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全球河流输沙量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河流输沙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60年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全球众多河流输沙量都发生显著变化。基于全球河流输沙量数据库和区域河流输沙量研究成果,从全球尺度对全球河流输沙量现状、输沙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输沙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3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河流年均总输沙量在2×10~(10) t左右,对全球主要36条河流输沙量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河流输沙量显著减少;(2)地质地貌条件是河流输沙量控制性因素,气象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河流间输沙量差异的贡献大致相当;(3)对各气候带的代表性河流研究表明,相比较气候变化,全球河流输沙量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未来全球河流总输沙量会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大坝建设的影响而继续减少。  相似文献   

2.
大理河流域地貌分形特征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万地形图为数据源,通过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基于变分法的分形维数计算模型和ArcGIS的窗口分析功能,对大理河流域中的10条子流域地貌分形维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地貌分形维数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增加趋势,右岸流域地貌分形维数平均值大于左岸,地貌分形维数较好地揭示了大理河流域地貌破碎程度和复杂程度的空间变异特点。本研究对于促进地貌分形维数在地貌学及水土流失预报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质过程,特别是沉积地质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实地测量的地貌与沉积记录、室内沉积分析和测年等资料,研究了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冲积扇演变对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晚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从第二排山麓到下游冲积平原,可划分为四期规模较大和三期规模较小的冲积扇,新冲积扇叠置和切割老积扇;(2)天山北麓第二排背斜带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背斜带的间歇式差异升降运动是冲积扇演化的直接动力;(3)冲积扇是构造活动的特征地貌,其演化与山麓断层的构造活动性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流生态系统普遍遭受严重破坏的今天,河流生态修复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水文条件、流域气候、河流地貌、河流的水力特性和水质,以及人类活动在传统水利工程、污染物排放、过量引水及农渔业活动方面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作用。在明确河流生态修复概念与任务的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中的河流健康、河流生态需水、河流生态修复尺度与机理,以及河流生态修复模型进行了分析与综述。对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及生态修复中的几个重要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了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建设中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DEM的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地貌演化与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土流失其实是一种主要的侵蚀地貌演化过程。本文以戴维斯提出的地貌侵蚀循环学说和斯特拉勒(N.Strahler)提出的高程—面积分析法为基础,把高程—面积分析法运用到流域地貌发育研究之中,把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山丘区地貌发育阶段分为壮年期和老年期。各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的大小与其地貌发育阶段呈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尽管人类活动是加剧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但地貌发育过程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河流生态问题也愈发突显,河流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为研究欧盟面向小型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效果,选取了北京市怀九河的生态修复河段,从2010—2014年进行了为期5a的动态监测研究。监测内容包括河流水文地貌形态、河流水质和物种多样性,其中河流水文地貌形态调查采用实地观测法每年1次,河流水质调查选取12个监测断面每年7月进行,物种多样性采用样方法、电捕法、浮游生物网法等每年7月一次。研究结果显示:河段施工完成后,河流水文地貌形态有逐年变好的趋势,说明河段的小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对河流水文地貌形态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从河水浊度、氨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三个方面分析得出河流水质5a内持续改善;5a内物种多样性持续上涨,说明小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能够提高物种多样性;数据显示2013—2014年各项研究数据变化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小型水体生态修复措施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在完工后的5a左右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泾阳南塬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泾阳南塬崩塌、滑坡带是关中地区黄土台塬地质灾害的典型代表。分析了该类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活动构造、地震、地貌、地层岩土、河流侵蚀是该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人类过度扰动及灌溉是其形成的诱因。提出该类预防总体应以避让为主,局部兼以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8.
大理河流域地貌多重分形特征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域数字高程DEM,采用流域地貌多重分形模型及其实现方法,对大理河流域中的11条子流域地貌多重分形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地貌多重分形参数奇异指数的最小值αmin、地貌表面积分布最小概率子集的分形维数f(αmin)和最大概率子集的分形维数f(αmax)的平均值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递减趋势,奇异指数最大值αmax和奇异指数变化范围Δα平均值从上游到下游呈递增趋势,说明最大坡度地貌单元出现在上游,最小坡度地貌单元出现在下游,大理河流域地貌形态变化自上游向下游趋于复杂。大理河流域左岸αmin和f(αmin)均值大于右岸,表明最大坡度地貌单元所占比例左岸较大;左岸Δf平均值大于右岸,表明右岸中最小坡度的地貌单元所占比例大于最大坡度地貌单元所占比例;Δα均值右岸大于左岸,表明大理河右岸地貌复杂程度相对较大;总体来说,大理河流域地貌右岸的差异性、不均匀性和复杂度均大于左岸。该研究对于探讨黄土地貌多重分形参数的地貌学意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对段家河流域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流域的地貌特征分析,认为目前段家河流域地貌演化正处于壮年期,是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的发育和活动的旺盛期;该流域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表土层的平均侵蚀模数为2600t(km^2·a)。根据流域各段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对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了分区。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水土流失与流域地貌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对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大量的实地考察,应用遥感卫星图像等信息资料,对五陵塬南、北缘侵蚀沟谷和黄土滑塌的发育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表明,五陵塬南缘发育的河流高阶地前坎(高差8~30m的黄土崖)为窑洞聚落带,受坡面径流作用发育侵蚀沟谷和黄土坍塌;该塬边黄土窑洞带侵蚀沟谷的发育状况表现为东段密度较小,规模较大,西段反之。北缘河流高阶地前坎(高差30~90m的黄土崖)西段主要发育"群发性"黄土滑塌。东段侵蚀沟谷数量少,长度较大。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的发育,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新构造运动、黄土岩性和结构、大气降水与农田灌溉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并会对五陵塬周边人类居住安全,边坡水土流失,塬面文物古迹保护和西咸新区发展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1.
格宾石笼结构的劣性及其补强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是长江的一个重要的支流,岷江中游由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进入第二阶梯,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所以研究它的下蚀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笔者利用河流阶地与阶地形成年龄间的线性关系研究了岷江中游段的河流下蚀率.笔者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岷江中游段的河流下蚀率为每年平均1.08 mm的结果.该工作可为进一步研究水土流失及地壳运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新疆奎屯河流域山前河流阶地和山前冲积扇的形态、结构以及时代进行了研究,并对奎屯河流域山前河流阶地和山前冲积扇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演化。奎屯河山前的阶地可以划分出四级连续的河流阶地。在阶地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四级阶地都发生了明显、复杂的变形。奎屯河山前四期冲积扇由南向北呈串珠状发育。北天山的构造活动对奎屯河山前地貌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斋堂盆地的河谷地貌结构,估算出10000aB.P.~8500aB.P.的河流年平均侵蚀量为158.0×103t/a,8500aB.P.~4000aB.P.的河流年平均堆积量为3.31×103t/a,4000aB.P.以来的河流年平均侵蚀量为96.3×103t/a。经比较得出,该区近万年以来的水土流失,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但随着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人为因素逐渐成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现今的土地受人为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14.
高玄彧  李勇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1):39-41,45
以苏柳无性系和青刚柳营造农田防护林试验,结果发现,J194柳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96.6%和93.2%.不同树种(或无性系),不同株行距的成活率及保存率差异不明显.苏柳无性系的树高生长显著大于青刚柳,表明苏柳无性系更适于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对J172柳在农田防护林的遮荫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柳树(株行距3 mX 6 m)6 a生的遮荫指数为56.62%,遮荫程度为13.31%.13%的遮荫程度是柳树农田防护林的最高遮荫上限,柳树生长到第5 a以后,应适当间伐.  相似文献   

