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田间茄子果实灰霉病初侵染部位及其发病过程调查观察明确,茄子灰霉病菌最先侵染残留在幼果上的花瓣和柱头,然后病菌向果蒂部、脐部和果实腹部扩展,导致病果组织软化而腐烂。根据病菌侵染特点,提出在2,4-D蘸花后7-14 d,当幼果上残留花瓣略现黄萎时,及时摘除花瓣和柱头,切断病菌桥梁。应用此项技术防病效果达85%以上,成本低,无公害,无病菌抗药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分离自广西桑园、引起枯萎症状的5种桑树细菌性病原菌,即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E.cloacae subsp.cloacae)、阿式肠杆菌(E.asburiae)、桑肠杆菌(E.mori)以及克雷伯氏菌属菌株(Klebsiella sp.),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化学药剂的抑菌效果。克雷伯氏菌和桑肠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33℃和25℃,阿式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的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8℃;5种病原菌均能在较广的p H范围内生长,其中阿式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在中性至偏碱性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余3种病原菌则在弱酸至弱碱范围能能较好生长;5种病原菌胞外多糖的产量均高于2.8 mg/m L,而以克雷伯氏菌和阿式肠杆菌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622 mg·m L-1和4.480 mg·m L-1;克雷伯氏菌、阿式肠杆菌和桑肠杆菌的致死温度为55℃,其余2种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4℃;病原菌间的生长曲线存在一定的差异。平板抑菌效果测定显示:中生菌素、氢氧化铜、敌克松、春雷·王铜、农用链霉素和溴菌腈对所有病原菌种类均有一定抑菌效果,氯溴异氰尿酸对克雷伯氏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但对其余4种病原菌有抑菌效果。中生菌素抑菌效果最好,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11.3~15.0μg·ml-1,农用链霉素次之,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7.5~113.0μg·ml-1。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田间药剂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采后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对辣椒潜伏侵染病原菌种类及其在辣椒果实不同部位的分布,辣椒采后果实发病率,采后病害病原菌种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覆膜栽培辣椒采前潜伏侵染带菌率比露地栽培降低了7.7倍;辣椒采前潜伏侵染菌在果柄、果蒂、果肉中均有分布,但以果蒂带菌率最高,发病率也以果蒂最高;辣椒贮前表面消毒可以显著降低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率;辣椒采后病害的病原菌有5种,即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蔬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和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ink),其中主要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gloesporioides)和蔬菜软腐病菌(E.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具有潜伏浸染特性的只有A.alternataE.c.subsp.carotovora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4.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基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1, FOC1)基因组contig 438区间(35 631-37 693 bp)(GenBank: AMGP01000438.1)和4号生理小种(F.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FOC4)基因组contig 195区间(4 028-6 126 bp)(GenBank: AMGQ01000195.1)存在160 bp插入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扩增引物FOC-F/-R, 同时以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 zeae的促旋酶B 亚单位基因(the subunit B of gyrase gene)(GenBank: JQ284039)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gyrB-F/-R。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技术可在一次PCR扩增反应内同时检测香蕉枯萎病菌1号、4号生理小种和细菌性软腐病菌; 多重PCR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检测香蕉枯萎病菌的DNA浓度最低限为0.1 ng/μL, 细菌性软腐病菌的灵敏度为10 3cfu/mL;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因此, 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检测香蕉发病组织中的香蕉枯萎病菌和细菌性软腐病菌, 也可用于香蕉种苗和田间土壤带病菌的监测, 为香蕉种植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枯草芽孢杆菌A014菌株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平皿抑菌作用测定、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初步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A014对小麦赤霉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并有一定的防病效果,使病菌侵染率降低50.6%,能较好地保护麦穗不受病菌侵染或限制穗部病菌的扩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红熟期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果实为材料,主要研究病菌侵染与果实中乙烯生成,ACC合成酶和脂氧合酶(LOX)的关系,以及不同乙烯处理对感病果实ACC合成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接种采后番茄果实在25℃下存放7d后,感病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显著增加,ACC合成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也明显提高。在贮藏环境中增加乙烯吸收剂可明显地延缓葡萄孢菌的发病,而且ACC合成酶和LOX酶的活性也相对较低。由此证明病菌侵染与果实乙烯释放量,以及与ACC合成酶和LOX酶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从湘西武陵山区感病萝卜分离的一株软腐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萝卜软腐病菌的培养特性、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6个看家基因(gapA,icdA,pgi,rpoS,mdh,proA)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结果表明,病原细菌Secpp 1600属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致病力强,可侵染分属8科13个属的多种经济作物;与迪基氏菌Dickeya fangzhongdai菌株高度同源。选用7种药剂通过抑菌圈法对Secpp 1600进行了抑菌效果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SPP3和SPP4可抑制病菌生长,药剂间抑菌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PP4的直接抑菌效果最好,最小抑制浓度为900μg/mL。  相似文献   

8.
