进行复筛,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松针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将复筛获得的菌株进行组合培养,并与其单独培养时酶活大小进行比较,得到1个酶活最佳组合,其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为83.39、35.84和122.54 IU,均比单菌株各酶活力高。对该组合产酶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在以硝酸钠为氮源,6.0为起始p H时,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时产酶最佳,CMC、滤纸和微晶纤维素3种酶活力分别达到98.03、50.84和140.06 IU。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棉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应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从棉田土壤中筛选纤维素降解菌株,通过CMC酶活、FPA和实际降解效率的测定,筛选出5株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分别编号为T4、T3、T2、M4、M3。结果表明,通过对培养和培养温度的优化,发现在培养时间为72 h、培养温度为30℃时纤维素分解酶的活性最佳。在第5 d、10 d、15 d、20 d测定菌株对棉花秸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在培养20 d时,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分别为T4 18.62%、14.2%;T3 18.27%、12.97%;T2 17.53%、13.54%;M4 19.69%、13.56%;M3 19.21%、14.25%。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纤维素-刚果红染色法,从河北省山前平原秸秆还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高效纤维索菌(B1、B2、B3),并进一步研究了其显微特性和酶活性.结果表明,B1、B2为芽孢杆菌,B3为无芽孢杆菌.培养12h时B1和B3菌株的CMC酶活力接近峰值,分别为31.2、24.4U;培养18h时B2菌株的CMC酶活力最高,为36.3U.培养12h时B1菌株的FPA酶活力达高峰,为34.1U;培养8h时B2、B3菌株的FPA酶活力最大,分别为39.2、163.6U.  相似文献   

17.
以红树林植物根际富含生物质的土壤为材料,经过多代淘汰,筛选构建了1组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群SYF。30℃静置培养10 d后,复合菌群对木榄、滤纸、红海榄的分解率分别为83.6%、71.5%和67.3%,纤维素酶活分别为102.2、126.3和110.7 U/mL。利用平板法分离得到了8个属的好氧性细菌和3个属的真菌,利用16S rDNA文库共检测到6个已知属和2个未知种类细菌,同时通过ITS文库共发现5个属真菌。仅有3个属的微生物可通过平板法和克隆文库构建法共同检测。  相似文献   

18.
以滤纸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溶液作为培养基,对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这3种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培养及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拟康宁木霉和绿色木霉的滤纸失重率分别达到37%、33%,是黄绿木霉的6~7倍,且他们的CMC酶活性也显著黄绿木霉。表明不同的菌株对纤维素类物质的分解能力差异很大,且CMC酶活性高的菌种滤纸分解能力也比较明显,以拟康宁木霉与绿色木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严寒地区低温条件下农业废弃物自然处理效率下降的问题,从长白山典型静水水底污泥筛选优势低温降解纤维素菌并进行26S rRNA PCR测定菌种,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全组合构建菌株多样性为1~5的复合菌系,分别检测复合菌系的秸秆相对降解率及其滤纸酶、纤维素内切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菌株多样性和组成对复合菌系玉米秸秆降解效果及其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得到5株可在15℃时纤维素水解能力强且可降解玉米秸秆的菌株。经26S rRNA序列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5株降解菌分别为链霉菌(Streptomyces)、棘孢木霉(T.asperellum)、钩状木霉(T.asperellum)、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ium),与NCBI数据库的序列相似度均超过99.95%。抽样效应分析发现,不同菌株对复合菌系的秸秆降解效果、滤纸酶和纤维素内切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全组合复配结果表明,以编号为AX1、AX3和AM4的组合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最佳、酶活性最高,复合菌系的秸秆降解能力和纤维素酶活力均高于单一菌株,且随着菌株多样性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中国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低、冻融频繁的气候特点,优化构建能在低温环境下高效降解秸秆的菌群,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原始耐低温秸秆降解菌群JZ5中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节杆菌(Arthr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地杆菌(Geobacter)、代尔夫特菌(Delfteia)和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sphinomonas)共6个菌属间的相关性,简化原始菌群JZ5组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菌群CJZ1、CJZ2在15 ℃培养12 d后,pH值相较初始值分别提高0.76和0.66,秸秆降解率较原始菌群分别提高0.47和0.25百分点,差异不显著;同时,CJZ1、CJZ2的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峰值显著下降,但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分别提高43.66%、37.99%,半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分别提高21.40%、12.91%,说明优化后的菌群玉米秸秆降解潜力显著升高。试验结果可为菌群的优化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低温环境下秸秆的高效降解提供优质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