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茬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释放高峰为4月26日至7月9日。分生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需有芦笋组织液做营养激发,在清水中不萌发。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一个侵染周期在23—27℃为10—12天,17—22℃为15—20天。采笋田茎枯病发生发展经过扩展期(7月—8月上旬),盛发期(8月中旬—9月)两个阶段。雨日雨量是决定茎枯病消长流行的主导因素,降雨后5—7天田间即出现一次新侵染高峰,大雨或连阴雨后尤为明显,秋季早上植株结露有利茎枯病菌后期侵染。在化学防治上,日本产别腐烂(Befran)和国产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是防治芦笋茎枯病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4.
孙书静 《植物医生》2003,16(1):25-25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严重影响芦笋高产、稳产。生产上 ,如何防治芦笋茎枯病 ,对提高产量、增加笋农经济收入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芦笋茎枯病提出综合防治对策。1 病因芦笋茎枯病由天冬茎点霉菌寄生引起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温度达到 5℃时 ,病菌开始活动 ,15℃时散出孢子 ,侵染刚萌发的芦笋。其发病适温为 2 0~ 30℃ ,最适 2 4℃。分生孢子器随雨水滴溅或空气传播进行再侵染。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种子品种、气候、土壤、施肥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2 防治对策在防治对策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  相似文献   

5.
芦笋茎枯病侵染循环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石刁柏)茎枯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上海地区该病4月上旬开始发生,平均温度在15.1℃时,潜育期为7—10天,多数5—10天内能形成繁殖器官,以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早期形成的分生孢子器能越夏,再作秋季的侵染源。该病多发生于梅雨和秋雨季节,平均气温19.8—28.6℃时为发病盛期。连续降雨或台风暴雨能加剧病害的流行;嫩茎生长期,肥料配比和用量以及土壤湿度等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消长。  相似文献   

6.
芦笋茎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济市从1987年开始试种芦笋,现种植面积达5300hm2,成为本市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扩大,芦笋茎枯病日趋严重。近年来,通过对茎枯病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其发生原因,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的办法。1侵染循环芦笋茎枯病由半知菌拟茎点霉属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asparagi)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春季气温变暖后,借风雨在田间传播发病。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8℃,当温度达25℃时,发病最快。山西南部6~9月份温度较高,气温一般稳定在20~30℃,病菌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芦笋茎枯病菌的最适产孢条件,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等因素对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菌在PDA、NLPDA和OLPDA等富营养培养基上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10个和2.0×107个;而在WA和Czapec培养基上较小。在28℃下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10个和5.0×107个;达到34℃后,其数量均为0。24 h黑光培养下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40个和5.0×107个;完全黑暗下较小。供试碳源均未明显促进基础培养基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其数量接近0;酵母粉作为氮源时其产生量均较大,而硫酸铵作为氮源时其产生量接近0。研究表明,培养基、温度和光照对芦笋茎枯病菌产孢的影响较大,某些氮源可提高产孢量,而碳源对其产孢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安华  陈思 《江西植保》2000,23(4):124-124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保健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由于种植芦笋效益高,发展也非常快,目前我国约种有十万亩。但是有些地方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跟不上,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导致了芦笋茎枯病的不断蔓延。芦笋茎枯病是直接影响芦笋生产的严重病害,该病发生快,流行广,适合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春季最易感染流行,又因其早期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为秋季的侵染源,故芦笋在一年之内有多次被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现象,引用单一的预防手段是达不到防治的目的,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减轻茎枯病的发…  相似文献   