东亚飞蝗肠道细菌鉴定及其对金龟子绿僵菌拮抗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室内饲养的东亚飞蝗5龄若虫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共获得8个细菌菌株,16s rDNA鉴定分别与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sp.)、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节杆菌属(Arthrobacters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检出率为100%,检出量最大,均达到109cfu/g肠道,为常驻的优势菌群。肠道细菌在东亚飞蝗体内的数量分布为后肠>中肠>前肠,种类分布为中肠(8种)>后肠(6种)>前肠(4种)。常驻细菌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对金龟子绿僵菌则无拮抗作用,表明肠道常驻菌不是影响金龟子绿僵菌在蝗虫肠道内萌发侵染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说明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使用绿僵菌防治蝗虫在防效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茉莉酸甲酯调控防御酶活性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金魁’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调控防御酶活性抗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效应。测定了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病斑直径、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抑菌作用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01~10 mmol/L浓度范围内,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dothidea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MeJA对猕猴桃果实最佳诱导浓度和熏蒸时间分别为0.1 mmol/L和24 h,其诱导效果分别为26.01%和26.85%;猕猴桃果实经0.1 mmol/L MeJA熏蒸处理24 h后,SOD、POD、CAT、APX和PPO活性提高,其中SOD和POD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33.85%和61.61%,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暗示MeJA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可能与其提高防御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湿度调控对番茄灰霉病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番茄灰霉病菌(Botrytes cinerea)的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的环境,一般要求相对湿度在80%以上或水滴中萌发最好。在适温下,随着湿度的增加,病菌致病性增强,孢子在相对湿度85%以上、菌丝在相对湿度80%以上的高湿环境能够发生侵染,并形成危害性的软腐斑。在一天中高湿的时间直接影响番茄灰霉病的发生,高湿(相对湿度超过85%)时间8h以上病菌才能够连续侵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广东、海南荔枝采后主要病害及其发生和危害情况,从两省荔枝主产区取果,在常温贮藏条件下观察荔枝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及其对荔枝采后生理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采收后在28℃下贮藏,炭疽病、霜疫病和酸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95.3%、6.5%和8.2%。炭疽病在采后3—4天开始表现症状,7天后发病率为60.8%~100%,9天后发病率为83.1%~100%,该病害是引起荔枝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潜伏侵染。从幼果果皮上可分离出潜伏侵染的炭疽病菌,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达到90%左右。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较高的荔枝果实。其采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果皮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褐变腐烂较快,贮藏效果较差,即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理,防治效果也不明显。采收时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贮藏效果越好。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以不同的机制侵染甜瓜果实。匍枝根霉侵染时,菌丝分泌大量的果胶甲酯酶(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迅速消解组织中胶层,引起细胞电解质外渗、质壁分离和软腐。菌丝在胞外和细胞间隙生长,不能穿透细胞壁。半裸镰刀菌侵染甜瓜果实时分泌高活力的果胶甲酯酶、果胶裂解酶类(PML)和纤维素酶(Celulase)而缺少果胶水解酶类,菌丝不能迅速消解中胶层,但以直接穿透细胞壁方式侵染组织细胞。这两种病原对甜瓜不同的致腐方式是由它们不同的外泌胞壁降解酶种类和酶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由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ahashi侵染引起的稻曲病,已上升为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可危害人们的健康。虽然至今国内外已对稻曲病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一些与防病控害有关的关键问题,如稻曲病菌的侵染位点与侵染过程,水稻生长季节,稻曲病菌的厚垣抱子、子囊抱子和薄壁分生抱子在田间的分布与作用等问题,至今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为挖掘防治白菜软腐病的生防菌,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法从38株白菜根际放线菌中筛选到一株拮抗放线菌26B,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26B初步鉴定为链霉菌。该菌除菌发酵滤液对供试的白菜软腐病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 BC1及3种马铃薯黑胫病菌均表现较高的抑菌活性,其中对白菜软腐病菌抑菌直径达到23.97mm。萌发试验表明,白菜种子经26B除菌发酵滤液浸种后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及鲜重显著增加。采用浸根法测定菌株26B除菌发酵滤液对软腐病菌荧光标记菌株BC1-gfp在白菜根部定殖量的影响,浸根处理后48h,白菜根上BC1-gfp的数量达到2.3×109CFU/g;未从26B除菌发酵滤液与BC1-gfp菌悬液混和处理(体积比10%)的白菜根上检测到病原菌。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14%和20%的土壤中,菌株26B除菌发酵滤液对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分别达96.0%和89.8%。上述结果表明,链霉菌26B是一株具有潜在开发应用价值的生防菌株,将链霉菌26B应用与土壤水分管理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其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5.
