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痢和消化不良是造成哺乳牛和育成牛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据调查,肉牛在哺乳期和育成期以下痢为主,消化器官疾病发病率一般在13.3%。最近,日本试验给肉牛补饲乳酸菌防治下痢取得明显效果。所用乳酸菌分离自发酵的牛奶,每克乳酸菌约含5×10的8次方个  相似文献   

2.
进行胚胎移植的贵州本地黄牛普遍存在个体小、营养差的缺点,达不到受体牛的选择标准。用本地黄牛作受体牛进行胚胎移植前要进行一段时问补饲,以改善牛的体况,扩大受体牛选择面。针对这种情况,在贵州喀斯特山乡牛业公司种牛场进行了受体牛补饲培育和肉牛冷冻胚胎移植试验。  相似文献   

3.
<正>1青成牛的生物学特性犊牛断乳后进入育成牛阶段。饲粮由乳、犊牛料、精料占优势而转变为青粗饲料为主,由犊牛舍转入较为粗放的育成牛舍(群)。自然哺乳的犊牛恋母恋乳,会采食不安或哞叫。因此,要逐渐转变饲养和环境条件,避免转变过急而影响牛只健康或失重,甚至患病。育成牛生长强度大,断乳至1岁时正处于性成熟期,是牛只生理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特别是6~9月龄生长最快,尤其是乳腺系统在育成母牛活重  相似文献   

4.
我场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合作进行“牦牛复壮综合技术的研究”采取系列培育技术,取得以下成绩:5~6月牦犊牛半哺乳活重80kg以上,全哺乳110kg左右;冷季暖棚“三化秸秆”补饲89~90天增重7kg以上;12月龄不断奶,当年本交受孕,来年产犊;繁活率由40%提高到60%,效益显著。研究项目结束后,我场将购进优良杂种黄牛,与牦牛本交繁殖一代犏牛,解决人犊争奶,扩大牦犊牛全哺乳数量;采取正回杂交、互交育成新的牦牛品种群;推行屠宰5~6月龄乳犊,屠宰18月、30月龄青壮牛措施,加速牛群周转,使生产母牦牛超过60%;改进调制秸秆技术,使牦犊牛冷季暖棚补饲增重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5.
全株甘蔗用于替代其它饲草贮备解决肉牛干季补饲,在保证甘蔗种植业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养牛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全株甘蔗用于肉牛的短期育肥时,经济上是否可行主要取决于活牛的市场价格、甘蔗收购价和牛肉的饲养方式,当活牛价格高于7元/kg时,以养牛为副业的农户用全株甘蔗搞肉牛的短期育肥在经济上似为可行,其它养牛方式根据云南省近10年来牛价波动情况分析,则基本上不可行。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对放牧条件下肉牛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选用放牧饲养条件下体重、日龄相近的健康西门塔尔育成公牛18头,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放牧组(草场自然放牧采食)和补饲组(放牧+补饲精料),每组各9头.预试期8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放牧组相比,补饲可显著提高试验牛平均...  相似文献   

7.
犊牛培育、肉牛育肥是牛养殖中的重要环节。应让犊牛出生后能吃到初乳、吃足常乳,采取早期补饲,供给清洁饮水,注意保温与防寒,早期驱虫与补饲抗生素等措施来培育犊牛。在肉牛育肥方面,可以采取分群饲养、供足饮水、刷拭牛体、适当运动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育成牛放牧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在肉牛生产过程中,育成牛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断奶后到性成熟前的育成牛阶段,代谢旺盛,生长很快,是肉牛一生中骨骼和肌肉发育最快的时期。此时,肉牛瘤胃容积迅速扩大,消化功能不断完善,利用粗纤维的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粗饲条件。同时,育成牛生命活力强,对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较粗放,最适宜放牧饲养。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养牛场应根据当地青绿饲料的特点,对育成牛进行群体放牧饲养。  相似文献   