9.
棉花茎枯病(Ascochyta gossypii Sadow)在上海地区时有发生。通过研究认为:棉花茎枯病能在多种培养基质上生长,对pH值的选择范围比较广。以pH6.8~7.8最适.菌落在含有少量(0.1%左右)盐份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器孢子发芽需要有少量糖分等碳源,发芽最适温度是19—22.5℃,病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0.5~22℃。在海岛棉米—10品种上进行人工接种以23℃最适。潜育期仅24小时,发病也最重。另外,在适宜的条件下,海岛棉的潜育期比岱字棉短1天;棉株有伤比无伤的短1~2天。棉花茎枯病的初侵染以土壤中病残体带菌为主。再侵染由器孢子随风、雨传播造成。发病条件与气温、湿度、降雨量关系密切,与栽培条件也有关系。药剂筛选的结果,为认百菌清、托布津、福美双等对棉花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文中还对棉花茎枯病与蚕豆褐斑病(Ascochyta pisi Lib Var.fabae Spra-gue.)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香石竹叶斑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作者等于1978~1980年间对香石竹叶斑病的防治研究结果。此病主要为害叶片造成叶斑和叶枯,但也可造成茎腐和花枯。根据本病原分生孢子色泽较深、喙较短、纵向斜向分隔较多等特点,确认上海地区香石竹叶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dianthi Stev.et Hall而非Alternaria dianthicola Neerganrd。对其形态大小进行了描述。土中病残体是此病的初次侵染源。越冬后的分生孢子是此病的初侵染源菌态之一。霉季和台风季多雨.露地栽培、种植感病品系均有利于发病。栽培措施可以减轻发病程度。试验证明防病有效的药剂有:土壤消毒可以0.1%五氯硝基苯拌土;插条浸药:10%401的1000倍液浸半小时或0.1%高锰酸钾液浸10分钟;生长季节喷雾:0.5%的波尔多液或75%的代森锰锌500倍液,10天1次,在每次摘芽作业后及时喷施。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两类噬菌体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种子和田水中先后分离到24株噬菌体,测定了它们在琼胶平板上形成噬菌斑的大小、血清学反应、热钝化温度、铁盐的钝化作用、寄主范围、一级生长曲线以及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根据测定结果,可将它们区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群称为XOP 1型,以OP-3为代表,其噬菌斑直径为3~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58℃/10分钟,易为三价铁盐所钝化;寄主范围较窄;潜育期为40分钟,上升期3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35个。第二群称为XOP 2型,以OP-12为代表,噬菌斑小,热钝化温度68℃/10分钟,对三价铁盐不敏感,潜育期80分钟,上升期5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8个。它们都是蝌蚪形,但OP-3的尾部细长而不能收缩,OP-12的尾部短粗而能收缩。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effects were determined of paraquat dichloride and Lissapol NX, consutuents of the commercial formulation Gramoxone W, on the rate of oxygen uptake by cultures of Fusarium cutmanmt and Trkkoderma viride. When applied separately, paraquat dichode was less inhibitory than the wetting agent; when applied together,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ose obtained separately. Synergism was also observed between paraquat dichloride of commercial purity and a solution containing the additives used m Gramoxone W but without the paraquat dichloride. This effect is thought to be due to increased permeation of paraquat dichioride into fungal mycelia in the presence of a wetting agent. Older cultures were less affected than younger ones by the coniponents of Gramoxone W.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dditives used in formulating herbicides may be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fungitoxicity.
Effets des constituants du Gramoxone W sur les taux de respiration de champignons du sol  相似文献   

13.
 君子兰软腐病是君子兰花卉最重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茎、叶。发病后轻者影响生长,失去观赏价值,重者全株毁灭。  相似文献   

14.
气候条件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及防治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油菜菌核病是里相河农下区首要病害,常年发病指数约20%,损失产量15%-30%。对兴化,扬州油菜菌核病连续8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是导致并加重菌核病的决定因素,而日均气温对菌核病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稻区杂草上的梨孢菌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发现的稻曲病菌白化菌株其分生孢子座白色,厚垣孢子表面光滑,大小为3.5-6.0×3.5-6.8μm。在麦芽糖-稻芽浸渍液中可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pH值为6时生长最好。普通培养基中加入几种供试碳源和氮源均有利于菌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浓度为2%或以L-天门冬酰胺为氮源浓度为0.2%~0.3%时时其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培养过程中可产生对稻种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毒素,而固体培养时产毒能力高于液体培养。白化菌株回接到水稻上可重新产生白色稻曲球。该菌和稻曲病菌的酯酶同功酶和RAPD扩增谱带明显不同。可见白化菌株具有独立于稻曲病菌的新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6.
PCR应用技术进展简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虽然PCR技术自1985年诞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遗传工程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厚朴苗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专化型试验结果表明,厚朴苗根腐病由尖镰孢霉内的一个新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 sp. magnoliae)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18.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目前在我国传播迅速,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 P E G( M W 6000)对当年生绵刺嫩枝进行渗透胁迫处理,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物( S O D)、过氧化氢酶( C A T)的活性和丙二醛( M D 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绵刺嫩枝在渗透份胁大于- 2.0 M Pa 迫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 S O D 活性,脂质过氧化作用较弱,膜系统基本完整; 渗透胁迫小于- 2.0 M Pa。 S O D 活性明显下降,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膜透性增加。 M D A 含量与 S O D 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 - 094217); C A T 的活性随渗透胁迫强度增大而逐渐增强,达到一个峰值(- 2.5 M Pa)后,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绵刺嫩枝中 C A T 和 S O D 活性具很强的抗水分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对1985、1986两年自北美进口之西洋参种子带菌检验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