几种化学物质诱导彩色马蹄莲对软腐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测定了纳米硅、草酸、硅酸钠和硫酸亚铁4种化学物质在不同浓度下对彩色马蹄莲软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和诱导抗病效果。结果表明,硫酸亚铁3种浓度对彩色马蹄莲软腐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1 g/L纳米硅、0.15 g/L草酸和0.2 g/L硅酸钠3种化学物质对软腐病菌无明显抑制作用且诱导抗病效果较好,分别达到62.28%、77.56%、88.46%;经3种化学物质诱导处理后再进行接种,诱导处理和接种期间彩色马蹄莲叶片组织内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硅酸钠处理后彩色马蹄莲叶片组织内POD、PAL活性高于纳米硅和草酸处理,草酸处理后叶片组织内PPO活性高于纳米硅和硅酸钠处理。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物潜在的生防价值为研究橘小实蝇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研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橘小实蝇肠道菌发酵原液及其高压灭活上清液对寄主雌虫在10、20以及30 min嗅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阴沟肠杆菌(F8)、肠杆菌属(F13)、产气克雷伯氏菌(F26)、霍氏肠杆菌(F67)发酵原液以及阴沟肠杆菌(F8)、肺炎克雷伯氏菌(F10)、Pseudocitrobacter anthropi(F16)、粪肠球菌(F18)、赫尔曼亚特兰大杆菌(F31)、蜡样芽胞杆菌(F45)、铜绿假单胞菌(F50)、阴沟肠杆菌(F59)高压灭活上清液对橘小实蝇雌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P. anthropi(F16)发酵原液对雌虫具有显著的忌避作用;此外,橘小实蝇对不同的肠道菌的反应时间不同。本研究明确了橘小实蝇雌虫对其肠道菌发酵原液、高压灭活上清液的嗅觉反应,为开发雌虫引诱或忌避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抑制植物病原细菌的植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辣椒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和大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pv.carotovora)为供试菌,对43种植物甲醇提取物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漆树对辣椒青枯病菌抑菌活性最强,其次是金秀清明茶;抑制柑橘溃疡病菌活性最高的植物有漆树和十大功劳;对大白菜软腐病菌没有筛选到抑菌活性较好的植物;垫状卷柏、七叶一枝花、少花龙葵、水半夏和豆瓣菜粗提物对3种植物病原细菌均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药剂对蔬菜软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 1 5种杀菌剂分别在PDA平板上和辣椒果实上对蔬菜软腐病菌进行抑制效果测定。结果表明 :1 0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 0 0× 1 0× 1 0 -6)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 80 %芋腐灵可性粉剂 (6 0 0倍 )、88%水合霉毒可湿性粉剂 (2 0 0 0倍 )、冠菌清 5 7 6 %干粒剂 (1 5 0 0倍 )和 5 3 8%可杀得 2 0 0 0干悬浮剂 (90 0倍 )。  相似文献   

19.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作为有益微生物的重要菌种,不仅对一些植物的生长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Biolog微生物生理生化分析、共培养等手段,对阴沟肠杆菌MY01、抗生素溶杆菌13-6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的营养和空间竞争能力、定殖特性以及对水稻幼苗的促生作用、条斑病的生防效果进行测定,明确阴沟肠杆菌与抗生素溶杆菌对水稻条斑病的协同生防作用。结果显示MY01生长迅速且能利用大部分碳源,营养竞争能力较强,可限制其他细菌生长。温室喷雾接种时,MY01与13-6对水稻条斑病的防效相近,且MY01可增强13-6对水稻条斑病的相对防效,防效高达93.44%。阴沟肠杆菌MY01作为一种潜在的生防菌株,对水稻条斑病具有一定防效,且促进抗生素溶杆菌13-6对水稻条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内生芽孢杆菌TB2防治辣椒疫病效果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内生芽孢杆菌(Bacillus sp.) TB2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苗和果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液浸种处理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70.0%;菌液浇灌后48 h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88.1%;菌液喷雾处理的果接种病菌后14 d防病效果可达65.2%。喷雾或浇灌菌株培养液后间隔24 h以上接种病原菌的防病效果比二者同时接种时高。生防菌菌体及其胞外分泌物均有防病作用,其胞外分泌物的速效性较好,菌体的持效性较好。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液可诱导植物抗性相关酶的变化,但其与病菌共同接种于辣椒时诱导作用可相互影响。疫霉菌处理可使辣椒果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明显的峰值;菌液处理可诱导辣椒SOD和POD活性增强;但菌液与病菌共同处理后,辣椒果的MDA含量和SOD、POD、CAT的活性均较低,与清水对照接近,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