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稻水象甲幼虫在水稻根部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幼虫在水稻田间的分布情况,采用全田调查和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运用lwao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稻水象甲幼虫在水稻根部空间的分布型.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幼虫在秧田返栽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移栽田,幼虫在秧田返栽田和移栽田水稻植株根部均呈聚集分布,主要分布在田块的中部区域,但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原因系环境因素造成,秧田返栽田密度较高田块的聚集原因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稻水象甲幼虫的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为供试药剂,设计秧田期和移栽7 d后两个时期撒施,考察其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田期施药防治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大田防治压力;与空白对照相比,秧田期防治和移栽7 d后防治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07.52%和60.26%。  相似文献   

3.
<正>1发生趋势预报根据稻水象甲疫情发生、越冬调查、种植结构布局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2019年贵州省稻水象甲呈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50万亩次,其中水稻秧田发生面积约7万亩,移栽大田发生面积约43万亩。主要涉及贵阳、安顺、黔南、遵义和贵安新区等地,贵州省中部地区发生重,其中,西秀、平坝、开阳、息烽、花溪、清镇、修文、长顺、金沙等局部大发生,部分秧田和育秧返栽田稻水象甲幼虫危害严重。金沙、纳雍、大方等新发生县疫情扩散风险较大。稻水象甲疫情呈现沿疫情发生区周边扩散的趋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田期用20%三唑磷乳油937.5mL/hm2与40%毒死蜱乳油750mL/hm2混合带药移栽;大田期防治稻水象甲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900mL/hm2为宜,在移栽缓苗后及时进行;用3%辛硫磷颗粒剂1kg拌15kg细土撒施对稻水象甲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达100%,施药时田间应保持浅水层。  相似文献   

5.
伊犁河谷地区越冬后稻水象甲种群田间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代在返栽田和移栽田的种群扩散能力,为稻水象甲的有效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定点、目测调查,摸清越冬代稻水象甲在早移栽稻区和晚移栽稻区的发生、分布和危害.[结果]同一移栽期的返栽田越冬后成虫取食斑与移栽田无显著差异性(P>0.05);早、晚移栽稻区,越冬成虫扩散种群密度从田埂向田中逐步递减.早移栽田和晚移栽田越冬代稻水象甲虫口密度与距离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分别符合曲线方程y=-0.004 7X2-0.805 8X+ 41.679,R2=0.9738和y=-6E-05X2-0.364 4X+ 46.115,R2=0.966,其中X表示距离,Y表示虫口数量.5月下旬晚移栽稻区,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种群密度移栽后在较短时间达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直至消亡.[结论]在伊犁河谷稻水象甲发生区,早移栽田虫源主要来自于田埂,稻水象甲种群密度呈现从田埂向田中逐步递减趋势,从5月上旬开始扩散至5月下旬迁飞高峰;晚移栽田虫源主要来自早移栽田,其成虫种群密度移栽后随即出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6月上旬消亡.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约90;分布于距离田埂(越冬后水稻移栽前主要活动场所)40m以内的距离,表明其种群扩散距离有限,扩散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及扩散提供借鉴。[方法]研究了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无纺布水育秧、水育秧5种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结果]水育秧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最多,分别达5.15头/百株、17.17头/百株、117.21个/百株和1.18头/丛、10.08头/丛、21.48个/丛,而其他4种育秧方式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均显著低于水育秧处理。[结论]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和无纺布水育秧都是控制稻水象甲繁殖、传播与危害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在广西地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幼虫在抛秧与插秧2种移栽方式下的空间分布型及适宜的抽样技术,为稻水象甲虫情调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抛秧田和插秧田稻水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并比较五点法、平行线法、双对角线法、棋盘法和Z字形法抽样技术.[结果]2种移栽方式稻田中稻水象甲幼虫均呈密度依赖性的负二项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栽培方式的改变不影响稻水象甲幼虫空间分布型的性质.建立的基于Iwao的抛秧田和插秧田稻水象甲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分别为N=t2(2.256/m+0.240)/D2和N=t2 (4.878/m+0.126)/D2.抛秧和插秧移栽方式下水稻田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调查的变异系数均以双对角线取样法最小,分别为63.048 8%和84.796 0%.[结论]稻水象甲幼虫在抛秧和插秧田中呈负二项聚集分布,且为环境因素及稻水象甲幼虫自身特性共同引起;2种移栽方式均以双对角线抽样法为最适宜的抽样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稻水象甲幼虫防治适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水象甲成虫高峰后3~8 d喷施对口药剂,能有效控制稻水象甲为害。  相似文献   