9.
放牧牛的肉中含有大量α-生育酚等其他源于牧草天然化合物的抗氧化剂。不过 ,放牧牛可能对内源抗氧化剂的要求更高 ,因为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可能会影响肉色和脂类稳定性。本研究评价了仅仅采食牧草与补饲 VE的影响 ,并与从补饲或不补饲 VE的谷物 (主要是高粱 )饲养牛中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每种营养背景下 ,添加 VE都没有改变 7d有氧贮存期间新鲜牛肉或 4 7日熟化牛肉的颜色或颜色稳定性。不过无论对照还是补饲 VE的谷物饲养肉牛的肉色都优于放牧牛 (更红 )。熟化后二者的这种红色度差异不再显著。这些处理没有影响鲜肉需氧储存期间脂类的稳定性 ;不过与放牧牛的熟化牛肉相比 ,饲喂谷物并添加 VE的牛肉脂类氧化减少 ( P<0 .0 1) ,尽管二者的α-生育酚含量相近。与谷物饲养的肉牛比较 ,放牧牛的肉含更多的亚麻酸、更少的亚油酸和总体上更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 P<0 .0 5 )。总之 ,补饲 VE没有改变放牧牛肌肉的生育酚含量 ,但是 ,放牧牛 (对照组和补饲组 )与补饲 VE的谷物饲养牛相比 ,随熟化程度增加 ,其脂类更易氧化  相似文献   

10.
饲粮蛋白质水平和棉籽粕取代豆粕对肉牛育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在满足肉牛营养需要的基础上,采用棉籽粕替代饲粮中的豆粕,形成不同蛋白质水平和成本的饲粮,旨在探讨饲粮蛋白质水平和棉籽粕替代豆粕对肉牛育肥的影响,同时为降低肉牛育肥成本和提高育肥效果提供依据.试验选用年龄(平均年龄为28月龄)、体重[初始均重为(678±122)kg]相近的健康杂交一代阉牛(日本和牛♂×鲁西黄牛♀)40头,随机分成4个试验组,每组10头牛.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240 d.结果表明:蛋白质水平为14.8%的饲粮组试验牛的日增重比蛋白质水平为12.8%的饲粮组提高18.57%(P >0.05).与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2.8%的饲粮相比,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8%的饲粮可以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肉牛的屠宰率、净肉率、肋部脂肪厚、背膘厚(P<0.05或P<0.01),而对肉牛的胴体产肉率、眼肌面积、高档肉块占活重比例、肉骨比影响不显著(P>0.05).同等蛋白质水平下,用棉籽粕全部或部分替代豆粕对肉牛日增重及各项屠宰性能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棉籽粕组饲粮单价、肉牛每千克增重成本都低于豆粕组.由此得出,在肉牛育肥后期可以用棉籽粕替代豆粕,以降低成本.目前我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推荐的肉牛育肥所需的蛋白质水平低于本试验用杂交一代阉牛(日本和牛♂×鲁西黄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牛是安徽省优良地方种质资源之一,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具有适应性好、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型小和易管理的优点。本文就大别山牛犊牛、育成母牛、妊娠母牛、哺乳母牛和育肥牛的日常饲养管理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大别山牛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盟草原野生牧草主要以禾本科羊草为代表。现在大部分牧民已告别了游牧开始了定居的生活,但是,牛的生产方式仍然保持着已往的周年种公牛,泌乳牛,干乳与妊娠牛,去势牛及育成牛组成于一群混群放牧。对养牛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特别是在冬春季节,目前难于做到枯草期补饲,牛完全靠放牧与一日补给 10kg左右干草的条件下,维持着生命。本次实验,在这种摄取营养物质难于满足维持需要及极其寒冷的环境,昼间放牧,夜间在简易散开式棚圈中圈养的三河牛进行了 24小时的心率、直肠温度及步数的测定。 1.1供试牛与管理   本实验…  相似文献   

13.
1病因本病是由于在钼矿及其冶炼厂附近地区,因排放含钼废水的污染,形成高钼土壤,生产高钼饲料,牛采食了这类饲料而引起中毒。2症状病牛主要表现有色被毛褪色、下痢、跛行、受胎率下降、红细胞减少等症状。有色被毛褪色:这是最引人注目的症状,主要是有色被毛白色化,92%的病牛有这种变化,黄色被毛变成棕色,到处可见脱毛部位,奶牛在眼圈周围特别明显,看起来像戴眼镜似的。拿一根褪色部位的毛观察,发现白色和黑白部分交替,白色部分较细易折断。下痢:出现下痢症状的占发病牛的80%,其症状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一般育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放牧加配合饲料补饲珠方法,在夏季对西土二代15月龄阉牛肥育90d,日均增生和纯收益分别为1.16kg,3.51元,比不补饲的牛分别高96.42%和47.28%;头均缩短肥育期63d,节省草料费281元。  相似文献   