15.
E. Wenzens  G. Wenzens 《CATENA》1997,30(4):283-293
The semi-arid Pulpi Basin is located within a 250 km long left-lateral shear zone between Alicante and Almería The Pulpi Basin itself is crossed by the N20E-striking Palomares Fault, active during the Neogene and Quaternary. In the Upper Pliocene a major epeirogenic uplift occurred which caused emergence of the basins. Simultaneously, a change from marine to terrestrial sedimentation star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landscape began.The Quaternary relief development in the Pulpi Basin has been particularly influenced by tectonic disturbances and river captures, which have had contrasting effects o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asin. In the southern basin tectonically induced dissection of the oldest Quaternary glacis level was accompani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fluctuations in sea-level: both factors have caused continuing erosion. In the central Pulpi Basin Mid-Quaternary fluvial capture processes were important for the morphogenesis. Since the loss of the catchment areas in the neighbouring Huércal-Overa Basin the fluvial activity of the rivers in the western part has been limit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distal end of the Mid-Quatemary glacis to the present valley floor takes place without a noticeable step; no younger fluvial terraces are missing. In the eastern part, the catchment area of the main river has hardly changed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during the Upper Pliocene. Besides the relics of the oldest glacis level no further glacis accumulation developed. During the Mid-Quaternary only a fluvial terrace was deposited.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work deals with a large area of the Marche–Abruzzi monoclinal relief which is made up of a clayey sediment succession with sandy–conglomeratic levels alternating at varying stratigraphic heights. The east-verging monocline was generated by an intense Quaternary tectonic uplifting. It differs approximately in the west-east and in the southern directions forming three wide morphostructures. The deep fluvial down-cutting disjointed the monoclinal relief into a succession of high hills which give the area a typical cuesta morphology, with fronts facing the western quadrants.  相似文献   

17.
扇形地的类型辨析及区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扇形地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扇形地合理分类和地貌实体的区分提供方法和建议。[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了各类扇形地的概念、命名、地貌、地表环境和利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并对各类型扇形地进行辨析。[结果]现有研究对扇形地的概念和类型尚未形成共识,且部分研究对冲积扇、洪积扇和泥石流堆积扇的概念和命名有混淆。冲积扇和洪积扇地貌实体之间的主要区别为:冲积扇扇面一般具有常流水,且流道多固定,但洪积扇则与此相反。区分各类扇形地地貌实体主要包括地理分布、地貌特征、遥感影像和实地勘察等方法。[结论]明确扇形地的类型、地表环境特征和区域背景环境,将有利于扇形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流域形态是泥石流发育及其活动的基础,把握孕灾环境和流域形态特征对开展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白龙江泥石流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降水等方面研究了流域泥石流的孕灾环境特征,探讨了各因子与泥石流分布的耦合关系。针对白龙江干流250条泥石流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流域面积、主沟长和相对高差等重要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干流泥石流的流域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海岸风沙地貌分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水陆交界地带的海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人类活动频繁,影响海岸风沙活动的自然及人为因素复杂多样;同时由于海岸风沙地貌分布的广泛性、区域的差异性、研究区域的不同和分类角度的差异等原因,故而到目前为止,对于海岸风沙地貌的分类,仍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分类系统。在现有国内外海岸风沙地貌的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回顾,并指出了现有的海岸风沙地貌分类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新构造运动在土壤形成演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补拙  黄瑞农 《土壤学报》1982,19(4):323-330
新构造运动通常是指上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它对土壤的形成演化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近来的一些文献中有所反映[12,13].但有些文章过份地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并试图修改和补充目前所流行的五大成土因素学说,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