9.
<正> 常规的水稻栽培需先整理好秧田,育好秧苗才能移栽至大田。为了育出壮秧,现多采用两段育秧技术。两段育秧技术之所以能育出壮秧,其关键之处不外乎是将过密的小秧均匀地分栽于二次秧田中,使之能充分均匀地获得生长所需养分、光照和通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稻水象甲分布与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年发生1代。我省福鼎市和霞浦县是稻水象甲发生的疫区,2004年,两地分别有11个和10个乡镇发生稻水象甲疫情,累计发生面积1 597.6 hm2;稻水象甲发生和为害受作物品种和生境条件等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糯稻受害程度大于杂交稻,秧田水稻的株被害率和成虫密度大于移栽田。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烯效唑对移栽水稻影响机制,以两系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培育毯秧苗,设置4种秧龄,并于一叶一心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处理,考察秧苗素质并跟踪考察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①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综合素质下降,与对照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相比,超秧龄秧苗尤其是严重超秧龄,秧苗素质和秧块状态迅速恶化,表现为株高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发根力和根系活力降低,栽插质量下降,移栽后活棵慢;和20 d秧龄相比,25 d、30 d和35 d秧龄栽插水稻最终产量分别减产1 403.55 kg/hm2、1 995.75 kg/hm2和2 920.95 kg/hm2;②1叶1心期叶面喷施烯效唑二次化控处理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与不喷施的对照相比,化控处理的秧苗株高、叶片丙二醛、漏插率、伤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均明显降低,而百株干重、茎基宽、绿叶数、根数、发根力、根系活力、出苗率、株高整齐度、根系盘结力等则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水稻产量增加9%~32%;③不同秧龄对化控强度要求不同,适栽秧龄期,各浓度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而超秧龄初期和中期阶段时烯效唑作用效果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越发显著。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时间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瘟病、纹枯病和叶鞘腐病的发生与田间孢子捕捉镜检呈正相关,孢子数量越大的品种感染该孢子菌的病害越重,说明直接用携带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稻草的水稻秸秆还田,第2年复种水稻发生各类病害的机率和比例都较高。虫害中潜叶蝇产卵期、幼虫危害期与水稻缓苗期基本吻合;负泥虫点查叶片被害指数最高值为1.2%,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13.
稻水象甲幼虫危害根系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特别是幼虫破坏根系,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水稻生产危害极大。初步研究探讨了稻水象甲幼虫危害根系后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85%丙草胺EW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和对水稻秧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85%丙草胺EW对水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水稻秧苗移栽至经过水整理的稻田后5~7 d施用85%丙草胺水乳剂,施药量为有效成分535.5~612.0 g/hm2(制剂用量630~720 m L/hm2),按照300 kg/hm2用量拌成毒土(沙)后均匀撒施水稻田,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防除效果较好,且对水稻秧苗安全。[结论]85%丙草胺EW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可在水稻移栽田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稻板田油菜移栽机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364-6365
论述了国内外移栽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长江中下游稻板田土壤特性以及现有的油菜移栽机在稻板田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全自动稻板田油菜移栽机,解决了稻板田油菜难覆土、难立苗、效率不高、精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机稻田褐飞虱种群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有机稻田褐飞虱种群与蜘蛛的发生动态。移栽后9 d褐飞虱发生量只有17头/百株,移栽后29 d增长到301头/百株,其中281头为1~2龄若虫。有机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显著低于常规稻田,而有机稻田中蜘蛛类的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17.
机插对早稻生育期的影响及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株两优30为材料,采用传统手栽、机插秧苗手栽(机手)和机插秧苗机插(机插)3种种植方式,研究机插对早稻生育期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传统手栽秧苗素质极显著优于秧盘育秧;机插对秧苗的损伤程度大于手栽;机手和机插生育期分别较传统手栽延迟1 d和3 d,机手生育期延迟由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期(N-n,N表示主茎叶片数,n表示水稻节间数,下同)延长引起,机插是移栽至抽穗期延长引起的;秧苗素质差,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少,植伤重是早稻机插生育期推迟主要原因。生产上可通过培育壮秧,提高机插质量等措施来缓解机插生育期延迟。  相似文献   

18.
油菜茬后直播杂交水稻对其生育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油菜茬后直播杂交水稻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选用4个杂交稻品种分别进行油菜茬后直播和正常季节育秧移栽,对比两种处理方式下杂交稻的生育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与育秧移栽相比,直播杂交稻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14~22d,水稻分蘖势较强,单位面积的茎蘖总量较大,单株有效穗增加,但穗着粒数和实粒数均明显降低,最终单株产量与育秧移栽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