15.
河北黄牛改良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根据杂交组合试验结果和生产条件,制订了河北黄牛改良区域规划;北部承德地区以肉牛为主,用夏洛来牛或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改良,张家口坝上继续搞好草原红牛的培育,山区和广大平原区以肉乳兼用牛为主,用西门塔尔牛改良;城市郊区和工矿区以乳用牛为主,用黑白花牛改良。  相似文献   

16.
项目结合太行云牛选育工作,对现阶段太行云牛生产方式、资源利用、市场情况、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①太行云牛耐粗饲、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经济效益高;②不同牛群、不同生产阶段生产效益不同,育成期和育肥期头年生产效益达5000元以上;③在当地市场环境下,自繁自育生产的千头规模肉牛养殖场,舍饲+放牧管理,年效益达343万元、全年舍饲管效益也在222万元以上。以资生产者和行业管理人员参考。共同谋划和促进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牛改良中,杂种公牛犊因饲管粗放,生长速度缓慢,到5—6岁才能出栏的问题,进行了为期105天的暖季放牧加补饲公牛犊肥育试验。试验结果:放牧加补饲的试验组牛较单纯放牧的对照组牛,平均日增重多574.0克,屠宰率提高4.6%,净肉率提高4.05%,每头每天多获纯利0.76元。证明在有补饲条件的地区,于暖季进行放牧加补饲的公牛犊肥育是可行的。这对促进我省牛改工作和合理利用公牛犊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犊牛培育方式对犊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方法】根据2018—2021年的犊牛培育方法及生长发育性能,以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比较四组的培育效果,试验Ⅰ组采用带犊母牛白天放牧,其余时间随母哺乳;试验Ⅱ组采用白天放牧+早补饲,其余时间随母哺乳;试验Ⅲ组(传统组)采用带犊母牛全天舍饲,犊牛全天自由哺乳;试验Ⅳ组采用母牛舍饲,定时自然哺乳方式(按月龄限制哺乳次数)和犊牛岛内补饲。补饲组采用犊牛7日龄开始补饲,然后比较各组间0—4月龄(4月龄断奶)、4—6月龄犊牛的生长发育性能。【结果】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公、母犊初生重分别为45 kg和41 kg,四种培育方式对犊牛初生重影响不大;而试验Ⅳ组采用母牛舍饲,定时哺乳方式提高犊牛日增重明显,生长发育性能表现最好,料重比最低,4月龄断奶和6月龄体重都最高,公、母犊体重分别达217.19±52.27 kg和191.50±14.62 kg、296.11±26.51 kg和259.11±24.92 kg。3—4月龄采取过渡性断奶,定时哺乳和犊牛岛内补饲可提高犊牛成活率,减少断奶应激,促进犊牛生长发育,提高了种牛的供种水平。【结论】母牛舍饲,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乳肉兼用型的西门塔尔种公牛,无论在检疫、临床及科学实验上均需进行常规的颈静脉采血或注射。实践表明该牛颈静脉处皮肤远比其它乳、肉牛及本地牛坚韧而厚实,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丰富使得血管滑动性远超其它动物。又因静脉处于胸头肌上方皮  相似文献   

20.
和牛是日本自己培育的专门肉用品种,目前已被国际社会公认是优良的肉用牛品种。在日本肉用牛品种中大部分是本国品种,占肉牛总量的67%,外来品种仅占33%。日本的主要肉牛品种有日本和牛和黑白花乳种肉牛。和牛包括:黑毛和牛、褐毛和牛、短角和牛、无角和牛。作者在日本进修过肉牛肥育技术(1983~1984),曾经亲自饲养过和牛,对和牛有一些了解,现介绍给同行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